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旅光芒
北旅光芒
看的是仙图,听的是故事,花的是高价,入的是通货…
关注数: 6
粉丝数: 134
发帖数: 12,128
关注贴吧数: 66
很红的一颗珠子,不怎透。 这是用什么染的?鹅卵石吗?
100倍放大镜下看紫砂与陶土器表面 没有图,难拍。年内买了个100倍的放大镜,今晚兴起,把紫砂壶、建盏、汝瓷杯、九阳紫砂汤煲(应该就是陶土)、砂钵看了个遍。在此只说紫砂壶与“紫砂”汤煲、砂钵观看感受。 1.紫砂壶与汤煲、砂钵表面在100倍放大镜下,都有莹润感。即便是极其廉价的目测粗糙干巴的砂钵也是。但程度有别。紫砂好过所谓的“紫砂”汤煲,“紫砂”汤煲又好过砂钵。 2.表面肌理不同。“紫砂”汤煲与砂钵器表面是非常平整的基本没有起伏。而紫砂器的表面是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即便是高目数的紫砂壶,表面也是坑坑洼洼,起起伏伏的。 3.不同价位的紫砂壶,它们都有高低起伏不平的表面,但颗粒种类的丰富度不同。价格高的紫砂壶颗粒种类显得比较丰富。而廉价的紫砂壶,颗粒种类就明显单一。特别是我断定为机车壶的表面颗粒种类明显单一。颗粒种类丰富度:全手>半手>机车。
不知啥时成了好色之徒 这颜色,好看。拍出来更好看。
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汗的木质串串 玩了多年,手头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汗的木质串串也就椰蒂和紫金鼠。缺点是变化不大,盘玩乐趣少了些。其次是核桃和星月,星月还是怕汗的,容易花。核桃不怕汗,但是怕温差大开裂…
入坑10多年,玩了一堆草籽果核 破铜烂铁…唯独没玩过金刚菩提。前天TB上来了一串藏式,刚开快递。肉度可以,整齐度可以,清理的很干净。就是不懂是不是药籽,滚筒籽。有劳行家给掌掌眼。谢谢!文玩无漏,这品质和价位比,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认知。
葫芦也是讲皮质的 不盘不亮,不晒不红。
老艺人 家藏泥 失手,又砸了一个,老艺人,家藏泥。 这是最初在淘宝某家店买了三个壶一个杯中的一个,今早上砸了。之前已经被我砸了一壶一杯。还剩一个,打算心情不好时再砸。全是陶泥,加砂砾,加锰,加铁红粉的机车货。 买的时候,啥都不懂。对方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自称是祖传老艺人,全家都做壶。有证又称号,还有故事……家里有家藏泥,儿子媳妇也有淘宝店。
捡了一块满是风化稳的石头 普通的石头,做镇纸。上面满是天然风化稳。不知是商周、还是隋唐、还是西亚的东西。不懂天然风化纹的可以看看。
漂亮的千眼菩提 9年前自己磨的
还是喜欢看拍出来的效果,红! 实际上,肉眼看起来是酱色的。
趁相机没反应过来 拍到最接近肉眼所见的颜色
喝茶,机车壶的时代,用盖碗就好。 灌浆壶的时代已然没落,现在是机车壶的时代。喝茶还是用盖碗就好。玩壶,还是买全手的好。忠告,慎碰紫砂壶!
不会写字,但是挑了几个便宜好用的陶瓷砚台。 不磨墨,写字用一得阁墨汁,因此对砚台基本没啥要求又有点要求。就是夏天在空调房里写字,墨水用不完的话,很容易干。要想不浪费的话,保湿很重要。万能的TB上卖的火锅砚,中间储墨,外圈储水。便宜好用,不干不脏。家里放一个,单位放一个。之前买的两个嫌大占地方,前天又买一个小的(以前没这规格的卖),今天收到。写寸大的字,十分合适。本人不是商家,纯属分享。
别说你会书法 书法真的太难了…… 首先你要懂,懂了还要会,会了还要熟,熟了还要精,精了还要好…… 普通人所谓的会书法,不过是一直在模仿。能模仿的出类拔萃,就算是高手了。更有甚者,把用毛笔写字等同于书法。又或是把写得工整的字或肆意挥洒的字当成书法…… 不过书法尽管如此难,也挡不住爱好者的热情。
曝光,温馨提示小心掉坑 买了几个隔片,孔都是偏的。货倒是退了,运费得自己出。钱不多。但东西真没法用。不喜欢孔偏的,不要买了。
实话实说,我感觉文玩现在只火在贴吧淘宝咸鱼上。 实话实说,我感觉文玩现在只火在贴吧淘宝咸鱼上。街头基本看不到当年的模样——脖子上手腕上挂着串串,手上攥着核桃啥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走在路上,几乎见不到了。要是在不是文玩爱好者面前拿出些玩意盘,多少有点让人觉得怪怪的。
人家老来得子,我是退坑又买串…… 年内心血来潮,又入一串驼骨。盘了一阵又觉得素串太寒碜,陆陆续续入手各种配珠。今天到了最后一颗。串上。串大了一圈……
形态、形式、形质 初学者多关注形态; 有一定基础者,会考虑形式; 基础扎实者,更注重形质。 不学者,兴之所至,随心所欲。
折腾,继续折腾,配件到了。 串串盘了一个多月了,开始黄也开始润了。素串拿在手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陆陆续续买了几样配饰。还没开始串上去。还有两件烤色玛瑙没到…… 到的这几样凑和凑合
5块一颗的玛瑙,这是朱砂点吗? 之前请教各位了,再上强光灯影像。有劳各位再掌掌眼。
买买买,买来都压箱底了…… 没有真正的户外,买买买,买来一堆都压箱底了。真正用的多的就一把随身小瑞! 削水果,剪线头,拧螺丝,开瓶盖,开快递……非常顺手。
请教行家,这是天然的还是烧/染色的? 对玛瑙一窍不通,请行家指点一下,这颗玛瑙颜色是天然的还是烧色染色的?谢谢。 这颗玛瑙很便宜,几年前5块钱买的。用强光照,可以看到有类似朱砂点。不清楚是朱砂点,还是沁的染料。
买买买 玩玩玩 细思量 皆是荒凉 1.重过程型: 买买买,不好再买 ;盘盘盘 ,左手盘右手盘,上班盘下班盘 ;白天盘,晚上盘;花钱不少 ,耗费时间不少,玩物丧志,玩物一堆。除了用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办法,从始至终也盘不出商家仙图的效果。从始至终被商家营造的氛围蒙蔽。最终自己都要骗自己——玩的就是过程 就是开心。是的,你要的过程,商家最开心,宝贝!在商家眼里,您就是不可多得的大宝贝,您就是爷!只是不要成了商家的玩物猎物,还被人背后骂——这个**,就是钱多。当然,有钱任性,您随意! 2.重结果型: 要么守着几样心头好,经年累月耐着性子慢慢盘;要么机刷机抛速成;要么直接高价上所谓的年份老物件。不过我根本不相信市场有那么多老物件,我更相信科技与狠活;哪种玩法才是玩文玩的初心,您看? 3.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型: 买,适可而止!玩,坚持不懈!不入套,不上当。明智有毅力,拿得起放得下,自控力强。 什么文玩攀比风,都是心态作祟。要比,就比活的久活的开心。来空空,去空空,缘来缘去皆是一场梦。
我眼界低,只相信20块一个盖碗。 底槽清?有个正经紫泥就不错了。 全手?有个正经半手就不错了。 本山料?想想就好了。 大师作品?做个大师的章很难吗?
开片,时光的印记
喝茶,这样就很好! 简单…
哪些人又是怎么把珠珠串串盘的那么漂亮呢? 盘珠子玩串,必须得有闲有钱有心思。东西我跟风,买了一堆,根本没时间去盘去刷。要工作要养家……偶尔盘盘,到现在也没有出彩的。离网上的仙图相差很远。哪些人又是怎么把珠珠串串盘的那么漂亮呢?
十年文玩路,一路买买买! 新入一串驼骨,就此歇手买买买,专心盘盘盘!
阳光美颜师 所以,心中要有阳光。
两个问题…… 1.多年不开片,上色也慢。 2.没法上配饰。配上太长…… 14X10的实在太大。当年跟风入手。
疑惑——藏传老料器到底是什么? 料器,就是玻璃。雅致点也可以叫琉璃。看到有咸鱼卖家解释藏传老料器,注释是非琉璃、非玻璃……那到底是什么呢?赛璐珞?密胺?压制骨粉?
文玩暴露了“贪和傻” 草籽果核类文玩,包括星月、凤眼、核桃…再好的品相,再高的价格,没有盘出来的话,还只是草籽果核。低端牙骨类,如鹿骨,驼骨,牛骨…没盘出来就是没用的骨头。跟我们煲汤丢弃的猪骨没啥区别。除了人工,因其产量太大,基本毫无价值。 有钱可以随便买买买,但手只有一双。 若想盘出一件漂亮的物件,需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如果买一堆各种各样的玩意,每样都盘的话,每多入手一件,花在盘每件珠串文玩上的时间精力就相应减少几分。以我自己为例,有盘有放,放那的一不留神就发霉长毛,根本玩不过来。 买各种玛瑙玉石类的也要擦亮眼睛,十个里面九个假。蜜蜡、绿松、玉石类是重灾区。其它的也好不到哪去。 盲目买珠珠串串暴露的就两字“贪和傻”。盲目跟风,贪多傻买,上当受骗,费钱无果。买,一定要适合而止。玩,一定要持之以恒!当然,您要觉得老子买的就是开心,您随意!
曾经的跟风,都成了今天痛…… 交智商税花了钱是个问题,交智商税这个行为可就是个智商问题。有人说老子花钱买开心,我乐意。你真开心吗?
把闲置的配件串了个别样的串 挺有意思。
这哪里是紫砂,简直就是浆糊 截了更局部的细节。表面晶莹润泽,坑坑洼洼!简直就像浆糊!
忍不住炫一炫这质感 一个字——“润”
茶水好脏啊 浑浊
闲置的都结蜘蛛网了… 杯子太多,白瓷青瓷汝瓷建盏粗陶…紫砂杯闲置久了,都结蛛网了。
建议吧主调整版块分区 建议吧主把“传统创作”换成“临帖交流”“创作展示”“理论探讨”几个版块。把“经典法帖”换成“法帖赏析”其它酌减。个人感觉目前版块分区,似乎不够清晰明了。
临摹三个层次 临摹三个层次: ①被动临摹。没有掌握笔法的基础上片面追求笔划字形的像。在外行眼里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有模有样,实际上啥都不是,就是在描字玩,画字玩。 ②机械临摹。掌握了一定笔法,但对笔划字形死记硬背。追求笔笔像字字像为目标,以以假乱真为能事。有观察但缺乏思考总结,脱帖就不会写字,帖上没有的字写不好或不会写。 ③研究性临摹。从笔法、字法、章法等各个层面去研究法帖特征,总结规律。不以追求点划字形外在相似为目标。脱帖能写。所写字形不似而神似。 前两类型往往还具有心态封闭,自信爆棚的特征。只喜欢听赞美之词,听不得他人批评建议。或假装接受就是不改,原因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两类临帖,要么毫无收获要么所获有限进展缓慢。 研究性临摹,有目标讲方法善于听取批评建议,善于反思总结,收获大进步快。
你有他有我也有,有啥意思? 不说泥料了,不说做工了,单说壶型。 紫砂壶造型多样,器形丰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符合大众审美且实用的器形,不断的被复制出来。数量不可胜数。你手头的就是其中一个。它就一个普通茶器,把它当宝,毫无意义。 倘若是用料平常,做工稀松。那它的价值更是不值一提,与一般瓷器玻璃无异,甚至不如,根本不值得珍爱。倘若花时间去养护,更为可笑。 玩壶的话,泥料、做工要不要有所追求?
过节,喝茶,独饮 就这么简单,寒碜…
不说泥料 不说做工 说壶盖和壶嘴 壶盖有压盖,截盖,嵌盖。壶嘴有直嘴,有弯嘴。 盖呢,我爱压盖。嘴呢,我爱直嘴。爱压盖,是因为压盖一般都比较厚实。不像截盖那样,边缘容易磕崩。西施那种边缘薄的盖,用起来得小心翼翼。爱直嘴,原因很简单,出水快。光直还不够,还得管径够粗。4mm的出水太慢,6mm出水就十分爽快了。 忘了还有个壶口大小的问题。壶口随壶型有大有小。小的实在用起来不方便,投茶清理茶叶十分碍事。 几个条件一综合,大口的石瓢就是最佳的选择了。满瓢,如意瓢、汉棠瓢…
抡壶掼顶 人间清醒(分享一篇关于紫砂壶的网文) 紫砂壶泡白茶,前期吸香后期增香?别把白茶冲泡成四不像了 作者:村姑陈 《1》 小时候还是爱看杂书。 那些《探索发现》,《大千世界》里的奇思妙想,作家笔下的光怪陆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憧憬向往的对象。 有一次,看到一块鹅蛋大小,内含一颗滚动水珠的红宝石,惊为天人;又有一次,看到一把倒入沸水就能出香的紫砂壶,慰为观止。 福建人都喝茶,可大家用的却是普普通通的盖碗,根本不具有紫砂壶这种白水出茶香的“传奇功效”! “只见那乞丐从怀里摸出一把油光发亮的紫砂,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下注入清水,茶香瞬间从茶壶中爆发,壶身一倾,清润甘甜的茶汤潺潺流出。” 何等惊人! 只是看到小说的后文,“他这把紫砂壶从来没洗过,往里边放过的千百种名茶,都是它注水而出香的原因。”想到这紫砂壶竟是不能清洗,心里还是有些恶寒。 明明放在盖碗上清晰可见的,人们说那叫茶垢;可在紫砂壶里看不见的,人们说那能增香,分明都是一样的东西,只不过一个能看见,一个看不见,就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但这种小小的“脏污”,并不是小孩子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把紫砂壶的神奇功能,才是年少的自己心头的执念。 后来长大,买了不少紫砂壶,打算一解夙愿,才知道家人为什么一直用盖碗——家里泡的基本上都是白茶岩茶,这两种茶,完全不适合紫砂壶。 对于白茶岩茶这些高香的茶类,遇上紫砂壶,真的如同遇见劫匪,能把一身的香气打劫去三四分,再想起私信里茶友的质疑——“紫砂壶前期吸香后期能增香,不懂就别乱说!” 别,曾经对紫砂壶的向往还历历在目,一个“不懂”就能轻易定义“乱说”?眼见为实,今日便来说说紫砂壶泡白茶的真相该是如何。 《2》 紫砂壶前期吸香?正解! 紫砂壶前期吸香,确实是正解。 “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它这种吸香的特性,连古人都特意留下了介绍。 但严格来讲,拥有一把紫砂壶,无论是冲泡的前期后期,紫砂壶都会默默吸香,这是刻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秉性,便如同人都需要吃饭的简单道理一般,紫砂壶存在,吸香就是必然。 紫砂壶的吸香本质,是因为它微观的鳞片结构带来的双气孔结构所致。 烧制紫砂时,泥料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形成的气泡,有的开通有的闭合,构成了紫砂壶特有的“链状气孔群”,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的气道并存,便是紫砂壶的“双重气孔”。 紫砂壶在好的工艺下,成壶的双气孔结构必然会给茶壶带来保温和透气的两种性质,这两种特质,对于某些茶来说是优点,对于另一些茶来说却是致命的缺陷。 紫砂壶之“吸香”,其实应该改名为“吸味”。因为它对气味的吸取是不分好歹的,香气它吸收,杂味也会吸收,双气孔结构对待茶的气味是公平的,不会因为香和臭而有所偏颇。 故而白茶这种高香型的茶类,对上这种“吸味”,对茶汤的表现和香气的展现都是一种阻碍和剥夺。 人们爱某种花,必然是爱它的某种特性,可若是这种特性被剥夺,这种花还能称为人们心中的挚爱么? 当然不行,这种简单的道理,放在茶叶的身上亦是如此。 白茶最为突出的风味,便在于它层次多变的茶香。这种香气来自于它简单工艺下的完整保留,分别有高、中、低沸点的芳香醇类物质为茶叶的香气添砖增瓦,构筑完整的香气风貌。 紫砂壶对上白茶,那是完完全全的门不当户不对。 矜持高雅的白茶香气,遇上囫囵鲸吞茶香的茶器,只会将这些香气分别吸取得七七八八。 无论是高、中、低沸点的任何茶香,都会成为它吸收的对象,届时茶汤倾倒,香气依然失去三四分,这样的白茶,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和灵魂。 用吸香的茶器泡白茶,绝非合适,白茶香气被壶吸走大半,落不到品茗杯,何等可惜? 《3》 紫砂壶后期增香?不尽然! 紫砂壶的增香,其实并不尽然。 古今都有的奇闻异志传言,好的紫砂壶,它那些长年累月冲泡积攒而下的香气,在多年后能够做到清水注入而出茶汤。 这种并未被证明的“好标准”,其实还是根据紫砂壶“吸香”的同一种特性而来的。 紫砂壶原本吸收香气的微观双气孔结构,“增香”则是它吸香表现下的另一种性能。 长时间的泡养,所谓“养壶”,会将茶叶的香气填充在气孔内部,成为了茶壶增香的基础。 但这种“增香”,对白茶真的有好处么? 高香类的茶,不同时间采摘而下的不同品类,甚至是前后一天采摘的同一品类下,都会有着全然不同的香气基调。 尤其白茶作为一种年年月月茶不同的茶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茶叶的香气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以这种千变万化之姿的白茶,对上不分青红皂白只会吸味的紫砂壶,绝非合适! 泡过白牡丹的紫砂壶,以它花香氤氲去影响白毫银针的纯然风情;泡过新白茶的紫砂壶,以它鲜爽宜人去影响老白茶的甘醇润和;泡过秋茶的紫砂壶,以它的甜润动人去影响春白茶的鲜香灵动。 这样混杂在一起的香气,根本谈不上为白茶增香,只能说是搅乱一池春水,乱点鸳鸯谱,胡乱搅和白茶的香气罢了! 长时间品饮白茶的人,对上这四不像的白茶,也会摸不着头脑,这款茶,究竟是什么品种?感觉就是东北乱炖。 如果硬要保留“增香”的好处而不想影响香气,那么只能做到“一壶事一茶”,这样的成本,比起一碗泡万茶的白瓷盖碗可是要高上不知多少。 为了这一点虚无缥缈的“增香”,买了不知道多少把紫砂壶,还要长时间的温养才能增加那一点点香气,何必? 《4》 什么茶真的适合紫砂壶泡? 紫砂壶泡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上白茶,“败”是因为“吸味保温”,而对于黑茶,“吸味保温”的紫砂壶特质,实在是救命稻草。 黑茶,它的工艺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渥堆。 在高温渥堆的过程中,微生物和湿热作用对黑茶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黑茶,颜色黑润,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红黄。 但渥堆这一道工序,对黑茶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便是渥堆环境带来的微生物和杂味霉味。 渥堆状态下的高湿和温度,都为微生物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氛围,渥堆前期大量繁殖假丝酵母菌,伴随少量黑霉菌和细菌,后期则是黑曲霉和球菌芽孢菌的增长为主。 而在黑茶的后期陈化中,原本的气息会更加陈杂,沾染上不同的气味,像是仓味,便是影响品味黑茶的一大异味。 此时用白瓷盖碗泡黑茶,第一道工序,必然是需要进行洗茶的,而紫砂壶的特殊功效,对上黑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用紫砂壶泡黑茶,能够将黑茶杂味霉味吸取掉一些,即使损失了些许茶香,这般冲泡而出的黑茶,也远比本来的香气更加高级纯净。 当异味被紫砂壶吸收后,黑茶的原有香气仿佛掀起了朦胧的面纱,展示了它应有的容颜,茶汤的芬芳优雅,就此而生。 另一方面,黑茶在渥堆后的叶片已经变得较为粗老,使得它足够耐高温,也耐冲泡,这时紫砂壶的保温功能,便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帮助黑茶的茶叶滋味更好地析出,为展现紫砂壶的特有醇厚滋味助力。 紫砂壶之于黑茶,便是修饰力惊人的一款茶器,它将黑茶的缺陷遮掩修饰,尽力展示着黑茶应有的香气滋味,薄妆粉饰,最为动人。 《5》 白茶的真正好搭档——白瓷盖碗 说清了紫砂壶的特质,如今总算能明白,为何长辈们喝茶,更爱白瓷盖碗。 用白瓷盖碗冲泡白茶,是令人拍手叫绝的天作之合。 以高土岭为原材料的盖碗,洁白如雪,质地紧密,再加上一层高白釉,耐高温之余,也为白瓷盖碗增加了多一道硬度,使得水温交叠,而盖碗不会轻易开裂。 而白瓷盖碗的这种特殊釉质,是保护白茶香气的第一道工序。 有了这不吸香不吸水的釉质保护,白茶高昂的茶香会被困在盖碗之中,留在茶汤,完整地展示在一杯甘醇的清茗当中。 有了这层釉质的保护,泥料不再吸香吸味,令白茶香气清醇,能完整地被感受到。 白瓷盖碗的特殊器型,是品味白茶香气的第二道绝妙设计。 有了拱形的碗盖置于盖碗之上,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将白茶的香气拦截,无论是纷杳多变的花香,还是清新动***木鲜香,亦或是老白茶的陈香药香,都被拦截,轻轻一嗅,心旷神怡。 注重茶类的香气,从盖碗的碗盖上感受香气变化,最是巧妙不过。 白瓷盖碗的特殊出水设计,是品鉴白茶的绝佳分水岭。 白茶作为一种需要快出水的茶类,有了盖碗可以调节的出水口,出水要多快,都掌握在盖碗的开口大小当中。 这样的设计,便于调节出水口的大小,也便于改变出水的速度,足以拦截盖碗中的碎叶,又能快速倾洒茶汤,遇上盖碗,是白茶之幸,成就白茶的香气滋味,是盖碗之幸。 唯有茶器和茶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杯好茶,才足以呈现杯中,供人欣赏回味。 《6》 故事是故事,生活是生活。 故事里注水而出茶汤的紫砂壶,如今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 当然,有了如斯好茶相伴,再也不需要这样能用白水变出茶汤的壶。 有些茶,注定不适合紫砂壶,强扭的瓜不甜,强行拉红线,只会让两者都痛苦不堪,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让盖碗遇上白茶,成就一段佳话。 沉浮多少人间事,朝起一杯到落晖。
身筒与底一体成型的就不算是半手工 刚入坑时,卖家告诉我,卖给我的是半手。那时也不知看啥半手、机车的。卖家说啥是啥,特别是对漂亮的女卖家基本丧失了防范意识… 当时买的那些个壶,我也一直在用。只是越用越觉得不对劲。——TM的,这到底是机车还是半手? 没接底片,卖家说是放模具里手搪,一体成型。 你说它是机车吧,它没用机器。你说它是半手吧,接片都省了,又算哪门子半手? 卖家所说的半手,就是手搪模具壶。 现在想来,机器能搞定的事,谁TMD会去手搪模具? 当时就是卖家骗我,机车当半手卖。
身筒与底一体成型的半手算不算半手? 盖嘴把都是模具的,身筒与底一体成型的半手,到底算不算半手?
问泥料问成型方式错在哪里? 经常看到有吧友发帖寻求帮助鉴别自己所买的壶是什么料什么成型方式。原因是自己没有鉴别能力,又对自己手上的壶不甚放心。喝口茶,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判断紫砂壶真假优劣,不像喝口茶那么简单。何况紫砂壶业界的口碑,还没到随便买放心用的程度。或者说刚好相反,买时疑虑,用时忧心。绝不像买玻璃瓷器茶具那么让人感到踏实放心。来贴吧发帖问问,太正常不过。只是,多数时候问完,众多吧友众说纷纭的回复也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一个字,乱。 出于对紫砂壶的喜爱,花比玻璃瓷器茶具高几倍几十倍的价格买来的喝茶的东西,怎么就如此不让人放心?大家为什么关注泥料和成型方式?业界心知肚明。除了故事外,它们是溢价的关键所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某取暴利,在这里大有空间。 清水当底槽清,普通段泥当本绿,外山当本山(反正我是绝不信几百块能买本山料,我倒是相信几千一个壶也大概率不是本山料),化工泥当原矿…机车当半手,半手仿全手…低成本高回报,岂不美哉? 花高价就能买到高品质的壶?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也有不少吧友鼓吹好工用好料的观点,对此,我是不信的。什么样的算好工?什么样的算好料? 在工、料分不清的情况下,这概念非常模糊。即使有能力分辨,也是各花入各眼。有那眼力的,也不会来发帖询问。 好工用好料是笼统的概念。尽管我有善良的愿望,但现实告诉我——只要有利可图,坑蒙拐骗,没什么他们做不出来。这个操作,完全可以延伸到紫砂壶外的更广泛行业。 紫砂壶是文人茶器,无可奈何,已经沾满铜臭味。普通大众,喝茶还是买个物美价廉的玻璃、瓷器的茶具好。既便宜又省心。问泥料问成型容易踩着人家尾巴。建设和谐网络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紫砂器保温性能确实可以 同一泡茶倒进紫砂杯子里,比倒建盏、瓷杯里,冷却的速度要明显慢很多。这说明紫砂器的保温性能还是比较突出的。 那有盖的紫砂壶,保温性能应该更强。闷泡,应该是紫砂器的强项。只是不是所有茶适合闷泡…
如何养壶正确养壶?真包浆?假包浆?原矿料子好养? 关于养壶,有刻意去养有不养的。有这样养有那样养的。有人习惯浇茶汤,有人反对浇茶汤。有人喜欢壶身亮亮的,有人说那是和尚光。有人说原矿料子好养,有人说砖头也能养。有人说好料子有油,有人说外山料子干… 关于养壶,据个人理解和经验,首先需要明确下包浆到底是什么?个人觉得,一把新壶用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变亮了,那都不算是包浆。那就是附着在壶身表面的油膜而已,它还缺少经年累月的氧化过程。我认为所谓的包浆,更多的是茶壶使用中的茶油以及使用时粘在壶身上的人皮肤上的油,经过长期反复堆积、氧化氧化堆积,加上拿捏摩挲擦拭时高目数的人皮、毛巾反复打磨,最终形成的一层附着物——老油壳,它是可以被清理掉的。 养壶方式哪种好呢?茶水淋壶外养与不淋茶水内养区别在哪?经验告诉我们:淋,亮的快。不淋,亮的慢。为什么会这样呢?淋,无非就是等于给壶体表面上油了。只泡不淋的话,则要等茶油沁透壶体,再渗到壶表,才能使表面油润。自然需要费更多时日。 其实,养壶,外养的淋与内养浸沁,都少不了茶油这个要素的参与。区别仅在于所吸附的油的多少、快慢。淋养,茶油由外而内,容易流失,能附着的油量少。但因为是附着在壶体表面,所以给人感觉见效快。不过因为没有沁入浸透壶体,实际效果其实不如内养。而浸沁内养,由内而外,壶内壁整个被浸泡,所吸附油量多。但要浸透浸润整个壶体,需要时间长,给人感觉见效慢。不过因为浸透了,所以效果好。两种养壶方式,没有对错,方式过程不同而已。相同的是:都要清洗干净,避免茶垢堆积。 大家都说原矿好养?个人推测两个原因。其一,砂性好,遇油,显亮。道理如同在砖头与鹅卵石上涂的区别。其二,可能原矿料在烧制后,透气性好,孔隙丰富,更有利于茶油沁入壶体使其容易被浸透浸润。关键点:砂性与孔隙。二者兼而有之,自然好养。我觉得原矿好养并没有其它神奇之处。 最后一点,茶叶本身的油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油性充足的茶类,更有利于快速见效。
不知黄龙山原矿紫砂壶,用白开水泡养,能不能养出油润的效果? 都说黄龙山原矿料好,好养。 ——不知黄龙山原矿紫砂壶,用白开水泡养,能不能养出油润的效果? 我觉得紫砂壶变亮是这么来的—— 1.泡茶时茶油侵入紫砂孔隙反复长期浸润以及在壶表附着形成油膜油壳。 2.由于摩挲把玩擦拭不断对壶体表面进行抛光打磨,使壶体表面细腻光滑。 3.紫砂颗粒砂质材质本身的莹润效果。
出手就露馅了,我就动动嘴。 学书法,始于临摹,终点却不是把字写得和帖子上的一样。复印机式的练字学书法确实能练出技术,但不够艺术。因为走不出模仿的窠臼,作品里面全是别人而缺乏自我。当然能模仿的好也是能事,毕竟模仿本身也有水平高低之分。
大家是怎么区分半手壶和手工模具壶的? 借助模具的半手壶和手工搪的模具壶,区分的核心要点在哪里?
请教下关于全手壶的接片 底片满片好懂。准片线片的使用有点不明白。 外凸口沿叫线片(满片+准片+线片),圈足用的叫准片还是线片(底片+准片?/线片?)?
路过茶叶店,买了一个杯垫 拿来做盖置,比陶瓷金属盖置更好用。
大家对半手壶的接受度还不错。 大家对半手壶的接受度还不错,只是很多所谓的半手壶就是模具壶。壶身与壶底一体成型。与机车模具壶的区别在于是用手搪还是机器搪。虽然半手壶也是模具壶,但是有接片环节。纯模具壶省略这道繁琐的工艺。
市场上就是机车壶多还是半手壶多? 据我个人体验,本地集市上卖茶叶茶具的摊位或铺头,卖的基本是机车壶,也有不少灌浆壶。所谓泥料好卖价高的就是“黑金砂”,其它的基本不谈泥料工艺。买的人一般也只看容量器形做工以及是否有明显瑕疵。买家很少人问这问那,卖家也懒的去夸夸其谈,吹破天。 街头看起来高档点的茶叶店,基本好不到哪里去,也是机车壶的天下。半手算是高档壶,全手就是顶级货了。这些店铺的卖家能吹,很能吹,遇到半懂不懂的,更是吹得来劲。 网络销售平台上,基本也是机车壶的天下。只不过卖家一般不说。好歹得把它卖出半手的价来。鱼目混珠,鱼龙混杂,乌烟瘴气。 我感觉紫砂壶,差不多是机车壶的天下了。只有贴吧还热烈的讨论泥料,半手,全手。与贴吧外面的世界相比,呈现一道别样的风景。 买家在这里对半手全手泥料孜孜以求,卖家在这里不遗余力展示半手全手手艺。 问题来了,你觉得机车壶与半手全手壶在销售市场上的占有率大概是几比几?纯属猜测,我觉得机车占了9成以上。机车仿半手,全手,半手仿全手,占了一部分,真正的全手应该不到1%。 你能买到机车,半手,全手,以及机车仿半手,半手仿全手的概率也是相应的。
突然想到机车壶 一般认为机车壶制作时因将泥料放入模具内用机器滚压导致胎体紧实致密。这也成了分辨机车壶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滚压的压力可调,使得泥料不被压的过于紧实。另外搪球表面处理成带纹理的,是不是就可以模仿半手的效果,再人工处理下,模仿全手也不难?
紫砂壶的透气性到底有什么用? 紫砂壶的透气性到底有什么用?泡茶时,什么时候发挥作用?起到什么作用? 我琢磨是不是闷泡的时候有用?再有壶身材质的透气性与壶嘴以及壶盖上的气孔的透气有什么区别? 真是百思不得其姐。
玩了两年,买了又买,有个问题还没搞清楚! 玩了两年,买了又买,有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不是泥料和做工方面的问题。是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的问题。我的茶品种不多。实际体验,除了泡普洱,口感好一些。泡乌龙茶,绿茶那些实在是不如瓷壶,瓷碗。是我的壶不行还是茶不行?是水不行还是泡茶技术不行? 另外还有个问题。紫砂壶吸味,新壶自是不用说。用旧了老壶还吸吗?泡普洱还能吸去陈腐渥堆味吗?
全手之泥凳纹与泥门 到目前为止,以我的能力分辨是否全手壶,就是看全手工的标志——泥门。因为其它一切易仿,唯泥门难仿。泥门是围身筒时泥块变形收缩,自然形成的褶皱。模仿的泥门往往比较生硬呆板,较容易分辨。而泥凳纹是工具在泥块上留下的痕迹。容易仿造。 我认为用泥凳纹去覆盖泥门是不明智的做法。会让人起疑,还解释不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