群观暖河星 群观暖河星
关注数: 22 粉丝数: 23 发帖数: 1,632 关注贴吧数: 57
越界搞了几个不丹王国的打制铜币 不丹王国在19世纪铸造的打制铜币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下是关于这些铜币的详细介绍: #### 铸造背景 19世纪的不丹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地领主自行铸币,导致货币体系复杂多样。铜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在不丹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铸造时期及特点 1. **第二时期(1840-1865年)** - **材质与工艺**:主要铸造铜币,分为黄铜的Zangtam和红铜的Matam。 - **图案**:常见图案为点、叉、SA等符号,MA和逆时针万字符较少见。部分钱币上首次出现简短的文字“d’Bang”。 - **特征**:铸造工艺相对简单,钱币形状和大小略有差异。 2. **第三时期(1865-1900年)** - **材质与工艺**:继续以铜币为主,但铜质较差,铸造工艺粗糙。出现大量仿造币,导致钱币种类繁多,重量不一,从0.8克到6克不等。 - **图案**:钱币上出现了丰富的佛教符号,如锤子、Dorje、结、Sa Darl、海螺、一对金鱼等,体现了不丹深厚的佛教文化。 - **特征**:由于模具用劣质铁制作,寿命短,手工制作的模具差异导致钱币版本多样。私铸铜币因重量控制较好(浮动在上下0.1克以内),在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和流通。 #### 历史意义 这些打制铜币不仅是当时不丹经济活动的见证,也反映了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钱币上的图案和文字为研究不丹的历史、宗教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收藏价值 不丹19世纪的打制铜币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版别而备受收藏家青睐。其价值取决于品相、稀有度、历史意义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 结语 不丹王国19世纪的打制铜币是了解该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不仅具有货币功能,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和研究。
亚洲近代机制银币重头戏 英属印度一卢比银币是英国殖民时期在印度发行的货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 历史背景 - **发行时间**:主要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发行。- **背景**: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5年引入银本位制,卢比成为主要货币单位。18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政府开始以国王名义发行货币。 ### 设计与版别 #### 正面设计 -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1837-1901)** - **早期**:铭文为“QUEEN”(女王),头像较小。 - **1877年起**:加冕为印度女皇,铭文改为“EMPRESS”(女皇),头像设计有所变化。- **爱德华七世时期(1901-1910)** - 正面为爱德华七世右侧肖像,铭文为“EDWARD VII KING & EMPEROR”。- **乔治五世时期(1910-1936)** - 铭文为“GEORGE V KING & EMPEROR”,头像为乔治五世。- **乔治六世时期(1936-1947)** - 铭文为“GEORGE VI KING & EMPEROR”。 #### 背面设计 - **中心图案**:多为面值“1 Rupee”和年份,周围环绕装饰图案,如莲花、皇冠等。- **花叶类型**: - **一型(Ⅰ型)**:中心花叶呈三层竖列,弯曲开放。 - **二型(Ⅱ型)**:花叶形成封闭伞状,中间有条状花蕊。 - **三型(Ⅲ型)**:三层叶片未弯曲,呈宝塔状。 - **四型(Ⅳ型)**:类似二型,但左下方的玫瑰花设计不同。 #### 造币厂暗记 - **加尔各答(Calcutta)**:字母“C”,通常位于背面下方中心花叶的小叶子中央。- **孟买(Bombay)**:字母“B”,位于背面中心花叶的根部,有阴文和阳文两种。- **马德拉斯(Madras)**:仅在1862-1863年生产,数量较少。 ### 材质与规格 - **直径**:约30.5毫米。- **重量**:约11.66克。- **含银量**:91.7%(标准银)。 ### 收藏价值 - **历史价值**:见证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版别丰富**:多种正面肖像、背面图案和造币厂暗记组合,增加了收藏乐趣。- **市场行情**: - **普通品相**:一般年份的普通品相银币,市场价格在几十至几百元人民币。 - **稀有版别和高品相**:特殊年份、稀有版别或高评分的银币,价格可达数千甚至数万元人民币。 ### 收藏建议 - **选择正规渠道**:从信誉良好的钱币经销商或拍卖行购买,确保真品。- **关注品相**:品相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尽量选购保存完好、无明显磨损的银币。- **了解版别**:深入研究不同版别的特征,有助于发现稀有品种,提升收藏价值。- **妥善保管**:避免接触腐蚀性物质,保持干燥,防止氧化和损坏。 英属印度一卢比银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品。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设计特点和收藏价值,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些珍贵的货币。
为什么提倡普通收藏者关注机制币 机制币和打制币在造假难易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造假难度- **机制币** - **高**:机制币采用现代化的造币机械和设备生产,工艺复杂,包括高精度冲压、多层次防伪设计等,难以仿制。 - **防伪技术先进**:现代机制币常采用激光雕刻、微缩文字、全息图案等高科技防伪手段,大幅提升了造假难度。- **打制币** - **相对较低**:打制币主要依赖手工或简单机械,工艺较为原始,图案和文字的精细度较低,容易被模仿。 - **防伪措施有限**:古代打制币的防伪手段较为简单,主要依靠材质、重量和图案,容易被伪造者突破。 #### 造假成本- **机制币** - **高**:仿制机制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专业设备和技术,且难以达到真币的精度和防伪效果,造假成本高昂。 - **法律风险大**:机制币的造假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进一步增加了造假的成本和风险。- **打制币** - **低**:伪造打制币所需的工具和设备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且技术要求不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 **法律风险相对较低**:虽然伪造打制币也违法,但由于其价值通常较低,法律制裁的力度可能相对较小。 #### 鉴别难度- **机制币** - **低**:现代机制币的防伪特征明显,易于通过专业设备和肉眼识别,鉴别难度较低。 - **技术手段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鉴别机制币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如光谱分析、显微观察等,提高了鉴别的准确性。- **打制币** - **高**:打制币的鉴别主要依赖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材质、工艺、风格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鉴别难度较大。 - **缺乏统一标准**:古代打制币的样式和规格多样,缺乏统一的鉴别标准,容易被伪造者利用。 #### 市场流通- **机制币** - **流通广泛**:机制币是现代货币的主要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易和收藏市场,真伪鉴别体系完善。 - **公众认知度高**:公众对机制币的防伪特征较为熟悉,提高了对假币的警惕性和鉴别能力。- **打制币** - **流通有限**:打制币主要存在于收藏市场,流通范围较小,公众接触较少,鉴别经验不足。 - **专业知识要求高**:收藏和鉴别打制币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专业知识,普通公众难以辨别真伪。 综上所述,机制币由于工艺复杂、防伪技术先进,造假难度和成本较高,而打制币则相对容易被伪造。然而,无论是机制币还是打制币,收藏者在购买时都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并借助专业鉴定机构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和价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