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不想努力. moonyny
关注数: 14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959 关注贴吧数: 10
暂存一下鄢郢相关城邑考古等资料 希望有朋友帮我核对一下或者补充一下 邓 邓城遗址 襄阳市樊城区邓城 71.1万平 西周晚期至西汉《湖北省襄樊市邓城遗址试掘简报》《襄阳邓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及意义》西陵 根据《秦汉水路里程简》约在襄阳市襄州区洪山头及彭家咀一带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李家岗遗址 襄阳县泥咀镇西李家岗 12.5万平 有东周文化层(截止时期待进一步对应论文)《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邔 邹湾遗址 襄阳襄城区欧庙镇邹湾村 春秋战国至东汉 50万平《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或(1500×750)《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襄阳邹湾遗址发掘简报》欧庙遗址 襄阳襄城区欧庙镇 《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 有东周及后世文化层,但东周时期区域未知,已确定区域20万平《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路卢 根据《秦汉水路里程简》推测位于襄阳市西南泥咀镇西6、7里处的翟家垭子附近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罗 罗国城遗址 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罗家营 古罗国 新石器时代、东周至汉 100万平《关于南漳县古罗国城文化遗址的调查报告》春秋遗址? 疆郢 郭家岗遗址 宜城市雷河镇官偃村 120万平 周代至六朝 楚文化层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湖北宜城郭家岗遗址发掘》《蛮河流域文物普查资料分析与楚都探索》《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多维视野下的春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清华简<楚居>之楚王居地考》 鄢 襄阳宜城郑集镇皇城村 楚皇城遗址《楚皇城遗址相关问题研究》《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朋郢或免郢 小胡岗遗址 襄阳宜城郑集镇红星村 古楼岗遗址 宜城县璞河公社北部 《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 20万平 东周汉六朝 廖家河遗址 宜城市雷河镇前锋村 32万平 与郭家岗遗址关系待查,文化层待查《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免郢说《多维视野下的春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清华简 <楚居 >之楚王居地考》 临沮 临沮城遗址,文化层待考,2023年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中遗址为周、汉 湫争议: 陈安村遗址 约1120亩湫郢(文化层待查,城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地理文献有记载) 长寿古城遗址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约35万平 《清华简<楚居>“湫郢”考》 小胡岗遗址 《多维视野下的春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清华简 <楚居 >之楚王居地考》 鄀争议: 罗山遗址 东周至汉晋 75万平 钟祥市胡集镇罗山村《钟祥罗山遗址调查简报》 丽阳遗址 45万平 春秋战国、汉、南北朝、唐宋、明清 钟祥市胡集镇丽阳村 《湖北钟祥丽阳遗址试掘简报》《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蓝县 钟祥市 根据《左传》“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涉其帑,不与王舟。”推测蓝当在成臼附近。杨伯峻先生认为成臼即臼水,在今钟祥县南之旧口。李晓杰先生推测蓝县即为战国时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县西北。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权、那处 权 约在荆门市东南,白起拔郢后并入南郡 《左传》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根据杜预、《水经注》、《中国历史地图集》《大清一统志》,李晓杰先生说法为荆门市东南。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那处 约在钟祥市磷矿镇 白起拔郢后并入南郡 根据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水经注》,那口城,即那处,在东汉蓝口聚,今钟祥市仙居磷矿镇。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郊郢 钟祥市郢中镇郢州古城(待查) 郊郢(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酇 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免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庄敖自福丘徙袭都郢。 销 子陵岗遗址 荆门市子陵岗铺镇 60万平无城墙,三面环水 根据《秦汉水路里程简》、岳麓书院秦简《三十五年质日》推测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多维视野下的春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清华简 <楚居 >之楚王居地考》 笑城遗址 郢都纪南城 战国早期至白起拔郢 16平方公里人口:根据《东周时期主要列国都城人口问题研究》郢都纪南城公式推测约27.6-33.1万人寿春城 25平方公里 东汉三国时期人口二十余万纪南城人口约二十余万《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 阴湘城遗址 季家湖遗址 当阳市草埠湖镇楚城村 《当阳季家湖楚墓发掘简报》《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城郢罗 龚家台遗址 枝江市七星台镇团结村 100万平 周、西汉、魏晋《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 古罗国自南漳第一次迁都后南襄城遗址 400亩 宜昌市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 27万平方米 战国至汉代宜昌糜城遗址 260亩
关于秦王“武安君死内无良将”背景以及该时期秦与各诸侯交战情况 (楼里附邯郸之战时期及之后时间段秦与各诸侯交战情况具体资料) 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 这句话是秦王在蔡泽至咸阳之前的时间说的,那么从长平之战结束后到蔡泽相秦前,秦与各诸侯之间发生了(统计一下胜负): 1、秦昭王49年王陵攻邯郸亡五校 2、秦昭王49年王龁攻邯郸,军数败 3、秦昭王50年张唐攻魏邺拔之 4、秦昭王50年韩攻秦,收复韩上党 5、秦昭王50年韩攻南阳,取野王,葵尉捐弗守,张唐还军,杀葵尉捐 6、秦昭王50年魏楚联军救邯郸,秦军败,兵罢邯郸,王龁回撤,郑安平率二万人投赵。赵收复武安。 7、秦昭王50年魏、韩攻秦,取汾城,王龁攻汾城,取之,斩首六千。晋军与秦战,晋军流死河二万人。 8、秦昭王50年王龁、张唐攻三晋,取宁邑、新中 9、秦昭王51年晋楚联军救新中,秦兵罢,魏收复邺 10、秦昭王51年联军攻秦,取吴城,至函谷 11、秦昭王51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12、秦昭王51年韩攻秦,取汝南 13、秦昭王51年将军摎攻赵,取二十县,首虏九万 14、秦昭王51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 15、秦昭王51年魏攻秦,取陶郡 16、秦昭王51年西周君与诸侯从,令秦路毋得通阳城 17、秦昭王51年秦攻西周,西周降 18、秦昭王52年河东郡守王稽通魏 与此同时秦昭王52年,楚北上灭鲁,因此秦王会说恐楚图秦,因为魏取陶和部分河东、韩收复上党汝南、赵收复大部分太原地,所以秦王自然而然会担心灭鲁并扫了泗上诸侯吞了一大片肥沃土地的楚是不是会趁机攻南阳郡、南郡,且楚柱国景阳也参与了邯郸之战。而秦廷的秦将们在前前后后两年中与晋楚交战互有胜负,没有绝对的优势。 (不过其实楚没办法出兵收回南阳,魏楚此时在争淮泗以及部分颍川地,并于54年前后先后发生睢阳之战、蔡召陵之战,这两片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且位置重要,楚国失败后迁都矩阳,接着没多久楚柱国景阳去世) 秦将们这时候真的表现的很差...在魏无忌、乐乘、庆舍、景阳还有无名韩将这里输了个遍...还发生投降和通敌事件。葵尉捐弗守、郑安平投降、王稽通敌,逃跑、投降、通敌集齐了。 其实秦将里水平倒数的有好几个也都在秦昭王时期,比如整个所有秦将里都能排倒一的郑安平,而且郑安平属于无功直接当了将军,王稽可以搞特权三年不上计还苛待下属,比如王陵是从来没有独立领兵攻城过,直接从上郡调过去打灭国战,比如垂沙之战是楚将昭雎战胜过秦将术视。 —————————— 但是就这样的情况还能甩锅到白起身上,白起打赢了就是秦国国力牛逼,老秦一翻车就都是因为白起不去然后各种甩锅可能秦国国力是个实体物品然后白起有个大兜天天装兜里揣在身上吧
秦赵邯郸之战时期胜负,以及秦王说“武安君死内无良将”背景 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 这句话是秦王在蔡泽至咸阳之前的时间说的,那么从长平之战结束后到蔡泽相秦前,秦与各诸侯之间发生了(统计一下胜负): 1、秦昭王49年王陵攻邯郸亡五校 2、秦昭王49年王龁攻邯郸,军数败 3、秦昭王50年张唐攻魏邺拔之 4、秦昭王50年韩攻秦,收复韩上党 5、秦昭王50年韩攻南阳,取野王,葵尉捐弗守,张唐还军,杀葵尉捐 6、秦昭王50年魏楚联军救邯郸,秦军败,兵罢邯郸,王龁回撤,郑安平率二万人投赵。赵收复武安。 7、秦昭王50年魏、韩攻秦,取汾城,王龁攻汾城,取之,斩首六千。晋军与秦战,晋军流死河二万人。 8、秦昭王50年王龁、张唐攻三晋,取宁邑、新中 9、秦昭王51年晋楚联军救新中,秦兵罢,魏收复邺 10、秦昭王51年联军攻秦,取吴城,至函谷 11、秦昭王51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12、秦昭王51年韩攻秦,取汝南 13、秦昭王51年将军摎攻赵,取二十县,首虏九万 14、秦昭王51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 15、秦昭王51年魏攻秦,取陶郡 16、秦昭王51年西周君与诸侯从,令秦路毋得通阳城 17、秦昭王51年秦攻西周,西周降 18、秦昭王52年河东郡守王稽通魏 与此同时秦昭王52年,楚北上灭鲁,因此秦王会说恐楚图秦,因为魏取陶和部分河东、韩收复上党汝南、赵收复大部分太原地,所以秦王自然而然会担心灭鲁并扫了泗上诸侯吞了一大片肥沃土地的楚是不是会趁机攻南阳郡、南郡,且楚柱国景阳也参与了邯郸之战。而秦廷的秦将们在前前后后两年中与晋楚交战互有胜负,没有绝对的优势。 (不过其实楚没办法出兵收回南阳,魏楚此时在争淮泗以及部分颍川地,并于54年前后先后发生睢阳之战、蔡召陵之战,这两片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且位置重要,楚国失败后迁都矩阳,接着没多久楚柱国景阳去世) 秦将们这时候真的表现的很差...魏无忌、乐乘、庆舍、景阳还有无名韩将输了个遍...还发生投降和通敌事件。葵尉捐弗守、郑安平投降、王稽通敌,逃跑、投降、通敌集齐了。 其实秦将里水平倒数的几个也都在秦昭王时期,比如倒一的郑安平,而且郑安平属于无功直接当了将军,王稽可以搞特权三年不上计还苛待下属,比如王陵是从来没有独立领兵攻城过,直接从上郡调过去打灭国战,比如垂沙之战是楚将昭雎战胜过秦将术视。 怎么白起一打好就是秦国国力强,一打不好就问白起在哪,秦国国力是揣在白起兜里随身带着的东西吗邯郸之战以及后面一段时间打成这熊样都能甩锅到白起身上
关于邯郸之战的“新中” 应该在汲附近,靠近宁 班固《汉书·武帝纪》:“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春,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驰义侯遗兵未及下,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 汲县下有新中乡,且汲离宁非常近,王龁张唐攻新中以及联军救新中的位置应该是在这里 《六国年表》: 楚考烈王七年,救赵新中。魏安僖王二十一年,韩、魏、楚救赵新中,秦兵罢。韩桓惠王十七年,秦击我阳城,救赵新中。 《楚世家》: 楚考烈王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 《韩非子初见秦》 版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战国策》版 乃复悉卒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
发一下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前前后后总时间线 秦昭王四十二年★ 齐田单至赵,攻燕,拔中阳,攻韩,拔注人;田单相赵 秦攻韩,取少曲、高平(河内南阳) 秦攻赵,取三城(约为吕梁蔺、离石一带)。赵长安君质齐;(约一场白起一场五大夫绾) 齐楚攻魏,魏求助于秦,秦助魏,齐楚罢兵。 四十三年★ 白起攻韩,取陉、汾九城,斩首五万,城汾旁,城河上广武(黄河南广武山一带,位于荥阳西) 四十四★ 秦起二军,一军临太行,一军临荥阳。白起攻韩南阳(河内)、太行,取之。五大夫贲攻荥阳。 四十五★ 秦攻韩,取野王。秦五大夫贲攻荥阳,取十城。楚予秦州。韩献上党,上党民东徙,韩上党郡守冯亭予赵韩上党,赵以三万户封冯亭华阳君(赵华阳地,位于现河北) 四十六★ 楚攻鲁,取徐州; 赵使廉颇军长平; (秦将王龁)攻韩,取缑氏、纶氏; 王龁攻上党,与廉颇距长平(王龁从河东中部进入西上党攻入晋城盆地,与廉颇对峙于长平,此时河东地北部太原西南部彘县、介县依旧属韩上党,晋城盆地东南部高都属魏) 赵平都君至魏,魏廷决定作壁上观,魏拒绝相帮。 四十七★ 秦赵战长平 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约此时期前后郑朱至秦和谈)(约此时期赵至齐借粮,齐拒绝借助)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军此时前前后后约共损失五万人) 约七月中旬,赵国换将赵括; 约七月底白起、赵括均至长平; 八月初,赵军攻秦,秦军诈败,赵渡丹水攻秦垒。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赵军皆阴相杀食,脆弱者拜请以避死,其卒递而相食,不辨其义,冀幸以得活。 约八月底九月初,河内约三-五万援军至长平故关一带。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九月中下旬至下旬,赵军攻秦垒。秦军射杀赵括,赵军降秦。(赵括军八至九月约损失二十余万) 九月下旬,秦杀赵降军。(降军总数约十几万) 赵前后总亡四十五万(廉颇五万+赵括军战死二十余万+3-4万冯亭上党军+十几万赵降军) 四十八★ 十月,卫先生返咸阳献策。秦军攻入长治盆地,取韩上党(屯留、长子等),韩献垣雍于秦。平原君门客苏生至咸阳见范雎。范雎助苏生面见秦王。十月下旬,卫先生被害,白起归咸阳。王龁攻武安、皮牢。司马梗取太原,尽有韩上党(韩介县等地位于太原西南)。 十一-正月,秦军军太原、武安。赵王至秦,割六城予秦。 正月,秦罢兵,复守上党。 秦兵罢,赵不予秦城。九月,五大夫上郡守陵攻邯郸。 四十九★ 王陵攻赵少利,秦增兵佐陵,攻邯郸失利,亡五校,罢王陵,王龁、郑安平攻赵邯郸; 魏攻赵,取伊是,齐攻赵,取淄鼠; 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 平原君求救魏楚; 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 鲁仲连劝赵不帝秦,王龁军闻之后撤五十里; 李同率三千死士击秦军,王龁军后撤三十里,秦军数败; 五十★ 如姬助魏无忌窃符救赵,魏无忌杀晋鄙,将魏军救赵。楚景阳、春申君救赵邯郸; 秦将张唐攻魏邺城,取之; 秦增兵邯郸,白起禁止郿、武功一带征发秦军前往邯郸前线; 韩国参战,攻秦,收复韩上党; 魏军(另一支)与韩攻秦河内、黄河两岸部分城邑,韩收复荥阳一带部分城邑,并收复野王; 葵尉捐弃城而走,张唐还斩之(葵位于野王、邘附近); 魏楚联军救赵,王龁军数败; 白起自刭于杜邮; 秦将郑安平率两万人降赵,赵以武阳封郑安平; 赵国收复武安一带城邑; 王龁回军,秦国增兵汾城、李城,攻汾斩首六千,攻晋军,晋军流死河两万; 赵国在魏楚助力下开始逐渐收复太原; 王龁张唐攻魏宁邑(修武附近)、攻赵新中(赵南长城南),取之,作河桥; 五十一★ 韩、魏、楚联军救赵新中,秦兵罢,赵收复新中,魏收复邺城; 魏攻秦,取陶地; 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将军摎攻赵取二十县,首、虏九万(约为太原争夺战); 韩攻秦,取汝南地(应、襄城一带); 五诸侯攻关(函谷关),同时西周君将各诸侯兵,令秦毋得通阳城(秦地至阳城道路不通)。约此时魏国取河东吴城一带,开始联络河东守王稽,因应侯失汝南封地及蒙骜等事,王稽摇摆; 秦灭西周,迁西周君于单狐(位于新城南方位) (西周与东周约各有三县,周室无城,七县被东西周公国瓜分,周赧王早年被逐东周后客居西周城); 燕攻赵昌城,五月而取之。
长平–邯郸之战涉及的信与疑,与秦廷长平–邯郸之战时期军权之争。 秦汉魏晋传世文献直接逻辑共通互相验证,白起与秦王互相之间的信任问题,和秦廷军权之争。 能互相共通逻辑的资料有: 一、华谭钟离牧均提到白起长平之战前对秦王所说的话,二人情景不同且不相识,非孤证。 二、西汉早年邹阳所提卫先生与太白食昴。 三、《长短经》收录《战国策》佚文与史记三家注记载卫先生之事。 四、天文学家研究长平之战当年三月确有太白食昴天象;司马迁在《白起列传》中两次暗示太白星相关。星象解读与军权相关。 五、司马家对白起坚定站队。 六、“二万众还归郿阳”相关与司马靳。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晋书》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民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秦王欲许之,应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虽破赵军,士卒死伤亦众,百姓疲于远输,国内空虚。楚、魏乘虚为变,将无以自守,宜且罢兵。”王从之。 《长短经》收录战国策佚文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集解】: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诚上达於天,故太白为之蚀昴。昴,赵地分野。将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干历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将军也。” 【索隐】:服虔云:“卫先生,秦人。白起攻赵军於长平,遣卫先生说昭王请益兵粮,为应侯所害,事不成。精诚感天,故太白食昴。昴,赵分也。”如淳云:“太白主西方,秦在西,败赵之兆也。食谓干历之也。”又王充云:“夫言白虹贯日,太白食昴,实也。言荆轲之谋,卫先生之策,感动皇天而贯日食昴,是虚也。”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原知,【集解】:张晏曰:“尽其计议,原王知之也。”左右不明,【索隐】:言左右之不明,不欲斥王。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原大王孰察之。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战国策》 东汉高诱注:难应侯,二万众还归于郿阳(曾作“二万众解于郿阳”,曾指曾巩),赐死于杜邮也。(最早一版对战国策补注) 和原文结合起来: (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二万众还归于郿阳。 《史记天官书》(部分) 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杀。杀失者,罚出太白。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东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是谓失舍,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 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
关于秦河内地区与长平之战 因为看到网上各种张口闭口十几万二十万河内军,完全不考虑史实实际,还有视频说白起靠河内军造百里石长城这种比较震撼人的胡扯言论,这这里发一下。 秦河内总人口大约二十左右万,男性劳动力大约六七万,最多不超过七万。 《汉书地理志》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 公元二年的河内地区,范围大约是魏河内+秦河内总范围,十八县,长平之战时秦河内所占地区大约为其中1/2。 地区区划资料: 夫韩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史记魏世家》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史记六国年表》 三年,秦拔我汲。《史记六国年表》 秦魏分界线位于现在焦作地区。 (图都放在后面) 公元二年整个河内地区人口大约106万,24万户。 根据史学界人口自然增长以及从战国长平之战时期到秦统一时间,粗略估计整个河内地区人口大约四十万出头,秦河内此时大约二十左右万人口。(粗略计算) 根据成年男性所占比例约32%-35%,男性人口约六万左右,极限算上15以上也是七万左右。 这是没有考虑秦国作战会产生大量原住民东迁,以及本身该地区人口伤亡情况的理想值。 长平之战决战时,河内地区应该已经征发了部分,至少征了一两万,所以后面秦王去河内,极限征发人数,最理想值在五万。考虑到实际已经征发部分人数,以及实际情况总要留几千人守城,河内援军理想下大约三四万。 有的视频浩浩荡荡说十几万...公元2年的时候这片区域都整不出这么多。有up把明代地方志当正史,说白起修建百里石长城的,纯属扯淡。 下图蓝色区域为秦河内,橙色为魏河内。
二万众还归于郿阳的几种情况猜测 就是单纯猜一下没有什么严谨逻辑猜着图一乐。 一、郿阳二万众人口覆盖县数推测 首先,邯郸之战秦军人数虽然没有任何记录,但是出征的征兵总人数肯定还是没有到很离谱的程度比如像网上说的什么五六十万,所以说邯郸之战的秦国成年男性征发的平均比例也没有到全国三抽一的形势,而且如果秦国已经到了全国整体平均三抽一这种情况,那邯郸十几个月下来秦国直接崩溃。(赵国长平之战全国征兵比例是已经到三抽一了) 对于邯郸之战的征兵情况,战国时期对于民兵,更多是就近征兵,离战场近的征抽比例相对大,秦河东郡、秦河内地区、内史、上郡、三川地区是征兵最主要地区(根据公元2年人口比例计算秦河东总人口大约二十万左右,河内大约二十万左右,内史理想情况近百万,上郡还有秦国精兵),以及一些北地郡、陇西郡、南阳郡(这里说的是征民兵,不是常备精兵士卒、野战军)南郡和蜀地离得远征的比例应该不多,汉中郡和巫黔郡总人口也才各十万左右(其实北地更少)可以忽略不计先把自己郡管好... 所以对于秦内史地区,征兵的比例相对要大。 (以下估计都非常粗略,因为实际要考虑各种比如各时期实际情势是对外有征战或和平时期、秦汉各县政治功能有变化导致各地区间人口流动、西汉陵邑人口数多比如茂陵等、自然因素等等各种,所以有的数据只是放出来做一个特别粗略的参考估计) 西汉末对应的秦内史地区人口: 京兆尹,十二县,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户,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 左冯翊,二十四县,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右扶风,二十一县,户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万六千七十。 (右扶风茂陵县277,277人,其余二十县为558,793人) 这是公元2年的关中人口数 按照比例计算,以及考虑到秦咸阳和雍城在秦的政治地位,包括接下来二百五十多年也有过多次战乱导致人口减少等,公元前257年左右秦内史人口约有二十多万户(不算军队) (根据人口和户数比例,整体上,户数:人口数≈1:4,或者略小于,考虑到各县有刑徒等、以及有驻扎军队,秦汉的户籍人口方面情况相似,以下按1:4算。) 二、二万众还归于郿阳时间定位 这个...个人认为肯定在最后三个月,涉及军队无论怎么样这其实都算是大事了,而且前期你起更多表现在言论上,加上太史公自序实锤涉及司马家,就...如果在前期,司马氏的小辈们的官职...好像也支撑不了他们前面能什么事没有,甚至也和老白在咸阳待三个月。 三、 关于郿阳二万众涉及县数推测:“二万众还归于郿阳”的“二万众”涉及人数应该在2-2.5万之间,征发成年男性两万多人,我们取中间值按2.2万左右算。到五十年十月/十二月的时候已经围邯郸长达十几个月,期间有史料记载的增兵至少三次。假设之前没有征过郿阳一带的壮年男性(这里讨论的时候尽量先求最小数值,再考虑一下浮动范围,这样实际情况可以想象比这个大体数值大,也有其他一个重要原因,后面会提到)(以下说的覆盖,指的是大体覆盖地区) 如果成年男性二抽一,覆盖大约3.2-3.5万户的地区, 如果成年男性三抽一,覆盖大约4.8-5.1万户的地区, 如果成年男性四抽一,覆盖大约6.4-6.6万户的地区, (非常非常非常粗略的估算,只是想求大体数值范围,已经不太清楚先秦时期未成年:成年比例,先秦时期平均年龄低、小孩夭折率高,拿现在数据比例算其实不太符合当时情况)二万众涉及的征兵范围无论如何都不会只有郿县一个县,郿县的大小和范围完全没有任何能力达到三万户+,征出两万+成年男性,即使成年男性全抽,郿县也没有能有1.7万左右户的能力,到东汉的时候能否达到这个人口都很困难(也参考兴平县相关数据),也不可能对单独一个县做到一抽一。综合各种考虑,(按2或3抽一算,后面解释原因)郿阳二万众涉及范围大约4-7个县(县也有大有小)
1921年出土墓志铭与白居易家谱矛盾性(白起不姓芈!) 墓主于隋大业十年去世,六十二岁,出生于552年, 白居易是772年—846年,祖籍太原, 墓主比白居易时间早220年,与此同时,墓主的祖父于白居易家谱中的六世祖白建大约同一时期(甚至白建略晚),祖籍地、家族路线恰好冲突。 隋故北川县令韩城县令白府君墓志铭并序(部分,下面发全图) 君讳仵贵,字德谦,河南雒阳(洛阳)人,其先武安君之后也。世载徽猷,蝉联不绝,人物之美,油篆具详。曾祖范,积射将军,大都督、长社县令。祖哲,从魏武入关,授北肆州阳曲县令,开国子、食邑二百户,中散大夫。识器明敏,干渠淹济。父贵,抚军将军、冠军县令,治有异绩,声教翕然。惠德相讼廉隅代袭、君髫年振响,冠岁驰声,孝友自天,率由实至。 墓主的祖父“从魏武入关,授北肆州阳曲县令,开国子、食邑二百户,中散大夫。” 魏武入关即534年北魏孝武帝西迁长安。 根据以下两则也可以作证。 武帝性甚明察,自诛护后,躬览万机,虽骨肉无所纵舍,用法严正,中 外肃然。自魏、晋相承,死罪其重者,妻子皆以补兵。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户。魏武入关,隶户皆在东魏,后齐因之,仍供厮役。建德六年,齐平后,帝欲施 轻典于新国,乃诏凡诸杂户,悉放为百姓。自是无复杂户。其后又以齐之旧欲,未 改昏政,贼盗奸宄,颇乖宪章。其年,又为《刑书要制》以督之。《隋书刑法志》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隋书刘昉传》 简而言之,墓主的祖父先给元修打工,后面大概紧接着给宇文泰打工。根据魏武入关时间为534年墓主祖父已成年且有任职,墓主所记曾祖时间大约在470-480年。且祖籍洛阳。 白居易家谱中所记载六世祖白建,“初入大丞相府骑兵曹,典执文帐,明解书计,为同局所推。天保十年,兼中书舍人。肃宗辅政,除大丞相骑兵参军...”, 简而言之,白建最开始给高欢打工,随后一直持续给北齐高家打工。且祖籍太原。 而出土该墓志铭墓主的祖父是给在534年迫于高欢的压力西迁长安的元修打工并且一起西迁的。 一个给元修打工接着给宇文泰打工,祖籍洛阳。 一个给高欢打工接着一直给北齐打工,祖籍太原。 白居易的六世祖白建与墓主的祖父恰好路线冲突。 墓主墓志铭里目前只提到白起,也没有提到白公胜,更没有像白居易家谱那样混乱白公胜和白乙丙的时间线以及姓氏。 要不墓主家谱真、白居易家谱假,要不两个都假(白起不姓芈)
关于白起函谷关之战的时候在哪 我发现了老秦一有大败仗就有人问你起跑哪了还老有说史书出场左庶长算高级秦将所以他肯定参与过函谷关根据相关传世文献记录大体推一下前298之前几年的相关。 顺便做一点点再往前的推测 约前298-前294年初,白起应该是在汉中任郡守,当然也可能去的时间比前298年稍微早一年年(再不会再早了),和函谷关隔着关中还隔着一道秦岭呢... 参考资料: 第一、成书于魏晋时期甚至可能是东汉末的地理文献《汉中记》记载白起任汉中守记录(书已佚,成书早于《华阳国志》《水经注》且书里内容被两书参考引用),明清时期依旧有遗址。《史记》昭王十三年也就是白起在史书出现那年,汉中守恰好换人。 六年汉中守运戈 《汉中记》(魏晋):秦白起尝为汉中守 《舆地纪胜》(南宋)卷一百九十洋州条下载:西乡县境内有“白公城,《汉中记》云:秦白起尝为汉中太守,筑此城以控制夷獠” 《新定九域志》(宋)卷八洋州:白公城(在今陕西洋县西二十里) 《明一统志》卷三十四:白公城(在洋县秦白起守汉中筑此城以控制蛮獠) 《洋县志》(清光绪):白起筑白公城于今洋县西前湾乡,以控蛮獠。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 《史记 秦本纪》: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 楼中楼继续
关于白起为什么不去邯郸(史料详细解答) 被各种颠倒黑白的搞得受不了了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被背刺的很彻底啊。但凡去了 ,第一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那些对自己都很忠心的手下和亲信,第二秦国本身战略方向与他自己的严重冲突且秦廷战略决策错误,第三是确实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去不了。 天天刻意忽略老白去长平之前特地预警忽略卫先生这些各种一系列事然后颠倒黑白是第一次就想派他去他不去,然后一顿说什么得听领导话的是不是跪久了 一、 去长平之前–白起担心秦王虽然授予官职但是又得不到信任,特地提醒预警,得到口头答复。 也就是长平之战之前就存在微妙的信任问题,而且已经能明显察觉出来。 以防有的人看不懂故意歪曲有的话的意思,翻译一下。 恐授事而不见任–担忧授予职位但不被信任。 授事:授予职位。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韩非子·八说》) 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任:信任 “王甚任之”(《屈原列传》) 参考资料: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晋书》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两句话一句为华谭所说,一句为钟离牧所说,两个人也互相不认识,引用场景也不一样,且两人活动时间早,所处时代所存资料多,非孤证,且后世文献整理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也都有收录。 二、 长平决战刚打完–直接迎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级背刺,整个中国军事史找不出第二例,大胜之后主帅还在前线领兵,后方害了人派回去的亲信谋士。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活动时间非常非常非常早,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在《史记》成书之前,上书对象梁王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刘武。而且他给苏秦的定位完全准确,是燕昭王的臣子。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太白食昴八年一次,在长平之战当年确实有发生,根据天文学家推测发生于3月21日,换算为秦国的颛顼历为二月十四日,以古代的思维,天象可以帮助战事,但是又能导致人祸,卫先生之事即是如此。 卫先生是白起的亲信谋士,在九月长平之战决战结束后,十月秦军分兵取太原、武安,白起派卫先生回去求军粮,准备攻下邯郸灭赵。 卫先生的事迹在两汉魏晋不乏资料记载,因此也有南北朝的奏疏或者唐代的诗文、宋初的庙文会有提及,战国策在宋朝失传,经过曾巩重新搜集整理为现在版本,但是卫先生要粮的资料宋代未收集到,幸运的是唐代的综合性文献收录部分,所以保存了一点点资料下来供研究观察。比较巧的是,《长短经》(《反经》)的作者是李白的朋友,李白也有诗文描述长平之战的太白食昴一事。 疑似失传的战国策策文: (唐《长短经》收录,收录的后半部分与战国策基本一致,本篇前前后后其他段落在《史记》、《战国策》均能看见) (武安君破赵长平军)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民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秦王欲许之,应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虽破赵军,士卒死伤亦众,百姓疲于远输,国内空虚。楚、魏乘虚为变,将无以自守,宜且罢兵。”王从之。 字数问题楼中楼继续
关于“不懂政治”说法,以及除了军事其他一律不懂的相关辟谣资料 首先,个人不理解有的人心里(包括某些学者),不懂政治的这个“政治”的范畴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指人际关系处理,而不是理政,不是内政外交,不是政务处理不是战国时期那些诸如民生经济监察各种,那个人觉得对“政治”这个词的理解也...建议还是重新理解一下吧,什么时候只是单单指一个人际交往了? 其次,哪怕只是指人际关系处理,不知道是电视剧还是网络小说和一些段子等给人这一种刻板印象他人际关系不行的,为什么要给人塑造没有什么朋友的形象,哪怕这方面没有什么资料记载,仅有的那点资料也能看出司马氏一族和老白是一直站在一起的,更何况人也不是没有亲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一直给人塑造这种形象不合适吧。 第三,关于说白起“不懂政治”以及说情商不够来源以及相关辟谣 来源就是《白起列传》里“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只看这段确实有那么些容易误解...苏辙也说了: 苏子曰:予读太史公《白起传》,秦之再攻邯郸也,起与范雎有怨,称病不行,以亡其躯。慨然叹曰:“起以武夫,无所屈信,而困于游谈之士。使起勉强一行,兵未必败,而免于死矣。”及览《战国策》,观起自陈成败之际,乃知邯郸法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盖为之流涕也!赵充国征西羌,守便宜,不肯奉诏出兵。辛武贤虽兵出有功,充国竟为汉宣明其是非。武贤怨之至骨,虽不能害充国,而卒陷其子昂。呜呼!循道而不阿,自古而难之欤! 1、关于说白起政治敏感度不够。 实际是,老白在长平之战之前已经感觉出他和秦王之间的,还点明了信任的问题: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以上来源两个人,一个是华谭,一个是钟离牧,孤证不举嘛,结果恰好有两个差不多时代还互相不认识的人,在不同场合都引用过这话,所处时代也早。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也有收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