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的家
May的家
向着太阳走,温暖在前方。刺眼,却是对的方向。
关注数: 42
粉丝数: 78
发帖数: 29,002
关注贴吧数: 18
牛 虻 世 家 〔英〕E.L.伏尼契 著 刘登科 陈云路 杜阿 译 张礽荪 校
中断的友情(续《牛虻》) 艾·丽·伏尼契 著 寒薇 炜漪 译
公益青岛周末课堂“觉察·觉醒·觉知”父母成长训练营第十九讲 全能王扫描仪 奸诈狡猾并不阴险亦🈚诡计
苦难辉煌第九章 烈火真金第二节 残兵•火种 第九章 烈火真金 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即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叛卖。将领与将领的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陈毅向真理低头,却从不向困难低头。孔荷宠没有龚楚幸运,却幸运地早早结束了吞噬灵魂的痛苦。 第二节 残兵•火种 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中央苏区周围最大的部队,便是红十军团。 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会合。11月上旬,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辖3个师,原七军团部队编为十九师,原红十军部队编为二十、二十一师;全军团共1万余人。 这支相当可观的力量,从1934年11月中旬编成到1935年1月底覆灭,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朱德后来心痛地概括成8个字: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 当时的考虑是,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显得孤立突出。敌人共3个团,装备比较好。红十军团是3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当时红军的弹药等物资极其缺乏,消灭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且能打掉追敌的气焰。 军长刘畴西决定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无异议。 应该说这是一场立意积极的战斗,地形选择也不错,但作战对象的选择却不是太好。补充第一旅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旅长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是蒋军中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 这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不似“补充”二字给人以二流部队的感觉。 但刘畴西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里。他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王耀武还是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站柜台卖饼干的小伙计。刘畴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参加过五四运动,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第一次东征在棉湖战斗中失去左臂,照样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去苏联,进了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 黄埔一期的资格,加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历,在红军指挥员中除了左权,无人可与刘畴西相比。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一种不可抑制的自信。担任红十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后,想立刻打一仗扭转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当年在上海卖饼干的那个对手。 刘畴西不知道,当年他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参加堵截的,就有第一军补充团的少校营长王耀武。刘畴西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坚守战略要地宜黄24天未被红军攻破,被蒋介石称为“奇迹”的,也是王耀武。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长项。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刘畴西对王耀武的补充旅基本情况掌握不清楚,王耀武对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却一点不糊涂。他对手下的3个团长说:“共军第十军团政治委员会的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是刘畴西,副军团长是寻淮洲。该军团辖3个师:十九师师长由寻淮洲兼,二十师师长王如痴,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军团长和师长的意志很坚强,作战经验丰富,尤以寻淮洲的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王耀武只讲错了两处:方志敏任主席的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不是“政治委员会”;二十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不是王如痴。对他的黄埔前辈学长刘畴西,王耀武评价不是太高,相反却对没有进过军校、红军中土生土长的将领寻淮洲做出很高评价。 谭家桥伏击战是红十军团第一仗,关系到军团能否在皖南立足之胜败存亡。刘畴西以二十、二十一师在伏击地域右侧担任正面攻击;置十九师于左侧,待正面打响后,截敌归路。 十九师未放在主攻位置上。原红七军团军团长、现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和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均持异议。认为十九师野战经验丰富,战斗作风顽强;而二十、二十一师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战经验,担任主攻存在问题。 刘畴西却很自信。二十师、二十一师都是他的老部队,他认为战斗力强于十九师。他坚持原来部署。 12月14日,补充旅出发,以第二团为前卫,其余按直属部队、第三团、第一团的秩序,经乌泥关、谭家桥向太平追击前进。 红十军团隐蔽得非常好。王耀武的前卫第二团经过乌泥关、谭家桥时,路旁百姓有的在砍柴,有的种地,有的在公路上行走,如平常一样。前卫团长周志道以为没有可疑情况,也未派部队严密搜索,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进。 机会很好,但开火却提前了。敌人团指挥部还未进入伏击地域,二十师、二十一师部分干部战士过分紧张,提前开火。敌人立即警觉,马上开始抢占路边高地,整个伏击战斗被迫提前。否则待敌团指挥部进入伏击范围后,首先打掉指挥机关,那么整个战局就会大不一样了。 王耀武、周志道等人,事后想起来惊出一身汗的,就是基于此种设想。 野战经验不足,特别是打硬仗经验和思想准备皆不足的二十师、二十一师连续向敌前卫团发起猛冲,企图一举将敌人压垮。攻势很猛,几次开展肉搏,敌前卫团团长周志道都被打伤。但两个师动作不一致,连冲四次也攻不下来。未放在主攻位置的十九师在山峡里一时又出不来,局势很快由伏击的主动变成被敌反击的被动。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队不许后退,一面调加强营和第三团的三营增加到第二团的正面作战;同时令第三团团长李天霞率该团主力向红十军团的左侧背猛烈反击。令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立派一部占领乌泥关,并坚决守住。 补充旅本来曾经是寻淮洲指挥的十九师的手下败将,此番红军三个师伏击它,最初它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红十军团反被它打得措手不及。 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成为胜败的关键。十九师终于被抽出来发动为时已晚的攻击。寻淮洲亲自领头奋勇冲锋。王耀武后来回忆这场战斗说:“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王耀武亲到第一线督战,令各部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他回忆说:“据第二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是在猛烈的冲击中身负重伤的寻淮洲。 人们都以为25岁当军团长的林彪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其实寻淮洲1933年出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才21岁。寻淮洲是湖南浏阳的青年学生,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与陈伯钧、王良同为红四军三十一团三个有名的青年知识分子连长。三人当中陈伯钧、王良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算黄浦六期,唯有寻淮洲没有进过军校。但他一直是红四军著名战将、黄埔四期生伍中豪的下级。从这位与林彪齐名的红军将领身上,寻淮洲学到很多东西,进步极快。他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红二十一军直插敌后截断蒋军第五十二师归路,为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获二等红星奖章,受到中革军委的特别嘉奖。 粟裕回忆说: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青年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粟裕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极有造诣的一员青年战将,当时尚年长寻淮洲5岁。 寻淮洲曾经五次负伤。谭家桥成为最后一次。因伤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评价寻淮洲:“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并缴到大炮几十门。他还只有24岁。” 一位优秀红军将领,就这样陨落在谭家桥战场。 险遭歼灭的王耀武在谭家桥战斗中反败为胜,所获甚丰。他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州的遗体,捉到一个参加埋葬的人,便由此人带路到茂林,把寻淮洲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无衣,由此认识到红军处境已极度困难。王耀武判断说:“共军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护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的官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 他明白了:对手已经处于极度困难之中。 王耀武领到了5000块大洋的特别犒赏。 谭家桥战斗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选敌不当、指挥不当所致。后来红十军团在怀玉山的失败,基因已经潜伏在了这里。 谭家桥战斗失利,皖南便无法立足。红十军团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南下返回闽浙赣边。谭家桥战斗前那样自信的刘畴西,又变得如此优柔寡断。到达闽浙赣苏区边缘时,敌情已十分紧急。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连夜行动突破敌人封锁线,但刘畴西觉得部队刚刚到齐,人员十分疲劳,当晚不能再走。方志敏担心刘畴西犹豫迟疑,叫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他留下来督促刘畴西一起行动。 这一留,便成永诀。 粟裕率少数先头部队行动坚决,当晚就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却行动拖沓犹豫,前面一打枪便改换前进方向。转来转去,耽误了几天时间,在怀玉山陷入赶上来的国民党军14个团的包围。方志敏本可跟着粟裕突围,就为了等刘畴西,最后二人双双被俘,并肩走向了刑场。 浙赣边界的怀玉山成为红十军团最后的战场。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红军战士拿枪向敌人射击,但冻僵的手扣不动扳机;挣扎着向围上来的敌人投弹,又投不了多远;王耀武发现他所俘虏的红军人员,都面黄肌瘦,手脚冻裂,因喝不到水,嘴上起泡的很多,很多人数日不得饮食,冻饿交加,躺在地上动弹不了。 红十军团终遭失败。1935年1月底,军团主要指挥者方志敏、刘畴西在程家湾被俘。 国民党随即将他们解往南昌,沿途召开“庆祝大会”。到达南昌后,又在市内豫章公园召开“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美联社一名记者报道了当时的情景: 豫章公园周围都排列着警察队伍,街上架着机枪……戴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大队兵马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默无声,即蒋介石参谋部的官兵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也表示无限敬佩及同情…… 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蒋介石密令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尽力劝说方、刘“归诚”,特别是针对黄埔一期毕业、第一次东征在棉湖之役任教导一团第三连党代表的刘畴西。那是奠定国民党党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刘畴西作为“奋勇队”(敢死队)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蒋介石一直记得当时奋不顾身、因伤被锯掉左臂的刘畴西。无当年棉湖的胜利,便无后来的蒋介石。 他命令顾祝同对刘畴西给予特别关照,一定要设法把他争取过来。 顾祝同是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代主任,在黄埔既是刘畴西的教官,又是他的上司。但顾祝同怕自己一个人说不动,又借蒋介石任黄埔同学会会长时,刘畴西担任过总务科长,以此为由头联络来更多的黄埔同学做工作。于是从怀玉山到上饶,从上饶到南昌,押解方志敏、刘畴西二人的路上,来劝降之人络绎不绝。仅顾祝同本人就亲自来了三次。 今天我们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时,人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前听不进寻淮洲和粟裕的意见刚愎自用,可以叹息刘畴西在怀玉山突围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叹服刘畴西信仰之坚定与意志之不拔。 对蒋介石、顾祝同的劝说和纷纷前来的黄埔同学,他丝毫不为之所动。 刘畴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方志敏一样刚强。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用“田寿”这个名字,记述了刘畴西在狱中的不屈斗争。他对难友们说:“死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知道,因为生命已经握在最凶恶的敌人的掌心。”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刘畴西被秘密杀害于南昌。 蒋介石把消灭红十军团归功于俞济时、王耀武。尤其是在第一线大打出手的王耀武。王耀武参加追击红十军团的作战时,赣东北“剿匪”总指挥赵观涛曾对他说过一席话:共军装备虽差,但作战很机动、很顽强;闽北的部队及俞济时的保安团都受到了很大损失,俞济时本人还因此受了处分;你一定不能大意,大意必定遭受挫败。 赵观涛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悍将,多次参加对江西苏区的“围剿”。王耀武牢牢记住了赵观涛的叮嘱,同时生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一定要面对面见识一下这些装备又差、供应几乎没有的红军将领,凭什么本事令一个又一个国民党骄将如此头痛。 他在谭家桥战斗中打死了红军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失去了与这个暗中叹服的红军将领见面的机会,但在怀玉山却捕获了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 王耀武立刻利用了这个机会,但第一次见面就让他呆住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若不是被别的被俘战士指认出来,王耀武绝对不相信面前这个人就是红军师长胡天桃。 他压下震惊,与胡天桃展开如下对话: 王:蒋委员长对你们实行宽大及感化教育,只要你们觉悟,一样得到重用。 胡:我认为只有革命,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军阀,中国才有办法。 王:我们也希望国家好,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你说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有什么根据? 胡:国民党掌握着军队不抗日,却来打内战,还请帝国主义的军官当顾问,这不是勾结帝国主义是什么? 王:共产主义不适合国情,你们硬要在中国实行,这样必然会失败的。 胡: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我愿为共产主义牺牲。 王:你知道方志敏现在什么地点? 胡:不知道。 王:方志敏对未突入封锁线的部队有什么指示? 胡:不知道。 王: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可以保护你的眷属。 胡:我没有家,没有人,不要保护。 胡天桃后来被押解到王耀武的上司俞济时那里,也无多余的话。俞济时说:你是红军的高级人员,不会不知道红十军团的情况。胡答:我不知道,你把我枪毙了吧。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王耀武被作为首批特赦战犯释放出来,仍然清清楚楚记得25年前与胡天桃那次谈话。 王耀武当年一身戎装,与寒冬中衣衫褴褛、脚穿两只各异的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谈论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死。 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 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令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红十军团3个师、1万余人,最后冲出包围圈到达闽浙赣苏区的,只有粟裕率领的一个无炮弹的迫击炮连、一个无枪弹的机关枪连和二十一师第五连,以及一些轻伤病员及军团机关工作人员,共400余人。 对丧魄落魂者来说,这是一支残兵。 对前仆后继者来说,这是一堆火种。 以这支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成挺进师,粟裕为师长。 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劫夫有一首歌的歌词唱到:“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这样的队伍。伍中豪牺牲了,带出了寻淮洲;寻淮洲牺牲了,又带出了粟裕。革命的理想、战斗的意志像一支不熄的火炬,从一个人的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重兵合围济南城。以济南战役为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战略决战。 指挥15个纵队共32万大军发起济南战役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当年从怀玉山冲出去的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 率14个旅共10万守军防守济南城的,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当年追击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 14年前的生死对手再度交锋。济南战役发起时,粟裕一定想到了掩埋在茂林的寻淮洲,被枪杀于南昌的方志敏、刘畴西和慷慨饮弹的胡天桃。 他亲自拟定攻城部队的战斗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24日,济南全城解放。王耀武化装出逃,在寿光县被民兵查获。 “捷报飞来做纸钱”。 那些在天英灵,可能有知?
苦难辉煌第九章 烈火真金第二节 残兵•火种 第九章 烈火真金 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即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叛卖。将领与将领的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陈毅向真理低头,却从不向困难低头。孔荷宠没有龚楚幸运,却幸运地早早结束了吞噬灵魂的痛苦。 第二节 残兵•火种 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中央苏区周围最大的部队,便是红十军团。 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会合。11月上旬,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辖3个师,原七军团部队编为十九师,原红十军部队编为二十、二十一师;全军团共1万余人。 这支相当可观的力量,从1934年11月中旬编成到1935年1月底覆灭,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朱德后来心痛地概括成8个字: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 当时的考虑是,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显得孤立突出。敌人共3个团,装备比较好。红十军团是3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当时红军的弹药等物资极其缺乏,消灭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且能打掉追敌的气焰。 军长刘畴西决定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无异议。 应该说这是一场立意积极的战斗,地形选择也不错,但作战对象的选择却不是太好。补充第一旅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旅长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是蒋军中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 这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不似“补充”二字给人以二流部队的感觉。 但刘畴西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里。他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王耀武还是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站柜台卖饼干的小伙计。刘畴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参加过五四运动,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第一次东征在棉湖战斗中失去左臂,照样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去苏联,进了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 黄埔一期的资格,加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历,在红军指挥员中除了左权,无人可与刘畴西相比。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一种不可抑制的自信。担任红十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后,想立刻打一仗扭转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当年在上海卖饼干的那个对手。 刘畴西不知道,当年他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参加堵截的,就有第一军补充团的少校营长王耀武。刘畴西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坚守战略要地宜黄24天未被红军攻破,被蒋介石称为“奇迹”的,也是王耀武。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长项。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刘畴西对王耀武的补充旅基本情况掌握不清楚,王耀武对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却一点不糊涂。他对手下的3个团长说:“共军第十军团政治委员会的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是刘畴西,副军团长是寻淮洲。该军团辖3个师:十九师师长由寻淮洲兼,二十师师长王如痴,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军团长和师长的意志很坚强,作战经验丰富,尤以寻淮洲的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王耀武只讲错了两处:方志敏任主席的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不是“政治委员会”;二十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不是王如痴。对他的黄埔前辈学长刘畴西,王耀武评价不是太高,相反却对没有进过军校、红军中土生土长的将领寻淮洲做出很高评价。 谭家桥伏击战是红十军团第一仗,关系到军团能否在皖南立足之胜败存亡。刘畴西以二十、二十一师在伏击地域右侧担任正面攻击;置十九师于左侧,待正面打响后,截敌归路。 十九师未放在主攻位置上。原红七军团军团长、现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和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均持异议。认为十九师野战经验丰富,战斗作风顽强;而二十、二十一师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战经验,担任主攻存在问题。 刘畴西却很自信。二十师、二十一师都是他的老部队,他认为战斗力强于十九师。他坚持原来部署。 12月14日,补充旅出发,以第二团为前卫,其余按直属部队、第三团、第一团的秩序,经乌泥关、谭家桥向太平追击前进。 红十军团隐蔽得非常好。王耀武的前卫第二团经过乌泥关、谭家桥时,路旁百姓有的在砍柴,有的种地,有的在公路上行走,如平常一样。前卫团长周志道以为没有可疑情况,也未派部队严密搜索,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进。 机会很好,但开火却提前了。敌人团指挥部还未进入伏击地域,二十师、二十一师部分干部战士过分紧张,提前开火。敌人立即警觉,马上开始抢占路边高地,整个伏击战斗被迫提前。否则待敌团指挥部进入伏击范围后,首先打掉指挥机关,那么整个战局就会大不一样了。 王耀武、周志道等人,事后想起来惊出一身汗的,就是基于此种设想。 野战经验不足,特别是打硬仗经验和思想准备皆不足的二十师、二十一师连续向敌前卫团发起猛冲,企图一举将敌人压垮。攻势很猛,几次开展肉搏,敌前卫团团长周志道都被打伤。但两个师动作不一致,连冲四次也攻不下来。未放在主攻位置的十九师在山峡里一时又出不来,局势很快由伏击的主动变成被敌反击的被动。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队不许后退,一面调加强营和第三团的三营增加到第二团的正面作战;同时令第三团团长李天霞率该团主力向红十军团的左侧背猛烈反击。令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立派一部占领乌泥关,并坚决守住。 补充旅本来曾经是寻淮洲指挥的十九师的手下败将,此番红军三个师伏击它,最初它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红十军团反被它打得措手不及。 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成为胜败的关键。十九师终于被抽出来发动为时已晚的攻击。寻淮洲亲自领头奋勇冲锋。王耀武后来回忆这场战斗说:“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王耀武亲到第一线督战,令各部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他回忆说:“据第二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是在猛烈的冲击中身负重伤的寻淮洲。 人们都以为25岁当军团长的林彪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其实寻淮洲1933年出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才21岁。寻淮洲是湖南浏阳的青年学生,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与陈伯钧、王良同为红四军三十一团三个有名的青年知识分子连长。三人当中陈伯钧、王良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算黄浦六期,唯有寻淮洲没有进过军校。但他一直是红四军著名战将、黄埔四期生伍中豪的下级。从这位与林彪齐名的红军将领身上,寻淮洲学到很多东西,进步极快。他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红二十一军直插敌后截断蒋军第五十二师归路,为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获二等红星奖章,受到中革军委的特别嘉奖。 粟裕回忆说: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青年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粟裕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极有造诣的一员青年战将,当时尚年长寻淮洲5岁。 寻淮洲曾经五次负伤。谭家桥成为最后一次。因伤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评价寻淮洲:“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并缴到大炮几十门。他还只有24岁。” 一位优秀红军将领,就这样陨落在谭家桥战场。 险遭歼灭的王耀武在谭家桥战斗中反败为胜,所获甚丰。他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州的遗体,捉到一个参加埋葬的人,便由此人带路到茂林,把寻淮洲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无衣,由此认识到红军处境已极度困难。王耀武判断说:“共军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护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的官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 他明白了:对手已经处于极度困难之中。 王耀武领到了5000块大洋的特别犒赏。 谭家桥战斗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选敌不当、指挥不当所致。后来红十军团在怀玉山的失败,基因已经潜伏在了这里。 谭家桥战斗失利,皖南便无法立足。红十军团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南下返回闽浙赣边。谭家桥战斗前那样自信的刘畴西,又变得如此优柔寡断。到达闽浙赣苏区边缘时,敌情已十分紧急。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连夜行动突破敌人封锁线,但刘畴西觉得部队刚刚到齐,人员十分疲劳,当晚不能再走。方志敏担心刘畴西犹豫迟疑,叫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他留下来督促刘畴西一起行动。 这一留,便成永诀。 粟裕率少数先头部队行动坚决,当晚就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却行动拖沓犹豫,前面一打枪便改换前进方向。转来转去,耽误了几天时间,在怀玉山陷入赶上来的国民党军14个团的包围。方志敏本可跟着粟裕突围,就为了等刘畴西,最后二人双双被俘,并肩走向了刑场。 浙赣边界的怀玉山成为红十军团最后的战场。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红军战士拿枪向敌人射击,但冻僵的手扣不动扳机;挣扎着向围上来的敌人投弹,又投不了多远;王耀武发现他所俘虏的红军人员,都面黄肌瘦,手脚冻裂,因喝不到水,嘴上起泡的很多,很多人数日不得饮食,冻饿交加,躺在地上动弹不了。 红十军团终遭失败。1935年1月底,军团主要指挥者方志敏、刘畴西在程家湾被俘。 国民党随即将他们解往南昌,沿途召开“庆祝大会”。到达南昌后,又在市内豫章公园召开“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美联社一名记者报道了当时的情景: 豫章公园周围都排列着警察队伍,街上架着机枪……戴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大队兵马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默无声,即蒋介石参谋部的官兵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也表示无限敬佩及同情…… 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蒋介石密令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尽力劝说方、刘“归诚”,特别是针对黄埔一期毕业、第一次东征在棉湖之役任教导一团第三连党代表的刘畴西。那是奠定国民党党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刘畴西作为“奋勇队”(敢死队)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蒋介石一直记得当时奋不顾身、因伤被锯掉左臂的刘畴西。无当年棉湖的胜利,便无后来的蒋介石。 他命令顾祝同对刘畴西给予特别关照,一定要设法把他争取过来。 顾祝同是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代主任,在黄埔既是刘畴西的教官,又是他的上司。但顾祝同怕自己一个人说不动,又借蒋介石任黄埔同学会会长时,刘畴西担任过总务科长,以此为由头联络来更多的黄埔同学做工作。于是从怀玉山到上饶,从上饶到南昌,押解方志敏、刘畴西二人的路上,来劝降之人络绎不绝。仅顾祝同本人就亲自来了三次。 今天我们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时,人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前听不进寻淮洲和粟裕的意见刚愎自用,可以叹息刘畴西在怀玉山突围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叹服刘畴西信仰之坚定与意志之不拔。 对蒋介石、顾祝同的劝说和纷纷前来的黄埔同学,他丝毫不为之所动。 刘畴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方志敏一样刚强。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用“田寿”这个名字,记述了刘畴西在狱中的不屈斗争。他对难友们说:“死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知道,因为生命已经握在最凶恶的敌人的掌心。”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刘畴西被秘密杀害于南昌。 蒋介石把消灭红十军团归功于俞济时、王耀武。尤其是在第一线大打出手的王耀武。王耀武参加追击红十军团的作战时,赣东北“剿匪”总指挥赵观涛曾对他说过一席话:共军装备虽差,但作战很机动、很顽强;闽北的部队及俞济时的保安团都受到了很大损失,俞济时本人还因此受了处分;你一定不能大意,大意必定遭受挫败。 赵观涛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悍将,多次参加对江西苏区的“围剿”。王耀武牢牢记住了赵观涛的叮嘱,同时生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一定要面对面见识一下这些装备又差、供应几乎没有的红军将领,凭什么本事令一个又一个国民党骄将如此头痛。 他在谭家桥战斗中打死了红军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失去了与这个暗中叹服的红军将领见面的机会,但在怀玉山却捕获了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 王耀武立刻利用了这个机会,但第一次见面就让他呆住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若不是被别的被俘战士指认出来,王耀武绝对不相信面前这个人就是红军师长胡天桃。 他压下震惊,与胡天桃展开如下对话: 王:蒋委员长对你们实行宽大及感化教育,只要你们觉悟,一样得到重用。 胡:我认为只有革命,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军阀,中国才有办法。 王:我们也希望国家好,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你说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有什么根据? 胡:国民党掌握着军队不抗日,却来打内战,还请帝国主义的军官当顾问,这不是勾结帝国主义是什么? 王:共产主义不适合国情,你们硬要在中国实行,这样必然会失败的。 胡: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我愿为共产主义牺牲。 王:你知道方志敏现在什么地点? 胡:不知道。 王:方志敏对未突入封锁线的部队有什么指示? 胡:不知道。 王: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可以保护你的眷属。 胡:我没有家,没有人,不要保护。 胡天桃后来被押解到王耀武的上司俞济时那里,也无多余的话。俞济时说:你是红军的高级人员,不会不知道红十军团的情况。胡答:我不知道,你把我枪毙了吧。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王耀武被作为首批特赦战犯释放出来,仍然清清楚楚记得25年前与胡天桃那次谈话。 王耀武当年一身戎装,与寒冬中衣衫褴褛、脚穿两只各异的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谈论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死。 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 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令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红十军团3个师、1万余人,最后冲出包围圈到达闽浙赣苏区的,只有粟裕率领的一个无炮弹的迫击炮连、一个无枪弹的机关枪连和二十一师第五连,以及一些轻伤病员及军团机关工作人员,共400余人。 对丧魄落魂者来说,这是一支残兵。 对前仆后继者来说,这是一堆火种。 以这支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成挺进师,粟裕为师长。 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劫夫有一首歌的歌词唱到:“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这样的队伍。伍中豪牺牲了,带出了寻淮洲;寻淮洲牺牲了,又带出了粟裕。革命的理想、战斗的意志像一支不熄的火炬,从一个人的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重兵合围济南城。以济南战役为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战略决战。 指挥15个纵队共32万大军发起济南战役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当年从怀玉山冲出去的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 率14个旅共10万守军防守济南城的,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当年追击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 14年前的生死对手再度交锋。济南战役发起时,粟裕一定想到了掩埋在茂林的寻淮洲,被枪杀于南昌的方志敏、刘畴西和慷慨饮弹的胡天桃。 他亲自拟定攻城部队的战斗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24日,济南全城解放。王耀武化装出逃,在寿光县被民兵查获。 “捷报飞来做纸钱”。 那些在天英灵,可能有知?
牛虻·伏尼契 悠长而又深沉的寂静
2025年 2月7日,周五,大风晴朗低温,-10℃ 很遗憾今天早上没有10公里。
2024年11月最后一周 在绝望中醒来,在跑步中复活 我被溺爱了,被养坏了,嫉妒忌恨。自卑可怜弱小无助自怜自艾。 重新养自己,修剪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很痛苦。李老师,我承认我很苦,您不要把我的苦硬抗在自己的肩上,那不是您的责任和义务。是我自己选择到您身边学习的,我的苦不是您造成的,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揭开了掩藏在我生命里的一些东西。即使没有跟您学习,它们也会以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会更痛苦更糟糕。您不要来扛,它们不属于您。跟您没有关系。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失落是因为自己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却希望别人成为更好的别人。 珍愛生命不要胡造作 生命力不是胡造作的能力,而是为了愛与梦想承受痛苦的能力 逢场作戏要真诚 泛黄的纸业子上跳动的是年轻的灵魂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沉帆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是白雪皑皑,而是白骨森森。 有的人真的很可怜,别人说什么我都信。 脱离基本事实的主观感情升华和添油加醋,只能使想真正总结出经验教训的人们,陷入另外一种思维的迷雾。
2024 2024 繁华万千无一是我
论文答辩失败的几个原因(金失根) 一、缺乏自信 本来是常识性的问题,由于过度紧张,竟回答不上来,或者说得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无法理解。 想想看,连你自己对你所写的论文都缺乏信心,没有勇气把它清楚地介绍给大家,怎么能指望答辩教师给它高分数呢?记住,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缺乏自信则意味着失败。
2023 2023 一场春风吹开繁花万千
勇敢做自己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史铁生
二零二二(2022) 天气很好,天空很美
公益青岛周末课堂 世界上最大最美的课堂
亲密关系 [加]克里斯多福•孟 著 张德芬 余蕙玲 译
脱单 多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才会遇到让自己开心的人 多去做高级一点的事,才会遇到高级一点的人。
连岳说 想不想通利己与利他关系,人就会自我中心,吝啬,封闭,最后无足轻重,甚至神憎鬼厌,天资再高也难成就自己。
你要去相信 微奢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线下家庭教育课程 儿童生命教育课
刘谦初和平度一中有什么渊源? 如题,烦请大佬现身讲讲刘谦初在平度时的故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睡前晚安 我爱你,我爱我自己
社会工作者 31:坚持专业的权威性 社会工作者坚持专业标准,运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精神和技巧。在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社会工作者都应坚持自我约束,促进专业关系的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专业服务和活动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全面发展。
论语·相关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19.10「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②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③己也。” 「注」: ①劳:役使。②厉:危害。③谤:诽谤。
二零二一 初一,早起有雾,日暖天特晴。南风甚好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寂寞、孤独、依赖和独立
女心理师毕淑敏 女心理师 毕淑敏
中立性态度 中立性态度
13年江苏高考题曲线运动,请教大神~ 事情是这样的:如图所示,这个题只要理解了A的半径比B小之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的疑问就是,A一定比B小。可是,为什么呢? 当然因为这是事实,是现象。事实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请大神赐教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