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天羽
应龙天羽
关注数: 1
粉丝数: 31
发帖数: 5,490
关注贴吧数: 4
求大神指教 最近换M9,发觉每次打完电话后,上视频软件,视频无法点全屏。上游戏,游戏也全变成竖屏的。不过过一会就自己又好了,这是咋回事啊?
【新人求救】为啥我的账号无法进入游戏……- - 用的百度账号,昨天也激活过了。今天每次进入到游戏界面点开始游戏,老是弹出窗口说账号认证错误,把账号让朋友帮我上,又上得了……求大神解救!
【更正】关于张郃汉中之战一事 因为三国志里没说明时间,自己又懒得翻资治通鉴,之前发帖子把两场战事给搞混弄到一起了。 张郃传: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夏侯渊传: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张郃传的汉中之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石之战,前期张郃在广石抵挡住刘备的万余精兵的攻击,这一战可以说张郃的表现可圈可点,无论身先士卒还是挡住刘备保住广石。也无愧于刘备对他的惮忌。这一战个人觉得比破马谡那一战的成分还高。【其后】后面的部分才是夏侯渊传记载的那部分。 资治通鉴: 按资治通鉴记载,夏侯渊扑街那一战应该是在广石之战的大半年后的事了,由于没查资治通鉴,把【其后】后面那一部分给理解成了两部分是相连接或者相隔时间很短。 在此对被我误导的吧友表示抱歉了。不过其余的我继续保持我的观点。
陈寿是不是在讽刺张郃? 三国志里陈寿对张郃的评价是【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以巧变为称】。这全部加起来无论对哪个将领来说都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而张郃一生的战绩几乎可以说是在实打实地狠抽陈寿的评价。 先来说【善处营陈】,张郃善于布阵、扎营。一般来说善于这两个技能的将领,应该都善于以正兵与人正面交锋。毕竟擅长布阵和扎营,你比别人更加清楚各种营寨布置和军阵的弱点。 那我们来看下张郃这方面的战绩。官渡之战。武帝纪:【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张郃传:【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可以看出【善处营陈】的张郃带领【重兵】居然打不下最多只有3、4000人马的曹洪把守的曹军大营……此战最后结果:张郃变成了曹操的韩信,袁绍军大溃败。好吧,你可以说张郃可能野战厉害不善攻坚。 那来看另一个战绩。汉中之战。这一战就真对口张郃【善处营陈】的专业了。先来看张郃传的描述,【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看起来,貌似张郃这方面真的很牛逼,刘备率精兵都没法打下张郃的阵地。其实不然,【善处营陈】的张郃居然无法以军阵之正兵抵挡住刘备,还被刘备打到得【率亲兵搏战】。当然,你可以说张郃身为主将,身先士卒,鼓舞士气。那我们再来看下另一个当事人的传。夏侯渊传里的描述更加直接,【备挑郃战,郃军不利。】可以说在汉中之战中去护东围的张郃,无论是在那里布阵或者扎营都是对极了张郃的专业,结果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还是被人打到只能勉强抵抗。这一战的结果:汉中没了,连主将夏侯渊为了救他也直接嗝屁了…… 从以上战绩看起来张兄还真对不起【善处营陈】这个评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这个是说张郃无论是预料战果还是利用地形条件方面都是很牛逼的人。这条可以说是五十五十了,张郃在预料战果方面还算是很不错的。官渡预料淳于琼扑街,中了。不过在预料的时候给袁绍出的计谋拙计,不提也罢。诸葛亮北伐时期预料不能追击诸葛亮,也中了,不过自己却也扑街了。 再来说说地形方面,一般善于利用地形的将领都是善于观察周遭环境的人,才能做到利用当时对自己最有利的地形来保证自己军队的胜利。这种人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出境作战或者是追击敌军,毕竟这样的将领不会一个劲地猛冲猛打,从而被人引进圈套去。那张郃在利用地形方面是怎样的呢? 曹操平汉中后,张郃就有过一次“出境”作战。张郃传:【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这段看起来没什么,不过一次作战失利罢了。来看看另一个当事人张飞的传:【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善于利用地形的张郃居然被张飞利用地形给揍到【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张郃在巴西和张飞相持了50多天,再加上战前的各种细作、斥候情报(别跟我说张郃在没任何情报下就敢带【诸军】进入敌境。),做为一个善于利用地形的将领,不敢要求他对作战环境烂熟于心,至少也得大体了解。结果被从没这方面评价的张飞给打到这么惨,实在是无法理解…… 再来看看张郃的最后一战,战前张郃就跟司马懿建议过不要追击,没办法,领导硬要,上吧……对于善于利用地形和战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张郃,应该对中伏这种事警惕性最大,居然还在木门被诸葛亮设伏,射到自己扑街了,这实在说不过去…… 综合上述,张郃实在对不起陈寿的评价,以至于【识变数】,【以巧变为称】这两个评价我都在想陈寿是不是在暗讽张郃当初官渡投降曹操,以至于袁绍最后的全军大溃败。
孙家和陆家纠结的关系…… 陆家和孙家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孙坚和陆康那一代。 吴录: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陆康的从子被叛贼锁攻,孙坚不顾获罪之险,提兵越境救援。可以说对陆家的人情是不小的。 孙策传: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策攻康,拔之。 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孙坚死后,陆康不顾及孙坚生前对陆家的人情,对孙策连见下都不肯,结果最后被孙策灭掉了,直接导致陆氏一族除去被战前被送回吴郡避难的族人外,其余的死了快一半,按理说,这两家应该都成死仇了。 但到了儿子一代,陆绩成为了东吴的大学者,还被任命为太守、偏将军。到了从孙一代,陆逊更是成为了可以说是其杀祖父仇人孙策的女婿,更是成为了东吴的定海神针,出将入相。 陆逊传: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按理说陆逊这等大人物,孙权应该保护好才对,结果又被孙权给骂到忧愤而死。从陆康开始,陆家主要的人物,除了陆逊的儿子陆抗,其余的都是因孙家而死。陆康城破发病而亡,陆逊被骂死,陆抗五儿子两个为保江东被王睿灭了。这两家族的关系实在是够纠结的
浅析演义是抬高还是贬低了周瑜 经常看到有人说演义贬低了周瑜或者抬高了周瑜,抬高方说演义把周瑜从偏将军被提升到大都督、群英会离间、神火计、推荐二张、外事不决问周瑜等。贬低方的说演义歪曲周瑜性格、无视周瑜平江东功绩。 鉴于这个缘由,本人对比了下演义描写周瑜的内容和周瑜传的描写,尽量力求不黑不吹。 平江东功绩 演义中,孙策打江东时,周瑜一共出场了三次:将兵入伙孙策和推荐两张、设计捉太史慈、和孙静用计破王朗。而三国志对孙策时期周瑜的功绩描写是:“瑜将兵迎策”、“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从攻皖,拔之”、“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相对比较,可看出演义对周瑜相助孙策平定江东的功绩进行了淡化。但演义中整个打江东的篇幅为了突出小霸王,孙策各属下的功绩都被淡化了,连第一功臣程普都成了酱油。相对于程普等其他功臣,周瑜平江东的功绩虽有淡化,亦可算是出彩了。 外事不决问周瑜 很多人说这是对周瑜的抬高,但对比周瑜传,无论是裴松之注的遣质子事件还是周瑜传的赤壁事件都可看出,周瑜在生时,江东对于重大对外事件的讨论,周瑜均有参与,甚至有一锤定音的效果。所以个人感觉,演义中的外事问周瑜亦算是有根据可循,不能算是抬高也。有人会说,赤壁是诸葛亮或者鲁肃的劝说才导致孙权下定决心出兵,周瑜的意见不过是锦上添花。那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当时什么身份?说客。他对江东内部不熟悉,最多也就以双方的敌我态势和阐述刘备方的实力来说动孙权。鲁肃虽然是内部人士,但他劝说孙权用的是孙权的地位投降前后的变化对比来劝说。这两位说的都是空的,究竟能不能打?怎么打?得江东军方来说才算数。周瑜当时作为孙权的外镇大将和鲁肃的推荐人物,代表着孙权军方对赤壁一战的态度,发言权不可谓不大。如果军方说不能打,打不赢,那这两位就算说出朵花来都没法坚定孙权出兵的决心。 群英会离间 这是演义虚构的,但个人感觉这情节除了增加周瑜的出场次数和把蒋干黑成一个傻×外,看不出有什么效果。演义中,蔡瑁、张允在老曹方算不得什么大将。在群英会前,蔡张率领的水军就被甘宁揍了一次。而两人临战之前才来操练水军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对整场大战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么?所以就算除去这两人,对于赤壁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接下来说说大都督和神火计这两个重头戏。 大都督一职 首先,我们来看看江东对外大规模用兵时的布置,除去孙权为帅的外可分为两个阶段。赤壁和袭荆州前夕,孙权都是准备用左右督这样两方制衡的编制来出兵。( PS :貌似孙权很喜欢用不常设的各种督来安排出兵,类似前部大督、左右督、大都督等。)不过在袭荆州前,经吕蒙的劝说,从袭荆州开始,孙权就废弃了左右督,而设置大都督职位。也经常看到有人用吕蒙、陆逊曾担任江东大都督来贬低周瑜在江东的地位,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可比性。这只不过孙权两个时期不同的用人方式罢了,而且就算真要比,周瑜赤壁时在江东军的地位也不比这两人差。我们来看看吕蒙是怎么说孙权的:“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攻江陵,事决於瑜。”我们再来看周瑜传:神火计后,“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从这里看出,老曹被神火计烧了一顿之后,孙刘两军是一路追着老曹到南郡。也就是说,整个赤壁之战和打南郡是相连着发生的,孙权在这时期不可能临时换帅来拔高周瑜的地位。所以在赤壁到南郡这段时期,个人认为江东军的实质主帅就是周瑜,而程普是孙权用来制衡周瑜用的。也就是说,周瑜那会的地位并不比吕蒙、陆逊的大都督差。
有个问题想请教下,有谁帮忙解答下吗?-。- 老曹入主衮州时,朝廷派了个新的衮州刺史金尚去赴任,但老曹不予承认给赶走了。在正常情况下,那会身为后将军和南阳太守的袁术能不能在未得诏命下以金尚为名义出兵攻打老曹?
吧里有人看镇魂街的吗?o(╯□╰)o~ 元让还有恶来、虎痴的台词真是霸气十足啊! 元让:在我们的年代!战场上斩不了一千个,他都没脸说自己是为武将!! 虎痴:主要主公想取天下,哪怕前方有着千军万马,哪怕我许褚只剩下一只臂膀,也足够撕裂这大地!! 恶来:就算身躯已经化为白骨,就算霸业已经成为历史,哪怕过了千百万年,只要主子仍想一匡天下,我典韦就算魂飞湮灭!也要撕裂这片天空!!
那些被史书记载了武勇的三国猛将 最近经常看到一大堆讨论武力和武力排行的帖子,忽然想找找那些在战场或平时被真正记载了武勇战绩(为先锋、先登或亲自斩将破敌记录)的武将(君主不计其内)。那些只有一句什么勇冠三军和臂力过人的武将就不说了。有漏的各位可以补下。
求李典究竟几岁跟的老曹……= = 三国志说法:李典是在老曹入兖州破青州黄巾的时候跟随老曹的,也就是初平三年。老曹打跑吕布平兖州的时候是兴平二年,建安二十年李典和八百兄在合肥虐了大帝一大堆经验。如果李典在那一年就嗝屁了的话,且按三国志的说法,年三十六薨。那李典不是13岁就开始跟随老曹??? “ 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 迁离狐太守。”打跑吕布后,李典被升为太守、中郎将、颍阴令。16岁的令????16岁的中郎将????16岁的太守????这货能力也太强悍了,16岁就这么多战功可以升到将军职的预备阶段、一方太守……
跟吧友讨论项籍忽然想到的一件事…… 昔日楚汉时期,江东八千子弟兵跟随霸王转战各地,笑傲华夏。咋到了汉末,在孙家人手里就那么怂,除了几次防守战,进攻战几乎都是被爆……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名将? 个人知道的有袁崇焕、宗泽和虞允文,三人都是进士出生,文职领兵。 袁崇焕,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爆完努尔哈赤爆皇太极。 宗泽,从北宋到南宋多次大破金国,被金人称为宗爷爷,岳飞就是从东京保卫战开始投奔宗泽麾下的。多次上书南宋皇帝北伐不被采纳,忧愤成疾,临终前还三呼“过河”而死。咋感觉从宗泽到岳飞都是这么悲壮的 虞允文,采石大捷以不到两万兵大破金军十五万(估计有水分),收复两淮。经略四川收复陕西六郡,结果因为皇帝昏庸而功败垂成。也是南宋力主北伐的主要人物之一。
诸葛亮难道就一定得带兵能力强才行么? 一般有人说到诸葛亮带兵不行或者引用陈寿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来说明诸葛亮的带兵能力,都有一大堆人搬出诸葛和老曹被现代称为三国两大军事家的头衔和武庙十哲的称号,有一些连演义的上方谷都拿了出来。 我承认诸葛亮是个军事家,但难道一个军事家就一定得战术能力强么?以下是度娘的解释:军事家,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按此定义可以将军事家分为两类: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一般被称为军事家者多为军队最高统帅或高级将领。诸葛亮一向以其优秀和战略观(隆中对)和军事理论(将苑、十六策)著称,难道一个战略军事家就一定得是一个战术军事家么?
虽然跟三国木什么关系,不过吧主别删啊,就想讨论下……- - 如果秦朝的箭弩阵(BT的纪律性还有强大的威力,不过到了汉代,秦朝很多威力强大的大型箭弩器械的制作方法都丢失了……)+宋朝的重步兵阵(步人甲秒杀同时代世界上的各种步兵重甲,也是对付骑兵最有经验的步兵。)+唐朝的陌刀兵(一刀下去,人马皆碎!)+金国的铁浮屠(人马皆披重甲,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了。)+元朝的轻骑和投石机(铁马弯刀,弯弓射大雕,横扫整片欧亚大陆。回回炮,投石机的巅峰之作。),这样的组合能否横扫冷兵器时代的欧亚军队?=。=
地域三国志。。。。。。。。。。名字要很长才有人注意……= = 忽然在想,要是按三国各名将的籍贯,按中原(包括司隶)、河北、巴蜀、关西、荆州(不知道放哪,直接独立吧……)、江东,分为六大地域,再按先锋、前军、中军、左右翼、后军,排出来的阵容会咋样~o(╯□╰)o 以下俺的想法: 河北军:先锋:吕布(五原九原)。前军:张辽(雁门马邑)。左翼:张郃(冀州河间)。右翼:张飞(涿郡)。中军:刘备(涿郡涿县)。后军:郭淮(太原阳曲)。随军参谋:沮授(广平)、田豫(渔阳雍奴)、诸葛亮(琅琊阳都)、羊祜(泰山南城)。随军武将:赵云(常山真定)、太史慈(青州东莱)、于禁(泰山钜平)、公孙瓒(辽西令支)、郝昭(并州太原)、徐荣(辽东襄平)、徐盛(琅邪莒县)、程普(右北平土垠)。 中原军:先锋:文鸯(谯郡)。前军:夏侯渊(沛国谯人)。左翼:关羽(河东解县)。右翼:徐晃(河东杨人)。中军:曹操(沛国谯人)。后军:曹仁(沛国谯人)。随军参谋:荀彧叔侄、郭嘉、戏志才、田丰、徐庶、钟会(以上全部同乡……颍川)、司马懿(河内郡温县)、程昱(兖州东郡)、李儒(司隶冯翊郃阳)。随军武将:曹真(沛国谯人)、曹彰(沛国谯人)、袁绍(汝南汝阳)、魏延(义阳郡)、吕蒙(汝南富陂)、夏侯惇(沛国谯人)、乐进(阳平卫国)、李典(山阳郡钜野县)、邓艾(义阳棘阳)、陈到(汝南)、吕岱(广陵海陵)。 关西军:先锋:阎行(金城)。前军:马超(扶风茂陵)。左翼:庞德(雍州南安)。右翼:姜维(天水冀人)。中军:董卓(陇西郡临洮县)。后军:马腾(扶风茂陵)。随军参谋:法正(扶风郿人)、贾诩(武威姑臧)、杜预(京兆杜陵)、杨阜(天水冀县)。随军武将:韩遂(金城)、孟达(扶风郡)、张绣(武威祖厉)。 江东军:先锋:孙策(吴郡富春)、前军:孙坚(吴郡富春)。左翼:陆逊(吴郡吴县)。右翼:陆抗(吴郡吴县)。中军:周瑜(庐江舒县)。后军:丁奉(庐江安丰)。随军参谋:步骘(临淮淮阴)、鲁肃(临淮东城)。随军武将:孙皎(吴郡富春)、孙韶(吴郡富春)、朱桓(吴郡吴县)、周泰(九江下蔡)、贺齐(会稽山阴)、陈武(庐江郡松滋县)、凌统(吴郡馀杭)、蒋钦(九江寿春)。 荆州军:先锋:沙摩柯(五奚蛮夷)。前军:李严(南阳)。左翼:罗宪(襄阳)。右翼:向宠(襄阳宜城)。中军:黄忠(南阳)。后军:霍戈(南郡枝江)。随军参谋:庞统(襄阳)、蒋琬(零陵湘乡)、费祎(江夏鄳县)、马良兄弟(襄阳宜城)、蒯良兄弟(南郡中庐)。随军武将:张允(南阳)、蔡瑁(襄阳蔡州)、黄祖(江夏安陆)、霍峻(南郡枝江)。 巴蜀军:先锋:严颜(巴郡临江)。前军:甘宁(巴郡临江)。左翼:张翼(犍为武阳)。右翼:张任(蜀郡)。中军:王平(巴西宕渠)。后军:黄权(巴西阆中)。随军参谋:阎圃(巴西安汉)、张松(蜀郡)。随军武将:李恢(建宁俞元)、马忠(巴西阆中)、张嶷(巴郡南充国)。 综合上述,可以说三国时期绝大部分人才都出自河北和中原,出将入相什么都有,而巴蜀和荆州缺乏统领全军的帅才和威震三国的一流领军大将,就巴蜀有个甘宁可以算得上号。关西虽然人才也比不上河北和中原,但是主力个个都是一等一的。不过荆州谋士良多,可以弥补一下,而巴蜀谋士缺乏,不过据说王平为事实上诸葛亮第一军事接班人。综合全部实力,可以说,除了荆州军外,其余的完爆巴蜀军。o(╯□╰)o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