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122 文丁122
关注数: 9 粉丝数: 49 发帖数: 2,669 关注贴吧数: 40
金文庙制研究的一般见解和问题点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刘正一、金文庙制研究的历史回顾在古代经学史上,对殷周庙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三礼的解说性著作中。其中,与此相关的最有名的专题著作是清代礼学家徐乾学的《读礼通考》一书。此书以对三礼的注释为核心,对历代丧葬制度进行了资料性汇集和分析说明。在他之后,朱孔阳写有《历代陵寝通考》一书。当然也是以对古代中国历代丧葬·陵寝制度的研究为主。但是,上述著作集中研究了秦汉时期的丧葬·陵寝制度和构成,旁及到明清,而恰好短于对殷周庙制的基础性研究。因为在传世的有关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对殷周庙制的具体建构问题的说明只是寥寥数言而已。 对于西周,《史记》、《尚书》、《左传》和《竹书纪年》等著作中也是面对“文献不足”而“不敢赞乎一辞”的,更何况后人?对于西周史的研究,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要想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我们所能利用的最为直接和可信的史料就是青铜器铭文了。在现今已经出土并记录下来的上万件有铭文的铜器。这些铭文,短则单字,长则接近五百,如《尚书》一般,为研究西周史提供了极其珍贵而又真实的原始资料。长期以来,历史学界都把殷周青铜器铭文作为研究商周史的重要参照物和立论的依据。对于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研究核心的学者来说,清人对秦汉庙制的研究自然叫我们不甚满意,然而现当代的学者们的研究又如何呢?杨宽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一书中也仍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古代礼学专家们的以对三礼研究为核心的著作,只是有部分内容涉及到殷周庙制的产生、发展、种类三者和周代礼仪与礼法制度的关系问题,却又缺少对此问题的专业化研究,更没有人利用殷周青铜器铭文中的有关史料对三礼中有关殷周庙制的记载进行考证和比照。而这正是欧阳修所谓的“礼家明其制度”说的最为核心的体现。晚清时代著名的礼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尽管他的《周礼正义》和《古籀余论》等著作代表了清代乾嘉之学在三礼、金石研究方面的一流成果,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殷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殷周庙制问题的史料对于考证殷周礼制及三礼记载的真实性问题、对于解决原始儒家礼教思想的形成问题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平心而论,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他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进行殷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庙制问题研究的当然人选。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可能是进行这一研究的第一位学者。他在1913年发表的《明堂庙寝通考》一文利用了二十余种殷周铜器铭文史料,研究了殷周庙制中大室和明堂二者的具体格局问题。这就如同为推动对殷周庙制的研究注入了一剂活性催化剂一样,从此拉开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序曲。
商朝的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中丁,一作仲丁,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在位时迁都于敖(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荣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中丁出兵击退兰夷。中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心度中衰。外壬,中丁弟,中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河亶甲,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祖乙,河亶甲子,一说为中丁子,。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省温县东)。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祖辛,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世本>作开甲,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丁,祖辛子,沃甲侄.沃甲死后继位,在位32年,病死,葬于狄泉.南庚,沃甲子,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阳甲,祖丁子,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肌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知其能为民主也。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尧之禅乎舜也,如此也。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了。 《虞诗》曰:“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肖。乱之至,灭贤。仁者为此进,明礼、畏守、乐逊,民教也。咎繇内用五刑,出载兵革,罪轻法也,虞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爱而征之,虞夏之治也。禅而不传恒绝,夏始也。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贤。虽并于大时,神明将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与,时弗可及矣。夫古者舜居於草茅之中而不忧,身为天子而不骄。居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身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求乎大人之兴,美也。今之戴於德者,微年不戴,君民而不骄,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为轻;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无天下弗能损。极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效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如此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