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 55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4,293 关注贴吧数: 33
【鲍氏艺术】04-13〖情怀〗山东版水浒传——宋江分集简介(zz) 本文转载自: https://tieba.baidu.com/p/2837104119 作者:快价慢速列车 山东版水浒传最早是由人物集合而成。客观来讲,林冲 武松 晁盖和顾大嫂故事集中,都是连续的。鲁智深最后一集虽说和林冲相冲突,但也可以说是集中在一起的,只有李逵和宋江两个电视剧,有相当大的冲突部分。客观来讲,《宋江》是拍的最好的水浒故事,也是耗资最多的,但也是最支离破碎的,在最后《水浒》成集的时候,宋江去掉的最多了。 1。怒杀闫婆惜。从刘唐来,一直到朱仝进地下室,朱仝让宋江躲避,朱仝让雷横带走宋太公,雷横不允。 2。大闹清风寨。主角是花荣,从宋江见燕顺,一直到宋江离开,没有秦明出场,也没有介绍黄信上山。 3。路遇梁山泊。这是最没劲的一集,从石勇送信,一直到宋江骂宋清为什么信中说父亲死。赵得抓宋江,宋江配江州,在梁山泊遇刘唐,上梁山。 4。江州题反诗。这是最经典的一集,剧情紧凑。从离开梁山,到遇李立 李俊 薛永 穆春 张衡 到李俊救宋江,张横写家书,见穆太公。(水浒成剧后只有以上部分,名称改为“宋公路路遇众好汉”)宋江到江州后,认识李逵 戴宗 张顺,宋江寻阳楼题反诗。 5。英雄截法场。宋江被捉装疯,戴宗到了梁山泊。(上边和题反诗水浒成剧后改为“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取消了宋江遇李逵一段,宋江遇李逵改为李逵剧)梁山泊化装成乞丐客商等截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水浒成剧后这些没有,截法场用的是李逵剧突出李逵) 6。遇难还道村。宋江上梁山,晁盖让位,宋江哪肯,想父亲归心似箭,被赵得逼到一座庙里。李逵杀赵得。(水浒成剧后只有这些)石秀投梁山,介绍了祝家庄情况。 7。三打祝家庄。一打祝家庄,石秀探庄,黄信被陷。(上边和上集石秀来以及顾大嫂初期水浒成剧后改为“宋公明一打祝家庄”)宋江访李应,李应不出,二打祝家庄仍不行。孙立来,三打祝家庄。(水浒成剧后二 三打统称为“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8。乔破华州府。拍的有些简单。 9。英雄排座次。晁天王中箭,宋公明让位卢俊义,吴用拿碗抓,宋公明抓着东平府,坐了第一把交椅。(上边部分在水浒成剧时改为“晁天王中箭曾头市”)梁山泊好汉排座次。(排座次一段改成尾声播出。但是除了天津电视台没有播过尾声的,因此等于最精彩的最终部分被无情的取消删除了) 宋江感觉是1987年6月份开播 10月份成电视剧水浒 时间太短 当时我就感觉悬 果不其然,这视频找不到了。所以说当年合成水浒全剧是一个败笔,现在原本的单本剧已经找不到了,主要是宋江的几集和鲁知深里的大闹野猪林。
钱穆:科举制是一种直接的民权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道光以下,提倡废八股废考试的呼声,屡起不绝,此一制度绝对须变,自无疑问。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成为中国政治社会一条主要骨干。其主要意义可分三项陈述:   (一)是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政治。中国因此制度,政府乃经由全国各地所选拔之贤才共同组织,此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与近代西方由政党操政,方法不同,其为开放政权则一。   (二)是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三)是促进政治统一。自汉以来直到清末,无论选举考试,永远采取分区定额制度,使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永远得平均参加政府。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直到清末,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即举此三端荦荦大者,已可见此制度之重要性。至其实施方面,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考试制度之废弃,仅其一例。  
赵理想:红楼无梦——解读甄贾宝玉 《红楼梦》永远是个通俗而又神圣的话题。通俗因其广为人们知晓,谈起《红楼梦》几乎每个人都能扯上几句,说出几个人物名字来,道出一段故事情节来。 连小孩子看了《红楼梦》都唱起了那句顺口溜,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说其神圣是因为至今也没有人真正洞晓其中味道。曹雪芹的悲吟仍在回响:谁解其中 味?谁解其中味?纵然,红学研究者以及评论多如牛毛,但谁不都是如猴子一般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呢?不知能不能允许我说这句话,虽然我不是个知名学者,但我已 着红楼魔,得了相思病。 曹雪芹自言其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十次,最后却悲吟“谁解其中味”道出其唯恐无人知其心会其意的大寂寞之感。然谁知他却真地诱得我以解其中味为我义不 容辞之天职了。如此不觉我也几番读红楼,几番思红楼,几番评红楼。最后,终于着了红楼魔,不知中说了几句疯言荒唐话。录记如下。此其一: 解读甄贾宝玉 倘若稍用心读完《红楼梦》的读者,我想他一定该知道曹雪芹笔下有两个宝玉的。一个是居身于大观园内的贾宝玉,一个是处世大观园外的甄宝玉。而且,两家还是至亲,颇有姻缘。 我想所谓贾宝玉就是假宝玉,所谓甄宝玉就是真宝玉。这种极简单的谐音艺术手法,想必其他读者略一用心也是看得出来的。但是,这简单的艺术手法其中却是真正寄寓曹先生的一番深意的。回得味来方觉出是别有洞天的。 甄贾宝玉两人不但面貌相同,举止一般,而且性情也是一般无二相似得很。他们都异于当时社会道德文化所认可的知礼晓义之人。因他们都不喜读仕途经济之道的文 章,却乐居女儿群中,游戏玩耍,作歪诗,填邪词,真真是满肚子不合时宜。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他们两人的性情也只是在幼时时相似而已。 然到两人渐大时,甄宝玉的性格却大殊于贾宝玉。他不仅反致身于仕途经济之道,而且还极热衷于仕途经济之道。自言往日皆是迂想痴情,今悔悟而改之,也是历尽 了人生甘苦,领略悟出些世道人情的缘故。甄宝玉如此言论以致使贾宝玉感到自己与其如冰炭不相合,知己之梦遂灭,伤心得很,称其为禄蠹、蠢物。 不管贾宝玉如何暗骂甄宝玉,但终究甄(真)的还是真的,贾(假)的还是假的。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最真实的自然法则。而且这社会也是容真不容假的。基于如 此道理,他贾宝玉最后不得不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陡然不知其何所去了,红尘闹市不复有他踪影了。而甄宝玉自去走他的仕途经济之道,当他的官,享他的荣华宝 贵去了。 曹雪芹不愧是大智大哲,也是有胆气敢于直面真实人生的勇士。尽管他很富有浪漫的理想主义精神但他还是无奈而又悲情地选择了真实。虽然这真实有些悲然怆心, 但他还是没有逃避。于是,他便让人们较喜欢偏爱的宝玉取姓为贾(假),让人们后来厌烦甚至于有些厌恶的宝玉取姓为甄(真),让贾宝玉悲剧收场,让甄宝玉荣 耀登场。或许这一切只是因为这世界只应该是真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