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追忆 幸运的追忆
关注数: 1 粉丝数: 15 发帖数: 349 关注贴吧数: 2
【兴和吧】回乡偶书 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都魂牵梦萦的地方,一谈起故乡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有多久,偶尔谈想或是想起都会唤醒沉醒的记忆,那儿时的时光就会缓缓从心底流淌而出,故故是我们心里永不干涸的河,因事又回到了老家,人到中年,天天为琐事而繁忙,偶有闲暇回老家,心立刻就平静下来了,车没到家,我的妈妈就己站在村口迎接了,简单的寒喧后便走向家,妈妈又老了许多,白发己然满头了,但那种亲切感一似童年刚刚放学回来一样。老家说不上改变,但也苍老了许多,很多儿时的景物己破败不堪,碰到了都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人,虽然它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但总觉得老家缺少了些什么。以下奉上我的几幅照片,看看我的老家。如此清澈的蓝天,请人神清气爽,石头围墙和童年的记忆里一样,远处蓝色的围栏是近年政府的杰作。院里的杏花己然繁花似锦,而树下的油坛成了岁月的绝响 ,己无从谈起。仍记得这棵树,儿时是在当村井口旁,人们饮牲口时会把剩下的水侄到树旁,那时还是一棵野生的小榆树苗呢,现在己然长大了,长高了,而那口供应半村人喝水的老水井被十个全覆盖工程修路时填埋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小时候,那条河是童年的乐园,河边总有一些大青石板,夏天时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服,唠家长,而儿时的我们会在河边嘻戏,捉鱼,玩青蛙,现在的河己经杂草丛生,污浊不堪,满眼的荒凉破败。小时候,小学墙后有一个大场院,里面总会种上各种诱人的蔬菜,甚尔有大片的葵花,开课时不时会和几个玩伴潜入菜园偷过红萝卜,摘过小葫芦。夏天,根考老人还爱种上一些谈不起名贵但开得特别鲜艳的花,现在,根考老人早己作古,那片地己荒废了许多了年了,围墙都不知所踪了,盐碱地上,满是牲口蹄印。这个碾盘,曾是供应全村人米面加工的重要工具,当时的碾房早己荡然无存,只有这个碾盘还静静地立在那里,经受着岁月的风尘,见证着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故乡老了,就像一个蒙受岁月尘风的老人,一切的曾经都己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过去了,它只静静地待在这个地方,看云卷云舒。 我的老家是我们这一带乡村的标本和缩影,生逢盛世而不繁华,突然想起了政府的十个覆盖,翻新房子,翻新路,翻新围墙,我只能一笑,其实,每个村子并不缺新房,也并不是石头围墙要比砖墙好多少,老家缺的是人气,没有人气,再好的房子,再好的围墙,再的路也仿若一个迟暮的老人,我们给她穿上最时髦的花裙子,再好护肤产品,外表的光鲜也难以掩饰那塌陷的,无神的,没有灵气的,空洞的眼神,乡村缺得是人气,原来的人老了, 而年轻人早己离开了乡村多年,并不打算在有生之年再回去,人气散了,人心散了。站在坡上,看到了新建不久的煤炭交易大厦,仿若一个刚刚建起的气派的坟茔,静静地立在那个人迹罕至的乡村边上,诉说着东家曾经的辉煌和豪气,两个看门的老人在门前晒着太阳,问起他们,他们己经说不清那建筑的来龙去脉了。 起风了,回去吧,看看就行了。
【兴和吧】思想的前卫和落后 最近在兴和贴吧写了几个贴子,对于兴和贴吧,我可以说是看着它成长起来的,从最初的没几个人,到后来有了点人气,从最初广告满天飞,没有管理,到后来申请吧主,一路走来,可以说兴和贴吧渐渐长大了,但渐渐长大的兴和贴吧人是多了,但事并不多,就像是一个盖好的超市,面积不可谓不大,货物也不可谓不多,但却老是无人问津,大家只是来逛逛,逛不到一圈便返头而去,何也?人们对于它的要求和它本身的品质有天壤之别呀,看看兴和贴吧,总结一下它的内容:首先是完全剽窃的文章,从别的地方赤裸裸复制粘贴而成,其次是斗嘴类的文字,然后就是一些擦边的纯为吸引人眼球的图片。本人仅是一时兴起,写了几篇文章,想不到篇篇加精,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在跟贴中,不幸的是让我感觉自己真的落后了,先让大家看几个截图:看完这几个截图,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有多落后了吧,当我看到回复后,甚至觉得一惊,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仔细查一查这些词句的意思,看完网上的介绍,我自个乐了,我没弄懂楼主和层主,没弄懂你家里人知道吗,你家里人知道吗,这尽然是这么流行的一句话,我仅然不知道,我真的自己哑然一笑. 笑完后之,心情并没有释然,应该说我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对于汉语言不能说有什么研究但也其码通吧,必竟和它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并且认真学习也有十多年了吧,尽然让汉字蒙了吧,尽然看不懂一个句子的意思,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汉语的悲哀,如果让这些词句引领中国汉语的发展,那么,它的将来会如何传承呢,是不是我们可以很快学懂文言文,而不会很快学会网络文,当我们笑话一个人不懂网络文的时候,是笑他的落后,兴庆自己的前卫,还是为自己的学有所成而沾沾自喜呢,文字的传承和发展是没有人能阻挡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能为他的发展做点什么,难道仅是创造几个生词来流行一下吗,汉字的第一次大的变革但是新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为何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取代了文言文呢,是因为在取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的作家,鲁迅,老舍,朱自清,冰心,胡适………………我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个,我们喜欢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是社会的主流文学,我们想读他们的文章,我们就得懂白话文啊,于是,白话文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当有一些老学究再来谈文言文的好处的时候,引来的是一片取笑,你真out,什么时侯了,你还在说文言文。 以上面的事例来分析一下现在的网络文,网络文很流行,但我想他将永远无法成为文字和文学的主流,为何呢,它的流行会吸引一部分人,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它并不好,并不怎么吸引人,当有一些年轻人把头发染成各种颜色,我们刚开始时觉得真的好看吗,不,仅是前卫,流行,现在我们再看看,染发的人并不像前几年时髦了,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 兴和吧的各吧主们,兴和吧的各贴主们(贴主是不是一个生造词呢),兴和吧的兴旺发展并不能靠几句网络流行语就会吸引无数眼球,让人流连忘返的,它的发展一定是有品质的文章,一定是有主流的内容,一定是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才会让兴和吧人气旺气来的必经之路,经常去看其它的吧,比如前旗吧,有很多值得一读的文章和耐看的图片,我想其经营和建设者,其所谓的吧主吧,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引领更多的有能力的人参与期中,而不是打一些无谓的口水仗,充斥一些无聊的东西,让一些有能力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吧。
【兴和吧】乡村人物之郭二小 序 之所以想写写郭二小是因为怀念乡村过年时的文化活动,多少年过去了,乡村过年时的文化活动仍记忆犹新,甚 尔成为我最初接受的文化根基,现在这种活动己渐渐没有了,或者有也不是那个味了,像郭二小这种最原生态的唱法更是难觅踪影,因此想通过郭二小来写一写乡村那些年独特的过年文化活动。 郭二小,从名字就知道排行老二,至于有没有大名,这几十名年来也没听说过他有什么大名,大家都这样叫,郭家在大南营原来是大户人家,是地主,我爷爷的爷爷就是给郭家打长工的呢,这扯远了,书归正传,郭二小是一个乡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道的农民是没什么可写的,春耕,夏锄,秋收,冬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子就在和土地的相伴中终其一生,这也许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规迹,但农民有农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可不必心存同情,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也许是你我等无法体会和言传的,幸福并不是一个模式,就像郭二小这样的人一样,平时是地道的农民,但一到过年,必然会给大家带来乐趣,也给自己乐趣。‘ 小时候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了吧,为什么盼过年呢,现在想想,我想是因为可以做很多平时做不到,做不了的事情,吃到,穿到平时吃不到,穿 不到的衣服,享受不到平时享受不到的乐趣吧,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首先最盼的就是迎喜神(关于迎喜神现在很多乡村也没有这个仪式了吧,有时候的话好好再写写关于迎喜神的事,在此就不多言了吧),第二盼望的就是从十一就开始的踩街,闹玩意儿了,刚过完年,村里就会组织一些人挨家挨户地起钱,那时候大家都穷,一户也就俩三块钱,然后把起的钱购卖彩纸,丝线,锣鼓烂了也得换新的,村里一些有手艺 的人从初三四就 开始张罗闹玩意儿的这些东西了,必有的有纸糊的毛驴,彩车,对一年还有旱船等,有些东西现在己经记不清了,因为没看到这样的东西至少有十几年了吧,反正那时候我和郭二小的孙子一般大,天天都在郭二小家看手艺人做这些东西,觉得好玩而神奇,到了初十,村里闹玩意儿的人就开始组织人马了,多少踩高跷的,几个打锣鼓的, 谁驾毛驴,谁驾彩车,各色衣服花花绿绿的从柜里拿出来,锣鼓开始敲起来,这时候的我们都开始兴奋了,为了看人家准备和敲锣打鼓甚尔望了吃饭,就是大人几次催保促回家吃饭都不动地方。到十一那天,村里的活动中心在黄钱龙家,他们家大,院也大,十一踩街,所谓踩街也就是踩着高跷,敲锣打鼓沿街走一趟,算是正月闹玩意儿的序幕,十二,十三去家底厚实的人家或者是有外出回家的人家里踩一踩高跷,扭一扭秧歌儿,主人家往往会给不少报酬,好安顿一下这些天踩街人的辛苦。这几天一定不会缺了郭二小,不管到谁家都会唱上几嗓子,谢东家也往往是他的活。 最热闹的是十四,十五两天,尤其是十五,闹玩意儿的人们从北头,到南头,家家都要去,一家都不落下,十五那天,可以说全村人都出动,挨家挨户地跟着闹玩意儿的看,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那更是早早就吃完饭,从人家开始画脸,穿衣服准备阶段就开始看,一直到沿门开始,一点不落,大南营村呈长方形,从北到南,大约有几十户人家,从北头最东的一户七娃(wer)家开始,闹玩意儿的人到了一家,首先是点旺火,等火点起来,敲锣打鼓的人起劲地有节奏地打起来,秧歌队也扭起来,东家拿出鞭炮噼里啪啦地响,敲锣打鼓的和扭秧歌的累了,该唱的上场了,大南营村会唱的人可多了,小时候记得村里还曾组织过一个黄郝靳剧团呢,那在远近可闻名了,但到我记事时这个剧团己经解散了,但剧团里的人都还在村里,这个时候都会吼上几嗓子,有的是传统二人传里的某一段,有的是现编的唱词,记得小学时还整理过一些唱词,可惜现在己无踪影了,如果现在能整理出来,那一定是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等一家红火完了,东家照便要拿烟酒之类的东西,等东家拿出烟酒后,照例要谢东家,谢东家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谢的时候嗓音要哄亮,声音要大,还得把烟酒举过头顶,这个活,很多年都是要郭二小做,并且做的最好,郭二小爱喝点酒,等到谢东家的时候己经有七分醉了,这个时候只见郭二小高高举起主人家的烟酒,嗓音哄亮地喊道:“谢王财主纸烟五盒,好酒一瓶,来年大发财啊!”,围观的人群开始昂昂昂地喊道,接着去另外一家,等到南头的时候,跟着的人群少了,扭秧歌的也累了,唱的也吼不动了,这个时候就该郭二小上场唱了,照例一通锣鼓过后,郭二小醉态微熏,扯开嗓子唱一段,别人的唱腔我早己忘了,唯有郭二小的唱腔让我记忆犹新,唱的内容时至今日仍能哼唱几句,比如:远了南山一朵云,哼即喊腾nia(方言,没有汉字可以写出来)捣雷声,我问东家因何宜呀,原来nia发财发户万万年,再比如:这个旺火拢的旺,一股青烟nia冒上来,还有一句记不得了,最后一句是东家nia明年抱孙孙。真希望有时间找找村里的老人,把这些东西整理出,唱一段后,照例是谢东家。有人说郭二小别走别喝,等到闹完玩意,己经醉得差不多了,分烟酒时每次都吃亏,但第二天照旧兴趣昂然地参加闹玩意儿,乐此不疲,我想对他来说能唱,能说就是一种乐趣,别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等到成年之后,我甚尔想,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唱自己想唱的,喝自己想喝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岂是常人能体会到的。 后来,乡村人开始出外打工的越来越多,村里越来越萧条,原来能唱能扭的人老的老了,年轻的都出外工了,过年时,由于没人组织,彻底停了,没有闹玩意儿的,过胸正年正月,安安静静正的很没意思,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多会怀念那样的场面,郭二小过年也唱不成了,只窝在家喝小酒,我想他也应是寂寞的吧。 再后来离了村,郭二小不种地了,开始放羊,七十多岁还能满山遍野地赶着羊群跑,真佩服那能耐呀,现在的郭二小怕有九十岁了吧,问我妈郭二小的近况,我妈说别看人家那么大数数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干活呢,我觉得惊奇。 郭二小,一个乡村最不起眼的人,一个最爱热闹的人,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人,一个乐观长寿的人,愿好人一生平安,愿郭二小长命百数。 2 014年2月21日于家中
【兴和吧】怀念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初中有两年是在兴和一中度过的,兴和一中现在是完全高中,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完是初中高中混合的,我是初二插班进的兴和一中161班,班主任是贾国华,十几年过去了,前几天去现在的兴和二中,碰见贾国华老师,仍然在教数学,这其实就是当老师的悲哀吧,十几年如一日,变的只是年龄,谈起原来的事,恍若隔世,有点扯远了,刚到乡下来到兴和一中,正赶上中午放学,好家伙,大约有几千人,走了十几分钟,仍人流不断,那时也算是大开眼界了,后来找人插班,进了当时的初二161班,那时候,人生地不熟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有时间就学习,也不认识几个人,在那个班,少有像有这样学习的(绝不是我自夸),记得刚开始时,贾国华老师对插班生有意见,有一次冬天跑操,我没跑,并不是我不想跑,是因为班里的炉子灭了,我忙了半天生好火后,刚坐下来烤一下炉子,班主任就进来了,连同后面几个学生一齐叫过班门口,骂什么都忘了,只是记得一句:插班生就没个好东西,那时候,觉得挺委屈的,也没敢说什么,但心里想着的就是我要好好学习,改变老师对我的看法,期中考试,第一次班主任当着全班人的面夸我,是因为我的数学100分的满分,我考了97分,只差一个空没对,呵呵,那次让我得意了好长时间呢,慢慢地就和班里的学生熟识起来了,但现在也记不起几个了,只记得有几个人,像许延东,王卫东(当时的班里的班长)罗大(罗大后来开车了,有次在街上碰到,只看了几眼,都没说话,),王维卫,边勇(是和我一块插班进来的)还记得几个女同学:王晓霞(王晓霞高中时和我也是隔壁班,现在住在财政小区,有次遇上,还寒喧了几句,呵呵,没说几句就去我同学家了,)常玲(现在兴和一中工作呢,呵呵)未完待续………………
奥运金牌不应该成为体育届的范进中举 成者王侯败者寇。     中国的奥运圈儿也是这么功利。这是伦敦奥运开幕之后,除了夺金喜悦之外,我对中国奥运圈儿最大的一个感触。     7月31日红网报道,奥运金牌铜牌所受待遇两重天。一个是射落奥运首金的易思玲,媒体热捧、众星捧月自不必说,就在易思玲的家中,当地县政府足足专门燃放了一个小时的烟花来庆祝。而在同一个项目中摘得铜牌的喻丹在新闻发布会上却没人理会,面对围着易思玲的“长枪短炮”,只能一个人尴尬离开。不止是喻丹,事实上好多非金牌奥运奖牌选手都遭遇到了类似的尴尬和冷遇。夺得女子400米混合泳铜牌的湘妹子李玄旭回国的时候,机场上只有自己的妈妈和阿姨接机。     同一时间,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微博:“有这样一幕, 深深镌刻在记者的脑海里。 一间县宾馆会议室, 几十名记者、 体育局官员围着山村里接来的一对年迈的奥运选手父母。 当奥运选手夺奖牌无望后, 刹那间只留下年迈的父母, 以及一骑绝尘的悲凉, 甚至, 都没有人送老人回家。”     这样的场景,未免过于世态炎凉。而看到胸前挂着一枚银牌的举重选手吴彪,因为痛失金牌,竟然三次鞠躬道歉,嘴里还接连说着“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的时候,我们又是什么感觉?     在数以千计、万计的运动员中,能够入选奥运,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在夺得银牌的吴彪的痛哭道歉的泪花中,我么可以看到夺得铜牌的阿塞拜疆选手赫里斯托夫幸福的笑容。运动、奥运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是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在我们目前举国体育的奥运机制中,我们在运动之外,赋予了奥运太多的东西。如果说地方官员讲究政绩的话,那么奥运金牌就是体育届的政绩。一个选手夺得奥运金牌,随之而来的是捆绑在奥运金牌之外一连串儿的利益环节,从主管中心领导,到主教练,到教练组,到工作组,到运动员,这里边所有的利益,都在围绕着奥运金牌而转。我们最为看重的运动员,只是这一连串儿的利益链当中,最先、也最为明显浮在水面上的一环,下边,基本上是无论什么项目,一提溜儿就是一大串。金牌没有了,基本上就相当于从运动员开始,这一连串儿的人的利益都泡汤了,预料中的奖金呢?预料中的升职呢?预料中的荣誉呢?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痛失金牌的银牌得主吴彪一方面是在为金牌而哭,另一方面何尝又不是在为从他痛失金牌那一刻起开始断开的这一系列的利益链儿而哭?     奥运的本质是一种全民健身,而不是个别人的个别金牌,更不是体育届一连串儿人的政绩工程。网友调侃说:“奥运会加入了中国队的感觉就像一帮朋友开开心心周末聚在一起打个麻将,突然来了一个职业赌徒,想方设法赢走大家的钱。”中国已经连续好几届行走在奥运金牌榜的前几位,北京奥运会上更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一举占据奖牌榜首位。但是,我们目前也只是一个体育大国的位置,并没有多少人承认,我们因为夺得了多少块金牌,就是体育强国了。或许,当哪一天,我们面对铜牌、银牌亦从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由一个体育大国进化为一个体育强国。     金牌可贺,银牌铜牌亦可喜;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得到奖牌,天也不会塌下来。在一个从容健康的体育环境当中,奥运金牌不应该成为体育届的范进中举。
经典美文(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美的文章了,路过的朋友,请静下心读 “芒种至,梅雨伤。”   柔和的春天拖延得长了些,好似很多事需要时间去偿还,其间流溢的狂喜或纠结都该好好珍惜。有雨的日子渐多,风声暗影里飘散了浮华虚荣,时有冷绿的声响,似凝固着的笑容,如一爿爿茶叶在必要时单独地呼吸或妩媚起来。给阳台上的花盆加水时就常能听见这样的响,泥土也在刹那间体会心酸了吗,以为可以忘了可以不受任何侵蚀的枯,还是变了形。   惜福的人,乐意将点滴撺在手心里,热衷于遐想而又执着于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对于能静下心来默默幸福的,都很知足。曾经虚荣而动荡,也曾清冽潋滟,一些个影子里的交叠,待天色暗下来后,都似步步逼近。风声鹤唳的时光都过去了,单独悲怀心里架起了桥来,对面的人怀着饱满的意味,需要分享的是,低调而从容的温暖。   雨后的城市里孤独感更重。四十岁的男子请了两天的假独自给自己过生日,乍听时下意识地惊讶着。前段时间里,仿佛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注定与人相处也会是寂静无声的。从没有经历过如此的生日抉择,无论多么情深的日子都有散尽的一刻,不需要回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完成。看见过那双躲避或惊慌的眼神,渐长的缄默是否可以洞悉世事人情后面的豁达与恬淡来。   或许心真的容易变老,坐在窗前,看水雾的升降,收了又放,散了又模糊着,越是糊涂的景色反而披上了瑰丽的虚幻,难以置信。回顾可以认清挫败的日子,如梦里无法逃避闪躲的恐惧一般。幸运的褪变更需要将自己释放开来,安静而随和,花木扶疏。难得一个清静的雨夜,听闻一段记忆的一切最初缘起,待香灰飘坠落地,仿佛有回到了模糊后的风景里去,让那些永不能完成的心愿,永不得挣脱的尘缘,继续遗失在孤寂冷清里。   如今为曾阻止过他在虚拟的地方袒露心思而后悔,不知道当时他是如何的心情,因自己的一句话勾出他的脆弱来的。人或许真的如一场短暂而茫然的烟火秀,太多时候度着灰暗的光阴,只有被燃烧过的人心里才会藏得起所遇的脆弱。宁可做个陌生人,才能守得住另一个人的内心过往。日常的熟识会让内心败给庸俗。   一次浅浅的低潮,只让人感觉青春如此仓促。遂不再言语,有着与自己的计较,与时间的记仇。注视与被注视,所有秘密都不再为难的了谁。心重起来,很难再看透。   隔窗观雨的人,发呆站着久了喜欢把纷杂的街市、凋败的风雨声和花枝残叶纠放在一处,努力让一种平凡的认知变得诱人些,起码心头宛转的一切都还需要慢慢修炼。俗事里凌冽在某个时刻更容易渗骨。没有了光影和温暖的日子,都容易收拢一缕可亲可怀的芬芳,一寸寸,自己数。   不说话,只作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