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夜行
无月夜行
今夜无月,独行微径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82
关注贴吧数: 0
嵇曾筠:韩苏祠 嵇曾筠,字松友,号礼斋,无锡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传。谥文敏。有《师善堂诗集》。 韩苏祠 有唐文章雄,独推韩退之。深得六经蕴,能起八代衰。才名满天下,宰执犹未知。乃依徐州牧,幕下常栖迟。建封虽荐达,参佐何能为。奋笔三上书,鸣号固不辞。于君则敢谏,于友亦善规。平生凛名义,实为百世师。 继起得髯苏,早岁亦不偶。晚乃持一麾,幡然重出守。是时黄流溢,诸吏咸掣肘。公独能制之,狂澜障以手。欲弭鲸鲵灾,甘为牛马走。水患乃立平,前此实未有。天子嘉其功,上表特称寿。至今被遗泽,民物庆康阜。迹与昌黎殊,文行均不朽。我来丛祠下,再拜酹杯酒。俯仰千载间,二贤堪尚友。
方苞:陶渊明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进士,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陶渊明 陶潜经世人,志不关沮溺。观其咏春蚕,自视侪禹稷。东皋日荷锄,忧勤同运甓。春风沂水情,孔颜宜命席。
夏力恕:读昌黎诗 韩子戛戛去陈言,文章既得万口喧。我爱韩子好诗句,戛戛更觉陈言去。金钟大镛声九天,罢考弛击仍鍧然。赤手捉蛇足履虎,缓带轻裘文不武。才大踏翻骚客坛,蹑空走漠相盘桓。李唐一代诗如猬,机同锦绣鼎同味。其先厥有陈子昂,后来韦柳继孟王。仙风太白绝尘表,少陵之诗诗独老。自余支派非不多,众流焉许肩江河。下视元白艳且忄耎,驱驰籍湜骖郊贺。公不步人人步公,纵肖其形神弗充。学者莫作雕镂想,言以气浮须善养。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程郁缀 李 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中庵集·江湖长短句引》)李宗凖亦谓:“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比秦晁贺晏诸人,而直欲追配东坡、稼轩之作。岂是以东坡为第一,而作者之难得耶。”其次,可以作为遗山接受稼轩影响这一立论的更多佐证还有:元人多有遗山、稼轩并称之论。赵文谓:“观欧、晏词知是庆历、嘉佑间人语,观周美成词,其为宣和、靖康也无疑矣,声音之为世道邪,世道之为声音邪,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矣……近世辛幼安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中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吾友吴孔瞻,所著乐府悲壮磊落,得意处不减幼安、遗山,意者其世道之初乎?”(《青山集》卷二《吴山房乐府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原序谓:“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宋代作者如苏子瞻变化不测之才,犹不免制词如诗之诮,若周邦彦姜尧章辈自制谱曲,稍称通律,而词气不无卑弱之憾,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国初虽词多慷慨而音节则为中州之正,学者取之。”郝经《祭遗山先生文》也谓:“(元好问)金石之有例,足以肩蔡党,乐章之雄丽,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轩……”吴师道在评鲜于伯机自书乐府遗墨时说:“鲜于伯机父遗墨世方贵重,此卷虽不著题识,望而知其为真也。乐府词亦其所自作,前二首退居之趣,恬淡闲雅,有稼轩、遗山风……”身为遗山后学的郝经等人对于遗山乐府可谓深有了解,此数人皆将遗山、稼轩二人相提并论,由此亦可见出两人之间的词学之承袭及风格之相似。更主要的,从遗山的词论、词学创作及词学发展的递变关系上看,遗山乐府与稼轩词之间实则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问汝何所来,问汝何所归?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