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
♂海子
关注数: 75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13,567
关注贴吧数: 27
张卜镇 之 张桥村 张桥村位于张卜镇辖境东北部,东、南两面与新建村为邻,西与庙西村相接,北与药惠管委会麦张、银王两村毗连。l958年为张桥大队,以大队部驻地张桥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新立大队,1972年复名张桥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张桥村委会。辖张桥、北刘、南刘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张桥,距镇政府驻地北偏东3.35公里。2011年有495户,1898人。以农为主。耕地274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公顷,总产3414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l所。 张桥,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约3.4公里处,泾惠七支渠从村中东西横穿而过。2011年有212户,974人。张桥原为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开掘的高望渠上的一座桥,村建于桥旁,故以桥命村名。此桥故址在村内泾惠七支渠桥南约10米处。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均以“张桥”名按大村载入。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张桥大堡”或“张乔大堡”。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复记为“张桥”。也有称张桥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南刘,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约3.38公里处,泾惠七支渠以南。2011年有136户,451人。据传,明初刘姓村民建村,得名刘家。后来部分村民迁往村北,称北刘,遂改称此村为南刘。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刘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南刘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南刘”。也有称南刘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北刘,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约3.6公里处,泾惠七支渠两侧。2011年有147户,403人。据谈,刘家(今南刘)部分村民北迁于此,在原居之北,故名。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载有此村,名“北刘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北刘”。《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全村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导产业,目前有温室大棚20余栋,猪存栏650余头,鸡存栏4500余只,运输车辆15辆。主导产业占村集体经济总量的75%以上;连同建材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1400余人。 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利用夜晚和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学习种养殖技术。近年来,先后购置了大棚蔬菜种植、养鸡、养猪技术等各种科技光盘20多盘,组织开展培训120多场次,培训群众达1200人次。组织开展现场专题培训。借助各类蔬菜种植大户的实用技术和有关部门的技术员开展技术指导,进行现场培训,提高村民种植和养殖技术。 2011年底,全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034人,参保率达到99.1%,享受人员289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74人,参保率 100%。 刘仁杰 (1909—1949.03)高陵县张卜乡张桥村南刘组人。1930年,参加国民党三十八军,历任补充排长、保安团连长(中队长)等职,1939年,率全连在黄陵县起义。起义后被组织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秋,经组织批准返回家乡做地下工作。1949年3月,在泾阳县口镇遭叛徒任贵金杀害。2010年1月2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卜镇 之 张家村 张家村位于张卜镇政府辖境东南部,南接南郭、韩家两村,西邻张卜村,北靠塬后村,东与临潼区月掌村毗连。l958年为张家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张家村名而得名,l960年始迁驻马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前卫大队,l972年复名张家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张家村委会。辖马家、嘴头、党家、张家、席家、何家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马家,距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3.65公里。2011年有830户,3300人。以农为主。耕地441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公顷,总产3414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l所。靠近张家的洋狐子沟,在1946年到l949年间曾驻有中共地下联络站。 马家,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3.1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70户,670人,依原而居。据传,清代建村。因马姓建村于出卖劳力的集市崖子集旁,得名崖子集马家(崖当地读nai),后简称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马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马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嘴头,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4.O5公里处,奉正原东端,泾惠九支渠北侧,东与临潼区孙家坡、西月掌为邻。260户,1085人。据传,村建于元代。位居奉正原尽头,地形突出,若嘴之外伸,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与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亦记作“嘴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载为三村,名“嘴头”、“嘴头东”、“嘴头西”。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复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党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6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25户,450人。相传古时在此屯兵,后党姓居此,得名党家屯,后简称党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即以大村载入,名“党家屯”。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有“党家屯”、“党家村”两名,或当时分为二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2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95户,320人。据传,以张姓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即记为今名。也有称张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席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2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l02户,460人。据传,席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席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席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何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1.33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上,泾惠九支渠东侧。78户,315人。据传,何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何家村”。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即记为今名。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又记为二村,名“何家庄”、“何家堡”。《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该村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有养殖专业户570户。生猪存栏1.5万头,其中存栏百头以上50户,50头左右400户。养殖业年收入400—500万,占村经济总量50%以上。运输专业户近百户。依托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1600人,每年组织富裕劳动力300多名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09年建成使用。位于马西组,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添置了彩电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935人,参保率达到99.6%,享受人员49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063人,参保率 100%。
张卜镇 之 塬后村 塬后村位于张卜镇辖境东部,南接张家村,西连张卜村,北邻东关村,东与临潼区月掌村接壤。l958年为塬后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塬后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前锋大队,l972年复名塬后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塬后村委会。辖塬后、塬张、塬吴、塬郑、塬陶、塬孟、三合村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塬后村之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东约2.93公里。2011年有606户,2511人。以农为主,耕地4340亩,均可灌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4公顷,总产3872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1所。 塬后,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03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孙家坡为邻。有255户,941人。据传,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北,以北为后,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原后村梁家”,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三村,名“塬后东”、“塬后西”、“原后上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塬后村”。也有写为 “垣后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2.8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84户,37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张姓居之,得名塬张村,清末称仁和寨,后又简称塬张。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张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仁和寨”。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也有误写为“垣张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3.1公里处,奉正原上。有92户,29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吴姓居之,故名塬上吴或简称塬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载有此村,名“塬上吴”。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原吴”。也有写为”垣吴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5公里处,奉正原上,东与临潼区塬杨沟为邻。有64户,333人。明代即有此村。初有郑姓在此开店,得名郑家店。后来又以村处原上,结合居民姓氏,改称原上郑或简称塬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郑家店”。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郑家庄”,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原郑”。也有写为“垣郑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33公里处,奉正原上。有51户,325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陶姓建村,得名塬上陶,或称塬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原上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陶家”。也有误写为“垣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1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5户,l77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孟姓建村,得名塬上孟,简称塬孟。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孟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孟”。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孟家”。也有写为”垣孟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三合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1.55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2户,l57人。据传,l949年先有三户群众在此建村,故名三合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后村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业、运输业为主导产业,除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外,还大力发展春玉米、红苕、西瓜、蘑菇、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目前有温室大棚25栋,运输车辆40余辆,种植业、运输业占村集体经济总量的80%以上,依托发展种植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09年,位于塬后村3组,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和学校、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及文体活动器材,添置了彩电、办公器材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581人,参保率达98.4%,享受人员36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1人,参保率100%。 牟玉娥 女,1916年生,张卜乡塬陶村农民,自幼受姑姑牟巧的言传身教,娴熟掌握了刺绣技艺和清宫刺绣的一些针法及品种式样。她的特殊针法有:包线锁、包绣、上三针锁,链子锁边等。八辨莲花帽、善帽、龙凤马甲、十二生肖鞋是其代表作,其中以十二生肖争莲艳组鞋(现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制作而闻名全国,她多次被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西安晚报》、四川电视台、《西北民航》等媒体报道。 郭青海 1925年出生,张卜乡塬后村人,是高陵曲子涌现的第四代典型人物。其伴奏的四页瓦为之一绝。四页瓦拿在他的手中,伴奏起来翻转自如,碰击铿锵有力,音色脆亮,富有极强的节奏快感。他演唱的《贵妃醉酒》吐字清晰,且字正腔圆,架势稳中有奇,扮相唱腔双佳,听后更是让人为之叫绝。
张卜镇 之 贾蔡村 贾蔡村位于张卜镇辖境西南部,渭河之滨。原隶属张卜村委会,因行政村过大,管理不便,于1987年8月析出,建立贾蔡村委会。辖贾家、蔡家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贾家,距镇政府驻地南偏东1.88公里。2011年有620户,2510人。耕地3400亩,均可灌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6公顷,总产3887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1所。 贾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1.88公里处,西邻蔡家自然村。有270户,l060人,早期村民多依原窑居。明代成村。因贾姓最初在此开店而得名贾店,后称贾村或贾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均记作“贾店”。当时已为大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分三村记作“贾东村、贾中村、贾西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标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约2公里处,渭河北岸、奉正原南二级台地。有350户,1450人,过去窑居者甚多。据传,清中叶以村民姓氏得名。据董国柱《高陵碑石》所录“蔡家东西二村滩地碑”载:“我村古号兴马”。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即记为“兴马村”。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蔡家”。《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全村种植梨树、大棚菜等经济作物200余亩;养殖专业户210户,全村猪畜存栏达5000余头,鸡存栏4000多只;经济作物年收入300万元,养殖业年收入200万元,运输业年收入100万元;依托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900人。2011年在贾蔡村二组的村委会建起了党员之家,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和人口学校、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461人,参保率95.2%,享受人员30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87人,参保率100%。 贾蔡汉墓群 位于贾蔡村北奉正塬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暴露竖穴土坑墓、券顶砖室墓共20余座,出土陶罐、仓、樽、博山炉、耳杯及五铢钱、铁农具等。
高陵村落记忆 前言 高陵县地处关中平原中心地带,渭河泾河交汇于此,土地平旷,川原相接,水利便捷,农业发达,素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美誉。自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建立村落,繁衍生息。已出土的有马南、灰堆坡、米家崖、杨官寨等遗址。到了周秦汉唐,高陵又是京畿之地,人口迅速增加,村落密度增大,后经宋元明清不断发展,村庄数量已基本固定下来,形成一村一城的格局。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飞速发展,人口成倍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村庄打破原有城墙的限制,规模日益扩大,数倍于前。
既然大家都在拆迁,那么大家谈谈拆迁吧 你们家拆迁了吗? 赔付政策呢?
本吧公告,答复被删帖的原因 亲爱的吧友们,您们好, 因为贴吧规则的特殊原因,有些吧友发现自己帖子被莫名其妙删除了,贴吧删帖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删帖,一类是系统删帖。请各位发帖的时候不要带电话号码,QQ号,微信号等内容,这种帖子很容易被系统直接删帖。 另外就是买房,卖方,二手房销售,租房,卖房与房产相关的全部会认做广告贴被删除。请各位理解。 地方类贴吧是比较特殊的贴吧,很容易被广告贴霸占,这里也是我们在网络上交流的地方,现在论坛已经很少了,百度官方一直还留着这个产品,请珍惜这里,发帖请慎重。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西安市高陵区张卜渭桥火葬场南垃圾撒发恶臭 西安市高陵区张卜渭桥火葬场南垃圾撒发恶臭 家里应该都有去世的老人,应该每逢清明过年都去祭祖,每次去恶臭味重的都难以呼吸,最近南一横都能闻到,不夸张最近风大,甚至麦张村都能闻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周围还有村庄。不知道会不会对人有伤害? 这个问题真的重视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