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生怕死の培根 贪生怕死的培根
看什么看?
关注数: 12 粉丝数: 50 发帖数: 3,478 关注贴吧数: 10
游戏后有感,漫谈侠的精神,侠的意义 首先,先简单说一下关于我自己,某虽不才,亦愿为侠吧为游戏略尽绵薄之力。 我是在今年四月份玩到的这个游戏,Steam每日特惠给我推的。金庸的基本都看过,除了碧血剑鸳鸯刀内容不太记得了之外,剩下的基本都知道;古龙的小说楚留香陆小凤的看过,剩下的略有了解。除此之外就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和七剑下天山,其余作品不太了解。可以说武侠四巨匠,我只有温瑞安的没看过,我说这句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证明我还是略有话语权的。 玩过游戏之后,我立刻被其中很多的怀旧和致敬元素吸引了,比如武当的若干位道字辈师叔会让人想起《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七侠,比如谭城线中的净衣派和污衣派之争,会让人联想起《天龙八部》中的杏子林事件。 当然最重要的是,依托于这个作品浩大的世界观和精湛的文本,它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是最为可贵的,可以把不忘初心,从一而终的个人品质发扬到了极致。 之前常看到古人评价,“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种结论也多半是断章取义的结果。 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篇文章中去,我们会惊讶的发现 “今有游侠,其行虽不轨为正义,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者多焉。” 这样的正面评价,换句能听懂的话,这就是侠,这就是宇文逸三个字的份量。 回到游戏内容上,宇文逸奔走四方,为无关己者赴汤蹈火,屡次陷于为难之中而未尝一悔,论其心,如日月昭彰,天地可鉴。论其迹,确有失格,右于常规。 古往今来,所谓文人雅士,三公九卿,莫不视侠,为乖悖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狭隘的主观正义。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侠所求,无论为小为大,皆会受困于个人主观的正义,而影响“大局”。(就比如说和童安论正邪忠奸利弊那一段就充分诠释了“王道”和“侠道”)但即使如此为什么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依然对这种精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呢? 君子论心不论迹,小人论迹不论心。 侠之精神崇高,不在于是否有悖于常规,而是在于其行囿于心,必不致大乱。哪怕在于法外,他们也可以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正因此,在铁笔无情的史家手中,最后也能落到一个盖亦有足者多焉(牛逼的地方还是挺多的)的积极评价。 所以,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侠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是为了客观真理(不是主观真理)而奋斗的一类人,纵使蒙受冤屈,亦当屈身守份,抗争到底的一群人。他们所要的,其实很简单,该怎么办事就怎么办事,让天下有一个公道,而不是听谁的,让谁来做主。还原到原作品中,这所体现在宇文逸身上的,就是为顾思归和苗疆讲和提供契机,让百年怨怼得以展开;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助荀燕二人觅得真相,洗刷冤屈。 正所谓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面对这样的一群人,王家怎么可能不害怕呢?这种思想与力量是有机会动摇“王道”的,也是会威胁到那群结党营私的小人的,所以莫不视其为毒,除之而后安,而后快。(他是个变数,不能留了……) …… 说了这么多,手机都快没电了,再补充一点想说的吧,可能就跟前边对不上了,哈哈。 …… 最后,用宇文逸所在武当的道家思想来收个尾吧。侠客们从某种角度上追求的就是一种“天道”,如道家所言,锄强扶弱,去盈补亏,此乃自然之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很多客观事实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愿改变而改变的,再粗浅一点讲,有理不在声高。从武当的角度出发,追求侠的精神,也是顺应天地之理,也正因如此,时隔千年,这种精神依然能从各个角落源源不断地再次生发出来,与那些顽劣霄小继续做对抗,继续着名为求“道”的侠客之路。 煌煌史册,悠悠苍天,或许,随着时代的改变,或许“侠道”与“王道”的千古之争早已不再为人所关心,但是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却依旧在今天能够有所展现,正如这个游戏所展示给我们的一样,或许宇文逸的缩影也是过去无数仁人志士写给后世的一封绝命信,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侠的精神内核,使我们不要忘记还有那样一种价值观,值得我们永远的为之热泪盈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