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旅光芒 北旅光芒
看的是仙图,听的是故事,花的是高价,入的是通货…
关注数: 6 粉丝数: 134 发帖数: 12,128 关注贴吧数: 66
抡壶掼顶 人间清醒(分享一篇关于紫砂壶的网文) 紫砂壶泡白茶,前期吸香后期增香?别把白茶冲泡成四不像了 作者:村姑陈 《1》 小时候还是爱看杂书。 那些《探索发现》,《大千世界》里的奇思妙想,作家笔下的光怪陆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憧憬向往的对象。 有一次,看到一块鹅蛋大小,内含一颗滚动水珠的红宝石,惊为天人;又有一次,看到一把倒入沸水就能出香的紫砂壶,慰为观止。 福建人都喝茶,可大家用的却是普普通通的盖碗,根本不具有紫砂壶这种白水出茶香的“传奇功效”! “只见那乞丐从怀里摸出一把油光发亮的紫砂,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下注入清水,茶香瞬间从茶壶中爆发,壶身一倾,清润甘甜的茶汤潺潺流出。” 何等惊人! 只是看到小说的后文,“他这把紫砂壶从来没洗过,往里边放过的千百种名茶,都是它注水而出香的原因。”想到这紫砂壶竟是不能清洗,心里还是有些恶寒。 明明放在盖碗上清晰可见的,人们说那叫茶垢;可在紫砂壶里看不见的,人们说那能增香,分明都是一样的东西,只不过一个能看见,一个看不见,就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但这种小小的“脏污”,并不是小孩子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把紫砂壶的神奇功能,才是年少的自己心头的执念。 后来长大,买了不少紫砂壶,打算一解夙愿,才知道家人为什么一直用盖碗——家里泡的基本上都是白茶岩茶,这两种茶,完全不适合紫砂壶。 对于白茶岩茶这些高香的茶类,遇上紫砂壶,真的如同遇见劫匪,能把一身的香气打劫去三四分,再想起私信里茶友的质疑——“紫砂壶前期吸香后期能增香,不懂就别乱说!” 别,曾经对紫砂壶的向往还历历在目,一个“不懂”就能轻易定义“乱说”?眼见为实,今日便来说说紫砂壶泡白茶的真相该是如何。 《2》 紫砂壶前期吸香?正解! 紫砂壶前期吸香,确实是正解。 “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它这种吸香的特性,连古人都特意留下了介绍。 但严格来讲,拥有一把紫砂壶,无论是冲泡的前期后期,紫砂壶都会默默吸香,这是刻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秉性,便如同人都需要吃饭的简单道理一般,紫砂壶存在,吸香就是必然。 紫砂壶的吸香本质,是因为它微观的鳞片结构带来的双气孔结构所致。 烧制紫砂时,泥料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形成的气泡,有的开通有的闭合,构成了紫砂壶特有的“链状气孔群”,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的气道并存,便是紫砂壶的“双重气孔”。 紫砂壶在好的工艺下,成壶的双气孔结构必然会给茶壶带来保温和透气的两种性质,这两种特质,对于某些茶来说是优点,对于另一些茶来说却是致命的缺陷。 紫砂壶之“吸香”,其实应该改名为“吸味”。因为它对气味的吸取是不分好歹的,香气它吸收,杂味也会吸收,双气孔结构对待茶的气味是公平的,不会因为香和臭而有所偏颇。 故而白茶这种高香型的茶类,对上这种“吸味”,对茶汤的表现和香气的展现都是一种阻碍和剥夺。 人们爱某种花,必然是爱它的某种特性,可若是这种特性被剥夺,这种花还能称为人们心中的挚爱么? 当然不行,这种简单的道理,放在茶叶的身上亦是如此。 白茶最为突出的风味,便在于它层次多变的茶香。这种香气来自于它简单工艺下的完整保留,分别有高、中、低沸点的芳香醇类物质为茶叶的香气添砖增瓦,构筑完整的香气风貌。 紫砂壶对上白茶,那是完完全全的门不当户不对。 矜持高雅的白茶香气,遇上囫囵鲸吞茶香的茶器,只会将这些香气分别吸取得七七八八。 无论是高、中、低沸点的任何茶香,都会成为它吸收的对象,届时茶汤倾倒,香气依然失去三四分,这样的白茶,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和灵魂。 用吸香的茶器泡白茶,绝非合适,白茶香气被壶吸走大半,落不到品茗杯,何等可惜? 《3》 紫砂壶后期增香?不尽然! 紫砂壶的增香,其实并不尽然。 古今都有的奇闻异志传言,好的紫砂壶,它那些长年累月冲泡积攒而下的香气,在多年后能够做到清水注入而出茶汤。 这种并未被证明的“好标准”,其实还是根据紫砂壶“吸香”的同一种特性而来的。 紫砂壶原本吸收香气的微观双气孔结构,“增香”则是它吸香表现下的另一种性能。 长时间的泡养,所谓“养壶”,会将茶叶的香气填充在气孔内部,成为了茶壶增香的基础。 但这种“增香”,对白茶真的有好处么? 高香类的茶,不同时间采摘而下的不同品类,甚至是前后一天采摘的同一品类下,都会有着全然不同的香气基调。 尤其白茶作为一种年年月月茶不同的茶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茶叶的香气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以这种千变万化之姿的白茶,对上不分青红皂白只会吸味的紫砂壶,绝非合适! 泡过白牡丹的紫砂壶,以它花香氤氲去影响白毫银针的纯然风情;泡过新白茶的紫砂壶,以它鲜爽宜人去影响老白茶的甘醇润和;泡过秋茶的紫砂壶,以它的甜润动人去影响春白茶的鲜香灵动。 这样混杂在一起的香气,根本谈不上为白茶增香,只能说是搅乱一池春水,乱点鸳鸯谱,胡乱搅和白茶的香气罢了! 长时间品饮白茶的人,对上这四不像的白茶,也会摸不着头脑,这款茶,究竟是什么品种?感觉就是东北乱炖。 如果硬要保留“增香”的好处而不想影响香气,那么只能做到“一壶事一茶”,这样的成本,比起一碗泡万茶的白瓷盖碗可是要高上不知多少。 为了这一点虚无缥缈的“增香”,买了不知道多少把紫砂壶,还要长时间的温养才能增加那一点点香气,何必? 《4》 什么茶真的适合紫砂壶泡? 紫砂壶泡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上白茶,“败”是因为“吸味保温”,而对于黑茶,“吸味保温”的紫砂壶特质,实在是救命稻草。 黑茶,它的工艺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渥堆。 在高温渥堆的过程中,微生物和湿热作用对黑茶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黑茶,颜色黑润,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红黄。 但渥堆这一道工序,对黑茶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便是渥堆环境带来的微生物和杂味霉味。 渥堆状态下的高湿和温度,都为微生物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氛围,渥堆前期大量繁殖假丝酵母菌,伴随少量黑霉菌和细菌,后期则是黑曲霉和球菌芽孢菌的增长为主。 而在黑茶的后期陈化中,原本的气息会更加陈杂,沾染上不同的气味,像是仓味,便是影响品味黑茶的一大异味。 此时用白瓷盖碗泡黑茶,第一道工序,必然是需要进行洗茶的,而紫砂壶的特殊功效,对上黑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用紫砂壶泡黑茶,能够将黑茶杂味霉味吸取掉一些,即使损失了些许茶香,这般冲泡而出的黑茶,也远比本来的香气更加高级纯净。 当异味被紫砂壶吸收后,黑茶的原有香气仿佛掀起了朦胧的面纱,展示了它应有的容颜,茶汤的芬芳优雅,就此而生。 另一方面,黑茶在渥堆后的叶片已经变得较为粗老,使得它足够耐高温,也耐冲泡,这时紫砂壶的保温功能,便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帮助黑茶的茶叶滋味更好地析出,为展现紫砂壶的特有醇厚滋味助力。 紫砂壶之于黑茶,便是修饰力惊人的一款茶器,它将黑茶的缺陷遮掩修饰,尽力展示着黑茶应有的香气滋味,薄妆粉饰,最为动人。 《5》 白茶的真正好搭档——白瓷盖碗 说清了紫砂壶的特质,如今总算能明白,为何长辈们喝茶,更爱白瓷盖碗。 用白瓷盖碗冲泡白茶,是令人拍手叫绝的天作之合。 以高土岭为原材料的盖碗,洁白如雪,质地紧密,再加上一层高白釉,耐高温之余,也为白瓷盖碗增加了多一道硬度,使得水温交叠,而盖碗不会轻易开裂。 而白瓷盖碗的这种特殊釉质,是保护白茶香气的第一道工序。 有了这不吸香不吸水的釉质保护,白茶高昂的茶香会被困在盖碗之中,留在茶汤,完整地展示在一杯甘醇的清茗当中。 有了这层釉质的保护,泥料不再吸香吸味,令白茶香气清醇,能完整地被感受到。 白瓷盖碗的特殊器型,是品味白茶香气的第二道绝妙设计。 有了拱形的碗盖置于盖碗之上,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将白茶的香气拦截,无论是纷杳多变的花香,还是清新动***木鲜香,亦或是老白茶的陈香药香,都被拦截,轻轻一嗅,心旷神怡。 注重茶类的香气,从盖碗的碗盖上感受香气变化,最是巧妙不过。 白瓷盖碗的特殊出水设计,是品鉴白茶的绝佳分水岭。 白茶作为一种需要快出水的茶类,有了盖碗可以调节的出水口,出水要多快,都掌握在盖碗的开口大小当中。 这样的设计,便于调节出水口的大小,也便于改变出水的速度,足以拦截盖碗中的碎叶,又能快速倾洒茶汤,遇上盖碗,是白茶之幸,成就白茶的香气滋味,是盖碗之幸。 唯有茶器和茶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杯好茶,才足以呈现杯中,供人欣赏回味。 《6》 故事是故事,生活是生活。 故事里注水而出茶汤的紫砂壶,如今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 当然,有了如斯好茶相伴,再也不需要这样能用白水变出茶汤的壶。 有些茶,注定不适合紫砂壶,强扭的瓜不甜,强行拉红线,只会让两者都痛苦不堪,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让盖碗遇上白茶,成就一段佳话。 沉浮多少人间事,朝起一杯到落晖。
问泥料问成型方式错在哪里? 经常看到有吧友发帖寻求帮助鉴别自己所买的壶是什么料什么成型方式。原因是自己没有鉴别能力,又对自己手上的壶不甚放心。喝口茶,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判断紫砂壶真假优劣,不像喝口茶那么简单。何况紫砂壶业界的口碑,还没到随便买放心用的程度。或者说刚好相反,买时疑虑,用时忧心。绝不像买玻璃瓷器茶具那么让人感到踏实放心。来贴吧发帖问问,太正常不过。只是,多数时候问完,众多吧友众说纷纭的回复也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一个字,乱。 出于对紫砂壶的喜爱,花比玻璃瓷器茶具高几倍几十倍的价格买来的喝茶的东西,怎么就如此不让人放心?大家为什么关注泥料和成型方式?业界心知肚明。除了故事外,它们是溢价的关键所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某取暴利,在这里大有空间。 清水当底槽清,普通段泥当本绿,外山当本山(反正我是绝不信几百块能买本山料,我倒是相信几千一个壶也大概率不是本山料),化工泥当原矿…机车当半手,半手仿全手…低成本高回报,岂不美哉? 花高价就能买到高品质的壶?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也有不少吧友鼓吹好工用好料的观点,对此,我是不信的。什么样的算好工?什么样的算好料? 在工、料分不清的情况下,这概念非常模糊。即使有能力分辨,也是各花入各眼。有那眼力的,也不会来发帖询问。 好工用好料是笼统的概念。尽管我有善良的愿望,但现实告诉我——只要有利可图,坑蒙拐骗,没什么他们做不出来。这个操作,完全可以延伸到紫砂壶外的更广泛行业。 紫砂壶是文人茶器,无可奈何,已经沾满铜臭味。普通大众,喝茶还是买个物美价廉的玻璃、瓷器的茶具好。既便宜又省心。问泥料问成型容易踩着人家尾巴。建设和谐网络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如何养壶正确养壶?真包浆?假包浆?原矿料子好养? 关于养壶,有刻意去养有不养的。有这样养有那样养的。有人习惯浇茶汤,有人反对浇茶汤。有人喜欢壶身亮亮的,有人说那是和尚光。有人说原矿料子好养,有人说砖头也能养。有人说好料子有油,有人说外山料子干… 关于养壶,据个人理解和经验,首先需要明确下包浆到底是什么?个人觉得,一把新壶用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变亮了,那都不算是包浆。那就是附着在壶身表面的油膜而已,它还缺少经年累月的氧化过程。我认为所谓的包浆,更多的是茶壶使用中的茶油以及使用时粘在壶身上的人皮肤上的油,经过长期反复堆积、氧化氧化堆积,加上拿捏摩挲擦拭时高目数的人皮、毛巾反复打磨,最终形成的一层附着物——老油壳,它是可以被清理掉的。 养壶方式哪种好呢?茶水淋壶外养与不淋茶水内养区别在哪?经验告诉我们:淋,亮的快。不淋,亮的慢。为什么会这样呢?淋,无非就是等于给壶体表面上油了。只泡不淋的话,则要等茶油沁透壶体,再渗到壶表,才能使表面油润。自然需要费更多时日。 其实,养壶,外养的淋与内养浸沁,都少不了茶油这个要素的参与。区别仅在于所吸附的油的多少、快慢。淋养,茶油由外而内,容易流失,能附着的油量少。但因为是附着在壶体表面,所以给人感觉见效快。不过因为没有沁入浸透壶体,实际效果其实不如内养。而浸沁内养,由内而外,壶内壁整个被浸泡,所吸附油量多。但要浸透浸润整个壶体,需要时间长,给人感觉见效慢。不过因为浸透了,所以效果好。两种养壶方式,没有对错,方式过程不同而已。相同的是:都要清洗干净,避免茶垢堆积。 大家都说原矿好养?个人推测两个原因。其一,砂性好,遇油,显亮。道理如同在砖头与鹅卵石上涂的区别。其二,可能原矿料在烧制后,透气性好,孔隙丰富,更有利于茶油沁入壶体使其容易被浸透浸润。关键点:砂性与孔隙。二者兼而有之,自然好养。我觉得原矿好养并没有其它神奇之处。 最后一点,茶叶本身的油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油性充足的茶类,更有利于快速见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