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whisperer catwhisperer
关注数: 168 粉丝数: 243 发帖数: 10,194 关注贴吧数: 68
死亡九分钟 乔治·李齐著 序   追溯哲学的历史和发展,委实可以将它描绘成"百转千回话死亡"。死亡向来是哲学家最深刻、最根本的关怀焦点!一九六五年,当我还是二十岁的哲学系学生时,我得知有个人经历了明显的医学上的"死亡",他不但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经验,同时还活着在向人描述这事呢!因此,毫元疑问的,我立刻大受吸引。事情不止如此,这人还是一位可敬的医生--那时他已是执业十四年的驻院精神病医生--且极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故事。于是我借即机会跑去听他叙述,这当然不在话下;不过当时印象虽颇深刻,但随及我就在心理上将它"归档冷藏"了。后来--再听见类似的事件,我才开始调查这些临死的经验。   这位精神病医生名叫乔治·李齐,如今他将这经历叙述出书:是三、四个我所知的最奇特而且纪录完整的"死亡"经验中,属编年记叙体的一本。若说仅有这个记载,则李齐医生的故事读来已是令人惊骇万分;何况若一个人豁然知晓,曾有过数以百计的人们从千钧一发的死亡线上重返人间,并且携回显著相似的描述,惊讶更是不可言喻的。   一定有许多人会问:"乔治·李齐(以及其他又过类似的经验的人)当真死了吗?"无可讳言的,若将"死亡"定义为--理由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身体不可能再恢复功能的状态,那么,这些人没有一个死了。但按医院临床的意思,对于判断死亡的标准根据等等,这些事至今尚在争论中,毕竟连整个医学界都还不能对此盖棺定论呢!至于我自己的看法是,不管一般人所了解的死亡状态为何,我敢于说,李齐医生和其他同此经验的人,实在比大部分活着的人类更接近于死亡的境界,仅毫厘之差吧。单为了上述的理由,我个人已相当乐意倾听他们所想讲的了。   针对这些经历,往往有一个问题会被提出来,询问到底它们对这些人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可从李齐医生的叙述中明白的看出,这经历在他身上产生了极大的--着实是最根本的--影响。可惜的是,唯有我们这些与他亲近的朋友,才能够感受出他深沉的善良、包容、以及他对别人那种处于爱的关怀,正是这些特制刻划了这位不寻常的人。   透过以上的短语,让我就此避开,并且向您介绍我这位朋友乔治·李齐,盼望读过这本书后,您也会认识他、喜欢他,像我和我一家人一样。   《生命以后的生命》作者  瑞蒙·慕迪
我有死亡经验 美.贝蒂•伊娣著 我想按铃叫护士,然而竭尽所能,我无法动弹。我的心不断往下沉,好似最后一滴血也流失了。我听见脑袋中的低鸣,直到整全身体变得毫无生机,完全不能移动。 接着我一下子变得活力无穷,像突然获得了释放,灵魂由胸口脱离身体。 我第一个想法是——我自由了。那种感觉十分自然,不觉得怪异。 差不多接近天花板,我浮在床的上方。那种自由感是无穷无尽的,好似我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事。 回过头,我看见我的身体躺在床上,我甚至很好奇,那是谁呀?这么想着,我便渐渐接近床。 身为有执照的实习护士,我知道尸体是什么样靠近看着那张脸孔,我能辨识它已经没有生命了。然后我认出那是我自己。 在床上的是我的身体。 我毫不惊惶,一点也不害怕,心中只有怜悯。 她比我记忆中年轻一些,美丽一些,而她死了。就好像我脱掉的脏衣服,不打算再穿了。 总觉得有点惋惜,因为她还是好的,还有许多利用价值。 原来我从未见过自己三度空间的样子,只是在平面的镜子中见过自己的影子。 但灵魂的视觉比普通人灵敏得多,我可以同时由各种角度看到自己的身体——前、后、侧。见到许多以前不了解的东西,难怪我第一眼连自己也不认得了呢! 新的身体毫无重量,又十分灵活,令我十分着迷。刚才还觉得伤口隐隐作痛,现在完全不痛了,一点也没有不舒服。 我非常完整,不管在哪一方面——完美。而我想到,“这才是真正的我” 注意力回到床上,我发觉没有人晓得我死了,我好像应该快点让别人知道这件事。 “我死了”我想,“竟然没有人发现!” 但我还来不及采取任何行动,三个男人不知由哪里出现在我身边。 他们好美,穿着浅棕色的长袍,其中一人后脑勺上有顶帽子。三个人腰上都有系着金腰带尾端下垂。 一种柔和的光线笼罩着他们,并不是特别亮。这时我意识到我的身体也在发光,和他们的光融合在一起。 看起来他们都有七八十岁了,不过我知道他们的年纪不能以地球人类的算法推断。他们其实比七八十岁更老很多很多。 因为他们的长袍,让我认为他们是僧侣——充满了智慧、知识 。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他们,他们对我说话了。他们和我恒久在一起,他们说。我不太了解他们的意思,我对恒久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我觉得恒久就是未来的事,而他们是指过去“恒久”在一起,那使我完全弄糊涂了。 随即我脑海中出现了过去的景象——许久之前,在我的地球生命之前,是我和他们以往的关系。 一幕幕影像出现,我发觉自己真的认识他们那么久了,我开始兴奋起来。出生之前还有生命,我觉悟到死亡其实是“重生”,死后进入一个没有时间限制,更伟大的生存状态....
灵界的真相 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灵界记闻 在人死之后首先他将会去到精灵界…… 人在他死后不会马上变成灵人他会先成为精灵而去到精灵界之后才会成为 灵人而去到他将永远生活的灵界 因为精灵是- 人与灵人的过渡体 所以 精灵界也是一个介於物质世界与灵界的过渡世界 史威登堡: 这…… 真的是死后的世界吗? 这与物质世界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它虽然被一群冰山和岩石所包围 但…它是一个多麼广大无垠的世界! 引导灵: 这是精灵界- 是使一位死者的精灵成长为一个灵人的地方 史威登堡: 精灵界? 而……你? 引导灵: 我是一位引导灵! 是教导新人的角色以避免那些精灵们迷失了方向 你是才脱离肉身而来的一位新的精灵吗? 史威登堡: 我-- 还没有死亡! 我离开了我的肉身来此而我的肉身在物质的世界还活著~~~ 引导灵: ? 啊-这事很少发生! 你是一位神秘的旅人! 一位精灵大喊: 那…… 那是不可能的! 你的意思- 是我的身体正要被埋葬? 阻止他们! 阻止它! 看啊! 我还活著呀! 引导灵: 你怎麼了? 那位精灵的朋友: 啊…… 他是我在人世的朋友 他今天刚到此 我也有点弄不清楚了…… 在我「死」时的前三天他便死了 当我还在人世他的葬礼已经准备就绪了 我刚告诉他 他的家人正要埋葬他的尸体! 引导灵: 嗯,我知道-- 引导灵对著精灵说: 让你自己保持镇静! 你已死了…… 而且 在这儿变成了精灵你已不再是一位有肉身的人了! 当你被引领到此时 你应该已经知道此事了! 精灵: 嗯……是没错…… 我只是太激动而忘记了! 既然已是个精灵 我便不应该惊讶 我的身体被埋葬了! 这个事情结束~~~^^||| 史威登堡: 对刚刚的事我非常惊讶! 引导灵: 对於新来者这类的事情经常发生 这儿有如此多事物与物质世界相似 所以有许多精灵迷地认为他们仍然还活著 是的, 它很可能发生 因为有如此多的相似点…… 在来这里之前「引导灵」已经教导他们 关於他们已是精灵这回事 然而,来此之后看了这一切马上忘记了 这儿与物质世界是如此地相似 有些精灵对这里与物质世界有如此多的相似点 感到非常地讶异 ……而另外 一些精灵则惊讶於即使他们知道 他们已经死了 但是他们仍然感觉现在还活著 自己认为自己死了 但仍还活著……
回到当下-来自灵界的讯息 美.布莱恩.魏斯著 Brain L.Weiss 魏斯博士所著四部曲之第四部 更加拓展了催眠治疗回溯前世今生的作用 书中着重描写了灵性觉醒与灵魂成长... .....几百年来,人类一直误信科技,以为科技充分发展后,就能解决人类的病痛问题,而且科学将建设路径,让人类走出野蛮森林,远离疾病、贫穷、悲惨与痛苦。 现在我们知道了,只靠科学与科技,不足以解决人类的问题。科技能用来做好事,也能做坏事。唯有以文明、智慧、平衡的心灵运用科技,科技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平衡心灵。 爱,正是这个平衡的杠杆支点。 人类有了密实的灵性经验,爱的能量即将被唤醒。这种形式的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超越的。就像纯粹能量的脉搏,这个能量有着威强属性,例如智慧、同情、永恒以及纯之又纯的崇高意识。爱是最基本而且无所不在的能量。它是我们存在的本质,宇宙的本质。爱是大自然里最根本的“建筑砖块”,联结、统和所有的事物以及所有的人。 爱不只是目标,不只是燃料,不只是理想。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爱。 我希望这本书教你如何辨认爱,如何耕耘,扩大你“爱的经验”,以及如何对别人表达你的爱,放射你的爱。这样做之后,你将在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欢乐、健康与喜悦。
与天堂对话(来自灵界的讯息) 美.詹姆斯.范.普拉著 人们总是相信上天有一种高等生物或天使。虽然这只是神话,却被大众接受而且深信不疑。根据宗教界的说法,天使是死后灵魂的化身,停留在天堂,守卫着我们,帮助我们对抗邪恶势力。我们小时侯都听过天使的故事,而且知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守护天使。 一个灵魂导师也可能是你今生认识的人,譬如是你的父亲或母亲,祖父母。阿姨或叔叔,或是一个去世的朋友。当一个人去世时,并不表示他就停止对你的思念。在人世间所形成的情感锁链,到了灵界依然会继续下去。 当亡魂来到天堂时,她会回顾一生,同时想如果还活着,该如何帮助你,而现在她有机会用任何方法来帮你了,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帮你,也可能是帮你解决家庭问题,或是在你沮丧或有变动时给你打气。 一个灵魂导师,可能是热切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走入歧途时,矫正我们。不过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个灵魂导师不能改变或影响我们一生中必须学习与接受的挑战。学习过程绝不会轻松容易的。而要从人生的学习课程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做决定才行。这时灵魂导师通常会站在一边,看我们怎么做决定而已。虽然情况时有恶劣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但那也是我们学习最多的时候。 许多人问,灵魂导师是否一直与我们长相左右?或是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与他们联系,或是请他们出现?我的回答是“我们绝不孤独”灵魂导师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他们的责任是看顾我们,帮助我们。这些灵魂导师也会因时期不同而换人,完全看我们所涉入的是什么样的事件。我们用不着召唤他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需要,而且永远等着助我们一臂之力。
细胞记忆 美.苏菲亚.布朗著Sylvia Browne 从整个大格局來看,靈魂不死且永远輪回转世,如果是一个真理,那麼「细胞记忆」也必然是这个大架构理論下的一个必须存在的「功能」之一。 因为累世所有记忆都不曾消失,所以有人会想起前世,有人会被前世的创伤或记忆所影响,而这些属於靈性的记忆,就藏在我们的细胞裡。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靈性记忆,应该是写在细胞的磁场或能量场中,如此一來,随著细胞的死亡代谢和新生,这些记忆才不会跟著物质上的细胞死亡,而消失无踪,而是永不间断地传给新生细胞。 然而,这些說法毕竟没有科学上的证据,有可能是科技不够发达,还无法测量出依附在物质上的磁场或能量场,或者,有可能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 这本书即将揭露一种力量,一种过去生命影响现在生活的力量,此即细胞记忆(cell memory)的能量。各位将从本书看到,细胞记忆为什麼发生作用,以及细胞记忆是如何运作的。你们将阅讀到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故事,那是当事人的回溯之旅,他们揭开了生命中最深层问题的谜底,有些人更因此而拥有不可思议的无限喜悦,开发出惊人的潜能。 透过这些故事,你会发现改变生命的关键,而已是变得更好、非常戏剧性。从今天开始,解放你的细胞记忆,拥抱可以丰富你生命的一切,而且,这也会让你心中长期以來的所有负担和罣碍,得到释放。
看见真相的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天生就带有一种禀赋,即是他天生就具有所谓的「第三眼」,能够看见别人所看不到的「真相」,他能够看见人身上的「气」或「光」,也能看见一般所谓的「灵魂」,并具有一些洞见事物的因果,或「预见」未来的能力,但他却以为每个人都跟他一样具有同样的能力,所以自然的,常常他就得面对别人的质疑、嘲笑,或甚至一些令人难堪的情境。 本书的原作者,心性高洁,而就像本书的原编辑者,史考特(Cyril Scott)先生所说的,作者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利用过他的天赋和心灵能力,为他谋得任何的财 富、声名,或做过任何卑贱的勾当」,所以当我们知悉,作者原先并不想将这本日记予以出版时,我们就能理解,这完全是作者的个人特质所使然。 而此书之所以能够问世,那是因为在作者过世的数年前,经过他遗孀的再三请求和说服,才勉强同意出版的,但他开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这本日记必须在他死后数年才能出版,二是,书中的名字必须更改,以免为还活着的亲戚朋友带来任何的困扰。 就因为作者刻意的不想显扬,所以在本书中,读者会发现,不仅找不到原作者的姓氏名字,就连原作者何时开始写这本日记,何时姞婚,或甚至何时去世,也无从得知,但经我大略的推敲,作者应是在六到八岁的年纪,开始写这本日记的,而大概在五十多岁时,作者离开了这个世间。 而这本书,绝大部份就是原作者在他还是「小男孩」时的日记,那时,他用他那早熟、敏感、易感动、富同情心且幽默的心灵,记录了发生在他周遭,所闻所见的点点滴滴。 而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可贵的书,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希有」,也在于它的「可信」,希有的是,因为在坊间,并不缺乏谈论「灵性」或「灵魂」之类的书,但从「小孩子」观点出发来谈论观察的,这本书可说「几乎」是「惟一」的一本,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本身尚未见过同类型的书出现。 而本书可信的是,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很难会去怀疑,或甚至找到「动机」来质疑,说会有任何的小孩子(或甚至是大人),存在着这样的能力和「动机」,去伪造这样的一本日记来愚弄别人,而他愚弄的目的,却只是「好玩」而已!
鹰与玫瑰 美.萝丝玛利.奥提亚 Rosemary Altea 著 《鹰与玫瑰》是灵媒萝丝玛利.奥提亚的自传。她天生具有「天眼通 」,能看见并听见一般所谓的鬼魂。不知道为什么,她在她众多的兄弟姊妹当中,一直是最讨人嫌的一个。她的父母非常严厉冷酷,孩子稍有犯错就要挨一顿毒打,而她无论有错没错,都是最常遭殃的一个。为了避免触怒父母,而且害怕自己可能和外婆一样患有疯病被送进精神病院,她一直把那些她经常看到、听到、而自己也不了解的怪异异象藏在心里,不敢告诉任何人。一直到她成年、结婚、生了一个女儿、然后又婚姻破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位灵媒,这位灵媒朋友才帮她解开这许多年来她不敢告人的谜,并帮助她开发她的异禀。从那时起,她的生命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她罕见的能力,在数年之间,她从一个被丈夫抛弃、孤苦无助家庭主妇,转身成为英国家户喻晓、助人无数的著名灵媒,并且建立起好几所祈疗中心,辅助医疗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疑难杂症。而后她的名声和工作范围又扩展到香港等远东地区。1992年,她访问美国。1995年,她的第一本自传式著作《鹰与玫瑰》跃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更成为美国众多媒体报导的对象。 可能与她原来受教育不多有关,萝丝玛利.奥提亚的文字十分简明通俗,然而她的幽默感和真挚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是她这本书说服人的所在。她让你觉得她对灵魂世界存在的信仰是不容怀疑的。尤其在她提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一生经历时,几几乎可以感受到她的眼泪和痛苦。 《鹰与玫瑰》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在回答人们对死亡的疑问和恐惧。根据灵媒萝丝玛利?奥提亚的说法和经验,「死」并不是就等于「无 」;反而, 「死 」才是「有」。因为人死了以后还有生命,灵魂还会继续活下去,而且继续成长。因此,死后的生命反而是更美好的。而且这个更美好的生命是人人可得的,关键只在于个人的抉择。如此说来,我们带着这个臭皮囊活在人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以使我们的灵魂坚强、成长,以便将来能走进另一面那个美好的世界。反之,如果一个人步入歧途、灵魂不坚强,死后可能就会迷失,陷入自造的黑暗世界,继续承受痛苦。 萝丝玛利.奥提亚在书中引叙了许多她帮助死者灵魂和在世亲友沟通的案例。向读者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   人生在世不可解的事已经太多了,我们还需要去烦恼死后如何吗?对萝丝玛利.奥提亚的信徒来说,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他们可能还会认为:人必须从了解「死」倒回来看「生」,生命才有意义。根据奥提亚女士所描述的死后世界--那个生命的另一个次元--不但不可怕,甚且是值得期待的。这对有些人是莫大的抒解,因为一旦对死亡的恐惧消除了,那么人世间许多忧惧也就会随之减轻,我们在这一世的生活也就会快乐很多。 萝丝玛利.奥提亚对失去孩子的父母特别同情。也许对这些父母而言,有人自称能告诉你,你的孩子死后不但安然无恙,而且还能感受到你的怀念和关爱,即令那是难以证实的说法,仍然是个极大的慰藉。从这种观点来看如果我们把灵媒、祈疗、占卜、命相......等等,看成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管道,也未尝不可?正如奥提亚女士自己在书中说的,她对来寻找她指引的人最主要的工作,是"在他们没有希望的时候给予他们希望,在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给予他们信心。"
告别娑婆 美.葛瑞·雷纳著 本书是根据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到二00一年十二月的会谈资料而写成的,全书以三人对话的方式呈现,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为人形的高灵上师阿顿和白莎。 ....当我还住在缅因州的乡下时,两位自称为白莎和阿顿的高灵上师活灵活现地出现于我眼前。他们日后透露了自己的前身曾是耶稣的门徒St. Thomas与 St. Thaddaeus——虽然教会将他们封为圣人,其实那并不是他们的最后一世,他们并没有在那一世成道。 {image004.jpg,1}  这两位来访者无意老调重弹众所周知的灵修观点,他们揭示了宇宙最深的奥秘,探讨人生的真正目的,对近代新出土的〈多玛斯福音〉也着墨不少;最重要的,他们针对近年来流传甚广、将人类思潮推向新禧年的一部旷世灵修经典,做了一番澄清,而且还生动地点出了书中的精髓。  至于你信不信白莎和阿顿的现身,那并不重要,也丝毫影响不到本书的讯息所能带给你的启发和帮助。但我敢跟你保证,若无两位上师提供灵感,我这个胸无点墨的一介凡夫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不论如何,我让读者自己决定这本书的来历。  我个人相信,只要心胸够开放、够宽阔,《告别娑婆》能为修行人士节省下大量时间,无需寻寻觅觅地迂回于灵修道上。一旦真正读懂了书中的讯息,你再也不可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生活和这个娑婆世界了。
断轮回 美.葛瑞·雷纳著 看此书之前 最好先看作者的第一本书 告别娑婆 本书是根据二 0 0三年十二月到二 0 0五年九月作者与两位上师的会谈资料而写成的。两位指导灵化身为人形找到作者来转述宇宙的法则灵界的真理。全书以三人对话的方式呈现。内容虽然都是哲理性的,灵修类的,但是读起来比一般的灵修书籍活泼自然些。   一八八0年代,美国德州住了 一个家财万贯的牧场庄主。他没什么心灵修养,倒是很会创造财富,邻居对他常有为富不仁的感觉。他虽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的言行举止实在怎么看都不像。  有一天,一个饿了好几天的可怜农夫,偷偷跑进那个有钱人的庄园里,偷了一只鸡,想让全家人得到温饱。不料,被庄园工人逮个正着,抓去给老板问罪。庄园主人其实可以法外施恩的,但他却只狠狠地说了句:“吊死他!这教训会让他学乖一点!”   几年后,又有个墨西哥来的男子,误闯那名有钱人的庄园。他很穷,希望能图个生计。工人发现了他,把他带到老板那儿去。庄园主人打量了一眼这位误闯庄园的男子,一样丢了句:“吊死他!这教训会让他学乖一点!”   这类事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但那有钱人却从来不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过,每回都是怒气冲冲地审判他们、定他们的罪,最后再送上一句:“吊死他!这教训会让他学乖一点!”   然而,有一天夜里,这有钱人死了 ,他发现自己一直往天上飘,飘到天堂金碧辉煌的大门前。他希望没人认出他来,好悄悄地溜进去。但就在他要踏入大门的那一刹那,守门神彼得出现在他面前:“等一下,耶稣有话跟你说。”   这下子,有钱人可着急了。他心知肚明自己生前干过什么好事,这回轮到自己要被耶稣审判了。他两脚不听使唤地发抖。终于,耶稣出现了,缓缓地走向他,注视着他的双眼,而后转身对彼得说:“宽恕他吧!这教训会让他学乖一点!”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