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晴空里
行晴空里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
发帖数: 717
关注贴吧数: 6
五毒众生是指哪五毒? 是指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执著或烦恼,这些也是造成众生轮回的根源之一。
本自具足为什么还需要修行 就像成为纯金之前是金矿,要将金矿进行提炼后才可以成为金子,所以需要修行。
关于第七识我执 真正的成就,是烦恼渐弱,习气渐薄。 第七识是我执的根本,也是生死的关键,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不得出离,其症结即在第七识的念念我执。
佛教对慢的七种分类。云何七种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呢 是众生的业力造就了六道轮回。尤其三恶道可怕,在地狱中的众生要一直承受无止境的痛苦,直到他们的业力消耗完毕才能得以脱离地狱。还有叫人中地狱的呢,就是活着的时候已在经历地狱了.
在两千五百年前, 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主要的目的是: 要让众生,让每一个人离生老病死, 离六道轮回的痛苦。 让我们证得超越生死, 获得涅槃的快乐, 所以佛教的内容虽然多, 修行的方法也很多。 那总的目的来说, 那只是四个字——离苦得乐。 我们经常说的, 在凡夫六道里边最高的, 那就是人道和天道。 这个人道呢, 不单单说寿命短促, 而且呢,还有生老病死。 这个一直不消停, 那在六道里边凡夫界, 最高的属于天界。 天界虽然没有痛苦, 但是呢, 它没有超出生死的范围。 也就是说, 纵然生到天上去, 所谓的快乐还是暂时的, 它不是永久, 所以佛法里边劝我们, 不贪求人道天道的快乐, 这一辈子获得人身, 认识到三界六道轮回的真相。 我们就不能贪着人道天道的快乐, 而是励志要上求菩提, 超越生死轮回。 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出自法师学佛开示
定慧双修 什么叫定慧双修?
经文没问题的 阿罗汉仅证得人空,未证到法空,所以经文说他们未能通达清净实相。所以经文没问题的。
记念一位优秀的修行人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无量寿经》 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修行人才,非常敬佩,可惜了,待我知道他已离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三四年了,现在我都仍无法相信这是个事实,是惋惜,是他走的太冲冲,太可惜了。我真希望这不是事实,我宁愿相信他是厌烦尘世隐居到桃园世外独自修行去了。
取经之难, 取经之难,是超乎想象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经书都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下面有诗为证: 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诸天参加忉利天佛法集会 不能以凡夫心去测度经文,否则错误百出。经文是用来增长智慧的,没事老去挑刺儿干嘛。 此人对于经文里提的无想天为什么也能去参加法会理解不了,如果不明白,可以先存疑,或向人请教,但不能生诽谤。那么这人描述这个是什么呢,它只是无想天人定境的一个状态,但他们不是一块石头,木头,他们也属于有情众生,而且定力相当高。其实上界天人可以有能力下到下界天的,因为定力比下层天高。举地藏经里的一句经文,《地藏经》云,“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很明显这是靠威神,他们本来定力高,所以当然有能力到忉利天去听法的。
以后我发的贴跟此人无关,因为他天生弱智加神经病,他已成功的把自己练成了废材,不能修了,具体的就不说了,都说人身难得,而他虽然看似苟延残喘的活着,但活着的时候已失去了正常人身。
法师:《法华经》中,为什么说菩萨只得五种神通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里说菩萨得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可能有人就会问了,我们常说五通仙人六通罗汉,阿罗汉都能得六种神通,菩萨为什么只得五种神通呢?我们解释一下。阿罗汉的六种神通,除了以上我们讲的五种神通,还有漏尽通,漏就是指的烦恼。阿罗汉证得的漏尽通,是指断尽见思烦恼,指的是断尽了见思的烦恼;而佛的漏尽通,是指不仅见思惑、尘沙惑断了,无明惑也断尽了。这里说菩萨只得五通未得漏尽通,是指的没有断尽无明惑,无明惑还没有断尽。无明惑就是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属于界外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只有大菩萨才能觉知,断尽此惑。我们举圆教来说,初信位的菩萨能断除见惑,七信位能断见思惑。就是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见思惑,八、九、十信位的菩萨能断除界内外的尘沙惑。下面到了无明惑了,就是初住的菩萨到等觉菩萨,他们是分段四十一品无明惑,分段,从初住到等觉分段四十一品。还有一品到四十二品了,这个是妙觉菩萨,就是佛了,佛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惑。菩萨的无明惑没有断尽,所以说未得漏尽通只得五通,就是这么一个解释。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 若论阐提人善根人有无佛性,这种表达说法是需要解释的,如上文(上文已被系统删)。 但“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也是对的,但已证到如来智慧德相的,只有佛有。
大乘佛法~ 大乘说法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佛教里的咒语不是拿来翻译的 比如楞严经里的楞严咒,咒语都是梵文音译而来的,在佛教之中,“咒语”也称为密说。咒语为音译而不是翻译。佛教东传之后的五种内容不翻译,咒语就是其中之一,是直接以梵文音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