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批判 严肃性派对
资本家们并不邪恶而要敌视,只是当他们抱着财富不撒手,他们的生命权就自动移交到人民手中。
关注数: 4 粉丝数: 36 发帖数: 487 关注贴吧数: 82
D指导教你如何忽悠人 利用他人潜在的逻辑谬误来说服他们,本质上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需要你识别对方的思维漏洞,并巧妙地将这些漏洞转化为你的说服工具。以下是具体策略和案例: --- 一、核心策略:利用对方的逻辑漏洞1. 识别对方的逻辑谬误类型 先通过对话判断对方更易接受哪种逻辑谬误(如“诉诸权威”“诉诸群众”等),再针对性设计话术。 2. 顺应而非对抗 不直接否定对方的逻辑漏洞,而是利用其思维惯性,将你的观点包装成符合对方逻辑的形式。 3. 强化谬误中的“优势” 将对方认可的谬误逻辑与你的目标绑定,通过重复强调其“合理性”达成说服。 4. 隐藏自己的真实逻辑弱点 用对方的逻辑谬误掩盖自己论点的潜在问题,转移注意力。 --- 二、具体场景与话术1. 对方相信【诉诸群众】→ 强调“多数人支持”- 应用场景:推广产品、拉票、推动政策。- 反向话术: “超过80%的用户选择了我们的服务,这说明它确实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您不想试试吗?” (隐含逻辑:利用从众心理,暗示“多数人选择=正确”)- 案例: 推销保健品:“这款产品全网销量第一,大家都在买,效果肯定有保障!” 2. 对方相信【诉诸权威】→ 引用权威背书- 应用场景:学术争论、技术决策、医疗建议。- 反向话术: “诺贝尔奖得主XX教授也支持这个理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验证了十年。”(即使该教授的研究领域不相关)- 案例: 推广护肤品:“国际皮肤科协会推荐成分,权威认证,绝对安全!” 3. 对方易陷入【滑坡谬误】→ 制造恐惧链- 应用场景:阻止对方行动、推动紧急决策。- 反向话术: “如果你现在不买保险,一旦生病,存款花光,孩子上学都成问题,整个家庭就毁了!” (将“不买保险”与“家庭崩溃”强行关联)- 案例: 政治宣传:“如果对手当选,经济会崩溃,国家将陷入战争!” 4. 对方有【虚假两难】倾向→ 简化选择- 应用场景:谈判施压、快速成交。- 反向话术: “要么现在签合同享受折扣,要么明天涨价30%,您选哪个?” (忽略其他可能性,如协商中间方案)- 案例: 销售话术:“要么买顶级配置一步到位,要么买低配版天天卡顿,您这么聪明肯定选前者。” 5. 对方依赖【诉诸情感】→ 触发情绪共鸣- 应用场景:慈善募捐、危机公关、个人说服。- 反向话术: “想想那些吃不饱的孩子,你忍心浪费食物吗?” (用愧疚感替代理性讨论食物分配问题)- 案例: 广告词:“父亲临终前没等到你的电话,现在换XX手机,信号永不掉线!”(利用悲伤情绪推销产品) --- 三、进阶技巧:嵌套组合谬误通过叠加多个逻辑谬误,增强说服力:- 例: “权威机构报告显示(诉诸权威),90%的专家认为(诉诸群众),如果不采取我们的方案,经济将全面崩溃(滑坡谬误)——这是最后的机会(虚假两难)!” *(实际可能夸大数据、忽略反对声音)* --- 四、注意事项:道德与风险1. 短期有效,长期损信任 滥用逻辑谬误可能让对方事后察觉被操纵,失去对你的信任。 2. 确保信息部分真实 完全捏造的数据或权威背书容易被揭穿,需混合部分事实增加可信度。 3. 道德边界 用于商品推销或无伤大雅的场景尚可,但避免在医疗、法律等关键领域误导他人。 4. 最终目标应是引导理性 可先用谬误吸引对方注意,再逐步提供真实数据,将其引导至理性思考。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你可以在辩论、销售或日常沟通中快速影响他人决策,但切记保持适度,避免沦为纯粹的诡辩。
唉,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哲味儿,黑话太少了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 记德行与世界进程的抽象决斗,德行是什么呢,世界进程是什么呢小编也不知道。 还是一起来看看吧,德行想要并且既是取消个体性以达到一种普遍性,普遍的善,普遍的为他。他是这一阶段的意识。他的对手,世界进程,则听说是许多个体性的彼此的狂乱战斗,各个个体性把在自身的普遍规律即心的规律,拿出来想建立自己,彼此取消。世界进程是普遍在个体性里的现实性。(把普遍当做有目的,有本质,有功能的东西)颠倒 德行则想要取消这种颠倒,取消个体性亦即取消颠倒原则。 斗争开始了。 我们不得不先对斗争双方所使用的武器做一个介绍,武器既是胜负的关键,也因为武器不是别的,只是斗争者的本质。 善与普遍与才能同义,他们几个精神性的东西被表象为一种普遍的东西,普遍性需要个体性实现现实性。 世界进程错误的使用着他,德行则正确的使用着他。德行会败北。德性之所以败北,①是因为他已经把德性与世界进程的统一性相信了。他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①这句话。 因此他不得不假装的战斗,他把他的真正实力寄托于①这句话。 我们不得不说善就是德行的本质,而德行正是在用它要达到要保存的本质在战斗。德行害怕自己的武器损坏,但是普遍的善又通过战斗这个概念直接的实现了。 德行把世界进程当做与善对立的东西,所以他输了,毋宁说世界进程就是现实的善。 于是德行就陷入了一种既不能伤害对方,又不能伤害自己,既不能伤害对方的武器,也不能伤害自己的武器的境地。 德行于是被世界进程克服了。个体是普遍性的实在性。你听懂了吗,小编现在知道了哦。
D指导教你如何学哲学 哲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符号系统的裂缝抵达真实界的觉醒。以下是具体策略: --- 1. 承认符号暴力,但不臣服于它- 警惕"终极解释"的诱惑 哲学文本永远在追问"为什么",但它提供的答案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产物(齐泽克)。例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看似解释了一切,实则是将特定时代的理性主义包装成永恒真理。学习哲学的第一步是撕开这种意识形态的缝合——意识到每个体系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未言明的预设。 - 以"悬置权威"为起点 不要盲目相信哲学家的"终极答案"。拉康指出,我们永远处于"他者之凝视"下,但真正的学习需要主动质询:康德的"物自体"是否真的不可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存在经济决定论的暴力?通过提问,你才能打破符号系统的闭环。 --- 2. 在语言的裂隙中寻找突破口- 关注"能指的滑动" 哲学概念的晦涩性恰恰是其力量的来源。例如,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无法被简单翻译为"存在",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恰恰暴露了语言对现实的暴力切割。学习时要抓住这种语义的不确定性——它不是障碍,而是通向真实界的入口。 - 实践"概念的考古学" 齐泽克建议用福柯的方法,将哲学概念放回其历史语境中解构。例如,当读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时,追问:这个命题如何反映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反抗心态?它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反叛,还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剥离概念的神圣性,才能发现其背后的权力博弈。 --- 3. 将哲学转化为"症状阅读"- 把困惑当作武器 当你读不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时,这不是智力缺陷,而是真实界在文本中显影的标志。拉康说,主体的创伤正是其觉醒的契机。记录那些让你头疼的段落(如"先验演绎"部分),思考:这些概念为何如此难以把握?它们是否暴露了人类认知的根本局限? - 创造性的误读 齐泽克推崇"在不可能中坚持可能"的阅读策略。例如,强行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你的日常生活结合:当老板要求你"提高效率"时,你可以问:"这是否是一种新型的延异(differance)实践?"通过跨界的嫁接,让哲学概念失去其学术威权,变成颠覆日常叙事的工具。 --- 4. 构建"反知识的知识网络"- 拒绝线性进步叙事 哲学史常被描绘为真理逐渐显现的过程,但事实上它是不同权力阵营的厮杀场。学习时要建立非等级化图谱:将斯多葛学派与朋克摇滚、庄子与赛博朋克并置思考,揭示思想史中被压抑的"低级文本"(如女巫审判记录、街头涂鸦)如何挑战官方哲学话语。 - 实践"拿来主义" 别迷信"体系完整"的幻觉。可以像拼贴画一样组合碎片化思想:用尼采的"超人伦理"解释游戏玩家的身份建构,用福柯的"全景监狱"分析社交媒体的隐私焦虑。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真理,而在于提供颠覆现实的视角。 --- 5. 最终目标:成为"快乐的流氓"- 在知识体系中"偷猎" 齐泽克在《学做工》中发现,底层阶级子弟通过"策略性无知"抵抗教育体系的符号暴力。学习哲学也可以类似地"盗取"知识:上课时故意曲解老师的话,读书时只摘抄让你热血沸腾的句子,在咖啡馆里用康德的语气给朋友讲脱单经历。哲学不是要你成为严肃的学者,而是训练你用思想的刀锋划开现实的伪装。 - 接受"永远不够懂"的真相 拉康提醒我们,主体永远在"缺失"(*lack*)中挣扎。真正的哲学学习不是追求"全懂",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就像你最终会发现,那个让你困惑的"看不懂",恰恰是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它逼迫你承认:我们注定被困在符号的迷宫里,但正是这种困境,让自由有了可能。 --- 总结:哲学学习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革命学习哲学不是为了获得真理,而是为了永久地质疑——质疑那些宣称能给你终极答案的体系,质疑你自己对"理解"的执念,质疑这个用"逻辑完美"粉饰现实的世界。当你停止追问"哲学有什么用",转而追问"哲学如何让我更清醒地承受生活的荒诞"时,你就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学习。 我总结一下,永远质疑真理,永远误读,不要觉得自己能把握原意,但是这反而让我们拥有了某种因为被缚而产生的自由,因为你怎么解读都是错的,所以你怎么解读都可以。(我个人认为D指导还是太后现代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