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米飘香lym 谷米飘香lym
关注数: 1 粉丝数: 28 发帖数: 4,625 关注贴吧数: 4
人民警察执法权威不容挑衅 近日,在安昌镇爱心广场, 一群人喝醉酒后打架斗殴,公安民警出警劝离一方人员,另一方人员却在民警身上泄愤,口出恶语辱骂中伤,做出挑衅动作。北川首例对辱警行为人员做出了治安处罚,3名人员分别受到了治安拘留。 凌晨1时50分许,安昌派出所接到报警,在爱心广场有人打架斗殴。民警赶到现场,烧烤摊上围着一堆人,推推攘攘,你一拳我一掌的打斗、吵闹。双方都在喝酒、醉酒状态。民警上前调解、分开双方,并劝离其中一方魏某等人离开。在魏某坐上车准备离开时,留下这方的花格衬衣中年男子冲上去拉扯和殴打,被民警阻止了。因民警劝走了魏某一方人员,留下的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手指着民警开始谩骂:“锤子警察”“你们就是穿了一层皮的狗”,“球把眼睛给日瞎了”......吐出各种辱骂警察,不堪入耳的话。一中年男子还站在民警面前,做出拍打臀部挑衅的不雅动作。民警考虑到3名人员都在酒后状态,出于安全考虑,请邻桌的熟人将他们送回家。 公安局启动维权机制,驻局纪检组长、治安、法制等部门介入,组成联合办案组,将3名人员传唤到北川公安局,经过充分调查和调取证据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款之规定,对卞某、罗某、谢某3人分别行政拘留7日、6日、5日。酒醒后的3人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表示很后悔。 人民警察代表国家执行执法权力,公安民警的执法权威不容任何人挑衅和污辱。
俩可爱的孩子,你们好吗?你们在哪里?有远方的叔叔很想念你们......9年前,一场旷世大地震席卷而来,撕裂山川河流,殆毁家园,揉碎了这里美好的一切...... 北川、北川!----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成了全国、全世界关注的中心,牵挂的远方。爱的洪流在这里汇聚。 9年前,最可爱的人---一名年轻的军人杨宏随着部队,驰援千里,奉命奔赴到北川灾区,在抗震救灾中,与这里的人们朝夕相处,被灾区人民坚强的背影,坚定的步伐,灿烂的笑脸深深感染,并深切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肩负着历史使命,他在这里度过了特殊的几个月,与这里破碎的山川同呼吸,与这里的人民共命运,携手向前迎向新的明天。在这里,他拍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那两个孩子灿烂的笑脸深深印在心底。九年来,他常常欣慰的看着孩子的笑脸,也常常怀念那段特殊的岁月,更常常挂念着两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长多高了,开心幸福吗?他多么想找到孩子们,也多么想再回来看看,看看孩子们的变化,看看新生的美丽新北川。 他说在9年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每当想到在北川的日子,想到那一张张坚强的面容,他都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激励自己义无返顾的向前。 ----近日,北川公安“平安北川”微博上收到一封来自外省一名军人寻找两名孩子的求助信,并附上了这几张照片,公安局故发此贴。北川人民是感恩的人民,为了军人杨宏一个小小的心愿,让我们一起来找寻那两名可爱的孩子,如果你打听到孩子们的消息,请与公安局的李远梅联系(15983665513)。非常感谢你的热情和温暧!!
【警察故事】大山.青春.梦想之二: 怀揣着新婚照 明月遥寄思念 【警察故事】大山.青春.梦想系列之二: 怀揣着新婚照 明月遥寄思念 开坪乡位于北川县北部深山区,乡内人口稀少,场镇狭小冷清,没有兴起逢场赶集,购物商店、饭店寥寥无几。开坪派出所2名民警,因工资待遇低拴不住人,只有1名经常流动的协警。开坪派出所是大山内普遍存在的“袖珍”派出所模式。辖区同样是民风淳朴,治安秩序良好,经常一天到黑值班电话不会响一声,有时一个月接不到一次警。但是民警还是必须24小时值守,民警将值班电话转接到移动手机,一步也不离开身边,出门巡逻执勤、吃饭、办事都带着值班电话。派出所在警力极少,接处警极少的情况下,还是抓住辖区特点,重点开展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紧密结合农村道路实际,推出了一些有效的举措,县公安局也做为创新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彰。10月9日,所长到县公安局开会,所里只有民警王竞学带着一名协警。26岁的年轻民警王竞学,警校毕业后于2014年到开坪派出所工作,3个年头了。公车改革后,派出所没有警车,民警出警、执勤巡逻都是开自己的车,或是骑摩托车。当天,民警二人骑着摩托车,揣着值班电话,到村道上开展冬季道路隐患排查和检查。尽管晒着太阳,民警坐在摩托车上仍然冷得手脚都僵硬了。下午回所,协警黄志勇有事提前回他就在附近村上的家了。王竞学一个人揣着值班电话,到派出所背后的菜园地,挖地、灌水,并掐了葱子、白菜回去煮面条。王竞学说,开坪街上没有卖菜的,也只有一家饭店在较远的老街上,稍晚一点一包方便面都买不到,所以他们就自己种菜,这样随时能吃到新鲜蔬菜。吃完饭,他又坐到派出所楼顶上去翻看一本业务书籍。他说尽管公安业务知识用得很少,但他还是每天要看一下,害怕什么都忘记了。过一会,他有些黯然的翻出新婚照片,他说一个月前才结婚,妻子在关外一个乡镇上班,他一进山就要近一个月才能休假出去一次。边说边遥望着绵延群山之外,他说经常晚上都站在这里望远方,向明月寄托自己的思念,并在心里向新婚妻子道声报歉。王竞学介绍说,开坪所这样的小所,最大的矛盾冲突是,平常接处警非常少,民警无法在实战中学习、锻炼、提升公安业务知识和水平,民警很容易在大量的空档中颓废和妥协,消磨斗志,但是一旦发生警情或较大事件,警力又严重不足,经常都只能是一个民警单打独斗去处理,一个人出警既不规范,又非常危险,也达不到处置效果。他回忆,2014年8月他一个人办理一件案子,去县局审批后,又赶着回所补充相关材料,由于路况非常差,颠簸又遥远,在一垮塌陡坡处,他的车与一辆面包车发生碰撞,致自己左腿髋关节骨折,膝盖骨骨折,左眼处长约6厘米的深度划伤。现在这个长长的疤痕就爬在了王竞学年轻的脸上。王竞学说,在开坪派出所工作3年来,非常怀念在普明派出所实习的那半年,在那夜以断日的侦察、破案、走访,很累但很充实,满胸激情找到了安放。他说在小派出所很难用上公安业务知识,很难找到施展的战场,开始很不习惯,现在习惯了,但又非常担心自己就放弃了梦想,从此妥协,安于现状。
大山.青春.梦想 北川羌族自治县3084平方公里土地,基本上是沟壑纵横,层峦起伏的大山,岷山山脉、龙门山脉两座主山脉形成了北川的骨架。在崇山峻岭深处,顺着青片河、白草河、苏堡河、通口河,从县境东西南北角最边缘乡镇起始,散布着 24个派出所,其中9个是边远、狭小乡镇的2人“袖珍”派出所。有那么一群朝气蓬勃、青春年华的年轻公安民警,在绵远叠嶂的大山皱折中,他们的青春与羌山拴在一起,他们的梦想载着永不打烊的坚守。(小寨日月---李贫摄)(宁静的羌寨) 之一:背篼装着青春 插旗山可做伴 青片乡位于北川西北部最边远点,是青片河源头,距离县城103里,地势平均海拔为全县最高,境内有插旗山海拔4760余米为全县最高峰。是全县最集中的羌民聚居地和羌文化发源地。青片乡人口4000多人,面积562平方公里,高山大川原始森林密布,人口居住分散,这里乡风淳朴,民族特色浓厚,治安秩序良好。青片派出所位居青片乡白家坝河边弯道丫口处,这里常年风裹携着冰水吹刮不停,剥蚀、摔打着派出所的门窗、墙壁。特别到了冬天,雪风紧刮得民警脸上起血口子。民警周源从学校毕业参加公安工作就分配到这里,已4年了。周源说这里民风淳朴,接处警很少,一年就20多起,民警更多的是走村串户,入家庭上门服务、了解情况、做宣传、做基础工作。由于派出所民警很少,下村社一般都是一个民警独行,另一个民警要留到所内值班、接处警、办户籍等。所内放着一个发黄的旧背篼,周源说那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这几年来,都是它陪着民警下村。前几年,很多村的村道没修通,路况不好,或是到了洪水季节道路很多中断,摩托车都骑不上去,民警就骑摩托加走路,用背篼背起宣传资料、台账、相机、物品等。现在路好多了,但还是有好多山顶的人家户没有通车。12月8日,正遇上周源背了一背篼米面油等物品,去青片乡光辉村山顶看望贫困户张婆婆。在山脚下车后,背着东西顺着陡峭的山路跋涉40多分钟,走到张婆婆家中。张婆婆老远就认到了民警,上前亲热的握住他的手,亲切的喊他“小周”。周源告诉张婆婆,要过年了,他代表派出所来看望老人,嘘寒问暖,问老人的身体,问她过冬温不温暧,告诉老人要注意用电用火安全。老人听觉不好,民警贴着耳朵说,老人侧耳细心倾听。民警又为她拍照,采集了“一标三室”基础资料。周源说起乡里的正河村、尚武村、西纳村等等,如数家珍,他说民警们都走遍了那里的村村寨寨。他介绍说,派出所警力少,最大的问题是值班和出警,按照公安部规范接处警要求,必须要2人24小时值守,必须2人以上出警。而派出所的警力完全无法做到,一个人值班,一个人出警,一个人开展执勤执法检查已成常事。一个人出警会面临着很多危险和不力。他说在2014年的一次处警中,村民房屋燃烧,民警曾骏在救火中,因得不到支援和协助,从房顶跌到一楼摔断4根肋骨。同时,年轻民警又面对着没有公安工作时的大片空白和孤独,学无所用,技无处施展。在下山的路途,周源眺望着层层山峰感叹:自己曾满腔热血,很想把学到的公安业务、擒敌战术用在打击破案、危难险重上,现在却用背篼装着青春双脚丈量着羌山,真怕就这样一天天把自己背老了,背落了那股子朝气和钻劲。
初秋行记之一-------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 初秋行记之一-------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 第一天从绵阳出发,沿绵遂渝高速,再上G75(兰海高速),行驶500多公里,到达遵义。遵义特色名吃:番茄鸡,色泽红亮,鲜香,看不见辣椒,吃起来却隐藏在鲜香外衣下,尾子上是粘在舌尖上的火辣,吃几口不断的要吐出舌头吹吹风。越辣越香,越辣越不想停下筷子。直到额上,鼻头上冒出一串串的汗水珠子。要吃这道菜要到那些老牌的街边小店去。尝试了这道辣,才不得不佩服贵州人吃辣椒比四川人还厉害。陪同我们的贵州小妹妹说,贵州人喜欢辣椒,正如贵州人的性格:直爽、火辣辣! 顺带说一下:遵义还有两种特产,一是百年谢式鸡蛋糕,二是空心面条,真的不错! 第二天,从遵义出发,沿G75(兰海高速)行驶200多公里到达黔东南凯里市。中途过息烽、贵阳,可在息烽稍做停留看看息烽监狱。到达凯里市后,再向西江千户苗寨方向行驶15公里深山峡谷蜿蜒道路,道路两车道,全水泥路面。这15公里行程风景优美,不仅是公路顺势清澈见底,哗哗流淌的白水河山涧修筑,两岸青山层出不穷夹道相迎,在入口开阔地段更是民族风情浓厚,可见着苗族服饰,头挽发髻,别着一大朵鲜艳头花的妇女在地里劳动,担着两头各一大铁丝框的挑子在路边行走。见此情景,我真想马上下车,拍下她们最真实的劳动情景。在溪涧和峡谷中穿行,凉风徐徐,撩起发丝飞舞,拂着心扉无比畅快。猜想,就是盛夏,暑热也一定渗不进这深峡。在峡谷中穿行,人已进入景中。梭行在狭长,弯曲,两岸大山如一道道屏障林立的道路上,我猜想,在远古时代,苗族人民被战争追撵迁徒,翻山越岭爬过这狭僻大山,发现了西江那块适宜生存的地方后,一定不异于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在那里千百年的世外桃园般的繁衍生息,千百年的保存和发展苗族的民族和文化,所以才有留给后人的今天的西江。 行完一路凉风拂面,青翠扑眼的峡谷道路,展现在眼前的地势渐次开阔,有了伸向开觉、雷山等地的分支道路。几分钟到达停车场,下车迫不及待四处找寻苗寨,此处除了苗寨风格的迎宾大门,沿长梯而上的行走长廊,表演广场外四周山上只零星有苗族民居。迷惑中,凭门票乘座上了游客接送巴士,几分钟转过几座山头,把我们运送到了西江千户苗寨脚下。(此处需注意,乘车时要将生活用品重要用品全带上,摄影者要将相机镜头和脚架带上。) 依傍从西江两座山之间悠闲流淌的白水河畔的栏杆上,抬眼望着从山脚向山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古香古色木质吊脚楼苗族民居。我由衷赞叹:真的很美,古朴的,民族的,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美!尽管山脚下已是琳琅满目,商品,纪念品,小吃见缝插针的挨挤,商品化得与任何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但这些遮蔽不住她千百年走来的厚重,掩盖不住她自然散发的陈香。赶紧逃离商业街,过河向对面所在的西山上走。西山上的民居大多已开发成旅馆,酒店,饭店,因为西山从半山腰到山顶都是最好的观景点,可仰望、俯视对面东山牛头状的两座山头,从山脚到山顶错落、层叠、纷呈,顺着山势而上青一色的斜坡式三层或四层木质吊脚楼,古朴的青灰瓦,陈旧的褚褐色木板。两座山头除了密密麻麻又梳朗有序陈列的吊脚楼,除了半山上有几簇竹林树梢外,房屋间没有多余的缝隙,裸露的土地,建房丝毫没有破土的痕迹。惊叹于千百年前,苗族祖先们是怎样的能工巧匠,在陡山斜坡上,在那局促的土地上,不破土不挖平,没有水泥,没有砖,用木头穿斗架子,建出了这般历经世事沧桑依然稳重、泰然的苗寨,建出了这般艺术、美感的民居!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吊脚楼早在2005年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阅历史图片,才知我们住宿观景的西山,曾经是一层一层的梯田,在千户苗寨被人们发现以后,为了更好的观景,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东山的老民居应运而生的。现在,西山整个山头也快要被吊脚楼房占满,只是商业化太浓,每幢房上都挂着显眼的“西江故事”“小泥巴农舍”“观景楼”等招牌。在吊脚楼房之间也间插着一些崭新的白桦桦的木架子,而这些新修的房屋利用现代技术走了捷径,用水泥、钢筋柱子从斜坡上建起一个平台,穿斗架子的木房子再搭建在平台上。这样的建筑幸好在西山,而没有在东山,看着不伦不类,眼光和镜头总是在躲避这些。所以,西山只能成为一个生意场,而不敢恭维成为景。 从网上介绍得知,西江最美是夜晚和清晨。于是,我焦急的盼着西江的夜晚。喝一碗苗寨的迎宾米酒,我也喝了一碗!下午的苗寨一只卖萌的狗狗正在粘布壳子做头花的老人卖菜的苗族大姐 在西江,当然要去品尝正宗凯里“酸汤鱼”。很多游客早就占位在西山顶观景楼就餐,在露天平台上边赏夜景边摄影边享受美食。我没经验,夜暮中爬到山顶才发现那个好地方。 夜暮降临,苗岭千家万户檐角挑起的马灯亮了。桔黄的光,温暖的遍晒几个山头,或密密麻麻,或梳朗有序,有若天上的街市,又若繁星璀璨。在明灯与星宿相遇时,相映成辉,定分不清哪是天阙哪是人间,哪是明星哪里灯火,真不知有多美?可惜我没遇上。千百盏马灯如镶嵌在诺大的深山夜幕上的串串玛瑙,那通透的玛瑙又串起了一座座珠玉山头(进寨子时忘记带脚架,夜景图片只能拍成这个样子了!) 苗寨的夜色安宁幽静,这里远离汽车笛鸣喧嚣,听不到人声鼎沸,没有杂尘飞扬,只有一盏盏桔黄的灯如静物般摆放在画中。住在半山腰“西江客栈”,那个夜晚如一幅静物画般安静简洁。 清晨几声鸟鸣打破了宁静,唤我匆匆起床。6点过,我就向山顶观景台跑去。山顶上已有好些游客在依栏观望等待对面的日出。此时的苗寨罩在蓝幽幽的薄雾轻纱下,似明似暗,飘渺,梦幻。苗寨还在晨梦中,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一派安详朦胧。在远山和苗寨后山,缠绕着飘带水袖般轻柔曼妙的白雾,在山凹里,梯田间,房舍上丝丝绺绺的随意飘绕着,更增添了这里清晨的神秘。渐渐的,一些房舍升起了飘飘缈缈的炊烟,融进白茫茫的一片晨雾中。慢慢的,朝阳初升的光线突破天际,以紧帖山头的最低夹角洒向苗寨,萦绕着苗寨的雾气开始蒸腾,弥漫,穿透着光线粒子的轻雾色彩瞬间变得丰富,饱满,苗寨由开始的幽蓝,湿润,沉静,一下子变得辉煌、灿烂、活跃。在光线普照,彩雾弥漫中,苗寨房顶那翘起的檐梁,线条凸显又若隐若现,望着山顶雾霭中似有似无的轮廓,晃若是仙境是天庭。 听着旁边摄影者交流,说拍照最美就在朝阳初升洒下光辉夹角最小的那几秒钟。的确是,就几秒钟,朝阳迅速升腾,很快光线就平行刺向我们,再看已是很强的逆光。 欣赏完苗寨的清晨,我再向延伸向山里的小路走了一段,想去看看苗民们早晨的劳动和生活,最终没有找到什么让我惊喜的东西。 对面山顶那参差错落若隐若现海市辰楼样的吊脚楼,是我心中的向往,多么想背着包爬向山顶,走到苗族老乡的家里去,去看看她们过着一种怎样的仙境一样的生活,再在那里住一晚上。可惜,时间紧路途长,又得下山赶路了。下山,在商业街上吃了一个手舂糍粑,一碗贵州米粉,又出发了。再见,美丽的西江,再见,最迷人西江的清晨!于2014年9月17日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