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8881799 名片8881799
专业制作:高档彩色名片,广告礼品,彩色条幅,各种礼品,促销纪念品,工艺礼品,彩页,证卡,菜谱,胸卡.
关注数: 32 粉丝数: 39 发帖数: 1,892 关注贴吧数: 2
历史文化名村——大阳泉 大阳泉村,位于阳 泉市西南,因漾泉而得名。村落坐北朝南,环山抱水、是保存完好的“城中古村”。      据史料记载,大阳泉,至迟在北宋时期就有了较大村落,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文献名邦”——平定古州首屈一指的文明山庄。透过店铺错落的商业古街;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迎风昂首的古柏苍槐;建筑精美的深宅大院;享誉中外的清代鸿儒——张穆;晋商之帮的晋东名号——魁盛号,足以领略千百年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先进文化的缩影、晋东生民繁衍生息的根脉、明清晋商称雄百年的辉煌业绩和文明古村文物古迹的艺术魅力。      1947年5月4日,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新兴城市,就建立在这片古老祥和的土地上,命名延取了这里吉祥的名字——阳泉。新的文明从这里开启。      古老文明的千年古村      太行腹地,阳泉西谷,背风朝阳,得天独厚,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生存环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古人在这里临泉取水,狩猎耕种,获得生存之本。大阳泉由此而得名。      春秋时期,赵简子兵卒常出没于此,辎种粮草,此时已有人居住。      秦代,晋冀干线驿道从村界经过。      唐代,村中的东、西古槐已存在,是村落布局和古村风水的重要依体,概植于村落形成之后。      北宋时期,这里已形成较大的村落,时称“阳泉里”。(蒲台庙碑记)当时范氏为古村的大姓之一,宋徽宗钦封村西狮子山上的“蒲台神庙”等3座庙宇。同代,“冯氏始祖冯秀迁入此地”。(冯氏族谱)      金代,栖云道院正值鼎盛之年,元好问与冯氏五世祖冯大来(节度副使)交往甚厚而常来阳泉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元代,村势和品位颇高,村中的大庙人祖祠(今广育祠)已存在,祠会盛大而远近闻名,元仁宗曾亲至这里,赏戏观风、读经于云日楼。同代,古村戏曲之风兴起。      明代,修置(或扩修)了村中的东、西阁,村庄的骨架、格局基本形成,村落规整。晋商兴起,出现了较大的晋商户。村民日渐富裕,民居大院成群,结构宏美。随着周边村庄(如西峪、南庄、小阳泉等)的形成或独立,阳泉村已成为文化、民俗、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功能较全、辐射性较强、州县内影响较大,风骨巍然的中心大村。同代,大、小阳泉分立,村名“大阳泉”用于此后的建制和史料中,延用至今。      清代,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愈加繁荣,村镇的经济、文化内涵愈加丰富起来。明代诗人傅山先生与古村感情深厚,多次经宿大阳泉,留下阳泉四时等许多珍贵的诗画。随着晋商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以魁盛号为代表的商号十几家。他们的分号、商行、作坊、店铺、矿业、产品运作到州府内外广大区域,大阳泉名声远播。      村民思想开化,许多家庭子弟应考有名,生员、举人、进士大量涌现,村里建立了公义学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人张穆博学鸿儒的垂成,使大阳泉锦上添花、名扬京都。此时的大阳泉成为村体完美,豪宅成片,街市繁华,集建村文化、儒家文化、戏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庙祠文化、风景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经济富裕、村气祥和的集镇式大型村镇。      民国时期,时局纷乱,大阳泉村的商号各主沉浮,村中还维系着平常的光景。此时,以纯一堂、祥瑞堂为代表的新一代晋商崛起。1905年,正太铁路筑至阳泉并设阳泉站,古村获得新的商机,祥瑞堂创建的郗家阁、祥瑞街开辟了城市的雏形。文化方面,村民不同程度的接受了文化教育,许多人考入国立大学。戏曲传统广为发扬,村民的意识品位,继续提高。      1947年5月4日“中共第一城——阳泉市”在这块宝地上确立创建,命名延续了古村的名字——阳泉。随后,大阳泉村由平定划出。从此,古村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