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言 贯言
关注数: 26 粉丝数: 34 发帖数: 1,101 关注贴吧数: 29
【大学】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成都一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信息时代果真就是这样,屁大点的事儿,瞬间被围观无数。看着网上的诸多论调,笔者心生感慨“大学,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现实。” ——题记 笔者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工科学生,现在是开学季,眨眼工夫就是大二,有新生会叫我“学长”。 在看到网络围观的这条新闻后,笔者不得不承认,这位大叔,虽然是有些过头,甚至是固执,但他大抵是意识到了一些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我或许该尊重他,父母必是为儿女着想的,他这种决定本质是错误的,但好歹能以一颗为人父母之心,凭借自身的经验来为女儿指路。 我的标题为“温水煮青蛙”,这是我对大学和我经历的13年学生生涯的现实认识,某种程度上,我是比较认同大叔的某些观点的。 从小学到考上大学,笔者是个绝对的 “乖孩子”。必须承认的是,人的智力和兴趣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高中以前,笔者成绩一般,但总会被家长老师督促着向某些“先进”学习,拼命用分数证明自己。而到了高中,在一个相对感兴趣的学习领域中,加之周围学生水平基本低下的情况下,笔者很容易的成为了先前九年里努力追赶的“先进”,老师们喜欢我,我可以随便在课堂上放肆,同学们或许不会喜欢我,但至少我是一个可以被追赶的目标(至少,在目前,我仍是母校学弟学妹中的“神话”),高中三年,怕是我目前短暂人生中最光辉的三年。不论是平庸亦或优秀,之前12年的学生生涯中我的生活和目标思想只可能是“学习-知识-考试-证明自我-上大学-未来做个科学家”。 直到真的进了大学,在大环境的活动对比下,我认识到了一些可悲的现实:或许当初的一切都是错误! 我不是想否认大学的存在和知识的作用。多年以来我都是明确这样一个思想的“知识,真的就是力量”,而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绝对是悖论!但我们必须要考虑我们知识的指向性、读书的实用性! 进了大学,上了课,笔者便要开始麻木了,为什么?很简单,不感兴趣,而且听不懂。这种现象很普遍,于是就有了一个“混”字。周围很多人与其说是在要读书,不如说是在“混文凭”。当然,在中国,文凭真是个蛋疼的玩意儿,没有它恐怕真的什么都玩不转。可也正是有这么个社会现实,在认识到大学生普遍心理的真相后,很多普通院校便开始变质成为倒卖文凭的地方,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斯文扫地! 上面这段,恐怕便是成都大叔所意识到的问题,也是我唯一认同他的地方。 可是,要知道,不上大学,出了校门,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太可怜了,这问题好多人找不到答案,就业、购房、婚姻,生活要给人们多大的压力?一时半会儿想不透答案,那就放一边慢慢再想,至少,现在,在校园的庇护下,一切挺好。 学校是一个避风湾,12年前是,现在也是!不觉人都麻木了,学习+考试+晋升高级学历,这样一个模式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把人煮熟。可怜,正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大学被煮熟了! 但笔者在先前谈到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并且反对“读书无用论”。我非常认同“多读书,多学习”的论调,而大学的存在,本质上就该是一个传承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所在。 可我们要意识到,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谚。不是所有人都该去学习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该去考研,做科学家、工程师、搞科研也不是所有人的一致目标。 在大学,学习同样深奥的知识理论,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却异常痛苦。不是真的说“学习能力有问题”,也不是“没有逻辑性思考能力”,只是有些人走错了路,在一个并不感兴趣的方向上前进。 以笔者为例,笔者学习的是工科,高中以来,一直对化学感兴趣,所以才会跑来念材料,可真的念了,才发现,除了化学,其他与之相关的工科理论对于笔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完全不能吊起笔者的胃口。可是,笔者除了化学,一向以文笔和文学鉴赏方面有浓厚兴趣,而且因为喜欢折腾,空余时间除了阅读名著,还会玩弄一些设计类软件。凭借这些,笔者在一年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内,成功策划了一场校级比赛、拍摄制作一部广告宣传片、结识校内外朋友数名,撰写策划案、主持稿、演讲稿、通讯报道、书评无数。 也许,这些会让人不以为然,念不会本专业,你,还是白搭!这也的确是一个可悲的问题,我能自学传媒知识、自学设计,但无法在大学工科课堂上成功立足。某种意义上我是可怜的,这般的糊涂生活! 笔者深陷了一个被现实困惑的绝境。但笔者不很伤怀,我的字典里有一个词:“自我”!在困惑时,不如先看看自我究竟如何,擅长几何,经历几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自该有取舍。 现实是残酷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很多事,或对或错,不在争论,在乎经历,对于每个人,唯有亲身经历才知究竟该如何自处? 温水煮青蛙的现实,是大学目前的一面,的确,社会和大学本身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了,而苦陷于此的人们,何必坐等煮熟? 成都大叔,到底是太固执,太偏激。“儿孙自有儿孙福”,岂知人生价值只在富贵之间?岂知女儿无力专研学术?究竟进了大学,是福是祸?只有进了才可能知道,希望大叔能放手女儿进入大学门槛,经历一段时间后,女儿能不能跳出“温水煮青蛙”的大锅,要看她自己的判断! Gland·Wan-贯言 2013-9-3
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成都一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信息时代果真就是这样,屁大点的事儿,瞬间被围观无数。看着网上的诸多论调,笔者心生感慨“大学,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现实。” ——题记 笔者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工科学生,现在是开学季,眨眼工夫就是大二,有新生会叫我“学长”。 在看到网络围观的这条新闻后,笔者不得不承认,这位大叔,虽然是有些过头,甚至是固执,但他大抵是意识到了一些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我或许该尊重他,父母必是为儿女着想的,他这种决定本质是错误的,但好歹能以一颗为人父母之心,凭借自身的经验来为女儿指路。 我的标题为“温水煮青蛙”,这是我对大学和我经历的13年学生生涯的现实认识,某种程度上,我是比较认同大叔的某些观点的。 从小学到考上大学,笔者是个绝对的 “乖孩子”。必须承认的是,人的智力和兴趣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高中以前,笔者成绩一般,但总会被家长老师督促着向某些“先进”学习,拼命用分数证明自己。而到了高中,在一个相对感兴趣的学习领域中,加之周围学生水平基本低下的情况下,笔者很容易的成为了先前九年里努力追赶的“先进”,老师们喜欢我,我可以随便在课堂上放肆,同学们或许不会喜欢我,但至少我是一个可以被追赶的目标(至少,在目前,我仍是母校学弟学妹中的“神话”),高中三年,怕是我目前短暂人生中最光辉的三年。不论是平庸亦或优秀,之前12年的学生生涯中我的生活和目标思想只可能是“学习-知识-考试-证明自我-上大学-未来做个科学家”。 直到真的进了大学,在大环境的活动对比下,我认识到了一些可悲的现实:或许当初的一切都是错误! 我不是想否认大学的存在和知识的作用。多年以来我都是明确这样一个思想的“知识,真的就是力量”,而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绝对是悖论!但我们必须要考虑我们知识的指向性、读书的实用性! 进了大学,上了课,笔者便要开始麻木了,为什么?很简单,不感兴趣,而且听不懂。这种现象很普遍,于是就有了一个“混”字。周围很多人与其说是在要读书,不如说是在“混文凭”。当然,在中国,文凭真是个蛋疼的玩意儿,没有它恐怕真的什么都玩不转。可也正是有这么个社会现实,在认识到大学生普遍心理的真相后,很多普通院校便开始变质成为倒卖文凭的地方,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斯文扫地! 上面这段,恐怕便是成都大叔所意识到的问题,也是我唯一认同他的地方。 可是,要知道,不上大学,出了校门,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太可怜了,这问题好多人找不到答案,就业、购房、婚姻,生活要给人们多大的压力?一时半会儿想不透答案,那就放一边慢慢再想,至少,现在,在校园的庇护下,一切挺好。 学校是一个避风湾,12年前是,现在也是!不觉人都麻木了,学习+考试+晋升高级学历,这样一个模式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把人煮熟。可怜,正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大学被煮熟了! 但笔者在先前谈到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并且反对“读书无用论”。我非常认同“多读书,多学习”的论调,而大学的存在,本质上就该是一个传承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所在。 可我们要意识到,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谚。不是所有人都该去学习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该去考研,做科学家、工程师、搞科研也不是所有人的一致目标。 在大学,学习同样深奥的知识理论,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却异常痛苦。不是真的说“学习能力有问题”,也不是“没有逻辑性思考能力”,只是有些人走错了路,在一个并不感兴趣的方向上前进。 以笔者为例,笔者学习的是工科,高中以来,一直对化学感兴趣,所以才会跑来念材料,可真的念了,才发现,除了化学,其他与之相关的工科理论对于笔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完全不能吊起笔者的胃口。可是,笔者除了化学,一向以文笔和文学鉴赏方面有浓厚兴趣,而且因为喜欢折腾,空余时间除了阅读名著,还会玩弄一些设计类软件。凭借这些,笔者在一年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内,成功策划了一场校级比赛、拍摄制作一部广告宣传片、结识校内外朋友数名,撰写策划案、主持稿、演讲稿、通讯报道、书评无数。 也许,这些会让人不以为然,念不会本专业,你,还是白搭!这也的确是一个可悲的问题,我能自学传媒知识、自学设计,但无法在大学工科课堂上成功立足。某种意义上我是可怜的,这般的糊涂生活! 笔者深陷了一个被现实困惑的绝境。但笔者不很伤怀,我的字典里有一个词:“自我”!在困惑时,不如先看看自我究竟如何,擅长几何,经历几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自该有取舍。 现实是残酷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很多事,或对或错,不在争论,在乎经历,对于每个人,唯有亲身经历才知究竟该如何自处? 温水煮青蛙的现实,是大学目前的一面,的确,社会和大学本身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了,而苦陷于此的人们,何必坐等煮熟? 成都大叔,到底是太固执,太偏激。“儿孙自有儿孙福”,岂知人生价值只在富贵之间?岂知女儿无力专研学术?究竟进了大学,是福是祸?只有进了才可能知道,希望大叔能放手女儿进入大学门槛,经历一段时间后,女儿能不能跳出“温水煮青蛙”的大锅,要看她自己的判断! Gland·Wan-贯言 2013-9-3
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温水煮青蛙 ——关于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成都一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信息时代果真就是这样,屁大点的事儿,瞬间被围观无数。看着网上的诸多论调,笔者心生感慨“大学,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现实。” ——题记 笔者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工科学生,现在是开学季,眨眼工夫就是大二,有新生会叫我“学长”。 在看到网络围观的这条新闻后,笔者不得不承认,这位大叔,虽然是有些过头,甚至是固执,但他大抵是意识到了一些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我或许该尊重他,父母必是为儿女着想的,他这种决定本质是错误的,但好歹能以一颗为人父母之心,凭借自身的经验来为女儿指路。 我的标题为“温水煮青蛙”,这是我对大学和我经历的13年学生生涯的现实认识,某种程度上,我是比较认同大叔的某些观点的。 从小学到考上大学,笔者是个绝对的 “乖孩子”。必须承认的是,人的智力和兴趣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高中以前,笔者成绩一般,但总会被家长老师督促着向某些“先进”学习,拼命用分数证明自己。而到了高中,在一个相对感兴趣的学习领域中,加之周围学生水平基本低下的情况下,笔者很容易的成为了先前九年里努力追赶的“先进”,老师们喜欢我,我可以随便在课堂上放肆,同学们或许不会喜欢我,但至少我是一个可以被追赶的目标(至少,在目前,我仍是母校学弟学妹中的“神话”),高中三年,怕是我目前短暂人生中最光辉的三年。不论是平庸亦或优秀,之前12年的学生生涯中我的生活和目标思想只可能是“学习-知识-考试-证明自我-上大学-未来做个科学家”。 直到真的进了大学,在大环境的活动对比下,我认识到了一些可悲的现实:或许当初的一切都是错误! 我不是想否认大学的存在和知识的作用。多年以来我都是明确这样一个思想的“知识,真的就是力量”,而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绝对是悖论!但我们必须要考虑我们知识的指向性、读书的实用性! 进了大学,上了课,笔者便要开始麻木了,为什么?很简单,不感兴趣,而且听不懂。这种现象很普遍,于是就有了一个“混”字。周围很多人与其说是在要读书,不如说是在“混文凭”。当然,在中国,文凭真是个蛋疼的玩意儿,没有它恐怕真的什么都玩不转。可也正是有这么个社会现实,在认识到大学生普遍心理的真相后,很多普通院校便开始变质成为倒卖文凭的地方,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斯文扫地! 上面这段,恐怕便是成都大叔所意识到的问题,也是我唯一认同他的地方。 可是,要知道,不上大学,出了校门,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太可怜了,这问题好多人找不到答案,就业、购房、婚姻,生活要给人们多大的压力?一时半会儿想不透答案,那就放一边慢慢再想,至少,现在,在校园的庇护下,一切挺好。 学校是一个避风湾,12年前是,现在也是!不觉人都麻木了,学习+考试+晋升高级学历,这样一个模式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把人煮熟。可怜,正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大学被煮熟了! 但笔者在先前谈到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并且反对“读书无用论”。我非常认同“多读书,多学习”的论调,而大学的存在,本质上就该是一个传承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所在。 可我们要意识到,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谚。不是所有人都该去学习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该去考研,做科学家、工程师、搞科研也不是所有人的一致目标。 在大学,学习同样深奥的知识理论,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却异常痛苦。不是真的说“学习能力有问题”,也不是“没有逻辑性思考能力”,只是有些人走错了路,在一个并不感兴趣的方向上前进。 以笔者为例,笔者学习的是工科,高中以来,一直对化学感兴趣,所以才会跑来念材料,可真的念了,才发现,除了化学,其他与之相关的工科理论对于笔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完全不能吊起笔者的胃口。可是,笔者除了化学,一向以文笔和文学鉴赏方面有浓厚兴趣,而且因为喜欢折腾,空余时间除了阅读名著,还会玩弄一些设计类软件。凭借这些,笔者在一年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内,成功策划了一场校级比赛、拍摄制作一部广告宣传片、结识校内外朋友数名,撰写策划案、主持稿、演讲稿、通讯报道、书评无数。 也许,这些会让人不以为然,念不会本专业,你,还是白搭!这也的确是一个可悲的问题,我能自学传媒知识、自学设计,但无法在大学工科课堂上成功立足。某种意义上我是可怜的,这般的糊涂生活! 笔者深陷了一个被现实困惑的绝境。但笔者不很伤怀,我的字典里有一个词:“自我”!在困惑时,不如先看看自我究竟如何,擅长几何,经历几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自该有取舍。 现实是残酷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很多事,或对或错,不在争论,在乎经历,对于每个人,唯有亲身经历才知究竟该如何自处? 温水煮青蛙的现实,是大学目前的一面,的确,社会和大学本身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了,而苦陷于此的人们,何必坐等煮熟? 成都大叔,到底是太固执,太偏激。“儿孙自有儿孙福”,岂知人生价值只在富贵之间?岂知女儿无力专研学术?究竟进了大学,是福是祸?只有进了才可能知道,希望大叔能放手女儿进入大学门槛,经历一段时间后,女儿能不能跳出“温水煮青蛙”的大锅,要看她自己的判断! Gland·Wan-贯言 2013-9-3
这个维修= = 医院院长修电脑记: 医院院长电脑坏了,拿到一个大修理店去修。 修理店接待人员: “OK,开机费50元” 医院院长: “为什么还没修理就要先交费”? 修理店接待人员: “我们修理店的制度就是这样,你们医院的挂号费,不是没看病之前就要交吗”? 医院院长无话可说,只好交了50元。 修理店接待人员问:“你好,请问你的电脑出了什么问题?” 医院院长:“就是没有反应了,声音图像都没了。” 修理店接待人员:“看来你的电脑是内部出了问题,那你要看内科,再请问你要看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修理费是工程师加收20元,高级工程师要加收30元。” 医院院长:“不就是修电脑吗?修好就可以了,我管他什么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 修理店接待人员:“不一样的,高级工程师水平高,什么疑难问题的电脑都能修理好,修好的返修率也明显低于工程师,但是修理费相对高一点,所以这个由顾客您自己选择”。 医院院长:“我的电脑应该不算疑难杂症,就一般工程师就好了”。 修理店接待人员: “那好,请你先交20元修理费”。 医院院长: “为什么还没修理就要先交费”? 修理店接待人员: “我们修理店的制度就是这样,你们医院不是没看病之前就要交吗”? 医院院长无话可说,只好又交了20元,将电脑抱进修理店,来到了工程师的工作。工程师问了一下电脑的情况,先开了三个付费单请医院院长交费: 一、万用表测量费20元; 二、示波器测量费50元; 三、扫频仪费80元。 医院院长惊问:“为什么要顾客出这个测试费,这不是方便你们修理工程师的吗?” 工程师:“没错,我们的工程师以前也是靠“望、闻、问、切、听”,凭经验修理,可是现在科学发达了,什么仪器都有了,修理时做了测试会比较准确,也能测试出目前暂时还没有显现的故障出来。而且,我们买这些仪器仪表要花费大量资金,所以我们要收一些合理的费用。你的还好,没有用到更多仪器,上次一个客户送一个电器,我们用了网络分析仪测试天线抗阻,测试费就是150元,人家也是测了。我们会尽量替顾客着想,尽量少一些测试,为顾客省钱。当然你也可以坚持不测试,但我们修理时,可能会判断错误将好的零件换掉,给顾客造成不必要的费用。也可能修不好你的电器,最后耽误你的时间。” 医院院长只好先交了150元测试费。 工程师经过半个小时测试,用打印机打出一张线路图,发现是一个三极管烧了,他花几分钟,换了个二元钱的三极管就修好了电脑。 工程师把打印好的线路图塞到院长手中后开了一张缴费单,叫医院院长去交8元打印费。院长不解的问:“打印费也要我出啊?”“是的,这是店里的规定,打印费由顾客出,那张图不是给你了吗?”“可我看不懂啊,要这张图干啥?”“你们医院给病人做B超,打印的绘图病人也看不懂啊,不照样是病人出钱吗”? 医院院长无语,只好去交钱。 最后,工程师对院长说,我们店实行电脑管理,请你去提货柜台提货。 提货柜台打了一个修理清单给医院院长交费,缴费单上写着:“据物价局规定,我店实行分项收费,做到使顾客明明白白消费。你本次修理收费如下: 35W白光牌烙铁使用费(拆焊各1次):10元; 一次性烙铁头清洁棉: 2元; 吸枪使用费1次:5元; φ0.8环保锡线10g :5元; 2N1234三极管1个 :2元; 剪三极管管脚斜口钳使用费:5元; 焊接后清洗焊盘洗板水费:5元; 拆焊三极管、清洗焊盘等人工费: 20元; 合计:54元”。 医院院长看了差点晕倒。医院院长的修电脑共花了282元钱,只换了一个价值二元的配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