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s3 zis3
关注数: 1 粉丝数: 37 发帖数: 2,456 关注贴吧数: 16
刚看到个方言演变的例子 现在正在看CCTV10的《手艺》系列,第八季《妙笔永青》,讲的是乐山的一个八十多岁汪姓制笔匠人的事情。 除了旁白解说,里面的人全都是说乐山话,总共有四个人,包括制笔匠人祖孙三代(姑且称为老汪大汪和小汪)和嘉州画院的院长余龙。从我个人看来,余龙的乐山话字正腔圆,毕竟是经常出入大场面的人,思路清晰,用语也很正式,可以算是乐山方言文读的代表。小汪在乐山城区搞IT,的说话风格口语风格比较重,发音方面我听起来完全没问题,但是已经有明显的普化。老汪和大汪父子二人的听起来就有点困哪,前面两人能100%听懂,但是这二位只能做到听懂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到字的话只能听清楚85%,这二位一直是在农村生活,应该都是白读。 总体感觉是方言白读的生存能力比文读要强一些,因为现在的小孩接受的都是普通话教育,在接触到文读方言之前就已经普化了,或者说已经接触不到文读方言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不念课文的时候都是说方言,在吃不准某个字普通话音调的时候是用方言发音去倒推普通话音调。现在别说老师,城市居民连家长都在跟小孩说普通话。 对乐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一集,@杨氏孔明 你看一下有什么意见,片子里的汪家在棉竹,到夹江不远了。
关于降落 街机模式里一切都是简化的,降落当然一样,咱也不用飞五边,速度高度方向对了就OK,其中重点是速度,不能太快,不然没法自然落地(您要爱好一头扎地上也是很酷的,不过就不用往往下看了);也不能太慢,空白机场可是快大肥肉,人人爱啊人人爱。目前看降落也没有一个标准方案,抢海岛的地图里经常会看到三四架飞机从不同高度以不同速度在相同距离上近进,但是大家同时落地。所以见仁见智了,一下是我的降落流程,仅供参考。待会回家看能不能把图补上。 1.距离机场两千米的时候高度500速度300(实际上这俩数字翻一番都有办法),襟翼开到最大档,放起落架,油门收到0,机头对着还没到跑道的位置下去。 2.高度到100的时候改平,这时速度应该在200左右,油门20%,慢慢落地,如果速度太高,就做点水平剪刀(反复左右拐弯)侧滑(滚转九十度向上方给舵)。注意保持飞机姿态,最好能保持10度的仰角,至少也得是水平,千万不要向下。如果减速太多机头向下拉不起来,立刻加油门! 3.快接地时速度150左右,速度较快的话主起落架接地后会跳起来一下,这时不要压杆而是要稍微拉杆。进入稳定滑行并且尾轮落地后按B踩刹车,注意机头一旦有向下的趋势就要放刹车,不然会拿大顶。 注意:如果到了机场上方速度高度还是下不来,千万不要硬压杆,刮坏螺旋桨是轻的,正常情况就是直接拍地面上了。这个时候加满油门水平盘旋一圈,由于起落架还在外面,襟翼也是最大档,所以盘旋过程中速度会下降。
我又来讲故事了,这次是关于儿尾音的 本人由于是工科出身,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为零,所以在这里是学习为主,有一些关于方言的小故事想起来了就讲一下,博大家一乐。 五通桥城区的方言除了作为岷江片本身的一些大众特色,还有一个特点是没有儿化音,词尾的“儿”是单独发音,而且发音的时候发的是边音,不翘舌。“儿”字尾的用处也很多,和形容词动词都可以组合成名词,具体的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有一篇论文叫《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说得很清楚。 前面说到儿尾和形容词可以组合成名词,于是就有了一个常见的,用在狗名字上的词“乌儿”,乌字发音是v,从深灰色到黑色的狗都可以这么叫,还派生出比如说“小乌儿”(乌儿下的崽如果也是乌的,一般就这么叫了)“黑乌儿”(纯黑色的狗)之类的名字。 小时候舅舅家住农村,家里养了条黑狗,于是名字理所当然的就叫“乌儿”,某年暑假,成都的表哥回五通来,到舅舅家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前他也去过,我已经提前一周下乡接受抓青蛙摸黄鳝之类的课程了,于是表哥就一个上路。表哥走到的时候,舅舅一家刚好外出收谷子,我正在看小人书,突然听见外面狗叫,跑出去一看,乌儿正在隔着晒谷坝对背着背包的表哥狂吠,表哥看到我出来,如见救星:“快点把它抓到,虾子太凶了” 但是乌儿毕竟不是我的狗,他对我的善意仅限于放我进门,要让它听话地被我抓住还是没戏,于是我想起了农村里对付这种情况的万用办法:“你喊它的名字嘛,它听了就晓得你是老板,就不得咬你了。” “哦,好嘛,它叫啥子?” “乌儿。” “啥子喃?” “乌儿。” “叫啥子喃?” “乌~~~儿~~~” 然后表哥囧了,这尼玛什么坑爹名字,就没听过啊!!!只好硬着头皮试试:“乌……乌……ver(英语version的前半截)?” 果然见效了!!!之间乌儿怒吼着嗖的一下向表哥冲了过去。可怜的表哥只好扔下背包连滚带爬地跑回我家去了,直到第二天舅舅抽空到我家去把他接了回来,他的抓青蛙课程才得以开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