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善 项善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63 发帖数: 4,734 关注贴吧数: 47
我院骨科成功完成胸椎管内巨大肿瘤切除手术 2017年02月16日,我院骨科一病区顺利开展一例胸椎管内巨大肿瘤切除手术,据了解,此类手术不仅是我院的首例,在咸阳地区也未曾见相关报道。 远程会诊 2017年2月中旬,骨科一病区杨志奎主任接诊一位旬邑农村患者,患者以“双下肢行动不便伴麻木不适5月,加重1周”就诊,近5月患者曾在多地医院就诊,症状均无缓解,且近1周病情加重,骨科一病区杨志奎主任、医学影像科刘连峰主任协同远程会诊中心共同努力,与北京空军总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取得联系,为一位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同时对病情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经过将近三个小时的紧张工作,16时28分,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愈合良好。患患者对手术效果及我院专业技术和护理服务赞不绝口,开启了我院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治疗的新模式。 科室医护讨论 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的手术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技术难度更大,对术者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胸椎管内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患者病情一般会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大小便障碍、双下肢截瘫等症状。外科手术对恢复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院以“开展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为指导思想,各科室根据本专业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成绩突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手术成功开展,体现了我院骨科在脊柱椎管内肿瘤、占位等疾病方面优良的专业技术水平,展现了我院科室与科室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使我院骨科在脊柱椎管内肿瘤手术技术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将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咸阳乃至陕西省的内涵质量和竞争实力。
【新闻】七十三分钟的生死竞速 2017年3月3日一个普通的周五;19:00时,一串急促“刺耳”的救护车笛鸣声响彻在这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引起行色匆匆的路人或闲暇锻炼的路人驻足观看。情况万分危急,此时,救护车内一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正被疾病与恐惧折磨着,胸前的剧痛、死亡的威胁、孤身一人无亲属陪伴的异地出行,让他备受煎熬。从咸阳机场到我院这短短不足20分钟的车程焦急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心。车辆疾驰在生与死的赛道中,开启了与“死神”竞速的第一步。 19:17平车推入胸痛中心,因患者家属未在身旁,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此时患者烦躁不安、浑身颤抖,训练有素的护士一边为其进行着心理疏导,安抚着患者焦虑不安的心情,一边沉稳熟练地配合着值班医生杨飞娟的施救:19:21患者首份心电图显示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患者心电临护、吸氧;19:22完成 “心肌损伤三项”采血工作;19:23通知二线值班医生、启动导管室做手术准备;19:37得出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l]检测结果。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医生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讲解病情,征得了患者同意,19:50签署急诊手术同意书;19:55胸痛中心护士张小静、员琼护送患者直达心脏介入导管室;20:12造影结果提示回旋支中段100%闭塞伴血栓影;20:30球囊扩张成功;20:45成功完成了患者的介入手术,即刻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胸痛症状明显减轻,脱离了生命危险。与时间较量,与死神赛跑,步步紧追、环环相扣、连贯有序,将“死神”甩在了拥有先进设备、精湛技术、认真负责的医疗团队之后。最终,我们赢得了这场“生死竞速”的“比赛”。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手术成功,我们仅用了73分钟,比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90分钟,足足提前了17分钟。数十颗焦急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数十双紧握的拳头终于舒展开来,只是那掌心里却留下深深的甲痕;湿透的手术衣换回了这颗濒临停止跳动的心,所有的付出只为挽回这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做到了! 这本是我们寻常工作的状态,却得到了患者由衷的感激。我们无怨付出、我们无悔奉献,那一声声“谢谢”是给予我们最好的回馈,它是患者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敬重,更是对我们的信任、肯定与认同。“你把生命交付于我,我将健康送还于你”。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胸痛中心时刻为“心”保驾护航,挽救胸痛、胸闷、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一直在行动。
三月三 全国“爱耳日”活动纪实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20jyy.com%2Finfodisp.asp%3Fid%3D2804&urlrefer=68beb21fd18a54190267bfab7c6d57cc 2017年3月3日,是第十八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防聋治聋,精准服务。为了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减少耳聋发生,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耳鼻喉科张立刚副主任带领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在我院门诊楼一楼大厅举行义诊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群众传播爱耳及耳病防护知识。 全国爱耳日:耳朵的科普知识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不通畅或阻塞后等引起的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的病理改变,并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 一、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像有东西塞住,进水的感觉,耳朵里面嗡嗡的响,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年幼的孩子可能说不出这些症状,而是常常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 三、疾病危害: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疾病治疗: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病因治疗,改善通气及清除中耳积液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2、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以自愈,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可以适当使用鼻喷激素、鼻腔粘液促排剂等药物治疗。 3、如果病情迁延不愈时间大于3个月,或者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做鼓膜切开及置管手术,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至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五、疾病预防: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发觉儿童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音量要求过大时应早到医院检查。 3、当孩子感冒鼻塞时,应尽早治疗,建议给孩子使用适量鼻喷激素。 4、平时鼻音较重及睡眠打鼾的儿童应到医院检查鼻咽部腺样体及双侧扁桃体炎症或肥大情况,是否堵塞咽鼓管,若由其引起渗出性中耳炎,可考虑手术摘除增殖体或合并摘除扁桃体。
提高凝聚,砥砺前行 阳春三月,万物更新,2017年3月1日下午脑血管病院组织召开了脑血管病院2017年第一次职工大会,这是脑血管病院成功搬迁,顺利开展各项业务后的一次重要的大会,也是迎接新挑战、新开始的一次战略部署。 大会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刘永宏副院长宣读《脑血管病院2017年工作计划》,对脑血管病院2017年工作计划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新的一年为脑血管病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医疗、科研、教学、培训预防及康复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安排,要求大家正确面对新形势,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完成总院2017年的工作要点和脑血管病院2017年的工作任务;其次袁彩华副院长对脑血管病院2017年各科室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对神经内科亚专业发展方向及新技术项目发展进行了安排,说明了亚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急切性,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了各科室亚专业发展方向,对新技术项目给予了希望;大会第三项慕廷民副院长对脑血管病院2017年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创三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17年我们紧紧围绕总院的“创三甲,稳病员”的整体思想,切实抓好创三甲各项工作,夯实基础,抓好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会第四项赵雄飞副院长对脑血管病院2017年科研、教学任务、业务培训计划作出了详实的安排及要求,对脑血管病院已立项的科研课题及时跟进按计划实施,对全年业务学习作出了计划; 最后张群董事长的讲话指出脑血管病院目前“大而全”,但还是要继续努力做到“精而强”,全体员工要认真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各科室积极发展亚专业,选择一个好的亚专业才能很快成为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努力争取陕西省神经内科委员会委员,增加委员人数。医疗、教学、科研要逐步向科研转变,组织人员研究神经内科出国家级项目。目前我院重点工作是全力以赴创三甲,一切任务要服务于创三甲工作,脑血管病院创三甲工作要承担更多的任务,鼓足干劲,为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一次部署工作、统一思想的会议,也是一次调整心态、凝聚力量的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达到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目的,全体脑血管病院职工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脑血管病院成立后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为进一步夯实专科业务基础,为我院2017年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努力奋斗!
热烈祝贺我院喜获四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近日,从咸阳市科技局传来喜讯,我院刘永宏副院长领衔申报的科研项目“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术后的疗效研究”、神经内科十三病区王丙聚主任领衔申报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安全性分析”、呼吸内科贾建厚主任领衔申报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性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研究”、神经外科二病区张家伟主治医师领衔申报的“FFR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分别获批为2016年咸阳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获批总经费为6万元。本次获批的数量和经费均位居全市卫生系统前列。 近年来,我院坚持走“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工作,科研教学管理中心韩晓芳副主任带头抓科研工作,科教部每年定期召开科研工作动员大会,邀请专家讲解申报要点,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增强科研项目的申报信心。 目前,我院参加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及批准率逐年稳步提升,并形成了以科研促学科,以学科带全院的发展势头,科研步伐明显加快。我院将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科研项目及经费的使用管理,指导和督促项目承担人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按时按预期目标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本次4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获批是市科技局对我院科研工作的高度认可,我院将会再接再厉,大力加强“科、教、研”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工作促进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精准扶贫惠民生 下乡义诊送健康 为积极推进“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群众的就医问题,提高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能力,2016年12月13日,咸阳市科技局组织我院等六家大型三级医院到定点扶贫村淳化县秦庄中心秦庄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健康义诊活动。其中,我院科教部联合医务部组织了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分泌科、眼科等科室10余名医务骨干到义诊现场,积极践行服务百姓健康的宗旨。 在义诊现场,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咨询和就诊。我院医务人员耐心询问村民们的身体状况,并为村民检查、分析病情,讲解注意事项,解答村民们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及愈后疑难问题,为有需要的患者指明下一步的诊疗方向。同时,我院医务人员还向群众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0余册、常用药品200多盒等,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燃眉之急,我院义诊医疗队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受到秦庄村群众一致好评。 我院作为大型三级医院,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本次义诊活动的开展,为当地群众普及了健康知识,增强了本地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今后,我院将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全力推进卫生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群众和基层为导向,使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真正把“科技扶贫,精准扶贫”送到广大基层群众身边。
【每日新闻】医院收“风险金”折射几多尴尬 其一,医院强势而医生弱势;其二,医疗事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化解办法;其三,基层医院难以招到更好的人才;其四,存在监管真空。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河北沧州一家医院向新入职医生收取风险金,并承诺三年后无医疗事故者退还。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涉事医院,工作人员称会根据学历收取不同费用,并非为了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目前尚未实施,但是有这个意向。(见11月20日《北京青年报》) 一边是该医院工作人员称“这个还没实施,但是有这个意向”,一边是网友透露的“已经收了好几年了”,尽管真相还在路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云南、河北等地均有网友反映医院有收取“风险金”的情况,价格从5000元到1万元不等,甚至有医生辞职时医院不退还该费用。 如此做法表明医院对新人缺乏起码的信任感,而且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有可能向医生转嫁责任,何况此做法也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即使发生了医疗事故,根据相关规定,医生基于职务行为产生的侵权行为由医院承担赔偿责任,即收取保证金无实质意义。 医院这么做折射出的是尴尬的现实:其一,医院强势而医生弱势。尽管数据显示我国医生存在巨大缺口,从理论上来说医生是“香饽饽”,但现实中很多医院仍很强势,收取保证金就是例子。 其二,医疗事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化解办法。如果对于医疗事故,从监管者到医院都有完善的事前预防机制和事后处理机制,不让医闹现象出现,避免医院为医疗纠纷过度操心,恐怕不会出现多地医院向医生收风险金的现象。 其三,基层医院难以招到更好的人才。新闻中该医院会根据医生学历收取不同的费用,“本科收3000元,大专收4000元,中专收5000元”,这么做的原因大概是,通常人们认为,医生学历越低,医疗风险越大。长期以来,病人喜欢扎堆大城市大医院,也是因为基层医院缺少人才。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存在监管真空。按理说,当地卫计局有责任规范医院行为,但实际却称“这是医院内部规定的,我们和医院是平级单位,和我们这里没关系”,即管不了也不想管。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也有责任制止医院收保证金,但似乎“隐身”了。当监管者缺位,医院就会很任性。 这条报道是一封“举报信”,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应主动依法调查涉事医院,情况属实则应严格依法处罚,别让任性收风险金式闹剧再度上演。
【每日新闻】海外医疗:医疗服务才是关键   当下,精准医疗或有望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作为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大数据、认知计算等技术的精准医疗的实现、个人基因测序的普及正在给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在第六届Bio4P精准医疗创新论坛暨2016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上说。   实际上,我国对精准医疗也是极其重视的。时代方略医药行业研究员顾威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早在2015年科技部召开首次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就提出在2030年前,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用于发展该产业。而且,“目前我国精准医学重大专项已经立项,并已通过两次评审,落实到60多个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在2016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介绍。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詹启敏说,其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詹启敏强调。   简而言之,精准医疗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治病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要以个人为中心,从不同的维度将患者进行细分,然后对症下药。   应用于特定领域   随着精准医疗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升级至“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精准治疗可以应用在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医疗机器人和抗体药物,这些都可以作为精准医疗的一个子领域。目前整体的精准医疗市场概念属于刚刚创新,如果把这五个领域放在一起,就会形成精准医疗的整体规模。”顾威指出。   “精准医疗主要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罕见病8种至10种相关项目。”中研普华研究员祝大荣表示,精准医疗的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华大基因研究院资深副总裁及集团全球研发主管何亦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精准医疗主要应用于癌症的早期发现以及靶向治疗、产前胎儿先天缺陷的筛查和罕见病的诊断。他以肺癌为例分析道,一个人得了肺癌其实是个很宽泛的说法,因为细分下来,肺癌可以分为很多种亚型,每一种都对应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只有通过精准医疗手段,才能找到最有效、最对症的手段。   “目前国内谈精准医疗,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特定领域,诸如"无创产前筛查,肿瘤诊断与个性化治疗、遗传病风险评估和辅助生殖,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服务",这些也是基因检测可以立竿见影取得效果的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药企产品经理王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在不同人群中使用疗效也有很大差别,这点也和基因型有关,部分制药公司也在根据自身产品寻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我认为,这将是精准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先生补充道。   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精准医疗的概念如火如荼,但却依然面临着众多挑战。   祝大荣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首先,中国企业在精准医疗的技术能力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瓶颈。在中短期内,中国公司的技术能力仍将受制于海外上游厂商,这对发展自身的精准医疗市场始终是一个不可抗的风险,短期内规避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自主研发和采购其他行业内公司的产品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主要技术仍受到控制,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反转。   其次,在通过技术完成筛查之后,对于技术结果的解读和治疗仍存在较大的挑战。精准医疗本身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价格的降低所带来的商业化。目前主要成熟的产品还是集中在无创产前筛查上,但这一市场基本大局已定,后期进入者的机会较低。因此,目前市场已经将战略重点移向市场更为广阔的癌症早筛。由于癌症早筛的价格还没有下降到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谁能研发出新型产品谁就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   最后,精准医疗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中短期内都难以大规模铺开。即使在商保较为发达的美国,精准医疗被纳入赔付范围的仍在少数,很多项目仍需自费,这较大地限制了市场大规模的增长。目前也只有少数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被明确和某种药品的效果相关,大部分情况下,标志物和疗效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保险公司很难衡量其直接经济价值,并做出是否报销的决定。其次,退一步来说,标志物和某些药品呈现相关性已经非常明确,医生需要单独为每个病人进行定制,这种服务相对来说就要比普通服务昂贵,从而需要保险公司付出更多的费用。   对此,王先生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精准医疗很大程度上要看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单纯从技术角度讲,基因检测的门槛并不算特别高,国内公司目前无论是自行研发还是收购国外公司,都已经积累了一定技术储备,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基因检测费用这道槛降低。无论是政府扶持,还是自行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只有费用降下来才能真正做到普及。   顾威指出,还有就是法律政策层次的欠缺,现在精准医疗完全的概念是2015年提出的,但是法律层次并没有围绕这个方面做直接的立法或者立项,也没有成立相关的法律机构。   “临床上面的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在肿瘤治疗的时候有一些危重病人可能会出现医疗事故,这些医疗事故也会对精准医疗产生一个反作用。”顾威补充道,精准医疗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还没有成熟,很多企业都在观望这个领域能不能发展起来,因为未来的盈利空间不是很好预估,所以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观望状态。   前景广阔   虽然精准医疗目前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各业内人士均表示看好。   “表遗传学方向将继续揭示甲基化是如何调节基因表达,加深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新组学(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可以揭示癌症生物学的其他层面,对进一步理解癌症生物学和药物开发有重要作用。临床试验数据整合和标准化将为精准治疗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祝大荣表示。   随着医学界对癌症认识的不断加深,精准医疗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精准医疗未来的方向将是生物学,病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协作,开发新的分子诊断测试,进一步收集患者测序数据并使其方便共享和搜索,发展基础研究到临床数据的整合网络,建立新的数据统计和风险预测模型等。随着各项配套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完善,精准治疗将在癌症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祝大荣补充道。   而在王先生看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中老年人慢病管理也成为了医疗领域最吸引眼球的一块香饽饽,而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不同基因型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发病率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精准医疗在中老年人慢病管理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筛查作用。   “未来随着公立医疗的逐步退后和国家医保的无力化,商业医疗保险必将逐步崛起,从商业保险自身利益出发,它们天然的会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筛查诊断,精准医疗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其发展前景是不错的。”王先生补充道。   詹启敏表示,由于精准医学目前刚刚起步,一定会遇到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伦理层面等带来的挑战,相信我们通过产学研政的合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精准医学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更早地、更好地惠及民生,解决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每日新闻】互联普惠民生 医联:医疗创新让百姓真正受益   11月16~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互联网高峰交流大会,大会再次续写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未来中国互联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成为全球互联创新目标的“中国呼声”。普惠大众,民生领域首当其冲。而如何在民生领域让互联网之光实现普惠大众,医联用实践交出了一份独特答卷。   作为互联网+医疗创新代表,医联有幸获选参加本次大会并展示创新成果。而与其他医疗类参展企业选择医院信息化作为主攻方向的模式不同,医联选择了一条更为“人本主义”且贴近大众需求的创新路径。   “设想并解决居民罹患重大疾病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我们的创新目标。”医联参会代表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医联已经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重症诊疗平台。通过平台,医联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实践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并完成重诊患者的快速诊疗对接。据医联方面介绍,这个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遇到重大疾病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诊疗方案和最好的医疗服务;二是业务能力较弱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非常方便获得更高一级优质资源的支持。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受到区位和地理条件影响,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这也导致医疗资源的配置极不平衡。而医联认为,借助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特点,恰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医联平台拥有超过40万的执业医生用户,其中有23万以上来自三甲医院,这个医生群体规模属于全国第一。有了这个资源储备,再加上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我们能够很好地实现跨地理的医疗资源对接。”   而事实确实如此,在两年中,不少区域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医联重症诊疗平台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家住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的陈师傅今年50岁,在县级医院查出患有胃癌。由于县医院诊疗经验不足,医生建议陈师傅去省里的大三甲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但天全县位于甘孜藏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转诊却变得十分棘手。一方面如何选择合适的专家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往返成都进行治疗也十分不便且花费不菲。所幸县医院医生已经开始使用医联平台中的医联通App转诊出诊业务。通过平台匹配建议,县医院医生很快找到了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资深专家,并且通过平台与专家反复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最终为陈师傅完成了手术治疗。   类似的案例,在重症诊疗平台上屡见不鲜。自2015年以来,国家重点推进分级诊疗实践,其主要目的便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有效下沉。而医联所定义的重症诊疗平台,有效的上下级医生资源对接,恰好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帮助。而今后,医联也将通过自身优势和互联创新,为深水医改贡献力量。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