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Sa娇 从小爱Sa娇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 发帖数: 2,703 关注贴吧数: 3
)《千机变2》:幻想主义横行 )《千机变2》:幻想主义横行南方网讯 《千机变2》选择在暑期上映,最大规模地使用了一干主演的偶像魅力,一些老戏骨甘当绿叶,从市场定位上显而易见是针对了看似庞大的学生市场。和《千机变》在香港分级是“青少年不宜”不同的是(看里面僵尸吸食人血,满嘴的鲜血就知道了。当然,内地出的碟片里一定没有),《千机变2》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暴力血腥场面,语言也干净有余,因此十分适合青少年的观赏要求,被评为IIA级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影片在美国我认为被定为PG级也还绰绰有余。如今,真正适合青少年们观看的所谓儿童影片已经不多了,大部分呢,为了票房的利益,不惜大量地加入成人因素,意图吸引更多的成年观众。如《哈利·波特Ⅲ》,你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黑色恐怖片,片中德拉科的扮演者汤姆·费尔顿说:“也许你应该和妈妈一起看这部电影。”只是,可能这位妈妈也会被吓到。再如《史莱克》系列,片中大量的成人笑话也是否会被孩子们口耳相传呢,不得而知。而《千机变2》呢,有人批评说它是一部“儿童片”,这就有点唯意识形态论了。你可以不喜欢儿童片的风格,因为你是成人,但你说因而据此批判它,就如同批评一部恐怖片拍得像“恐怖片”一样可笑了。或许,是现在太多的“伪儿童片”强烈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的原因吧。《千机变2》正如一支清凉香甜的夏日冰激凌,——它有动作和打斗,但从不对着镜头喷血,相反还很有舞动的美感;它有野心和阴谋,但决不板起面孔故做深沉,相反还带点天真;它也有胡闹和搞笑,但不会让你感到无聊,相反会让你从头乐到尾——当然,这不包括某些饱受生活苦难的网络影评人士们,他们对于这样天真无邪的青春喜剧是不能容忍的,或许性和暴力才是真正他们所需要的。   不过,单纯的学生市场票房潜力实在有限,《千机变2》在香港的票房现在锁定在1500W左右,和第一集的2800W足足相差有千万之多,可见流失了更具消费能力的成年观众损失实在是不容小瞧。一些专业的媒体对影片的类型做出的分类也正是如此: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青春喜剧——这就十分恰当了。总得来说,它本质上还是一部喜剧片,和《指环王》那样悲天悯人的壮丽魔幻史诗相比,走的是另一条“取小”的道,完全不同路。作为一部喜剧片,能有8000万的投资作保证,我们将不会看到香港近年来批量生产的那种粗制滥造的喜剧片了,有强大的幕后班底做支撑,布景、服装、摄影、动作等亦属上乘,这都客观上使得《千机变2》至少在档次上算得上近来港片中的中上之作。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不被主流(成人)思想所接受但制作却很精良的电影,往往被称作“Cult Film”,自有另一番欣赏的价值。比如说这部《千机变2》吧,用8000万的投资再加上成龙、甄子丹和梁家辉等老一代实力男星,居然拍成了一部嘻嘻哈哈的青春片,这种规格的Cult片,以后在华语电影圈根本就不可能再出现了(这里面当然也有我上篇所说的“油锅”因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为以后随着内地电影环境逐渐宽松,TWINS逐渐成熟,谁也舍不得再拿8000万去拍青春片了。   不过,抛开Cult因素,影片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因素。首先是导演,元奎和梁柏坚成了电影公司的“高级打工仔”,对电影根本没有控制权,他们的个人想法也无法表达出来,简单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按照制片人的意思把一个个镜头拍下来而已,这倒和《千机变》导演林超贤的境况差不多了。我们知道,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最终拍出来的,而是通过剪辑组织起来的。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剪辑方法(后期制作),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其实,历史上好多经典电影就是通过再次剪辑而起死回生的,比如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所以说,导演能否最后把剪辑工作也控制在手里,对于影片是否体现他的意图至关重要,当然,这个工作并不一定是他亲自做。可惜“千机变”系列并不是这样,比如《千机变》中成龙的一大段戏分,和影片主题关系甚微,但林超贤在这方面做不了主,相反其他一些精彩的素材只能被剪。《千机变2》中也是如此,事后我们发现能够在其他途径看到的素材竟然在电影里看不到了,况且还是冰山一角。典型的是结尾,有人说还应该有这段:“黑木爷迎来所谓的男女平等的时代,却在和老婆Shopping时候被逼着掏腰包,不由的发出感慨,原来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平等可言。”不用说,这是能体现导演的一点小智慧的,对影片的主题也是一个巧妙的注解。不过,就这么点东西,也还是逃不了被剪的厄运呵,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相信《千机变2》的精华都在那些被舍弃的素材里,耗片比的大小决定了它们的多少。还有对演员的选择,相信100个导演来拍,也不会选“房祖名”,也不会选“范冰冰”,可是因为政策和投资人的意思是这样,对影片即使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导演也就只能无奈接受了。作一个比喻,《千机变2》就好比一锅大杂烩,导演就是一个厨师,但放什么料,烧多大火,厨师就只能照着菜谱做了。两次去好莱坞工作的德国著名导演冯?斯登堡曾气愤地说:“我的工作只是把剧本搬上银幕,我的全部工作就是原封不动地用全景、中景和特写把规定好的场面拍下来,再搞一些备用镜头,然后由剪辑师去剪辑,导演不得过问。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