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原本一条龙 前世原本一条龙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3,712 关注贴吧数: 14
“压岁钱”的故事 上午去银行支工资,发现许多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点新钞票吧,留着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听到“压岁钱”这几个字眼,感到是非常亲切,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似乎成了一种风俗。 据考证“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 我小时候也盼望着过年,原因有好多:一是因为家是农村的,过年学校放寒假时地里早已天寒地冻,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像暑假一样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了。等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大街上、田野里疯跑、戏耍;二是因为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给用省吃俭用的钱买点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买点鞭炮放,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吃几碗香喷喷的肥猪肉菜;三就是过年在走亲串友给长辈拜年,好盼望大人给发压岁钱,这些钱可以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小人书”看,买点熟花生、葵花籽还有什么冰糖葫芦、小糖球什么的食品解解馋。 那时春节后最爱跟姥姥去她的娘家——我老姥姥家拜年,吃饭前按长辈的辈份给他们依次磕头拜年后,他们就开始给我们分压岁钱了,两个舅姥姥笑嘻嘻给我们每个人两毛钱,姨姥姥家条件稍好一点,压岁钱自然就给的还多一点,有时给我们三毛或四毛钱。据母亲讲,我姨姥姥特疼爱、关照我们一家,“爱屋及乌”好多次姨姥姥还背着别的孩子多给我几毛钱,还用暂新的小手绢给我包好装在我的新棉袄口袋里按了又按,并千嘱咐万叮咛的:“孩子,小心点别给弄丢了,到家交给你娘放着!”直到我点头称是,姨姥姥才微笑着迈着她那“三寸金莲”回屋和亲人聊天去。 还有一年跟随父母去邻村给我大姑拜年,听大姑讲我表哥在过年时给她在东北寄来了二十块钱过年,大姑异常的高兴。在当时猪肉才七毛钱一斤,火柴才二毛钱一大包,当年的二十块钱能办理好多事情,割猪肉、买鞭炮,给孩子买新衣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也花不清,倘若节俭一点,还能留下几块钱当零花钱。 因我是唯一在跟前的娘家侄子,大姑和姑夫对我这个小娘家人疼爱有加,给了我三张两毛钱的钞票,我高兴的装在一个盛烟叶的小纸袋里放着,见了伙伴们就说:“大姑给俺六毛钱的压岁钱!” 一听说是给了六毛钱的压岁钱,小伙伴们有的不相信,我只好在纸袋子里掏出来给他们看,他们验证三张崭新的钞票后才眼红的啧啧不已,说我有一个“趁钱”(方言:有钱的意思)的好姑姑。听到伙伴的赞语,当时我自豪的差点美出鼻涕泡来。 真是乐极生悲,晚上回家母亲问到压岁钱的事,我一摸口袋才发现盛钱的小纸袋不见了,也不知何时玩耍时给弄丢了,我难过的“哇哇”大哭起来,让父母打着提灯到我白天玩过的所有地方寻找也没有结果。 姥姥劝慰我道:“别哭了孩子‘破财免灾’,以后长记性就是,不要老是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嘤嘤的哭了半宿。 往事如烟,岁月似流水,一眨眼过去了三十多年,小时候“压岁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想过去百姓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在看看今朝的丰衣足食的日子真是倍感幸福、感慨万千...... (写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下午)
“压岁钱”的故事 上午去银行支工资,发现许多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点新钞票吧,留着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听到“压岁钱”这几个字眼,感到是非常亲切,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似乎成了一种风俗。 据考证“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 我小时候也盼望着过年,原因有好多:一是因为家是农村的,过年学校放寒假时地里早已天寒地冻,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像暑假一样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了。等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大街上、田野里疯跑、戏耍;二是因为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给用省吃俭用的钱买点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买点鞭炮放,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吃几碗香喷喷的肥猪肉菜;三就是过年在走亲串友给长辈拜年,好盼望大人给发压岁钱,这些钱可以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小人书”看,买点熟花生、葵花籽还有什么冰糖葫芦、小糖球什么的食品解解馋。 那时春节后最爱跟姥姥去她的娘家——我老姥姥家拜年,吃饭前按长辈的辈份给他们依次磕头拜年后,他们就开始给我们分压岁钱了,两个舅姥姥笑嘻嘻给我们每个人两毛钱,姨姥姥家条件稍好一点,压岁钱自然就给的还多一点,有时给我们三毛或四毛钱。据母亲讲,我姨姥姥特疼爱、关照我们一家,“爱屋及乌”好多次姨姥姥还背着别的孩子多给我几毛钱,还用暂新的小手绢给我包好装在我的新棉袄口袋里按了又按,并千嘱咐万叮咛的:“孩子,小心点别给弄丢了,到家交给你娘放着!”直到我点头称是,姨姥姥才微笑着迈着她那“三寸金莲”回屋和亲人聊天去。 还有一年跟随父母去邻村给我大姑拜年,听大姑讲我表哥在过年时给她在东北寄来了二十块钱过年,大姑异常的高兴。在当时猪肉才七毛钱一斤,火柴才二毛钱一大包,当年的二十块钱能办理好多事情,割猪肉、买鞭炮,给孩子买新衣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也花不清,倘若节俭一点,还能留下几块钱当零花钱。 因我是唯一在跟前的娘家侄子,大姑和姑夫对我这个小娘家人疼爱有加,给了我三张两毛钱的钞票,我高兴的装在一个盛烟叶的小纸袋里放着,见了伙伴们就说:“大姑给俺六毛钱的压岁钱!” 一听说是给了六毛钱的压岁钱,小伙伴们有的不相信,我只好在纸袋子里掏出来给他们看,他们验证三张崭新的钞票后才眼红的啧啧不已,说我有一个“趁钱”(方言:有钱的意思)的好姑姑。听到伙伴的赞语,当时我自豪的差点美出鼻涕泡来。 真是乐极生悲,晚上回家母亲问到压岁钱的事,我一摸口袋才发现盛钱的小纸袋不见了,也不知何时玩耍时给弄丢了,我难过的“哇哇”大哭起来,让父母打着提灯到我白天玩过的所有地方寻找也没有结果。 姥姥劝慰我道:“别哭了孩子‘破财免灾’,以后长记性就是,不要老是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嘤嘤的哭了半宿。 往事如烟,岁月似流水,一眨眼过去了三十多年,小时候“压岁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想过去百姓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在看看今朝的丰衣足食的日子真是倍感幸福、感慨万千...... (写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下午)
“压岁钱”的故事 上午去银行支工资,发现许多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点新钞票吧,留着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听到“压岁钱”这几个字眼,感到是非常亲切,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似乎成了一种风俗。 据考证“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 我小时候也盼望着过年,原因有好多:一是因为家是农村的,过年学校放寒假时地里早已天寒地冻,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像暑假一样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了。等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大街上、田野里疯跑、戏耍;二是因为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给用省吃俭用的钱买点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买点鞭炮放,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吃几碗香喷喷的肥猪肉菜;三就是过年在走亲串友给长辈拜年,好盼望大人给发压岁钱,这些钱可以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小人书”看,买点熟花生、葵花籽还有什么冰糖葫芦、小糖球什么的食品解解馋。 那时春节后最爱跟姥姥去她的娘家——我老姥姥家拜年,吃饭前按长辈的辈份给他们依次磕头拜年后,他们就开始给我们分压岁钱了,两个舅姥姥笑嘻嘻给我们每个人两毛钱,姨姥姥家条件稍好一点,压岁钱自然就给的还多一点,有时给我们三毛或四毛钱。据母亲讲,我姨姥姥特疼爱、关照我们一家,“爱屋及乌”好多次姨姥姥还背着别的孩子多给我几毛钱,还用暂新的小手绢给我包好装在我的新棉袄口袋里按了又按,并千嘱咐万叮咛的:“孩子,小心点别给弄丢了,到家交给你娘放着!”直到我点头称是,姨姥姥才微笑着迈着她那“三寸金莲”回屋和亲人聊天去。 还有一年跟随父母去邻村给我大姑拜年,听大姑讲我表哥在过年时给她在东北寄来了二十块钱过年,大姑异常的高兴。在当时猪肉才七毛钱一斤,火柴才二毛钱一大包,当年的二十块钱能办理好多事情,割猪肉、买鞭炮,给孩子买新衣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也花不清,倘若节俭一点,还能留下几块钱当零花钱。 因我是唯一在跟前的娘家侄子,大姑和姑夫对我这个小娘家人疼爱有加,给了我三张两毛钱的钞票,我高兴的装在一个盛烟叶的小纸袋里放着,见了伙伴们就说:“大姑给俺六毛钱的压岁钱!” 一听说是给了六毛钱的压岁钱,小伙伴们有的不相信,我只好在纸袋子里掏出来给他们看,他们验证三张崭新的钞票后才眼红的啧啧不已,说我有一个“趁钱”(方言:有钱的意思)的好姑姑。听到伙伴的赞语,当时我自豪的差点美出鼻涕泡来。 真是乐极生悲,晚上回家母亲问到压岁钱的事,我一摸口袋才发现盛钱的小纸袋不见了,也不知何时玩耍时给弄丢了,我难过的“哇哇”大哭起来,让父母打着提灯到我白天玩过的所有地方寻找也没有结果。 姥姥劝慰我道:“别哭了孩子‘破财免灾’,以后长记性就是,不要老是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嘤嘤的哭了半宿。 往事如烟,岁月似流水,一眨眼过去了三十多年,小时候“压岁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想过去百姓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在看看今朝的丰衣足食的日子真是倍感幸福、感慨万千...... (写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下午)
“压岁钱”的故事 上午去银行支工资,发现许多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点新钞票吧,留着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听到“压岁钱”这几个字眼,感到是非常亲切,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似乎成了一种风俗。 据考证“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 我小时候也盼望着过年,原因有好多:一是因为家是农村的,过年学校放寒假时地里早已天寒地冻,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像暑假一样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了。等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大街上、田野里疯跑、戏耍;二是因为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给用省吃俭用的钱买点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买点鞭炮放,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吃几碗香喷喷的肥猪肉菜;三就是过年在走亲串友给长辈拜年,好盼望大人给发压岁钱,这些钱可以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小人书”看,买点熟花生、葵花籽还有什么冰糖葫芦、小糖球什么的食品解解馋。 那时春节后最爱跟姥姥去她的娘家——我老姥姥家拜年,吃饭前按长辈的辈份给他们依次磕头拜年后,他们就开始给我们分压岁钱了,两个舅姥姥笑嘻嘻给我们每个人两毛钱,姨姥姥家条件稍好一点,压岁钱自然就给的还多一点,有时给我们三毛或四毛钱。据母亲讲,我姨姥姥特疼爱、关照我们一家,“爱屋及乌”好多次姨姥姥还背着别的孩子多给我几毛钱,还用暂新的小手绢给我包好装在我的新棉袄口袋里按了又按,并千嘱咐万叮咛的:“孩子,小心点别给弄丢了,到家交给你娘放着!”直到我点头称是,姨姥姥才微笑着迈着她那“三寸金莲”回屋和亲人聊天去。 还有一年跟随父母去邻村给我大姑拜年,听大姑讲我表哥在过年时给她在东北寄来了二十块钱过年,大姑异常的高兴。在当时猪肉才七毛钱一斤,火柴才二毛钱一大包,当年的二十块钱能办理好多事情,割猪肉、买鞭炮,给孩子买新衣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也花不清,倘若节俭一点,还能留下几块钱当零花钱。 因我是唯一在跟前的娘家侄子,大姑和姑夫对我这个小娘家人疼爱有加,给了我三张两毛钱的钞票,我高兴的装在一个盛烟叶的小纸袋里放着,见了伙伴们就说:“大姑给俺六毛钱的压岁钱!” 一听说是给了六毛钱的压岁钱,小伙伴们有的不相信,我只好在纸袋子里掏出来给他们看,他们验证三张崭新的钞票后才眼红的啧啧不已,说我有一个“趁钱”(方言:有钱的意思)的好姑姑。听到伙伴的赞语,当时我自豪的差点美出鼻涕泡来。 真是乐极生悲,晚上回家母亲问到压岁钱的事,我一摸口袋才发现盛钱的小纸袋不见了,也不知何时玩耍时给弄丢了,我难过的“哇哇”大哭起来,让父母打着提灯到我白天玩过的所有地方寻找也没有结果。 姥姥劝慰我道:“别哭了孩子‘破财免灾’,以后长记性就是,不要老是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嘤嘤的哭了半宿。 往事如烟,岁月似流水,一眨眼过去了三十多年,小时候“压岁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想过去百姓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在看看今朝的丰衣足食的日子真是倍感幸福、感慨万千...... (写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下午)
“压岁钱”的故事 上午去银行支工资,发现许多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点新钞票吧,留着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听到“压岁钱”这几个字眼,感到是非常亲切,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似乎成了一种风俗。 据考证“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 我小时候也盼望着过年,原因有好多:一是因为家是农村的,过年学校放寒假时地里早已天寒地冻,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像暑假一样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了。等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大街上、田野里疯跑、戏耍;二是因为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给用省吃俭用的钱买点布料给我们做新衣服穿,买点鞭炮放,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吃几碗香喷喷的肥猪肉菜;三就是过年在走亲串友给长辈拜年,好盼望大人给发压岁钱,这些钱可以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小人书”看,买点熟花生、葵花籽还有什么冰糖葫芦、小糖球什么的食品解解馋。 那时春节后最爱跟姥姥去她的娘家——我老姥姥家拜年,吃饭前按长辈的辈份给他们依次磕头拜年后,他们就开始给我们分压岁钱了,两个舅姥姥笑嘻嘻给我们每个人两毛钱,姨姥姥家条件稍好一点,压岁钱自然就给的还多一点,有时给我们三毛或四毛钱。据母亲讲,我姨姥姥特疼爱、关照我们一家,“爱屋及乌”好多次姨姥姥还背着别的孩子多给我几毛钱,还用暂新的小手绢给我包好装在我的新棉袄口袋里按了又按,并千嘱咐万叮咛的:“孩子,小心点别给弄丢了,到家交给你娘放着!”直到我点头称是,姨姥姥才微笑着迈着她那“三寸金莲”回屋和亲人聊天去。 还有一年跟随父母去邻村给我大姑拜年,听大姑讲我表哥在过年时给她在东北寄来了二十块钱过年,大姑异常的高兴。在当时猪肉才七毛钱一斤,火柴才二毛钱一大包,当年的二十块钱能办理好多事情,割猪肉、买鞭炮,给孩子买新衣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也花不清,倘若节俭一点,还能留下几块钱当零花钱。 因我是唯一在跟前的娘家侄子,大姑和姑夫对我这个小娘家人疼爱有加,给了我三张两毛钱的钞票,我高兴的装在一个盛烟叶的小纸袋里放着,见了伙伴们就说:“大姑给俺六毛钱的压岁钱!” 一听说是给了六毛钱的压岁钱,小伙伴们有的不相信,我只好在纸袋子里掏出来给他们看,他们验证三张崭新的钞票后才眼红的啧啧不已,说我有一个“趁钱”(方言:有钱的意思)的好姑姑。听到伙伴的赞语,当时我自豪的差点美出鼻涕泡来。 真是乐极生悲,晚上回家母亲问到压岁钱的事,我一摸口袋才发现盛钱的小纸袋不见了,也不知何时玩耍时给弄丢了,我难过的“哇哇”大哭起来,让父母打着提灯到我白天玩过的所有地方寻找也没有结果。 姥姥劝慰我道:“别哭了孩子‘破财免灾’,以后长记性就是,不要老是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嘤嘤的哭了半宿。 往事如烟,岁月似流水,一眨眼过去了三十多年,小时候“压岁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想过去百姓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在看看今朝的丰衣足食的日子真是倍感幸福、感慨万千...... (写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下午)
坚强的儿子! 不知不觉儿子已经16岁,个头也与我相比难分高低,说话的嗓音由原来的奶声奶气变成了浑厚的男低音,嘴角上也有了毛茸茸的小胡子,衣着打扮与时俱进,举手投足活脱脱一个九零后小青年。 我喜欢儿子的一举一动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喜欢儿子的性格——心地善良并且坚强。 儿子上中学时得了甲沟炎,病情发作时大拇脚趾头肿得粗粗得像红萝卜,走起路来疼的脚一瘸一拐的,让人看着难受。本想彻底的给他治疗一下,可是怕误了上学没有机会,只好上点消炎药维持着等假期在作打算。 前几天,儿子的甲沟炎病又复发了,从外观上看比前几次更历害。我想正好儿子暑假不上学,有时间给他彻底治疗一下吧。 周日下午我带儿子到了一家医院给儿子看病,听医生说要想除掉病根,必须把脚趾甲拔下来,等新趾甲重新长出来就没事了。我一听医生的话就毛骨悚然:虽然是脚趾头也是“十指连心”呀!别说用冷冰冰的手术钳把趾甲血淋淋的生拔下来,就是给扎麻药针的滋味就疼的要命。儿子才16岁,能受得了这小手术的痛苦吗?医生也是望望我,又瞧瞧儿子,等待我们的答复。 儿子点了点头,同意做这一手术,他跟着医生进了手术室。 我想陪儿子一块进去,医生怕我看到血眼晕,让我站在了手术室的门外等候。好在手术室不大,儿子和医生的一举一动我能尽收眼底,心里才稍微好受一些。 医生先是给儿子的脚趾头消毒,然后给打麻药针。一位女护士怕他害怕,示意儿子闭上眼睛别看。可是儿子说:“没事,我不害怕,也不怕疼!”他半躺在手术床上看医生给他打针麻药针,好奇地睁大眼睛看医生给他拔趾甲缝合包扎伤口,自始至终没有吭一声。 我这当爸爸的看着血淋淋的手术器械在护士医生手中流换交替,心里砰砰乱跳的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是天热还是我太紧张了,出了一身大汗,把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 儿子在医生啧啧称赞声中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我问儿子:“儿呀,疼的历害不?” “没事爸爸,不疼!我不怕!” “等过了麻药劲就疼了。”我说。 “呵呵,没事的老爸,疼的话一咬牙就没事了!”儿子不屑一顾的望着我,看他的表情好像不是拔的他的趾甲,又好像他是钢筋铁骨没有疼痛神经似的。 医生给他讲着术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儿子点着头仔细听着,就好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认真,小嘴还不停地对医生说着感谢的话。 医生夸我有福气,羡慕的说我有一个好儿子。 望着懂事的儿子,我心里感到一阵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儿子长大了,他不但有一颗良的心,并且有男子汉的样子了,我真为有一个这样坚强的儿子感到自豪、骄傲……
坚强的儿子...... 不知不觉儿子已经16岁,个头也与我相比难分高低,说话的嗓音由原来的奶声奶气变成了浑厚的男低音,嘴角上也有了毛茸茸的小胡子,衣着打扮与时俱进,举手投足活脱脱一个九零后小青年。 我喜欢儿子的一举一动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喜欢儿子的性格——心地善良并且坚强。 儿子上中学时得了甲沟炎,病情发作时大拇脚趾头肿得粗粗得像红萝卜,走起路来疼的脚一瘸一拐的,让人看着难受。本想彻底的给他治疗一下,可是怕误了上学没有机会,只好上点消炎药维持着等假期在作打算。 前几天,儿子的甲沟炎病又复发了,从外观上看比前几次更历害。我想正好儿子暑假不上学,有时间给他彻底治疗一下吧。 周日下午我带儿子到了一家医院给儿子看病,听医生说要想除掉病根,必须把脚趾甲拔下来,等新趾甲重新长出来就没事了。我一听医生的话就毛骨悚然:虽然是脚趾头也是“十指连心”呀!别说用冷冰冰的手术钳把趾甲血淋淋的生拔下来,就是给扎麻药针的滋味就疼的要命。儿子才16岁,能受得了这小手术的痛苦吗?医生也是望望我,又瞧瞧儿子,等待我们的答复。 儿子点了点头,同意做这一手术,他跟着医生进了手术室。 我想陪儿子一块进去,医生怕我看到血眼晕,让我站在了手术室的门外等候。好在手术室不大,儿子和医生的一举一动我能尽收眼底,心里才稍微好受一些。 医生先是给儿子的脚趾头消毒,然后给打麻药针。一位女护士怕他害怕,示意儿子闭上眼睛别看。可是儿子说:“没事,我不害怕,也不怕疼!”他半躺在手术床上看医生给他打针麻药针,好奇地睁大眼睛看医生给他拔趾甲缝合包扎伤口,自始至终没有吭一声。 我这当爸爸的看着血淋淋的手术器械在护士医生手中流换交替,心里砰砰乱跳的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是天热还是我太紧张了,出了一身大汗,把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 儿子在医生啧啧称赞声中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我问儿子:“儿呀,疼的历害不?” “没事爸爸,不疼!我不怕!” “等过了麻药劲就疼了。”我说。 “呵呵,没事的老爸,疼的话一咬牙就没事了!”儿子不屑一顾的望着我,看他的表情好像不是拔的他的趾甲,又好像他是钢筋铁骨没有疼痛神经似的。 医生给他讲着术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儿子点着头仔细听着,就好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认真,小嘴还不停地对医生说着感谢的话。 医生夸我有福气,羡慕的说我有一个好儿子。 望着懂事的儿子,我心里感到一阵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儿子长大了,他不但有一颗良的心,并且有男子汉的样子了,我真为有一个这样坚强的儿子感到自豪、骄傲……
坚强的儿子... 不知不觉儿子已经16岁,个头也与我相比难分高低,说话的嗓音由原来的奶声奶气变成了浑厚的男低音,嘴角上也有了毛茸茸的小胡子,衣着打扮与时俱进,举手投足活脱脱一个九零后小青年。 我喜欢儿子的一举一动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喜欢儿子的性格——心地善良并且坚强。 儿子上中学时得了甲沟炎,病情发作时大拇脚趾头肿得粗粗得像红萝卜,走起路来疼的脚一瘸一拐的,让人看着难受。本想彻底的给他治疗一下,可是怕误了上学没有机会,只好上点消炎药维持着等假期在作打算。 前几天,儿子的甲沟炎病又复发了,从外观上看比前几次更历害。我想正好儿子暑假不上学,有时间给他彻底治疗一下吧。 周日下午我带儿子到了一家医院给儿子看病,听医生说要想除掉病根,必须把脚趾甲拔下来,等新趾甲重新长出来就没事了。我一听医生的话就毛骨悚然:虽然是脚趾头也是“十指连心”呀!别说用冷冰冰的手术钳把趾甲血淋淋的生拔下来,就是给扎麻药针的滋味就疼的要命。儿子才16岁,能受得了这小手术的痛苦吗?医生也是望望我,又瞧瞧儿子,等待我们的答复。 儿子点了点头,同意做这一手术,他跟着医生进了手术室。 我想陪儿子一块进去,医生怕我看到血眼晕,让我站在了手术室的门外等候。好在手术室不大,儿子和医生的一举一动我能尽收眼底,心里才稍微好受一些。 医生先是给儿子的脚趾头消毒,然后给打麻药针。一位女护士怕他害怕,示意儿子闭上眼睛别看。可是儿子说:“没事,我不害怕,也不怕疼!”他半躺在手术床上看医生给他打针麻药针,好奇地睁大眼睛看医生给他拔趾甲缝合包扎伤口,自始至终没有吭一声。 我这当爸爸的看着血淋淋的手术器械在护士医生手中流换交替,心里砰砰乱跳的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是天热还是我太紧张了,出了一身大汗,把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 儿子在医生啧啧称赞声中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我问儿子:“儿呀,疼的历害不?” “没事爸爸,不疼!我不怕!” “等过了麻药劲就疼了。”我说。 “呵呵,没事的老爸,疼的话一咬牙就没事了!”儿子不屑一顾的望着我,看他的表情好像不是拔的他的趾甲,又好像他是钢筋铁骨没有疼痛神经似的。 医生给他讲着术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儿子点着头仔细听着,就好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认真,小嘴还不停地对医生说着感谢的话。 医生夸我有福气,羡慕的说我有一个好儿子。 望着懂事的儿子,我心里感到一阵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儿子长大了,他不但有一颗良的心,并且有男子汉的样子了,我真为有一个这样坚强的儿子感到自豪、骄傲……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