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兵 默默兵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875 关注贴吧数: 7
【民间音乐】高碑店石辛庄村音乐善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碑店新城镇石辛庄村音乐善会,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音乐会自称独特一派,最大特点就是反吹倒打。音乐会有吹奏乐、咏颂两种(咏颂就是对口有吹有念),全用工尺谱。现保存工尺谱曲牌有60余部。乐曲分为三种,有吹奏乐、打击乐和武铱。吹奏乐主要有小管、笙、笛、云锣(古乐没有唢呐及丝弦);打击乐器主要有铱、鼓、板。乐曲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听之使人顿有物我两忘之感;武铱更是优美动听,看之无不喝彩叫好。      音乐善会自明代建立。在清代白莲教盛行时衰落,为避灾祸,会首将乐谱、乐器藏匿于金陈庄庙堂。白莲教失败后,老艺人王有山、高殿旺又开始恢复音乐善会。在中华民国善会是鼎盛时期,方圆百里都知道石辛庄有音乐善会,上至老叟下至顽童,都能哼唱几句工尺谱。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会又一次衰落下来,幸好该村高老太将乐谱、乐器等全部藏在隔断墙内,这些国粹才得以流传。全国解放后,善会得以发展,“文化大革命”又遭灭顶之灾。      1980年春,村民石恩怀献出音乐善会仅存的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手抄本,共3本,大、小曲牌各一部,另外还有一部武铱本《俗称家伙套》,并由其子石景友将善会传唱至今。2003年在新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资5000多元购买乐器、音乐善会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在已有30余人。   2007年11月,石辛庄村民间古典音乐会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民间音乐】涞水高洛古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洛古乐流传于保定涞水、易县一带,全名高洛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演奏的音乐则是起源于秦末汉初民间鼓吹乐的变存。髙洛音乐会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样”的会规。因此,尽管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高洛音乐会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鼓吹乐奏、打、舞、唱的遗风,也能看到几千年来释、道、儒等宗教音乐及军乐、宫廷乐对它的影响。      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3年4月3日,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亚欧21个国家的30多名传统音乐保护与研究专家学者和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国内的有关领导与专家学者曾齐聚高洛,对古乐进行现场考察。   2006年,高洛古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1月,蔡玉润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6月,蔡玉润、李永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音乐】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拾幡乐是中国北方各种民间乐队中阵容最庞大、编制最齐全的一种民间乐队。以易县东韩村、后部村拾幡会为代表。拾幡乐演出阵容强大,最多时有108人,特有的仪仗队里有10面龙凤幡旗,所以叫做拾幡会。拾幡乐的特点是典雅、清淡、优美、缓慢,讲究韵味,具有南方丝竹乐风格。主要演出场合为庆贺民俗节日活动和庙会,独立演奏,不同其他乐种同场演出。      拾幡圣会开始于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200多年了。当时村里有个满族人顾善堂在皇宫乐队里当差,告老还乡后便开始组织村民学习宫廷音乐,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进行演出。      当年传入东韩村的皇宫曲目有50余首,曲谱均为工尺谱。拾幡会在当地很出名,演出盛时,以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为主的民族乐器达108件。演出队伍庞大,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前面仪仗首先是两杆龙凤大旗,随后是两杆门旗,门旗后面是10面条形幡旗,仪仗队后是乐队。拾幡会可以坐堂演出,还可以在行进中演出,整个队伍清一色的满族服饰。      拾幡会分文武两场,当时顾善堂老先生传入村里的有50余首曲子,诸如《大朝天子》、《得胜令》、《太平会》、《对舞歌》、《春来》、 《夏秋》、《秋来》、《冬来》等,从颂扬皇族、军队等的宫廷音乐到反映百姓生活的民乐,应有尽有,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25首,现在能演奏9支曲子。   2008年6月,东韩村拾幡古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刘勤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音乐】-高碑店大义店村冰雹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义店村冰雹会创办于明朝初年。创会原意为驱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后来在演变中增加了平安增福、延年益寿、婚姻美满、阖家幸福等内容。虽然只有镲、鼓、唢呐、笙、笛、箫和旋子等普通乐器,但因为表演独到,曲调高亢激越,富于感染,所以深受当地人喜爱。乐队规模最大时达80多人。12杆大旗,交由12人分掌。镲21副。鼓5张。此外,铛子、旋子、唢呐、管子、钹、笙、笛、箫,样样齐备。      冰雹会为路灯,十幡会核心,全部祭神活动分为悬神、请神、拜神、送神四大部分,活动时间为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这4天之内,搭棚祭神,张灯结彩,家家接亲待客,热闹非凡。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的加大,在高碑店市党委政丨府的鼓励支持下,乐队重新恢复,村里人对民俗古乐的热情重新焕发。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博士和河北省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办工作的王为民教授经认真考察后表示:虽然现在地方古乐众多,但大义店村古乐保存传承如此完好,在全国也是少有。曲子内容相当丰富,表演形式别具一格,有文有武,具有很高的保护挖掘价值。      2007年11月,大义店村冰雹会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民间音乐】安新圈头村音乐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圈头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其乐谱、乐曲是僧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铙、钣、铛子等乐器组成,乐曲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该音乐会形成以来,一直在本村代代相传,主要为本村丧礼、民间祭祀及社会庆典活动无偿服务,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音乐会每年有3次固定演出。一是农历腊月三十日为熏香,各花会都参加,在本村主要巷道演街,初一下午还在烈士祠演奏一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们祭奠英灵。二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为灯节演出。三是农历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庙会,是祭奠药王的日子,为神灵、祖先演奏。几百年来这个音乐团体一直延续着这一会规。自古以来,圈头人以水而居,以水为生,水乳丨交融。音乐曲调舒缓沉稳的节奏,正如圈头人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生活,就这样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圈头药王会乐手们所演奏的乐曲,具有典雅平和、庄重严肃、舒缓平稳、不急不躁的特点。无论是小曲还是大曲,乐手们出于香会祭祀的虔诚,并不注重个人对技巧的炫耀,而是更多强调整体性,强调乐曲的完整和统一性。乐手们在会期间,就是严格依照香会的意识和程序演奏这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40首曲目,从来不演奏其他的乐曲。      2008年6月,圈头村音乐会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夏老肥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音乐】易县燕子古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子村传说是燕太子丹出生的地方。燕子古乐是活跃在易县高陌乡燕子村及周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古乐队的老者口传,当时燕子村的一处古迹——观音禅寺进行重修,一位和尚担任监工,此后,每逢寺庙诵经或有重大活动时,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演出队伍进行演奏,表达寺庙对神佛的敬仰以及祈求平安、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村内现存观音禅寺塔残存碑中记载,该塔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与民间传说的溯源相符。村里保存着清末时流传下来的古乐谱和部分古乐器。1999年村里重新组成古乐队,目前有29名成员,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18岁。闲暇时,乐队便组织在一起演奏,悠扬的古乐声为古村增添了古韵。   古乐曲由云锣、笛、笙、管等文场乐器和鼓、镲、铙、板等武场乐器演奏,音韵悠远古朴,保持古曲的原汁原味。燕子村目前完好保存着两件传承几百年的云锣和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修订的古乐谱一套。其曲目名称可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找到踪迹,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乐谱含3套套曲:《麻义郎》、《挑袍》、《乐章·花园》和几十首散曲,共记载乐曲100余篇。据专家考证,从演奏方式上说,燕子古乐与汉代的鼓吹乐一脉相承.如今人们仅会演奏《麻义郎》和《挑袍》两支套曲,加上单曲共40多个曲目。      2007年6月,燕子古乐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音乐】定州子位吹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6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      子位吹歌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笙、横笛、海锥(俗称喇嘛号)、大胡、鼓、小钹、手锣、梆子等。演奏时的乐器可作多种增减组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风趣而热烈。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子位吹歌善于吸收各种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的曲调和技艺。还大胆吸收电影、电视剧优秀歌曲,经过艺术编排,搬上吹歌舞台。      吹歌是传承技艺,吹歌会一代接一代,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新中国初期王铁锤、王小寿等民乐演奏家进入中央一级的乐团。1980年前后,全国艺术院团从子位先走青少年乐手有近百人。1990年,河北省吹歌汇演中,子位吹歌获合奏特等奖,乐手张占民获独奏一等奖。1995年乐手张志军获国家“群星”三等奖。2001年张占民获河北省民间吹歌演奏家称号。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2008年6月,子位吹歌被国(保定旅游)务(保定旅游)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张占民、王如海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音乐】安国吹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歌是安国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吹奏艺术。主乐器是大、中、小唢呐,配以笙、管、笛及鼓、锣、钗。每逢出会,吹歌队均被排在前面。踩街时首先被围观群众拦街演奏的,也往往是吹歌。两个头上包着彩巾、身穿彩服的乐手,一左一右站在敞篷车(马车、拖拉机、汽车)前面,手持亮的红木杆铜唢呐,头朝天,眯缝着眼,鼓着腮帮子,吹出一支支动人的乐曲。乐手一手执唢呐,一手执大管,两件乐器轮流着吹奏;再加上嘴里衔着的口哨,或随时将大管换成牛角、喇叭头等,奏出了不同的声音,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还有的干脆在板胡、二胡伴奏下,演奏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等地方戏唱段,生旦净丑的唱腔都用唢呐、大管、口哨、牛角、喇叭头来完成。      吹歌传入安国已经有160多年了。相传,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关药王庙铸起两根高24米重6400斤的铁旗杆。落成典礼时云集安国的十三帮外地药商从外地请来了一支道士组成的演奏队,用唢呐吹奏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曲,滋河、小清河一带的音乐爱好者纷纷效法,一时,吹歌风靡了南乡、西乡数十个村庄。后来,人们以吹歌为祭祀、庆典演奏,发展到节日出会、喜庆丰收、娶妇嫁女、生子拜寿、掘井建房、迎接宾朋、出殡上坟等等活动,乐曲也由原来的几支、几十支发展到上百支。最有代表性的是《百凤朝阳》、《庆丰收》、《喜开镰》、《红绣鞋》、《一枝花》、《斗鹌鹑》、《放驴》、《放风筝》、《茉莉花》、《小二番》以及专用的悲调、喜歌、拜寿等乐曲。      安国吹歌在新中国建立后有了很大发展,新曲牌《翻身道情》、《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没有共丨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应运而生。在演奏形式上,服饰创新了,配器丰富了,队伍扩大了,从街头、地头搬上了舞台,上了银幕、屏幕,录了音、摄了像,走向了全国。      2007年11月,安国吹歌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民间美术】定州张长明民间雕塑艺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州市大涨村村民张长明一生钻研民间雕塑艺术,从艺40余年,其作品遍布定州城乡各地,是一位有成就的民间艺术家。      定州市是一个文化历史名城,有许多古建筑遗存,古建筑内雕塑、绘画较多,这给张长明学习雕塑创造了较好的文化环境。张长明1963年—1965年跟定州齐白石弟子王虎忱学画画,1965年—1973年跟北京陈竖老师和国家有名的王晓初老师学雕刻、美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张长明雕塑作品种类繁杂,题材广泛:有木雕、石雕,雕刻有各种大小佛像、佛龛、四大天王像、壁画,还有给日本设计的石牌楼、华表,园林景观中的人物造型及现代雕塑;有书档小屏风、高档包装盒、多宝格、头盔、刀具等工艺制品;还有纸人,纸马、摇钱树、灯、汽车等手工扎纸作品。      定州博物馆的魁星及壁画,兴国寺的佛像、佛龛、四大天王像,庞村的九龙圣母,贾村的三圣像,东朱谷的北斗星君,正定常山公园的赵子龙像都是张长明创作的。他的作品取材于佛教、道教及民间故事传说,以神仙、佛教人物居多。顺应了市场需求,美化了人文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7年11月,张长明民间雕塑艺术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民间美术】白沟泥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镇西的北刘庄,已有300多年历史。从数家糊口之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手工艺,至清末,白沟一带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及东北各地,多次出国展出,并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白沟泥人原来与杨柳青年画齐名。      泥人制作工艺要求很高,一般选用粘性、细腻的土料,经过捶、打、摔、揉,添加棉絮、纸或者蜂蜜等,采用雕、塑、捏等手法,经过修改、磨光、晾晒、翻模、脱胎、压模、着色等工序手工做成。制子儿即制出原型,找一块活好的泥,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再磨光,晾干;翻模即把泥土压在原型上印成模子,常见的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通常是先把活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在下部粘上一片泥,以使中空外严;至于着色,虽列最后一道工序,却尤为重要,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品色施彩绘,色彩注重大块面渲染,适当保留空白,泥人面部,泥公鸡头部和底座部分均露出白粉底色,所上主色是大红、深绿、浅绿、浅黄、深紫等,上色后用墨线勾勒文饰,开脸。这样的工序具体操作起来也颇多讲究,远非说说或写出来容易。一件品相精良的作品,其最终完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艺人们的经验以及临场的淋漓发挥。      2006年6月,白沟泥塑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