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nsan sansansan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492 关注贴吧数: 2
中国各省省名由来,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自己省省名由来![转贴] 中国各省省名由来,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自己省省名由来![转贴]作者: fuckjp 发表于: 2006-06-03 13:44:10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6/1011/3667616_page0.html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南夫妇考察黄山 (图) 安南夫妇考察黄山 同锁连心锁许下美好祝愿(图) 时间:2006年05月21日01:54 【来源:新安晚报】 安南夫妇黄山同锁连心锁   安南夫妇黄山同锁连心锁  考察中不时用中文向游人问好,并称“黄山之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本报讯 昨天,第七次访华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前往黄山风景区观光考察,并对黄山风景区的美丽风光和景区的管理水平赞不绝口。  据悉,安南夫妇一行是5月19日晚抵达黄山市的,5月20日至21日上午在黄山风景区考察。陪同安南考察的有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安徽省副省长文海英等。  昨天,黄山风景区阳光明媚,安南一行乘座云谷索道来到黄山北海景区,考察了始信峰,下午还前往散花坞“梦笔生花”景点观光。 安南和夫人在西海排云亭很开心地锁下了连心锁,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在考察中,安南看到黄山环卫工人在探海松附近放绳到悬崖下捡拾垃圾,连声称赞环卫工人了不起,称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辛勤劳动,黄山才能这么干净、这么美丽。  游览中,安南一行不断被游人认出,他们非常热情地向安南挥手,并鼓掌欢迎,安南和夫人也不断的用中文向大家问好。 考察后,安南为黄山的神奇与美丽所感染,欣然题词:“黄山之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根据行程安排,今天,安南将前往世界遗产地西递古村落考察。据悉,2002年6月17日,西递村民在举行保护世界遗产承诺签字仪式时,曾向安南发去一封电子邮件,信中说西递所有村民都将一如既往地遵循《世界遗产公约》,自觉保护好西递古村落。当年6月21日,联合国公共咨询处代表安南秘书长特地给西递村民回了信,对村民们自发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地的行为给予了称赞与感谢。西递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都盼望着安南秘书长的到来。 (汪根华 本报记者 吴永泉 文/图)
沧海桑田话古城 沧海桑田话古城 转自:赣南日报 不久前我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三套“文化访谈录”的节目,主题是“古城之忧”,由北京历史文物保护学家阮义三主谈如何保护历史文物。 看过这一节目的观众,无不为阮义三渊博的学识、入木三分的口才所吸引。当谈到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哪时,他很坚定地说:“城市建设是什么?无非是修路、建桥、做房子等。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都会遇到文物的拆迁和保护问题。有一点必须坚定地做到,那就是文物你如果把它定位是宝贝,就可以避开它,重新科学、合理地设计、定位;你如果认为它是障碍,就冲过去把它拆掉。一旦认定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时,我们就要传承、珍惜和保护。一个城市的灵魂就在于此。”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是活着的,特别是一个有着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古城,它的原真性、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一定要保存下来,不然的话就谈不上是古城了。周庄是水乡,房子的木柱、砖柱是立在水中的,是一座非常有通透感、有水韵特色的古城。如果按城市建设的需要,一味地追求城市的大局观和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那你就再也找不着现在的水乡周庄了。周庄就是现代传承、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典范,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多城市学习和借鉴。 祖先留下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什么?这本是一个很凝重的话题,但只要我们记住一点,我们的城市建设是不是传承、珍惜和保护了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其实不需要去刻意模仿其他城市的什么特色,我们的祖先早已把这种特色给圈定了。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哪里就有让你听不完的故事和看不够的景色。 英国的旅游业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发扬,过去英国传统的铁匠铺生意相当红火,乃至影响到整个欧洲,但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早已取代了铁匠这些活,早些年前整个英国都没有铁匠铺了。有个叫斯密思的人是一个铁匠的后裔,有到英国旅游的游人说,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去旅游,只要找到一个打铁铺,让他尝试一下祖先的打铁活,他可每天付给他们300美元。斯密思得到这个信息后,立马回去就开了几家铁匠铺,生意火得不得了。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开发旅游业与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据史料记载,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宋城赣州,虽是饱经沧桑,却始终洋溢着迷人的风采,向世人昭示着它亘古的魅力。因为有着太多的传说故事、太多的伟人与名胜,注定了这座城市的不朽。东晋南康郡守高琰筑土城于龟角尾始有了城市雏形,之后,卢光稠构阴阳街,赵抃建章贡台,孔宗翰修八境台,苏东坡题八景诗,阳孝本隐通天岩,辛弃疾赋郁孤台,文天祥咏尘外亭,王阳明推行赣州官话,杨廷麟殉清水塘……赣州这座城市犹如一位道德家,厚积而薄发,终成大家风范。有诗为证: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道出了赣州这座古城的沧桑岁月,郁孤台的双瞳掠下了岁月的影子,3600米长的宋城墙铭砖刻下了历史的沧桑,阳明院的书香浸润过先哲的风骨。是的,赣州城厚重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人感到这城市的活力与情趣。而有活力与情趣的城市其实是有生命的。一个城市一旦赋予了生命,便真正永恒了。不是吗?“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及“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之类民间俚语,把个城市的重要景观说得何等亲切自然,让人一诵即熟,终身难忘。 自古到今,赣州是个多井之城,仅清同治《赣州府志》有记载的古井便有32口之多,如东门井、青龙井、龙湖井、八角井、龙船庙井等等,还有许多分布在居民庭院内的大小不一的家井。这些古井,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在不发达的古代和文明的近代,城市居民饮用的水完全依赖井水。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赣州居民,是居民们赖以生存的惟一水源。但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赣州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古井有相当部分都被封存在坚硬的水泥地下面了,虽然城里的居民们不用为饮水而当心,可这些古井已为多少代的赣州人“服役”过,它们又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难道我们不能像英国的铁匠铺一样把它保留下来而发扬光大吗?就不能为拉动赣州的旅游业再发一点光吗?比如开辟赣州城区一日游,可向游人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三山五岭八境台”的文化典故,讲讲众多古井的故事,夏日到有古井的地方去打一点井水凉一凉身子,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当然,保持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建设一座城市,这本无可非议,但要看在整个城市建设中有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有没有坚持传承、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则,有没有丢掉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能不能让赣州人更清楚地认识赣州的过去与现在,外地旅游者更了解这座文化名城的来龙去脉,一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不比无数响亮的口号将更具说服力吗?(陈祥堂)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