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tone3 joetone3
关注数: 508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10,134 关注贴吧数: 135
听高山谈市场 | 欢迎来投票2017-11-30集邮博览 听高山谈市场 | 欢迎来投票 2017-11-30集邮博览  一个特别的会议——  今天上午,小编去参加了一个特别的会议,说它特别,是因为平时一般集邮的相关会议小编都是去采访,今天这个会呢,小编却荣升“主角”,因为今天开的是“集邮宣传媒体会”,媒体当然成了座上宾。今天参会的媒体真不少,有我们这些专业的集邮媒体,也有诸如新华社、人民网、新浪收藏这样的社会媒体,还有自媒体的代表集邮本子。  高山总经理 会议的主题围绕咱们邮迷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展开,那就是:集邮市场。主讲人则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总经理高山。作为邮票发行业务的掌门人,高总讲市场自然是非常权威,小编听了高总的讲话,觉得干货实在很足,便第一时间就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键词一:集邮市场近况 高总说:众所周知,最近的集邮市场非常低迷,但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我国集邮从1979年恢复以来,出现过多次市场波动,比如1983年、1991年、1997年、2000年的邮市波动,我想一些老邮迷恐怕都记忆犹新吧,按现在的话来说:市场波动其实是一种常态,这次波动出现在难得的三年邮市呈上升态势之后,也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市场波动有“V”字形的,一下子就探底;有“U”字形的,缓慢下滑;还有“M”字形的,不断涨跌,对这次波动我还难以判断后期会如何发展。不过,对中国的邮市,我依然非常有信心。首先,目前不光是集邮,整个收藏市场都表现不佳,大环境自然影响小环境;其次,从世界范围内看,我们的邮市依然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一枝独秀,这得益于我国良好的整体经济形势。在南京集藏博览会上,我问过一家外国邮商,他说在巴西世界邮展上他才卖出了几百块钱,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上升到了几万。所以大家一定要客观面对邮市波动。 关键词二:邮市为何低迷? 高总说:我认为集邮市场有三部分需求人群: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收藏需求,三是文化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参与人虽然不多,但他们资金投入占比却最大,这些人对集邮不一定懂,甚至不一定喜欢邮票,他们的投资具有典型的趋利性、流动性,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会很快转向。最近造成邮市低迷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需求锐减。当然这是个双刃剑,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近期市场波动的最终原因是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三:如何应对邮市低迷? 高总说:面对市场现状,我们作为供给侧一方,做出了一些调整,首先总体原则就是“总量控制,适度从紧”,具体措施有:1.邮票发行减量,从今年10月份开始,我们的邮票发行量都减少了,邮品开发方面也压缩了,大家关心的明年的生肖狗票,我们将减掉至少几百万的印量;2.2018新邮预订方面,我们严格控制,减了至少80多万的预订量;3.2017邮票年册也大幅减少。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保持邮市的“八成饱”,让大家重拾信心。 关键词四:文交所 高总说:大家都知道,近期市场低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地文交所按中央整体经济部署进行清理整顿。我认为,既然中央下决心对其进行清理整顿,说明文交所在经营模式上还是有问题的,它采用的是“击鼓传花”的方式,风险较大,造成一些金融乱象,所以,邮政企业一直以来对文交所的态度就是:不介入,不投资,不宣传。我们也希望经清理整顿后的文交所,能成为集邮者们交流、交易、交换的安全平台。 关键词五:多种方式宣传新邮 高总说:我看过一些中央针对重大政治活动下发的宣传文件,发行邮票都位列其中,足见对邮票的肯定和重视。中国邮票都很正能量,选题都围绕着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中国邮票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好呢?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的邮票从选题、设计,到印制,多多评头论足,多提宝贵意见。我们这几年也积极参与一些巡邮活动,宣传我们的邮票,明年我们将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巡邮活动,欢迎各地集邮者来捧场! 听完介绍 您怎么看? 听完高总的介绍,小编觉得受益良多。邮市的繁荣,对我们邮迷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从某种角度来说,集邮者和邮政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邮市好了,双方受益,何乐不为?下面,小编跟大家探讨一个热点话题: 您认为,中国集邮是否需要靠投资需求来保持繁荣?
听高山谈市场 听高山谈市场 | 欢迎来投票 2017-11-30集邮博览  一个特别的会议——  今天上午,小编去参加了一个特别的会议,说它特别,是因为平时一般集邮的相关会议小编都是去采访,今天这个会呢,小编却荣升“主角”,因为今天开的是“集邮宣传媒体会”,媒体当然成了座上宾。今天参会的媒体真不少,有我们这些专业的集邮媒体,也有诸如新华社、人民网、新浪收藏这样的社会媒体,还有自媒体的代表集邮本子。  高山总经理 会议的主题围绕咱们邮迷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展开,那就是:集邮市场。主讲人则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总经理高山。作为邮票发行业务的掌门人,高总讲市场自然是非常权威,小编听了高总的讲话,觉得干货实在很足,便第一时间就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键词一:集邮市场近况 高总说:众所周知,最近的集邮市场非常低迷,但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我国集邮从1979年恢复以来,出现过多次市场波动,比如1983年、1991年、1997年、2000年的邮市波动,我想一些老邮迷恐怕都记忆犹新吧,按现在的话来说:市场波动其实是一种常态,这次波动出现在难得的三年邮市呈上升态势之后,也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市场波动有“V”字形的,一下子就探底;有“U”字形的,缓慢下滑;还有“M”字形的,不断涨跌,对这次波动我还难以判断后期会如何发展。不过,对中国的邮市,我依然非常有信心。首先,目前不光是集邮,整个收藏市场都表现不佳,大环境自然影响小环境;其次,从世界范围内看,我们的邮市依然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一枝独秀,这得益于我国良好的整体经济形势。在南京集藏博览会上,我问过一家外国邮商,他说在巴西世界邮展上他才卖出了几百块钱,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上升到了几万。所以大家一定要客观面对邮市波动。 关键词二:邮市为何低迷? 高总说:我认为集邮市场有三部分需求人群: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收藏需求,三是文化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参与人虽然不多,但他们资金投入占比却最大,这些人对集邮不一定懂,甚至不一定喜欢邮票,他们的投资具有典型的趋利性、流动性,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会很快转向。最近造成邮市低迷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需求锐减。当然这是个双刃剑,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近期市场波动的最终原因是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三:如何应对邮市低迷? 高总说:面对市场现状,我们作为供给侧一方,做出了一些调整,首先总体原则就是“总量控制,适度从紧”,具体措施有:1.邮票发行减量,从今年10月份开始,我们的邮票发行量都减少了,邮品开发方面也压缩了,大家关心的明年的生肖狗票,我们将减掉至少几百万的印量;2.2018新邮预订方面,我们严格控制,减了至少80多万的预订量;3.2017邮票年册也大幅减少。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保持邮市的“八成饱”,让大家重拾信心。 关键词四:文交所 高总说:大家都知道,近期市场低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地文交所按中央整体经济部署进行清理整顿。我认为,既然中央下决心对其进行清理整顿,说明文交所在经营模式上还是有问题的,它采用的是“击鼓传花”的方式,风险较大,造成一些金融乱象,所以,邮政企业一直以来对文交所的态度就是:不介入,不投资,不宣传。我们也希望经清理整顿后的文交所,能成为集邮者们交流、交易、交换的安全平台。 关键词五:多种方式宣传新邮 高总说:我看过一些中央针对重大政治活动下发的宣传文件,发行邮票都位列其中,足见对邮票的肯定和重视。中国邮票都很正能量,选题都围绕着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中国邮票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好呢?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的邮票从选题、设计,到印制,多多评头论足,多提宝贵意见。我们这几年也积极参与一些巡邮活动,宣传我们的邮票,明年我们将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巡邮活动,欢迎各地集邮者来捧场! 听完介绍 您怎么看? 听完高总的介绍,小编觉得受益良多。邮市的繁荣,对我们邮迷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从某种角度来说,集邮者和邮政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邮市好了,双方受益,何乐不为?下面,小编跟大家探讨一个热点话题: 您认为,中国集邮是否需要靠投资需求来保持繁荣?
要么敞开供应,要么大幅减量!----新邮预订的反思 最近大家都开始认真反思新邮的发行,真的到了必须正视现实的时刻! 新邮预订,这个计划经济烙印,是不是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解释预订存在的合理性,但却无法否定一个事实,新邮预订,存在着很多有悖于市场的因素。首先,新邮预订的种种限制无法满足广大集邮者的个性化多元需求。且不说大版、小版的限制,就讲讲套票,有很多铁杆邮迷制作首日实寄,5套的限量肯定不够,要想多订,就得借用身份证。其次,由于多元需求的影响,导致预定量对邮总的市场判断产生极大偏差,进而对发行量产生误导。第三,新邮预订与窗口零售的矛盾在不断加剧。2017年,邮总加大了窗口零售供应,其实是为了整改大家反映强烈的问题,但一年下来,还是遭到大家的诟病。第四,新邮预订的所谓实名制,掩盖了发售渠道存在的弊端。我们无法推测,实名预订户中到底有多少“僵尸粉”,既档不住大户炒作者的囤积,也无法满足真正爱好者的需求。 因此,只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 一是敞开供应。新邮在发行后的一年期限内,窗口常开供应,愿意囤积的也可以,一年内卖断货的继续加印。但一年期满,所有库存全部销毁。剩下的事情,交给市场,让价值规律去充当看不见的手。把不透明的库存,推向反应灵敏的市场。 二是大幅减量。如果还是下不了决心,真的必须维系预订制度,只有大幅减量,才能使发行逐步回归市场的真实需求,去去虚火。真实的市场需求,随着总公司大数据的积累,应该比我们猜测的更加准确,核心是愿不愿意正视。是壮士断腕,还是继续掩耳盗铃?
要么敞开供应,要么大幅度减量----反思新邮预订 最近大家都开始认真反思新邮的发行,真的到了必须正视现实的时刻! 新邮预订,这个计划经济烙印,是不是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解释预订存在的合理性,但却无法否定一个事实,新邮预订,存在着很多有悖于市场的因素。首先,新邮预订的种种限制无法满足广大集邮者的个性化多元需求。且不说大版、小版的限制,就讲讲套票,有很多铁杆邮迷制作首日实寄,5套的限量肯定不够,要想多订,就得借用身份证。其次,由于多元需求的影响,导致预定量对邮总的市场判断产生极大偏差,进而对发行量产生误导。第三,新邮预订与窗口零售的矛盾在不断加剧。2017年,邮总加大了窗口零售供应,其实是为了整改大家反映强烈的问题,但一年下来,还是遭到大家的诟病。第四,新邮预订的所谓实名制,掩盖了发售渠道存在的弊端。我们无法推测,实名预订户中到底有多少“僵尸粉”,既档不住大户炒作者的囤积,也无法满足真正爱好者的需求。 因此,只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 一是敞开供应。新邮在发行后的一年期限内,窗口常开供应,愿意囤积的也可以,一年内卖断货的继续加印。但一年期满,所有库存全部销毁。剩下的事情,交给市场,让价值规律去充当看不见的手。把不透明的库存,推向反应灵敏的市场。 二是大幅减量。如果还是下不了决心,真的必须维系预订制度,只有大幅减量,才能使发行逐步回归市场的真实需求,去去虚火。真实的市场需求,随着总公司大数据的积累,应该比我们猜测的更加准确,核心是愿不愿意正视。是壮士断腕,还是继续掩耳盗铃?
究竟谁在动谁的奶酪??? 11.20网厅大小版“预订门”发生已经5天了,总公司至今没有任何表态与公告,任由集邮者互相撕掐。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就事件本身进行任何的分析已经意义不大,支招、想对策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更不需要画圈、站队来互相指责。等待,是最好的选择。按照证监会的“成熟”做法,也许周五下班后,公告就会“半夜鸡叫”,我们不去猜测。在等待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检视一下心态。 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大家的心态都很复杂而微妙,每一种心态都有它存在的客观理由和站点,完全可以理解。抢到大小版资格的不愿意失去,下单未付款的后悔不迭,没有抢到的愤愤不平,后来才知道消息的心有不甘。网厅、总公司、各地方公司也没闲着,后台数据、舆情监测、客服追访、法律咨询.....围着集邮这块奶酪,大家都在忙。 究竟是谁在动谁的奶酪? 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是谁做的奶酪? 诚然,邮票的选题、设计、印制、发行......这些工作都是由集邮总公司来组织,似乎是邮总做的奶酪。但恰恰相反,之所以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即使传统的邮政业面临挑战,中国集邮似乎依然一枝独秀,这块奶酪是多方原因造就的,而集邮者群体就是这载舟之水。 谁也不可否认,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不能讲集邮已步入末路,但是,邮票、信件会渐渐被EMAIL、视频通话取代和超越,这应该是个趋势。就像我们身边依然有无线电发烧友在摆弄电子管收音机,但没有人会否定电视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收音机一样。即使在国外,英国、日本、德国等集邮水平高出我们很多的西方国家,集邮的群体也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个民族即使历经磨难,但对美的追求却永不停歇。从集邮在中国出现,直至现在,外敌入侵、文革浩劫、市场乱象......对中国集邮有破坏、有影响、有冲击,却无法阻止我们感受邮票之美。 在发行量失控、市场低迷的时候,有人失望退出,也有人激情加入,这支队伍生生不息,让我们充满希望和期待。 在抱怨的时候,我们实际是在期待。 我们希望,邮总能做得更好! 对于集邮,其实没有必要把群体细分的那么具体。有人一直坚持集邮是高雅的爱好,拒绝任何商业因素;有人认为是投资渠道,期待保值升值;有人买了册子留给子女、陶情益智,有人做邮品的“搬运工”,赚些差价;有人坚持实寄,乐在其中;有人砸巨资于电子盘,炒作行情;也有“内部人士”利用渠道优势,兴风作浪......凡此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市场上的心态却并不复杂----拥有,是集邮的基础。买不到邮票的抱怨邮总服务,买到的希望控制发行,需要服务的时候离不开邮商,看到差价又指责奸商过多。具体到11.20,也是一样。 其实,存在即合理。但事有反常即为妖! 集邮市场,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才搞了多少年,在不完善的市场中,集邮也无法独善其身。只是,我们不太愿意拷问表象背后的真相,不太习惯追问事情的本源。却总是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离开了完善的市场,这块奶酪即使没有人动,也会逐渐风干变质,发霉烂掉。 集邮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不是钱多人傻,这里面有复杂的因素,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财富积累带来的文化需求,投资渠道与工具的匮乏......自从网厅上线以后,数据线上线下联通,但发行销售渠道中长期存在的种种利益纠葛,邮总想要获得真实的集邮群体人数依然很难。 每年买个册子存放起来,想留给孩子的;囤积炒作的邮商;系统内部截留的;集邮人一人多套而形成的副品;加上总公司产品册的市场销售,这些因素都影响数据判断。同时,总公司也不纯粹考虑市场因素,还有社会责任等政治考量,都会对新邮需求量形成高估。然而,随着电子盘的整顿对邮商的冲击,实名制预订给内部截留囤积造成的困难,新邮行情下挫对投资者的理性教训,真实的需求量会渐渐回归。 此外,各种干扰信息也会影响判断。举个例子,2015年,对邮总巡视中反映的零售窗口邮票不能满足需求,整改措施就是2017年各窗口加大供应量,造成新邮打折再现。不用强化集邮是多么高雅的爱好,在市场这面镜子前,市场经济的规律还是起作用的,即使从不卖邮票的“纯粹”集邮者,也没有人希望自己买到和收藏的票品贬值打折。 减量,是必然选择!减少发行量,并公开发行总量,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维护市场健康稳健的必由之路。甚至,象征性的减量,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所以,11.20,并不是谁动了谁的奶酪,而是怎么样做好奶酪。
究竟谁在动谁的奶酪???----从11.20谈起 11.20网厅大小版“预订门”发生已经5天了,总公司至今没有任何表态与公告,任由集邮者互相撕掐。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就事件本身进行任何的分析已经意义不大,支招、想对策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更不需要画圈、站队来互相指责。等待,是最好的选择。按照证监会的“成熟”做法,也许周五下班后,公告就会“半夜鸡叫”,我们不去猜测。在等待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检视一下心态。 时间刚发生的时候,大家的心态都很复杂而微妙,每一种心态都有它存在的客观理由和站点,完全可以理解。抢到大小版资格的不愿意失去,下单未付款的后悔不迭,没有抢到的愤愤不平,后来才知道消息的心有不甘。网厅、总公司、各地方公司也没闲着,后台数据、舆情监测、客服追访、法律咨询.....围着集邮这块奶酪,大家都在忙。 究竟是谁在动谁的奶酪? 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是谁做的奶酪? 诚然,邮票的选题、设计、印制、发行......这些工作都是由集邮总公司来组织,似乎是邮总做的奶酪。但恰恰相反,之所以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即使传统的邮政业面临挑战,中国集邮似乎依然一枝独秀,这块奶酪是多方原因造就的,而集邮者群体就是这载舟之水。 谁也不可否认,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不能讲集邮已步入末路,但是,邮票、信件会渐渐被EMAIL、视频通话取代和超越,这应该是个趋势。就像我们身边依然有无线电发烧友在摆弄电子管收音机,但没有人会否定电视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收音机一样。即使在国外,英国、日本、德国等集邮水平高出我们很多的西方国家,集邮的群体也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个民族即使历经磨难,但对美的追求却永不停歇。从集邮在中国出现,直至现在,外敌入侵、文革浩劫、市场乱象......对中国集邮有破坏、有影响、有冲击,却无法阻止我们感受邮票之美。 在发行量失控、市场低迷的时候,有人失望退出,也有人激情加入,这支队伍生生不息,让我们充满希望和期待。 在抱怨的时候,我们实际是在期待。 我们希望,邮总能做得更好! 对于集邮,其实没有必要把群体细分的那么具体。有人一直坚持集邮是高雅的爱好,拒绝任何商业因素;有人认为是投资渠道,期待保值升值;有人买了册子留给子女、陶情益智,有人做邮品的“搬运工”,赚些差价;有人坚持实寄,乐在其中;有人砸巨资于电子盘,炒作行情;也有“内部人士”利用渠道优势,兴风作浪......凡此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市场上的心态却并不复杂----拥有,是集邮的基础。买不到邮票的抱怨邮总服务,买到的希望控制发行,需要服务的时候离不开邮商,看到差价又指责奸商过多。具体到11.20,也是一样。 其实,存在即合理。但事有反常即为妖! 集邮市场,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才搞了多少年,在不完善的市场中,集邮也无法独善其身。只是,我们不太愿意拷问表象背后的真相,不太习惯追问事情的本源。却总是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离开了完善的市场,这块奶酪即使没有人动,也会逐渐风干变质,发霉烂掉。 集邮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不是钱多人傻,这里面有复杂的因素,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财富积累带来的文化需求,投资渠道与工具的匮乏......自从网厅上线以后,数据线上线下联通,但发行销售渠道中长期存在的种种利益纠葛,邮总想要获得真实的集邮群体人数依然很难。 每年买个册子存放起来,想留给孩子的;囤积炒作的邮商;系统内部截留的;集邮人一人多套而形成的副品;加上总公司产品册的市场销售,这些因素都影响数据判断。同时,总公司也不纯粹考虑市场因素,还有社会责任等政治考量,都会对新邮需求量形成高估。然而,随着电子盘的整顿对邮商的冲击,实名制预订给内部截留囤积造成的困难,新邮行情下挫对投资者的理性教训,真实的需求量会渐渐回归。 此外,各种干扰信息也会影响判断。举个例子,2015年,对邮总巡视中反映的零售窗口邮票不能满足需求,整改措施就是2017年各窗口加大供应量,造成新邮打折再现。不用强化集邮是多么高雅的爱好,在市场这面镜子前,市场经济的规律还是起作用的,即使从不卖邮票的“纯粹”集邮者,也没有人希望自己买到和收藏的票品贬值打折。 减量,是必然选择!减少发行量,并公开发行总量,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维护市场健康稳健的必由之路。甚至,象征性的减量,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所以,11.20,并不是谁动了谁的奶酪,而是怎么样做好奶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