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琴妖 冰河琴妖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343 关注贴吧数: 1
欢迎您的到来~~冰河琴妖请您留名.. 从您的帖子来看,琴、棋、书、画的风韵很浓,您画国画?     作者: 丙辰子 封 2005-12-23 21:47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嘻嘻~~ 我都爱好一些.. 不要叫您~~叫你就行了..     作者: 山雨溪云 封 2005-12-23 21:5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 p     作者: 丙辰子 封 2005-12-23 22:0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来踩一脚     作者: 霏雨非烟 封 2005-12-23 22:57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呵呵,才人啊 怎么说踩就踩啊?     作者: 致命邋遢 封 2005-12-24 09:2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这里好雅致! ^-^~     作者: 诸葛晴吧 封 2005-12-25 23:2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这么多好东西,慢慢看     作者: 字做多情 封 2005-12-26 04:13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拜访     作者: ╰☆抚琴女☆╮ 封 2005-12-26 13:0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老子的自然之道》颜世安 老子在古代思想史上能享有这样崇高的地位,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道,自然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要解释的这个自然之道。  那么要说明一下:道,老子不是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把道作为指导社会人生行为的最高准则,以道为准则,不是老子最早提出来的。那么在老子之前一两百年,这个思想的变化就推出了这个概念,再早的时候,再往前,你比如说在西周初年,那个时候古代思想也很丰富,西周初年,商朝灭亡,西部的,陕西的周人集团进入中原以后,他们思想有个很大的变革,对后来的思想发展影响也很大。《尚书》里边有一些文献,但那个时期的重要的思想概念里边没有道,比如说讲天命,讲上帝,讲敬德,讲这东西。道这个字那时候有,西周的金文里边有道这个字,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就是路,古代思想史上,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它都有一些核心的概念,来概括那个时代的主要的价值,那么道在西周初年,还不是核心概念,道在大概公元前8世纪到7世纪,这个是我们以《左传》的记载为据,这个时候开始成为贵族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就是从商到周延续了很长时期的宗教信仰,在西周灭亡以后,东周初年开始崩溃,古代人思想上经历一个极大的变化,原来的信仰没有了,原来的意义世界瓦解了,他们需要重新思考世界的存在基础,重新找到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在在孔子、老子之前,春秋早期就出现一批概念,道在这批概念里起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道代表什么?道就代表最高的原则,代表一种指导性的方针。在孔子、老子之前,黄河流域流传的主流文化,就是这样来用道的,老子不是第一个用道的人。思考以道来作为社会政治人生的指导原则,这么一个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变化。它是从一种宗教转向了人文,最高的指导者它不是神了,而是某种文化的原则。我们的先人希望找到某种文化的原则,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大家就讨论“道”到底是什么?黄河流域的贵族讨论很热闹,道到底是什么?黄河流域这种对道的讨论,后来就凝聚在孔子的思想里边,他们的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呢?就认为古代的信仰崩解了,现在需要重新找到指导政治和社会的原则,他们就相信这个原则要到哪里去找呢?到历史文化里边去找,到古代圣贤的传说里边去找,他们认为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文化里那个厚重的力量,有指引我们后人重建政治和人生的根本原则,这个是古代黄河流域对道的理解,也是后来孔子讲道的时候,他那个道的主要的意义。  那么老子在这个背景下,他提出“道”,他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呢?他不是找到古代历史的这种文化积累,在历史的文化积累里边找一个原则,来指引我们的行为,他认为这不行,他找到了自然世界,他认为自然里边的道,才是在一个混乱的崩溃的时代,人们可以由此来重建政治,重建合理人生一个最好的凭借。相反,如果相信文化,相信历史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规矩,人类要出大的毛病。所以老子提出的这个道,后来在古代思想上影响这么大,他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自然之道。  我们明白了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我觉得,你仅仅说它是自然之道,还是没有搞懂为什么这个概念后来会有那样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跟着他接着说,在这里边挖掘智慧。这个道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仅是说要以自然来指导我们,而且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老子他实际上是在自然里边建立了一种信仰,他对自然有一个什么特殊的理解呢?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那么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了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的指示,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文化的规范,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自然是伟大的示范,自然的深奥不可测,通过种种的迹象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像《管子》这些书里都提到种种自然现象。日月风雨山河,天地万物,它没有一个有意识的一个神或者人,有意识地在这儿安排,它如此和谐,如此完美,这种和谐完美不是人的智力能够窥测万一的,所以在这样伟大的智慧面前,人凭什么还相信自己渺小的智慧,渺小的这种智力,渺小的这种计划能力,预测能力,行动能力?要信任自然,要谦卑,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则,假如仅仅是说信任自然,我们以自然之道为指引,假如没有这一条,就是对自然的特殊理解,没有这个特殊理解,后来道家的理论就不会形成那么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
山雨楼溪云阁 鹿鸣》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用以表现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各段多以共同曲调作结。 《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南齐书·乐志》说:“《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大胡茄》 《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称。以后董庭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应即指《大胡笳》,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 《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琴曲。传为伯牙或刘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目(见《碣石调幽兰》谱后)。存谱为八段。描写碧涧潺潺,枕流漱石之趣,见于《琴谱正传》、《西麓室琴统》等琴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