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莫晓旭 易莫晓旭
一生中最爱,
关注数: 3 粉丝数: 46 发帖数: 5,473 关注贴吧数: 6
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如潮涌动 作者:辛杰昀 近日,由清涧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时多年精心编纂的《清涧文史资料》第七辑出版,内容包括序言、清涧揽胜、名人清涧墨迹选释、清涧集镇、走进清涧的他乡人5个部分。 这是近年来清涧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提出建设“四个清涧”以来,隶属于“人文建设”的文化事业在该县发展如雨后春笋,如潮涌动。 先天丰富的文化资源 个人发展看天赋,城市发展看历史。清涧这座名不见经转的小县城,却因为民间艺术道情而文明遐迩,那首《翻身道情》像是唱出了很多人对生活对生命的不息奋斗历程。时至今日,该县双庙乡赵家河村里都会来很多人,要亲自听听地道的道情。山间地头,大街小巷,《清涧道情》的传唱率不亚于任何突然间“红”了的流行歌曲。清涧,是道情的故乡! 此外,民间剪纸,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数个引来远近人士游览的红色革命旧址,以及王宿里民俗文化村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该县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可塑性和可能性。 文化事业发展后劲十足 仅仅有天赋还是不够的,仅仅为过去辉煌骄傲是不够的。清涧没有浪费掉丰硕的先天文化资源,相反,其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环境,在文化事业发展中体现出了十足的后劲。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建设。近年来,该县不断在道情、石板、文化、国学、夜景等重要元素中发掘文化可塑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随着路遥纪念馆等景点的建成,笔架山、王宿里、袁家沟景点进一步完善,“双红旅游”项目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氛围浓厚,社会人文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清涧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战略,做好对“清涧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清涧道情、清涧秧歌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发展文化经济。与此同时,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普及,围绕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基础设施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文化协会活动卓有成效 领导的重视无疑为文化事业发展添了一注强心剂,而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更是给该县的文化事业增添了许多活力。今年正月里,县书法协会两次将反映“勤俭节约”和“爱护国土”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在城区展出。和书法协会一样,摄影协会,美术协会,诗词学会,道情协会等团体积极将反映县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广而告之,广而远之。 以清涧县摄影家协会为例,集聚了年龄不一,男女有别,从事工作各异的一群人,他们从不因为自己心怡的照相摄像机吝啬,从不因为采访一个镜头的艰难叫苦,黎明或夜晚,山间地头或城市角落,到处都是他们的摄影作品,然后通过网络、展板等形式,反映清涧的今日,或者和过去做比较。一位摄影爱好者这样描述他的摄影初衷:“我今天一个不经意的镜头,可能会成为他们许多年后诸多努力无果后的惊奇发现。” 教育事业发展变化大。和文化相比,教育所饱含的范畴要小的多,不过大至国家,小至家庭,教育对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近年来,清涧县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通过招聘、考试等方式,吸纳几百位高学历的人才至该县各个部门。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以稳步提升,去年的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同比增长52%;职业教育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目前,围绕到2018年,建成教育强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教育,“名师名校长名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提升等六项工程正在进行中。
马治东会同张林生一行调研清辛公路建设进展情况 记者辛杰昀报道 2月26日,县委书记马治东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林生一行人,在我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白三平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调研我县清辛二级公路的建设进展情况。 清辛二级公路,西连210国道、205省道,东接209国道、307国道。起点位于县城北上十里铺村,与现有210国道相交,经老舍古、高杰村,与已建成的清石黄河大桥相接。路线全长48.3公里,其中主线43.4公里,连接线4.9公里。主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连接线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施工图预算7.54亿元,其中主线7.16亿元、连接线3800万元。清辛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效改善我县东部乡村的交通条件,对带动沿线红枣、旅游等产业开发,以及优化全市路网结构,缓解车辆拥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天,马治东和张林生一行分别来到清辛二级公路起点上十里铺村,大岔则村,深入施工驻地,项目经理部调研,通过听取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马润前对工程建设进度的汇报,详细了解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张林生详细询问驻地办有多少人工作,如何解决吃饭、住宿等问题,他在十里铺驻地办公室形象地说,驻地办公室就像一个门户网站,因为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你们的一举一动。张林生说,只有切切实实修出一条能为当地人民带来实惠的大路,才能获得当地的百姓认可、支持。 县委书记马治东当天认真查看了工程设计图纸,对付出辛勤工作的施工人员表示慰问,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清辛二级公路的进一步有序、顺利推进作出努力。他说,清新二级公路是我县一项重大的建设项目,也是一个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他要求,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保障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交通、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应协同工作,对造成植被破坏的地方给老百姓统一、及时补偿,同时要耐心做好老百姓的工作,确保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达到百姓支持、进度加快、质量上乘的目标。 目前清新二级公路各标段施工企业已全部进场,环境保障方面,已拆迁窑房1420孔(间),砍伐经济林木38829株,迁移坟墓182座,迁移移动通讯杆103根,电信通讯杆10根。预计2013年11月底,完成惠家庙至阳曲山段路基工程,2014年全线建成通车。
清涧:打造重点线路推动旅游发展 本报记者白潇通讯员刘小涛李斌报道 今年,清涧县、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编制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构建“两河峡谷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革命之乡经典教育游”四大板块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体系战略目标,力争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延安革命圣地游和榆林边塞大漠游的衔接线路,真正把清涧打造成黄土高原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大县。 近日,清涧县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建立系统的旅游文化资源资料电子数据库,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根据各种文化资源的不同性质、特点、现状,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利用,为旅游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软件基础。 该县重点打造“东线一日游”和“西线一日游”两条旅游路线。“东线一日游”以高家洼塬***诗词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带动黄河太极湾、黄河母亲峰、清石黄河大桥、鱼儿峁、细腰关、王宿里、唐王寨、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白草寺、滩地枣林带、袁家沟、抗日东征渡口等景点建设。在核心景区高家洼塬打造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领袖诗词文化园区,形成一个集旅游休闲、诗词研讨、艺术创作、革命再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在黄河太极湾处,恢复寡妇坪“全神庙”原貌,开发打造寡妇坪底悬崖石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宗教庙宇文化,搜集整理神话传说,打造“三月三”品牌庙会,形成一个集人文历史、宗教文化、自然地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在河口建设黄河漂流等水上游乐项目。在王宿里打造体验陕北民俗、品味农家小吃、欣赏陕北道情民歌的体验游项目。黄河母亲峰景点处要重点挖掘整理民间传说,打造“寻根问祖黄河母亲峰”品牌;“西线一日游”以210国道为轴线,形成南面以清涧县城为中心和北面以石咀驿镇为中心的两个旅游点。南面主要突出以清涧道情、伞头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红枣产业、石板画制作、木雕为代表的现代产业文化参观欣赏。北面以石咀驿镇为中心,打造一个包含路遥故居、路遥纪念馆、路遥作品主人公生活实景园、枣林则沟革命旧址等景点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此外,在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方面,保障各处景点的水、电、路开通,建设配套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开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旅游产品,实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一支思想坚定,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旅游文化队伍。引进既懂旅游文化专业知识,又懂市场运营管理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可以优先聘请一些懂策划、会导游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在全县的旅游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对现有旅游文化从业人员要充分加以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拉得出、用得上,真正把清涧县的旅游文化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雷锋精神在身边: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范素梅 1986年,18岁的范素梅招工成为市羊毛衫厂工人。由于市羊毛衫厂停产倒闭,她于1992年下岗回到清涧。期间,范素梅已结婚,两个可爱的女儿也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出生。丈夫当时在县种子公司工作,工资也不高,本就不富裕的家里更加拮据。为补贴家用,范素梅在县城摆起地摊,小本生意利润低、挣钱也不多,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她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祸从天降 敢于担当 就在范素梅憧憬美好未来之时,一场灾难从天而降。2002年4月17日7点多,此时已在县土地局工作的丈夫下乡返回途中突遭车祸,被撞成重伤当场昏迷,后被家人紧急送往绥德二康医院抢救,之后又转到西京医院治疗,先后做了开颅等五次大手术和多次小手术,67天后才苏醒过来,前后住院3个多月,才把丈夫从死神面前夺回来。由于无法承担巨额医药费,范素梅不得不把丈夫带回家,进行保守治疗。 丈夫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思维意识模糊,近乎植物人,吃喝拉撒全需要人料理。面对丈夫残废和巨额债务的现实,范素梅担负起了照顾丈夫、抚养女儿的重担。她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尽量使丈夫穿的舒适,睡的舒适。她已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和衣而眠,有多少个夜晚起来料理丈夫。这些年她没出过一次远门,连娘家也没住过一晚上,她把心思都用在照料丈夫身上。 相濡以沫 不离不弃 在家治疗这几年,丈夫光中药就吃了几麻袋,范素梅按时给丈夫熬药、吃药,还坚持给丈夫进行按摩。车祸后丈夫失去发音能力,范素梅像教幼儿一样教丈夫发音,5个多月后丈夫能从喉咙中发出不太清楚的声音,慢慢地能说简单的话语,到后来能和别人交谈。经过精心照料,三年后,丈夫能从炕上下来,在地上站一会。此后范素梅开始每天搀扶丈夫训练走路,在窑洞里、在院子里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着,每天仅此一项,范素梅就累得腰酸腿疼。经过几年的精心护理,现在丈夫在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在院里可以走一走了。 在照料丈夫的同时,范素梅尽最大努力去履行好做媳妇、女儿和母亲的责任,她孝敬双方父母,从不让父母、亲人担心。在负债十几万元的困难情况下,她全力支持两个女儿读书,2009年,大女儿考上西安培华学院,学习财务管理;二女儿也被山西农业大学录取。十多年的高强度劳动和操劳,使范素梅看上去比实际年纪更苍老,让她尝尽了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也让她更加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加懂得感恩。 在陪伴丈夫的康复过程中,范素梅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片蓝天。说起这么多年的艰辛,她感叹地说:“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幸福生活,但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勇敢面对生活,天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 2012年10月,范素梅被榆林市文明委授予第四届榆林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