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部3 生产一部3
比较善良,爱动脑筋,有点慢
关注数: 16 粉丝数: 360 发帖数: 2,177 关注贴吧数: 30
张洪庆:30年抢救民俗文化 办滨州乡土博物馆 2013-08-22 10:11:00 来源: 大众网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民族魂、黄河情、齐鲁风、泥土香”,这是对鲁北地区首个乡土艺术博物馆的真实写照。张洪庆用来展示藏品的老房子已经很破旧张洪庆给记者讲解蓝印花布天下第一算盘  “民族魂、黄河情、齐鲁风、泥土香”,这是对鲁北地区首个乡土艺术博物馆的真实写照。这座博物馆坐落在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篦子张村,由三个民房院落组成,里面陈列着四千余件鲁北民间工艺品,有剪纸、泥塑、刺绣、年画、雕刻,还有早年间的蓝印花布。这些都是馆长张洪庆历经30余年时间,跑遍鲁北大地搜集而来的。  8月21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由篦子张村的村口开始,记者就看到民房墙上很多有关博物馆的标语。去往博物馆的胡同口上,有一个巨大的算盘,上面写着“天下第一算盘”,馆长张洪庆告诉记者,算盘珠子是以前用来轧麦子的“墩子”,“现在没有这种东西了,机械化取代了手工作业,它们就成了历史的见证。”   在张洪庆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清代四合院民居,民居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式,但院子里长了许多杂草,墙体受损严重。张洪庆说:“这老房子修缮不上,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四合院的北屋里陈列展张洪庆搜集来的蓝印花布、民间刺绣和民间书画品。他告诉记者,蓝印花布有着8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代就蓝、白两色,这是一种民俗审美观念:秋季天高气爽,人们在蓝天白云下收获,所以将这两种颜色作为日常生活的基调色。“民间有蓝印花布,宫廷崇尚青花瓷,这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张洪庆指着一幅“鹤鹿同春”的刺绣说道,“早在夏历还未制定出来的时候,古人通过观天象,看动物的活动来知晓时节,进行耕种作业。鹤为仙禽,鹿为瑞兽,它象征人们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在雕刻馆里陈列着馒头木模、泥模,还有好多清、民国时代用于装饰的木雕。张洪庆拿起一个泥模说道:“现在孩子们的玩具五花八门,可没有一样能比得上这泥模。玩泥模不仅让孩子动手,更动脑,这是一个过程,孩子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细心认真的学习才能完成。而且它很环保,原料取自大地,最终也回归自然。这样集娱乐性、艺术性、环保型于一身的玩具,才是我们要传承的东西。”   另外一间房子里展列着各式各样的灯具,年代上至唐朝下至民国。“正是这些灯具,照亮了中国的历史,记录了中华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剪纸馆里,房子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的简洁大方,有的刻画细致,这些剪纸作品也都是张洪庆跑遍乡间,从老剪纸艺人手里得来的。张洪庆告诉记者,他从1981年开始收集民间工艺品,30多年来跑遍了鲁北大地搜集到这些民间工艺品,毕生的精力财力都用到这上面,他成立博物馆就是希望能让民间艺术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展示。  “我今年66岁了,没有能力了。抢救民俗、民间文化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政府投入点资金就能保护好这些东西,”张洪庆说,虽然国家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但是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基层领导对这些东西认识也不够,他希望这座乡土艺术博物馆能得到政府或社会的支持,走上正轨,以它独具乡土味的特色传承弘扬好中华民间文化艺术。采访最后,张洪庆书写一副字“民间艺术 乡土情怀”来表达自己对乡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 分页 */ .turnPage {text-align:center; margin:0 auto; padding:20px 0 16px 0; clear:both;color:#aaa;} .turnPage span,.turnPage a {border-right:1px solid #686866;border-bottom:1px solid #686866; padding:2px; background:#fff; color:#bc2931; clear:both; 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word-wrap:break-word; margin:2px;} .turnPage a,.turnPage a:visited {color:#000;} .turnPage a:hover {padding:5px;color:#bc2931;}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