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未满 三魂未满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653 关注贴吧数: 85
帮扶“优秀的困难企业”,政府全力以赴! 2017年12月11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董稷强、盐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长卫晓军、盐湖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范水江一行来到上海中和正道集团总部,与集团总裁王永斌、集团招商总监王凯丰、中和正道山西负责人刘红萍就如何帮扶“优秀的困难民营企业”走出困境进行了深入友好的座谈交流。 “……对于危机企业,上海中和正道有一套系统性的救治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含了企业债务重组、民间债务消除和不良资产赎回等三个业务板块,其中企业债务重组是核心业务板块。2016年,在救治体系的基础上,上海中和正道又推出了康复体系,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托管和产业整合并两个业务板块。其中,主营业务托管是在企业债务重组成功之后,对那些依旧缺乏流动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缺乏资源对接平台的企业而做的进一步支持性业务……” 座谈会上,首先由上海中和正道集团招商总监王凯丰为来宾讲解了中和正道集团的发展历程、服务宗旨和发展愿景等,并重点介绍了集团的两大体系和五大业务。 然后,集团总裁王永斌作了补充介绍。他说:“我们只救优秀的困难民营企业。为什么在‘困难’的民营企业前面加了‘优秀’两字?矛盾不矛盾?我们说不矛盾。因为这样的企业面临的‘困难’只是重资产、高债务、担保互保无法应对等困境;实际上他们是有产品、有品牌、有技术、有竞争力,能生产、有市场、有利润,且所处的行业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而这就是‘优秀’的,是上海中和正道的专家团队可以帮扶并救上岸的。”
外媒记者中国行“惊掉了下巴”:只恨自己没见过世面 文章作者阿克沙特·拉西成长于印度,目前生活在英国。根据自己对发展中国家的认知,他觉得中国一定和印度半斤八两。 比如,中国的火车、地铁可能比印度更先进,但一定是拥挤、嘈杂的;中国的服务人员或许更有礼貌,但总体态度应该是敷衍的。 他没想到,一到中国,就被“打脸”了——中国的发展早已超出自己的估计! 中国的地铁、高铁不仅先进、宽敞,还配备有4G手机网络和空调。 中国的服务人员彬彬有礼,效率很高。非要说缺点,就是他们工作太努力了,有点辛苦。此外,商店里的物品明码标价,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纠纷。 中国的便利体现在方方面面:出租车伸手就来,要价不高;便利店也随处可见。 ▲中国的无人商店。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实名制使这样的无人便利店能够迅速铺开。 这个时候,作者发现,拿中国和印度比太可笑了。中国大都市的生活跟英国很相似,甚至中国的基础设施更好。事实上,上海、广州和北京比任何一个世界级城市更加先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阿克沙特·拉西十分符合传统认知中国外精英的形象。 ▲阿克沙特·拉西 他拥有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在几家国外知名媒体工作过,还为《自然》杂志、《卫报》以及《印度教徒报》撰写过文章,现在是美国石英财经网驻伦敦站的记者。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十分博学多识。可是,他竟然对中国最基本的情况都缺乏了解,直到亲自来了中国,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象都是错误的。 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的主管乔纳森·沃策尔在中国生活了30年,感到阿克沙特·拉西对中国的看法和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乔纳森·沃策尔 沃策尔认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仅是由本人的无知造成,更可能是因为学者和智库带有偏见的观点推波助澜。 阿克沙特·拉西也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言论过于消极。他们对中国的描绘有限,使人们被误导。 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让西方人改变对中国的观念是多么重要。如果不认清中国的现状,西方国家如何能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位置?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少外国网友都有和这名记者相似的经历。在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作为外国人,你刚来中国时什么最让你惊讶?”下面全是网友们对自己没见过世面的吐槽。 在一位新西兰网友的概念里,中国是个第三世界国家。结果他拿奥克兰和中国上海对比后发现,新西兰真是个小国,奥克兰真是个小地方。 ▲网友贴出了奥克兰(上)和上海市中心的图片。 还有一名网友惊讶于中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这名网友感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常幸福,有人在街上哼歌,有人在广场上跳舞,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北上广深代表了中国城市的最高水平,但中国其他中等城市的发展同样超出了外国人的认知。 一名网友首先就被中国的城市规模惊到了:一座城市竟然能拥有1000万人口!他表示,自己所在的中国城市苏州美丽而先进,但还不算是中国的顶级城市。 一名居住在杭州的外国人形容这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城市,在过去20年才迅速发展起来。可就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中,有着其他发达国家看不到的东西。一直以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举步维艰。可在杭州,手机支付无处不在,信用卡几乎没什么人用了。如果你拿出现金,人家可要对你皱眉头。 现在,外国人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尚且感到惊讶;希望在未来,他们能对中国的现代化面貌习以为常。
外媒记者中国行“惊掉了下巴”:只恨自己没见过世面 文章作者阿克沙特·拉西成长于印度,目前生活在英国。根据自己对发展中国家的认知,他觉得中国一定和印度半斤八两。 比如,中国的火车、地铁可能比印度更先进,但一定是拥挤、嘈杂的;中国的服务人员或许更有礼貌,但总体态度应该是敷衍的。 他没想到,一到中国,就被“打脸”了——中国的发展早已超出自己的估计! 中国的地铁、高铁不仅先进、宽敞,还配备有4G手机网络和空调。 中国的服务人员彬彬有礼,效率很高。非要说缺点,就是他们工作太努力了,有点辛苦。此外,商店里的物品明码标价,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纠纷。 中国的便利体现在方方面面:出租车伸手就来,要价不高;便利店也随处可见。 ▲中国的无人商店。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实名制使这样的无人便利店能够迅速铺开。 这个时候,作者发现,拿中国和印度比太可笑了。中国大都市的生活跟英国很相似,甚至中国的基础设施更好。事实上,上海、广州和北京比任何一个世界级城市更加先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阿克沙特·拉西十分符合传统认知中国外精英的形象。 ▲阿克沙特·拉西 他拥有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在几家国外知名媒体工作过,还为《自然》杂志、《卫报》以及《印度教徒报》撰写过文章,现在是美国石英财经网驻伦敦站的记者。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十分博学多识。可是,他竟然对中国最基本的情况都缺乏了解,直到亲自来了中国,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象都是错误的。 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的主管乔纳森·沃策尔在中国生活了30年,感到阿克沙特·拉西对中国的看法和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乔纳森·沃策尔 沃策尔认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仅是由本人的无知造成,更可能是因为学者和智库带有偏见的观点推波助澜。 阿克沙特·拉西也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言论过于消极。他们对中国的描绘有限,使人们被误导。 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让西方人改变对中国的观念是多么重要。如果不认清中国的现状,西方国家如何能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位置?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少外国网友都有和这名记者相似的经历。在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作为外国人,你刚来中国时什么最让你惊讶?”下面全是网友们对自己没见过世面的吐槽。 在一位新西兰网友的概念里,中国是个第三世界国家。结果他拿奥克兰和中国上海对比后发现,新西兰真是个小国,奥克兰真是个小地方。▲网友贴出了奥克兰(上)和上海市中心的图片。 还有一名网友惊讶于中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这名网友感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常幸福,有人在街上哼歌,有人在广场上跳舞,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北上广深代表了中国城市的最高水平,但中国其他中等城市的发展同样超出了外国人的认知。 一名网友首先就被中国的城市规模惊到了:一座城市竟然能拥有1000万人口!他表示,自己所在的中国城市苏州美丽而先进,但还不算是中国的顶级城市。一名居住在杭州的外国人形容这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城市,在过去20年才迅速发展起来。可就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中,有着其他发达国家看不到的东西。一直以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举步维艰。可在杭州,手机支付无处不在,信用卡几乎没什么人用了。如果你拿出现金,人家可要对你皱眉头。 现在,外国人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尚且感到惊讶;希望在未来,他们能对中国的现代化面貌习以为常。
为何许多成功人士的闹钟都定在早晨5:57? 对很多人来说,早晨时分是一天中最匆忙的时段。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发布的一项睡眠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日的早晨,30—50岁的人表示自己在5:59起床,而46—64岁的人则在5:57醒来。可事实上,很多人到八九点才开始工作,早晨两三个小时都在无意义的琐事中白白浪费掉了。 某猎头公司的执行CEO詹姆斯·希特林有一天心血来潮去问那些他欣赏的企业高管们是如何安排早晨时间的,他给20个人发了邮件,后来有18个人回复了他,其中起床最晚的人平时在6点钟起床。百事可乐董事长兼CEO斯蒂夫·雷尼蒙德每天5点起床,然后在跑步机上跑四英里(约6.4公里),足足跑了几十年。他说:“我从不会入住那些没有跑步机的宾馆。” 尽管这些人清晨时间安排的习惯各不相同,但动机都是一样的,因为作为成功人士,在需要处理最优先的要紧事或者生活中想做的事时,清晨时分正好是他们日程表里最容易自我掌控的一段时间。 关于意志力: 永远不要在夜晚做决定 每个星期都有168个小时,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小时都同样适合做任何事情。 清晨时分还是科学意义上健身或工作的最好时候。一项关于“意志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早晨,人们更容易完成那些需要个人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早晨时分,我们享受了一整夜的好觉,此时我们在情绪上也更乐观,更容易对付那些消耗精力的事情。 而在晚上,人们比较容易失去自控力并做出糟糕的决定,这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什么是最理想的早晨习惯?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培养任何习惯。比如,你可以在大多数人吃早餐之前洗衣服;你也可以趁孩子尚未醒来的时候,先去看一会儿电视。最理想的早晨习惯是那些只要通过定期适当的练习就能产生长远效益的事情。比如: 1. 发展事业,筹划未来前途 人们之所以选择在早上专心工作,其中一条关键因素就是:在这个时段不会有人过来打扰你,你可以把手头要做的事情一气呵成地搞定。 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保持了几十年如一日在清晨那几个小时里从事文字创作的习惯,而芝加哥大学的历史系博士后夏洛特·沃克则用每天早上6点到9点的时段来专攻她那本西非宗教政治的历史著作。“虽然我每天都有工作,但是在早晨的时候,我有的却是一份事业。”夏洛特说。 2. 晨练后,更容易“沾枕即睡” 詹姆斯·希特林所调查的大多数高管都习惯在早晨时段从事某些体育锻炼。 而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相比那些在其他时段健身的人,早晨起床就锻炼的人晚上更容易“沾枕即睡”,而且能够一觉到天明。 此外,早晨锻炼的人更容易坚持下来,很可能由于先前提到的意志力以及逻辑安排上的合理性。要知道,跑一次步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一辈子坚持每周跑步5次的话,就会彻底改变你的健康状况。 如何改进你的清晨? 通过研究人们在早晨的各种习惯,我发现想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这四大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1. 像减肥一样记录时间安排 如果你想要更好地利用时间,那么首先就得知道自己现在是如何使用它的。当你正在认真思索早晨时间该如何安排时,不妨试着去追踪记录一周的时间(168个小时),一有机会就去做,而且越详细越好,因为解决早晨时间安排困境的答案往往隐藏在一天中的其他时段里。 2. 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 当你搞清楚了时间利用情况之后,请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对你来说,一个完美的早晨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我个人而言,早晨可以先从跑步开始,接着享用一顿有咖啡相伴、充满温馨气息的家庭早餐。等到把家人送出门外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心地做一个长期项目。 3. 告别“晚睡强迫症” 想清楚自己几点睡几点起,习惯熬夜的人或许会发现,从原本想起床的那个钟点出发,往前倒推8个小时,算出来的结果一般也不会是一个过早上床的钟点。其实你可以用各种途径来平静自己的情绪,避免躺下去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睡前一小时内不要看电视,也不要查阅电子邮件。 4. 做让你乐在其中的事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步骤。请你慢慢地迈出第一步。在前一天提早15分钟上床,次日提早15分钟起床,如此这般持续一段日子,直到新的时间安排成为你的习惯。同时还要记住一点:不要把你要培养的习惯变成各种自虐行为,请选择那些真正让你乐在其中的项目。 结语 大多一流的成功人士明白,早餐前的那几个钟头是弥足珍贵的,绝对不可以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白白浪费掉。 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曾经说过:“习惯这个东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定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那么现在,请拿出手机,为明早设定一个5:57的闹钟,然后尽快入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