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跑得快
yypdk2023
有趣灵魂聊生存准备
关注数: 42
粉丝数: 694
发帖数: 697
关注贴吧数: 36
从此爱上工程(第二弹)
有趣的工程
在这里读懂人性
好久不见的贝爷给出的饮食建议 以下内容是根据贝爷两段的视频总结得出。 原文是英语,我已经尽量翻译准确。 ——————-分割线—————— 贝尔·格里尔斯在暴风雪、沙漠中幸存下来,并在一次危险的从天而降中逃脱了死亡。 最近,他分享了他的饮食和为保持顶尖水平而服用的补充剂。 贝尔·格里尔斯以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而闻名。 他处理困难情况的能力不仅来自于他的生存技能,还来自于他精心计划的饮食和补充剂。 他的饮食重点是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和鱼,有助于修复和增强肌肉。 他还吃生鱼或昆虫等野生食物。 这使他的膳食保持自然,不含加工食品,为他提供直接来自大自然的营养。 为了增加营养,贝尔在他的饮食中添加了牛器官补充剂。 它们富含维生素 A、D、E、K 和 B12 等维生素,以及铁、硒和锌等矿物质,对能量、免疫健康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牛肝是他的最爱,因为它富含有助于视力和皮肤健康的维生素 A 以及有助于产生能量的维生素 B12。 这些补充剂对他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的冒险对身体有强烈的要求。 他还在饮食中加入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鱼和坚果。 这些脂肪有助于减少炎症并支持大脑健康,帮助他保持思维敏捷。
如果要选边站的话……
**两个绳子连成梯子,太实用了,练起来***
一个地震预警app能有多大 不是因为知道地震预警没啥用,我真的想下载来看看,一个预警app超过1个G的里面会有什么?
一学就会的居家技巧
一个网友20年生存准备的观察和经验教训 来源于网络,纯分享
1944年美军飞行员自救包
虚假信息泛滥下应该如何甄别? 前几天看了梅西道歉视频就感觉很别扭,现在爆出可能是AI生成。结合sora们生成式AI广泛应用,以后这种虚假信息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逼真。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1月发布《2024全球风险报告》就预警,最近2年排名第一的风险虚假信息,其后才是极端天气、社会分化、武装冲突…看来真的很有预见性。 对于甄别虚假信息,大家有什么心得, 告诉我,我打算抽空写一篇文章,造福吧友!
比囤货更重要的事 物资固然是生存准备中重要的基础,但是我们总是在选择上过于纠结,花了太多时间。 其实“有”和“没有”区别很大,“有”什么?哪个品牌?哪个型号?,它们之间的区别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身边有些事看起来小, 但远比囤物质重要,而且马上就能做。 1、学习生存准备知识。这是免费的,而且资源很多,谁也抢不走。 2、锻炼身体。专注于让自己变得健康,强壮,多走路,爬楼梯,锻炼耐力,拉伸,一日三餐正常饮食,戒掉饮料奶茶。 3、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的基础知识。社区都会有免费课程,理论和实操都有。 4、了解自己城市野生食物的情况,到户外真实采集一遍,有孩子的话,带着ta一起去,多好的亲子活动啊。 5、至少学一门生存技能,之前我发帖讲过生存技能排名。这些技能关键时候能救命,能交换。 6、买一份城市的纸质地图,打印也行。了解道路走向。排查自己家周边10公里一些重要场所,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什么是重要场所?民防设施、医院、学校、水源地、广场,远离人多和JS目标,这里面要讲的东西太多了。 7、如果要考虑长距离撤离,一辆自行车或许比汽车靠谱,起码作为一个备选项,学会基本的修自行车技巧。 8、维护几个基本的可靠的信息源。可能是一个人,一个社群、一个博主,任何事物恶化,总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越早感知就能越早准备。 9、伙伴很重要。如果还能在身边,找到几个认知跟自己一致的伙伴,你就不会寂寞,相互还能取长补短。 不定期补充…..
有趣数据:美国人认为哪些末日事件可能发生 末日,一直都是生存准备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爱因斯坦在内的一群原子科学家在1947年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世界末日时钟”,时钟的指针越接近午夜,我们就越接近世界末日。今年1月23日,距离午夜还有90秒,是历史上相当危险的时刻。最近几年的数字分别是: 2020年:100秒 2018年:2分钟 2017年:2.5分钟 2015年:3分钟 2012年:5分钟 如果你认为的世界末日如电影《2012》说描述的场景,我反对。 如果你认为所谓的“世界末日”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失去秩序,我相信会有。至于什么原因?一直很少有人去研究,去统计。 今天看到一份2023年的文件,统计了6200名美国人认为“哪些末日时间有可能会发生”,我觉得里面的数据很有意思,也看到其实美国人对所谓的“末日”也并非一味地球毁灭和僵尸,特分享发给大家。 哪些末日事件最有可能发生 1、气候变化 55.8% 2、自然灾害 46.7% 3、病毒疾病 36.5% 4、粮食短缺 36.2% 5、社会崩溃 35% 6、三战 25.3% 7、核事件 25.2% 8、小行星撞击 15.2% 9、AI机器人 14.9% 10、僵尸 7.5% 11、外星人入侵 7.2% 12、真菌 6.7% 13、其他 3%
戏精猫咪是如何炼成的
生存准备必学技能清单 上个月发了一个“生存准备必学技能清单”投票帖,收到了吧友的投票,现将结果公布出来,让大家可以有针对性找资料学习。 已经按照票数由多至少给大家排列好了。 唯一遗憾的是 我觉得“理发”挺好的,很少人认同
成语:迫不及待
这TM才是……生存 朋友圈看到 非本人
实用的生活小妙招
吧友春节回老家帮父母必做事项,欢迎留言补充
血的教训,千万别把猫带回老家 新年快乐
道路工程博士眼中的HB冰雪灾害
如果一只入侵的熊跳到你的桌子上吃掉你的食物,请保持冷静,避免任何可能惊动它并引发攻击的反应。换句话说,就是让它吃。
看起来不错,这种灭火装置是否可以家用?
相当丝滑的劈柴神器
征集意见:模块化应急准备系统 最近有时间把一些准备相关的知识梳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这个图,从场景和动线的角度,全局去规划我们的应急准备,配套还有两张图,分别是“危机等级评估”和“物资准备检查表”。 这是初稿,我想在年前完善后推出1.0版。 也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回帖或者私信均可。
春耕,春耕,春耕 情况变坏,一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量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质变的出现或许就是一夜间。 如果非得要继续细分的话,“春耕”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破坏春耕,破坏的是一年的粮食供应,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老百姓的心里预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国间的冲突,爆发时间很多会选择春耕。
来自日本能登地震亲历者的应急准备报告
从跨年后的垃圾想到了无序后状态 别问我是哪里,被404了 再说哪里并不重要,因为很多地方都是这样
你们获取生存准备信息的渠道是哪个? 元旦过后春节之前,想抽时间梳理和复盘自己的信息。我觉得生存准备是“有限资源下如何配置资源的艺术”,生存准备有科学的一面,但每个人结合实际的场景又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认知。我的认知也是有局限性的,注册贴吧也仅仅一个多月,在此请教各位一个问题: 你获取生存准备信息最有用的渠道是哪个? 可以是一个公号、抖音号、n站 可以是一本书 可以是一个贴吧、一个群 甚至可以是身边一个朋友 ……. 你回帖告诉我也行 私信我也行 回报: 我最近拿到一本相当好的简单医学的书,600多页,内容专业、易懂,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最关键的是它是允许在注明版权和不以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复制。我现在想办法通过AI把它翻译成中文,给我提供答案的伙伴我将会发一份给ta。我提前把书中的几页发给你先看看
有想法的人现在在干嘛? 有想法的人 今天都在找《条例》原文 你在干嘛? 2023,886
2024年,一个合格的生存准备者应该做什么(二) 前几天说了之一,今天接着说 6、打破信息的茧房 我之前说过,生存准备附加值最高的其实是风险预警,每一个大的风险来临前,都会有很多很多的预警信号,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能够识别出来。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信息都是别人希望我们可能到的,再加上短视频算法时代不断给我们推送同样的信息,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信息茧房原来越牢固。信息茧房就如鸡蛋,从外打破是煎蛋,从内打破就是生命。打破的契机,可能是一个自媒体账号、一个博主、一个社群、一个平时不怎么吃饭的朋友……自己好好想想 7、熟悉自己的家 我的准备方案中,离不开家,这应该是最务实的方案。但是我们天天长时间呆着的家,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从今天开始,试着从初恋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家。这片土地是否地震带,这座城市曾经出现过什么重大伤亡事故,这栋房子的结构是否安全,房子有没有买保险赔付的范围涵盖什么,家里的门窗是否牢固,家里水电的总开关家人是否都知道在哪里,如果水龙头没水我们可以到哪里取水……趁着今年大扫除可以做断舍离,好好清理一下垃圾杂物 8、学习至少一项技能 我们不要把技能狭义地想成野外生火、布置陷阱抓野兔。去年“尚海”时期,有一张照片我印象很深,就是小区里面有一个会剪头发的邻居在小区摆摊帮人剪头发,他的收入远超平时。我之前发了一个技能的投票帖子,大家可以去找找灵感。 9、跟家人沟通自己的准备方案 生存准备者总是孤独的,因为热闹的马路不长草,最后能够很好生存下来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比如说我们的粮食是安全的,我们现在的粮仓够全国人民吃一年。这个数字有没有错?没错,平均下来是对的,可是在实际执行时就不是简单平均了,具体不展开了,容易被封。好好跟家人坦诚沟通自己的想法,不同状况下不同的角色是怎么样的,一旦失去联系没有通讯,在哪里集合,有长期病患的成员应该打印一份用药清单,不然到了医院就会手忙脚乱(我今年就经历过一次,因为没有资料,全部从头开始检测); 后面还有之三,因为我觉得很重要,需要单独写,有时间就写。 我加入这个吧,一开始就打算只看不说,只是看到越来越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所以偶尔吐槽几句,没想到还是有些同道中人,谢谢你们,让我有了继续的动力。
一流生存准备者门槛 人在城市有房 离家100公里的村里有地 村有亲戚在走动 人无重疾妻无异心 口袋还有一些闲钱那就更加无敌了
2024年,一个合格的生存准备者应该做什么(一) 1、专注于钱 不投资,不理财,不炒股,不创业,一切要花钱的事都要深思熟虑,能买二手不买新,自己动手能修不找人,车是消耗品,手上的车是否只花钱不能产生效益,孩子兴趣班没必要报,需要花大彩礼的婚不结也罢。刚需房子自己能解决大头可以搞,需要借贷很多没必要搞,房子只是钱的一个载体,放哪都一样。要花钱的事讲一天都讲不完,太多了…… 2、提升认知 生存准备是在有限资源如何配置资源的艺术,涉及的面很多,但是一切的根源还是自己的认知,先要洞察自己的风险和需求,可以参考我之前发的帖子,这里不细说。 3、走入社区 我们的国情,注定了隐入社区才是王道,穿着一身迷彩服拿着大刀在野外,那只能是兴趣。不要到了最后一刻才想起“人”来,平时就要关注身边的邻居、远方的农村亲戚、同城的生存主义者,自己悟吧。 4、尝试自给自足 家住楼顶可以尝试动手做一套雨水收集系统;家里采光好可以试试太阳能储能,哪怕只有一度电;用矿泉水瓶动动脑子,家里葱、香菜可以无忧;试试在家发豆芽、花生芽……这些简单易行的事,2024可以试试,极大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敬畏身体 提前发现自己身体的隐疾,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少意淫,遇到危险跑得快就是胜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点没错。
生存准备,认知先行 生存准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模块很多,连接各个模块的是自己的认知。我们的认知没有提升起来,做任何的事都有可能是错的。 你不炒股不买基金不买房,这是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认知所带来的结果。 你把部分钱转成定期存款,你已经有资产保值的认知; 你分散风险,每家银行最多存50w,因为你有银行破产法的认知; 你不直接操作APP存款,你直接到柜台拿纸质存单,因为你有财富凭证的概念(这很重要); 你把部分钱换成金条,你有了资产配置和对未来最坏打算的认知; 你不要金条,换成3-5克一粒的金瓜子,那证明你有了方便交换的认知; …….. 你发现没有,对于“钱”,同样的钱,不同认知,应对策略不一样,这就是我说的,可以什么都不做,先提升自己的认知。
一看就会的生活小技巧#在人间#
关于庇护所的思考(之三) 为了未知的紧急状态做准备,不能脱离固定的居所,这是我们普通人最安全的策略。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好,做好了准备,喜欢穿着迷彩服、一手拿弓一手拿刀,偶尔掏出指南针在外行动,没人拦你。 庇护所之一谈了对庇护所的理解,庇护所之二讲了对庇护所选择的标准。今天来聊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撤离到庇护所: 1、社会面水、电、燃料等生活必须的要素缺失超过一段时间。 生活要素的缺失,短期没问题,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社会完全失控,上门抢夺很快来临。具体时间是多少,自行把握,我的标准是7天。 2、社会秩序缺失 主要是指警察等治安力量,这比起生活要素的缺失更恐怖,但是不容易察觉,需要大家细细去体会。我的标准是3天。 3、现实中出现了明显的危险信号 可以参考加沙北部从空中飘落的传单,也可能是政府的呼吁,一旦出现这些信号,立马就要走; 4、留在城里没有价值 比如小孩不用上学,家人并无大病需要在城市治疗,家人也无班可上,如果按照计划已经有了庇护所,我觉得早点撤离。
我们的生存准备注定跟国外不一样 我们没有土地,没有天空,只有一个几十平米的小格,我们能做的生存准备执行严重依赖社会服务
指南针,正确但无用之物 BOB包,必不可少的定有指南针,不管国外大神还是国内大咖。没有它就是政治不正确,不够野。可是细想,这东西就是正确但无用之物。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根本没有使用的场景。 指南针,用途自然是帮我们指明方向,请问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去哪里难道不是提前计划好的吗?既然提前计划好,难道不是提前去过的吗?提前规划好路线吗?我们不会幼稚到末日废土时把地面的参照物都推平了留下拿着指南针的我们吧?也不会想着上帝重安排把我们放到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沙漠吧? 一份纸质地图远比一个指南针更值得拥有。
基本的常识治愈了我的地震焦虑 我也是焦虑分子,但是认真了解完这几个信息,我心里面安定了很多。 1、我住的广东不是地震高发地区,小区楼房不至于豆腐渣,这两个信息决定我有灭顶之灾的概率很低; 2、地震的第一轮是最强的,后面的余震力度会递减,我只要躲过第一轮,只有作死的话才会死在余震里; 3、作为震感最强的第一轮,会认为最先到达的P波和后面的S波,其实加起来也就一两分钟的事。熬过第一轮的两波,后面的余震没那么快来,中间的就是黄金逃生时间; 4、除了基础知识,排除家里屋顶的重物,加固柜子,每个房子配一张抗压的桌子,这些立竿见影建立安全感的事,比囤一堆饼干强
一些地震的实话 1、地震的预警和防备,跟所处地理位置和建筑物防震高度相关。我所处的广东本来就不是,只要建筑质量不差不会有大问题。所以大家对地震的认知先从查查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和住的这栋楼开始,不再细说; 2、我们现在的所谓地震预警,属于被动预警,手机没下载app没有预警,手机没信号没有预警,跟苹果在外面的主动预警完全不一样(我之前发过的帖子专门讲过); 3、预警的原理就是地面的预警台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预警信息,然后对外发布,手机app根据你所处的位置算出直线距离,然后除以地震波速度(大约4km/秒),得出给你预警的时间,要注意,距离越远影响越小; 4、造成最严重伤亡的是震中和离震中近的地方,要么根本来不及预警(因为不可能设很多预警台),或者只能提前十几二十秒预警,所以就给人一种有事跑不掉,没事不用跑; 5、一旦感觉震动,最应该做的是躲到坚固的桌底下或者家里的黄金三角位,等第一轮P波,第二轮S波过去后再撤离。在地震时撤离是极其危险的,自己站不稳,容易相互踩踏,容易被砸; 6、第一轮和第二轮相隔的时间比较短,也就几十秒,两轮结束后,下一次的余震到来前,就是逃生黄金时间; 7、其实关注生存主题那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最应该准备的不是物质,是个人的认知,你认知足了,其实很多风险可以避免,不能避免的风险遇到了也能做到心中不慌; 希望对大家有用。我说的点不是我发明的,你们查查资料就能知道,我只是把这些知识简单直接说出来而已。
关于庇护所的思考(之二) 接上一条关于庇护所的思考。 我们要有庇护所思维,但非必要都准备庇护所。如果要考虑庇护所,可以参考以下因素去选择: 1、远离危险 远离大城市、远离机场、远离铁路、远离“均是”要地; 2、距离不要超过100km 既然是极端情况下要撤离到庇护所,你不要指望还能坐飞机、坐高铁、开车前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靠双腿走路。我的标准是走两天一夜,100km,这个标准自行把握,我只想提醒各位,离开长居地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少用一分钟,少走一公里就是胜利; 3、要有人脉关系 不要以为在一个村子里租一个小院就是庇护所,你问问外来户包地种植的就知道了,很少有不被抢的。没有靠谱关系,你一家人到村里就是送羊入虎口,在秩序混乱时,人性的恶是你想象不到的。既然有设立庇护所的想法,留意农村亲戚间的动向,平时就要维护一些人际关系,过年过节送点小礼,这些更加有效; 4、平时无实际用途不考虑 我们都是一般人,没必要为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花费太多的钱。几家志同道合的人,在农村租个小院,偶尔去体验一下,甚至院里养点鸡,种点菜,给点钱让邻居帮忙照看一下,定期会有所收获,这种方式是可以的。如果平时没有实际用途,一天去不了两天,真没必要。 下一期谈谈需要撤离到庇护所的危险信号
关于“庇护所”的思考(之一) 之前发帖吐槽过BOB,BOB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安全去到计划中的“庇护所”,臃肿的BOB包显然是违背了这个根本的目的。现在来谈谈我对“庇护所”的理解。 1、每个人都要有“庇护所”思维,但不用都去设立; 庇护所,指的是自己长居房子之外的第二场所,这是作为我们最糟糕时候的底线。不谈概率只谈危机纯粹是给自己添焦虑,我们都要有“庇护所”思维但暂时无需行动。举个例子,遇到“占珍”很多人都会让大家搬到乡下去,乡下就是“庇护所”,其实这是对现代“占珍”的误解。精准制导“五七”出现后,“占珍”已经不再是扫荡式攻城掠地,而是提前标记好需要打击的目标,精准摧毁。如果我们不在大城市,房子不在机场、铁路、“均是”据点旁,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与其花成本打造庇护所,不如思考一下如何依托现有的房子,打造自给自足的体系。 下一次讲讲关于庇护所的选择。
吐槽BOB包 我的焦虑是从BOB包开始的。 我相信每一个入坑的人,最开始也是先从拥有一个BOB包开始,里面要准备3天的水,3天的食物,因为要在外过夜需要有睡眠系统,吃干粮还不够偶尔要改善伙食,所以要有罐头,有炉,有锅。危机时候怕被人抢需要防护工具。生病了吃错东西拉肚子怎么办?要有感冒发烧止泻药。雨天鞋子湿了怎么办?要被一双替换鞋。最后一背上身20kg,这可仅仅是一个人。 怎么办?怎么办? 轻量化,轻量化,轻量化…… 问大神,推荐器材 发照片,让大家帮忙查漏补缺,大家回帖不亦乐乎 不知道大家想过BOB包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 BOB包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安全到达“庇护所” 为什么会有“庇护所”? 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离开原有居所,这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真出现了极其极端的情况,要有“庇护所”,在撤离时这个BOB包就有用了。 我看大家讨论BOB包,从来没有人问过要撤离的地方有多远? 试想一下,如果撤离的地方只有50公里,有没有想过一天就能走到,里面放一些重要证件,几瓶水,一些简单干粮,一些急救物质就可以,你是想背着几十斤的包走50公里吗? 如果需要撤离的地方很远,超过100公里,你有没有想过会不会是地点选择的问题,有没有配套的交通方案。不要想着拖家带口走100公里。刚才说了“极端情况”,指的是没有警察,没有加油,没有充电,没有监控摄像头,你指望一个城市几百万人同时往外走,看到你拖家带口在外面烧饭吃? BOB是为了让你安全到达庇护所 BOB是为了让你安全到达庇护所 BOB是为了让你安全到达庇护所 解决的核心不在包,在庇护所选择
模块化物资准备检查表请查收 这个表只是让我们在准备物资时可以有一个大体全貌,查缺补漏。配套还有两张表,分别是“应急等级评估表”和“物资详情表”,有时间再完成。我自己业余时间做的,没有版权,没有水印,随便用。
选“吧主”前,先看这里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几天太吵了 我想找30个人一起“静静” -我们静静地聊一些其他事; -我们静静地分享一些优质的内容并给出推荐理由; -我们静静地复盘一些“事”,讨论“我遇到了应该怎么办”; -我们用过的好东西,大胆推荐分享,甚至集合起来找商家打折; -如果大家碰撞后还有更cool的想法,可以一起研究这个领域的机会,应急准备最应该准备的是钱,站着又把钱赚了,不丢人; 同有此意的先加个关注,回复此贴让更多的人看到。 容我花一个月忙完手头的事,一个个联系你们再动。
这两天狂吧的“水”化立竿见影 给有意当吧主的各方一些建议: 1、该报名就直接报名,不用讲那么多,讲多错多; 2、你觉得对方诋毁你,保留证据,在关键时举报。给你提个醒,截屏不能当证据,手机录屏可以,先百度北京时间(有时间证明),然后跳转诋毁你的帖子,然后点开简介。要记住,悬而未发的箭才是最恐怖的,你们都在互相骂,不单对方,连我们都知道你的底细了; 3、不要去立什么不“商业”的牌坊,塌起来快得很。正如在公园里给大爷大妈免费体检送鸡蛋的人,没一个好人。有认知的人才是你们业务的基石,天天求免费仅退款才是噩梦,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大胆讲出来。在这种时候不躺平还折腾,是好事。
核弹?僵尸?不明病毒?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准备? 应对风险,做好准备,我的观点始终是不应该盲目买买买,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有一颗“准备”思维的脑袋。我们的认知足够了,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避开风险,为风险而准备。 今天来谈谈最基础的问题,究竟是为了应对什么“风险”进行准备? 撇开“概率”谈风险,只有徒增自己的焦虑,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国外机构做的风险评估模型,要点如下: 1、把风险指数设为1-9,指数越高,风险越高,也更应该准备; 2、通过收集数据,按照8个模块,结合数学算法得出风险指数(8个模块包括预测发生概率、历史频率、历史损失、缓解潜力等等,原文是一张很大的excel表,每个风险因子有参数,可能涉及对方一些版权,具体不展开); 3、以发生在美国本土常规攻击设为风险指数1(意味着可能性很低); 4、参考的数据库主要有:FBI犯罪数据库 紧急事件数据库 NOAA环境信息数据库 国际灾害风险科学杂志 兰德公司(国际智库)等等 不能详细列出,有些数据库带有敏感词 5、最终风险指数如下图(中文为机器翻译,或许不太准确): 其实我们最应该有所准备的反而是火灾(9分)、入室(9分)、网络攻击(8分)、飓风(7分),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认知的提升。
从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给我的感受 地铁是我们非常高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曾在北京工作,所以看了很多昌平线事故的新闻。 事故原因不谈,我的经验告诉我一切谈原因都可能被封,再说什么原因我们也改变不了,我们还需要坐地铁; 照片不放,试过好几次放截图,可能是来自于其他平台的照片帖子被删了; 这个事故对我的启示: 1、车厢连接处真的不能停留,这是最脆弱的地方; 2、基本的个人急救应急还是有必要。晚上七点的事故,有网友发帖一个多小时还没救援(发帖时间20:16); 3、车厢有段时间没灯,轨道上没灯,很多人是用手机充当手电筒在用; 4、要紧握扶手。有网友发帖断裂后的车厢往反方向移动,没握扶手的会跌倒,跌倒后就会有可能被踩踏; 5、由于撤离人数多,分成两列,有人走在轨道上撤离,不知道是否救援人员安排的,我觉得走在轨道还是很危险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6、在混乱中有人大声呼喊“冷静,先站起来”。这个人很棒,混乱中给车厢内的人带来了一丝的安全感;
亮点自找,专业人士 所以啊,别迷信专业和技巧,这都是“术”;敬畏风险,识别风险,避开风险才是“道”
关于带货的思考 作为一个新进入者,不了解前面的情况,但是大概率还是围绕着“带货”引发。谈谈我的看法。 1、我不反对带货。 生存准备必然牵涉物资和装备的购买,有人给我推荐好物,给我优惠,我很欢迎。 2、我反对的是什么? a.赚信息差的钱。 其他平台卖50,你卖100; b.赚无货源模式的钱。 自己跟厂商没有深度沟通,只是纯粹发链接(所谓的无货源模式),自己承担不起电商基本的客服、售后退换货、甚至收刮一拨跑路; c.赚昧心的钱。 自己没用过或者产品根本就没那么好,谁给的佣金高就带谁的货; d.赚灰色地带的钱。 有些东西是电商不能卖的,我也看过有人在卖,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做的每一笔交易都会留存很长很长时间,既坑了自己,也坑了买家; 3、我们不要苛求“完美人设”,觉得带货就是奸商,吧主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商业意图。大家都是成年人,你长那么大,对你没有任何企图,纯粹就是对你好的人有几个?现实就是连大部分的父母生儿育女都是先为了自己的养老。
断网假期后续 前几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断网假期》(英文名:leave the world behind),我今天才知道它的主要剧情是奥巴马给过反馈意见的,就是为了更加符合现实,描述混乱状态下人性的种种,我觉得是比较写实的。精准制导武器发明后,对抗已经不是夺你的一城一池,让你陷入混乱就可以了。群上那些担心核D、僵S真意义不大,反而要关注由于细小事件蝴蝶效应所触发混乱状态。
好片,资源自己找吧
狂吧的商业价值 吧主突然消失开启了“竞选”模式,所谓无利不起早,对于希望通过竞选“吧主”提升做商业转化的人,我要泼泼冷水。我的结论是这个吧的商业价值很低。 1、从平台上来讲,百度贴吧本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平台,没有平台红利,我甚至都觉得连贴吧的母体百度都难顺利走进下一个10年。有用过chatgpt和new bing的人,应该知道互动式的精准搜索才是搜索的未来。 2、贴吧的用户,以男性为主,商业价值已经被验证过真不如女人和狗; 3、仅剩的价值或许只有卖点货,可是有生存危机意识的男性,大部分都是比较理智的,你卖的那点货又不是独家特有,我相信大部分购物平台的供应链都会比你好,怎么卖得过猫记、狗记、鱼记和多多。真有价值的东西,连平台都不敢卖,你敢吗? 4、线下社群活动?我确实看到吧上有俱乐部,可是这就有违“灰人”原则。我希望的生存准备是为了家人,我怕太多的人知道,因为真的有突发状况,我生怕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我也怕身边的人找我要物资,你说我给还是不给?所以我不需要那么多的线下交流。 5、国外的生存准备有一个模块的附加值是比较高的,就是做“预警”。可是结合国情,真有什么风吹草动,你敢说吗?我们连苹果手机全球通用的预警功能都被阉割落地了。
在1.5亩的如何实现自给自足
朋友圈看到今天的伦敦,有没有一种2012的感觉
如果你是生活在加沙北部的平民,最佳的生存策略是怎样? 此时此刻,这个地球上最苦难的一群人,无疑是加沙的平民,特别是生活在北部的。我们理性探讨,如果你是生活在加沙北部的平民,最佳的生存策略是怎样?这类的复盘对于优化我们自己的应急准备思路其实是非常有益的。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描述,一个普通“上有老下有小”40出头的平民。 1、从我懂事后,至少经历过很多冲突(次数多,规模小,顶多算军事报复行为)、以色列交还加沙(2005年,之前由以色列实际控制)、哈马斯上台并赶走西岸的法塔赫。基于以上判断,这篇土地显然不适合长居。为了自己的家人着想,应该从懂事开始就要想着如何通过自身努力离开这个地方。好好学习,外出以色列或者周边国家打工,通过努力买房定居,再把家人接出来。这应该是最朴实、也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所做的。 2、如果第1点没法实现,我应该能预料到未来强烈的冲突在所难免。加沙城长76公里,宽16公里,最安全的位置应该是靠近埃及一侧,毕竟冲突大概率会发生在以巴之间,在第三国边境的军事行动会很谨慎,怕误伤。同样的道理就是现在的缅北,我看抖音现在中缅边境线布满了帐篷。所以最佳的策略应该是把家安在靠近埃及边境线的一侧,越近越好。如果自己没办法实现,起码盘点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要选择个人结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在南部多条路,这种关系需要长时间经营,要有这个意识; 3、如果第2点无法实现,我只能生活在加沙北边。从我知道10月7日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枚导弹开始,就应该能够预计这次跟之前的不一样,大规模的报复一定会到来。从听到头顶导弹爆炸的那一刻开始,家里再怎么没有存粮,都应该尽一切可能囤水囤吃,启动紧急预案,在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再做打算; 4、如果第3点也没有准备得太好,从接到以色列空投“传单”开始,就要动身跑路了(以色列要求住在北部的居民转移到南部,哈马斯要求民众不要走),往南边跑,往埃及边境线跑。这个信号太明显了,我很难想象以军已经攻进来了,依靠几小时生存通道跑路的人是怎么想的; 5、经过前面一系列操作,已经是一个彻底的难民,但是起码保证了全家性命,进入到苟活模式了。我觉得应急准备最重要的不是买买买,而是自己的认知和预判,这位我们赢得了时间和先机。
【干货】一人份自给自足菜园规划方案 这是国外一个博主给出的一人份自给自足菜园的种植方案,大家可以斟酌使用,考虑自己所在城市的日照和气温,还有人数(如果是3人即按下面给出的建议×3)。尊重原文,我沿用了她给出的种植间距和重量的单位,其中1英寸=2.54厘米,1磅=450克。 Arugula: 10 plants per person. Space plants 2 inches apart. 芝麻菜:每人 10 株。空间植物相距 2 英寸。 Asparagus: 15-2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 to 2 pounds of spears. Space plants 8 inches apart. 芦笋:每人15-20株。产量 1 至 2 磅长矛。太空植物相距 8 英寸。 Beans (bush): 4-8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4 to 6 pounds. Plant 3-6 inches apart in rows 25 inches apart. 豆类(灌木):每人 4-8 株。产量4至6磅。种植间隔 3-6 英寸,行距 25 英寸。 Beans (pole):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4 to 6 pounds. Plant 3-6 inches apart in rows 25 inches apart. 豆类(杆):每人2-3株。产量4至6磅。种植间隔 3-6 英寸,行距 25 英寸。 Beets: 15 – 2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8 to 10 pounds. Thin plants 3 inches apart once the baby shoots sprout up. 甜菜:每人 15 – 20 株。产量8至10磅。一旦幼苗发芽,将植物间隔 3 英寸。 Broccoli: 2-4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4 to 6 pounds. Space plants 20 inches apart in rows 3 feet apart. 西兰花:每人2-4株。产量4至6磅。间隔 20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3 英尺。 Brussels sprouts: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5 to 7 pounds. Space plants 20 inches apart in rows 3 feet apart. 球芽甘蓝:每人 2-3 株。产量5至7磅。间隔 20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3 英尺。 Cabbage (green): 4-6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 to 25 pounds. Space plants 24-30 inches apart. 卷心菜(绿色):每人4-6株。产量10至25磅。空间植物间隔 24-30 英寸。 Cabbage (red): 4-6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 to 25 pounds. Space plants 24-30 inches apart. 卷心菜(红色):每人4-6株。产量10至25磅。空间植物间隔 24-30 英寸。 Carrots: 30-4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 to 14 pounds per 10-foot row. Thin plants 1-2 inches apart once sprouts come up. Make sure rows are 12 inches apart. 胡萝卜:每人30-40株。每 10 英尺行可产生 10 至 14 磅的重量。发芽后,将植物间隔 1-2 英寸。确保行之间的距离为 12 英寸。 Cauliflower: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 to 15 pounds. Space plants 20 inches apart in rows 3 feet apart. 花椰菜:每人2-3株。产量10至15磅。间隔 20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3 英尺。 Celery: 6 plants per person (or more, depending on who you are. I would personally grow 15-20). Yields 10 to 12 stalks per plant. Space plants 5 inches apart in rows 2 feet apart. 芹菜:每人6株(或更多,取决于你是谁。我个人会种植15-20株)。每株产量 10 至 12 茎。间隔 5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2 英尺。 Collards: 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4 to 8 pounds. Space plants 1 foot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羽衣甘蓝:每人5株。产量 4 至 8 磅。间隔 1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1 英尺。 Corn: 15-2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 to 2 ears per plant. Space plant 4-6 inches apart in rows 2 feet apart. 玉米:每人15-20株。每株产量 1 至 2 穗。空间植物间隔 4-6 英寸,成行间隔 2 英尺。 Cucumber: 3-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5 to 7 pounds. Space plants 1-3 feet apart in rows 3-6 feet apart. 黄瓜:每人3-5株。产量5至7磅。间隔 1-3 英尺的空间植物,间隔 3-6 英尺的行。 Eggplant: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8 oval fruit. Space plants 25 inches apart in rows 3 feet apart. 茄子:每人2-3株。结出8个椭圆形的果实。间隔 25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3 英尺。 Garlic: 12-16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30 bulbs. Space plants 3-6 inches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大蒜:每人12-16株。产量 10-30 个球茎。空间植物间隔 3-6 英寸,成行间隔 1 英尺。 Kale: 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4 to 8 pounds. Space plants 1 foot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羽衣甘蓝:每人 5 株。产量 4 至 8 磅。间隔 1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1 英尺。 Leeks: 13-1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5 to 6 pounds. Space plants 3 inches apart in rows 8 inches apart. 韭菜:每人13-15株。产量5至6磅。间隔 3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8 英寸。 Lettuce: 10-15 plants per person. Plant new crops each harvest (lettuce grows quickly, and needs to be harvested relatively soon after planting). Yields 10 to 15 pounds. Space looseleaf lettuce 3 inches apart, and all other types 1 foot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生菜:每人10-15株。每次收获时种植新作物(生菜生长速度很快,种植后需要相对较快地收获)。产量10至15磅。散叶生菜间隔 3 英寸,所有其他类型间隔 1 英尺,成行间隔 1 英尺。 Melon: 2-4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2 to 3 melons per vine. Space plants 3-4 feet apart in rows 3 feet wide. 甜瓜:每人2-4株。每株葡萄藤可结 2 至 3 个瓜。空间植物间隔 3-4 英尺,排成 3 英尺宽的行。 Onion: 10-1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7 to 10 pounds of bulbs. Space onion transplants 4-5 inches apart in rows 18 inches apart. 洋葱:每人10-15株。产量 7 至 10 磅球茎。间隔洋葱以 4-5 英寸间隔移植,每行间隔 18 英寸。 Peas: 20-3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2 to 6 pounds. Space plants 2-4 inches apart in rows 2 feet apart for bush or pole. 豌豆:每人20-30株。产量2至6磅。间隔 2-4 英寸,成行间隔 2 英尺,用于灌木或杆。 Peppers: 3-5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8-23 pounds. Space plants 1 foot apart in rows 2 feet apart. 辣椒:每人3-5株。产量18-23磅。间隔 1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2 英尺。 Potato: 10 plants per person. One plant will yield around 5-10 potatoes. Space seed potatoes 10-14 inches apart in trenches 2 feet apart. 马铃薯:每人10株。一株植物可产出约 5-10 个土豆。将种薯以 10-14 英寸的间隔放置在间隔 2 英尺的沟渠中。 Radish: 2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5-8 pounds. Space plants 1 inch apart in rows 6 inches apart. 萝卜:每人20株。产量5-8磅。间隔 1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6 英寸。 Rhubarb: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2-5 pounds per plant. Space plants 4 feet apart. 大黄:每人2-3株。每株产量2-5磅。太空植物相距 4 英尺。 Rutabaga: 5-1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8-30 pounds. Space plants 4-6 inches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芜菁甘蓝:每人5-10株。产量8-30磅。空间植物间隔 4-6 英寸,成行间隔 1 英尺。 Squash (summer): 1-2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80 pounds. Space plants 2-4 feet apart in rows 5 feet apart. 南瓜(夏季):每人 1-2 株。产量10-80磅。间隔 2-4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5 英尺。 Squash (winter): 1-2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50-100 pounds. Space plants 2-4 feet apart in rows 5 feet apart. 南瓜(冬季):每人 1-2 株。产量50-100磅。间隔 2-4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5 英尺。 Strawberries: 10-12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12 pounds. Space 18-24 inches apart in rows spaced 4 feet apart. 草莓:每人10-12株。产量10-12磅。间隔 18-24 英寸,成行间隔 4 英尺。 Sunflower: 2-4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0-12 pounds of seeds. Space plants 12 inches apart in rows 3 feet apart. 向日葵:每人2-4株。产量 10-12 磅种子。间隔 12 英寸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3 英尺。 Sweet Potato: 1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15-20 pounds. Space plants 1 foot apart in rows 2 feet apart. 红薯:每人10株。产量15-20磅。间隔 1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2 英尺。 Swiss Chard: 2-3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7-10 pounds. Space plants 1 foot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瑞士甜菜:每人 2-3 株。产量7-10磅。间隔 1 英尺的空间植物,每行间隔 1 英尺。 Tomato: 2-3 plants of each variety you want (Roma, beefsteak, persimmon, pineapple, etc.). This will yield a varying amount of tomatoes, depending on what type. Expect 10-100 tomatoes per plant! Space plants 40 inches apart in rows 30 inches apart. 番茄:每种你想要的品种 2-3 株(罗马番茄、牛排番茄、柿子番茄、菠萝番茄等)。这将产生不同数量的西红柿,具体取决于类型。每株预计有 10-100 个西红柿!间隔 40 英寸的太空植物,每行间隔 30 英寸。 Turnip: 5-10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8-12 pounds. Space plants 5-8 inches apart in rows 1 foot apart. 萝卜:每人5-10株。产量8-12磅。空间植物间隔 5-8 英寸,成行间隔 1 英尺。 Watermelon: 1-2 plants per person. Yields 8-40 pounds. Space plants 4 feet apart in rows 4 feet wide and 6 feet apart. 西瓜:每人1-2株。产量8-40磅。空间植物间隔 4 英尺,排成 4 英尺宽、间隔 6 英尺的行。
打井是犯法的 本人正在系统、科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应急准备。之前讲过如何准确高效获取应急预警信息,今天开始考虑永续水源的问题。如果老家有房子,打一口井无疑是比较优的解决方案。可是,我今天才知道,原来私自打井是犯法的。 个人私自打井违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经过批准就擅自取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关于应急预警app的调查 最近在研究应该如何才是科学地进行应急准备。我不是从囤货、edc、跑路包开始,我先考虑的是信息,我需要权威且准确的预警信息。研究完一圈,苹果的预警应该说做得最好的,采取的是自动模式(也称广播模式),意味着只要你打开手机,不管手机有没有连接网络,哪怕是不插sim卡,没有wifi都可以接收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只要接入就好,可是这个功能被阉割了,但是国行的苹果到国外预警功能就能用。我们现在的很多app,包括HW、小米自带的应急预警功能,采取的是被动模式,app不断地向平台提交lbs信息,平台根据lbs信息给你推送预警信息,手机没有网络或者lbs有误,就会错过。神奇~
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开始火山喷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