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黑色猎鹰 马耳他黑色猎鹰
关注数: 20 粉丝数: 49 发帖数: 954 关注贴吧数: 6
凶残精灵与无敌精灵的对抗,不定期更新… 首先列出两者的种族值,由于计算中不会涉及特殊攻击,因此只列出四围 铁甲蛹 50 20 55 30 鲤鱼王 20 10 55 80 只讨论同100级各项零努力满个体无性格修正的情况 带入公式,求出两者能力值 铁甲蛹 241HP 76物攻 146物防 96速度 鲤鱼王 181HP 56物攻 146物防 196速度 这里不讨论鲤鱼王升级所学的撞击 垂死挣扎 以及遗传得到的飞跃 不讨论绿毛虫升级所学的撞击 吐丝 以及绿毛虫铁甲蛹遗传得到的打鼾 铁壁 虫咬咬 电网 不讨论天气(雨天鲤鱼王轻快特性,沙暴冰雹天气下每回合两者损失1/16最大HP)欺骗空间(速度慢的先行动)重力场(水溅跃无法使用) 不讨论携带道具的情况 不讨论会心一击 随机修正通过计算数学期望取92%,随机数取平均值236 下面给出伤害计算公式 伤害值=[(攻击方的LV×0.4+2)×技巧威力×攻击方的物攻(或特攻)能力值÷防御方的物防(或特防)能力值÷50+2]×各类修正×(217~255之间)÷255 当所有技能的pp值全部用尽时,将使用无视属性相克,威力50必定命中的"拼命",自身会损失最大HP的25% 水溅跃pp为40,变硬pp为30 从第31回合起,铁甲蛹开始使用拼命,带入公式计算伤害为20.318187 (ps:即使随机修正取1,随机数取255,伤害也仅有22.821918) 由于铁甲蛹的HP不是4的倍数,因此将会在第35回合战斗不能,此时鲤鱼王的HP还有80左右,鲤鱼王获得胜利! 下面讨论其他情况(仍不讨论会心一击): 无道具时: 在晴雨天气、手动沙冰天气(由于释放需1回合,交换需1回合,因此假设前3回合存在沙暴或冰雹)及欺骗空间(由于释放需1回合,交换需1回合,因此假设前3回合存在欺骗空间)下,结果相同。在永沙永冰天气及重力场(由于释放需1回合,交换需1回合因此假设前4回合存在重力场)下,结果相反。 有道具且无天气空间重力时: 双方携带剩饭的情况下,鲤鱼王受到伤害后每回合恢复11HP,铁甲蛹损失60HP恢复15HP,结果相同 因此只有一方携带剩饭,另一方无道具时,结果亦相同。
(转)蔚蓝色的非洲——东非斯瓦希里文化研究 第二章大陆与大海之间——斯瓦希里文化产生的自然与历史条件  斯瓦希里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它的中心地带,主要是在东非—印度洋沿岸一线。大致上北起今天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向南经过肯尼亚、坦桑尼亚的东部沿海,一直到今天莫桑比克的索法拉一带。这一长长的沿海地区,自北而南延伸达四五千公里。在其沿海一线,还分布着不少近海的岛屿。其中比较重要的如桑给巴尔岛(Zanzibar)、奔巴岛(Bemba)、蒙巴萨岛(Mombasa)、拉穆岛(Lamu)、马菲亚岛(Mafia)、帕泰岛、基尔瓦岛(Kilwa)、科摩罗岛(Komoro)等。这些岛屿,除科摩罗岛离大陆稍远外,其他的距大陆都很近,因而与大陆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此外,马达加斯加岛的面向大陆的沿海一带,也曾受斯瓦希里文化的影响。  从斯瓦希里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动力上来说,下面几个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  一、东非沿海独特的文化地缘结构  海滨斯瓦希里人的村庄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是与东非特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从世界文化史的地缘结构上来看,斯瓦希里文化是古代“环西北印度洋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古代“环西北印度洋文化圈”,也可以叫做“红海—印度洋文化区”。其范围包括环绕印度洋周围地区的东非沿海、红海两岸、亚丁湾与阿曼海两岸、波斯湾地区、印度西海岸等。环西北印度洋文化区就是上述地区的各种文化,在历史上通过海上贸易与宗教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有内在联系与影响的文化圈或文化区。这一文化圈并没有固定的中心力量或支配性的文明与国家,但它在历史上却是一直存在着的。  从文化发展的地缘结构上看,红海—印度洋周边地区有着便利人类交往联系的地理条件。无论是红海海峡与亚丁湾之东西两侧,还是波斯湾与阿曼海之南北两岸,以及印度大陆的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的联系与往来都是较为具有地理优势的。在这个环西北印度洋的周围世界,各个古代民族与国家,在很早的历史时代,便已经通过海路而有了直接与间接联系,他们都曾向南航行到了非洲东海岸及附近岛屿,从而将非洲东海岸纳入到了环西北印度洋贸易文化圈中。  东非草原公元1世纪前后,来自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印度西南部的商人和移民,已经陆续抵达东非沿海。他们沿着东非海岸线逐渐南下,在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基尔瓦定居下来,并抵达莫桑比克的索法拉一带。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红海巡航记》(《厄里特里亚海巡航记》),就记载了作者与他的船员们从亚丁湾驶出了红海,绕过了香料角(现代称作瓜达富伊角),他们沿着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一带的海岸向南行驶。书中说这个地方有许多贸易港口和市镇,当地人很善于经商。书中已经把当地作为紧密联系的印度洋贸易网的一部分描述了出来。  剑麻地据记载,每年7月间,有一些船只从埃及开往那里,也有一些船只从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岛直接来到那里。这些阿拉伯人熟悉沿海情况,会讲当地人的语言。那时,阿拉伯人将这个漫长的东非沿海与岛屿上的那些城邦称之为僧只国家。僧只国家位于这个环印度洋贸易文化圈内,在这个环印度洋贸易文化圈中,因为从世界文化发展之地缘结构来看,东非沿海实际上是位于历史上的所谓“环西印度洋商贸与文化圈”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在非洲的东海岸四周,形成了一个相互间有经济贸易往来关系的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参与地区间和国际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文明,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都具有多元交往的特色。  从历史上看,大约在古典文明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一千年间,当时的希腊罗马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及古代努比亚文明,都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贸易和宗教传播,人口的迁徙往来,在北非、东北非、西亚和南亚间形成了早期的联系。至于中国,在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代,到达东非海岸的航行也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了。这些联系的通道,“或是借助于红海水道而进入印度洋,或是从印度南部和波斯湾借助印度洋季风而南下,从而形成一个跨地区的早期国际贸易网”。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上述文明的商品与思想,宗教与文化,往往便会沿着东非海岸向南,逐渐抵达于东非漫长海岸线的广大地区。因此,在世界古典文化发展阶段,东非地区便已经成为当时东西方各种文化交汇的一个地带。因此,非洲东海岸是“红海—印度洋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斯瓦希里文化便基本上是在古代这一文化圈中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二、印度洋季风提供的人类往来动力  印度洋,中国古代称之为“西洋”,“极西海”。因其浩瀚无边而又终年恶浪翻卷,更因其靠近赤道南半球,海水极深而呈墨蓝色,向来是东非大峡谷一个充满神奇幻化与天方夜谭的世界。然而,东非的斯瓦希里文化正是在印度洋波涛海风滋润下成长起来的。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环印度洋的海洋型文化,一种开放形态的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与独特的印度洋季风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季节性的印度洋海风与海流提供的航行动力,在古代没有航海机器动力装置的时代,人类是不可能穿越浩渺无边而又巨浪滔天的印度洋的。  事实上,古代人类的航海知识,相当部分都是和人类对季风及其航流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