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KVHST 梦眠的永梦之环
退了退了
关注数: 108 粉丝数: 166 发帖数: 5,724 关注贴吧数: 42
玄珠心镜注:最高表现。 故曰: 神仙凝形必资阴气而结也。 以其纯阳阳气不能生物故也。 亦如男不能生子,必资胎于女腹而生也。 夫神仙之道,法阴阳二气。 二气和淑,淑美之极,元神冥于寂默之中,感而遂生。 凝神之时,纯阳元和鍊尽前身,即后来妙色真如法身而自凝耳。 正是化冥冥于真一之元也。 夫淑美凝真,即是反本还元,却归初始未生之前。 淑美凝真,名曰金华上仙,虽在蜕身之中,坐看千亿世界,便能出有入无,卷舒自在,纵横无凝也。 或分法身,化为千亿之身,遍游神仙宫府,及朝于上界。 若化此法身,化成大身。大身遍满虚空,与天道元气合同一体,即包笼天地。 至于千亿世界,如观掌中耳。 至于阳九百六之数,极大小劫之交会,如观且暮耳。 若化此法身化为小身,小身即小于微尘。 微尘之中又能容纳无穷世界,皆守一之元道成之后,神通通道,变化无碍,卷舒自由也。 大凡守一之人,爰自禀形受胎之始,元神形质本空无,其神本来通道,触物无碍,及禀胎受形之后,积气聚血,成此有碍肉身。 身既生于世,日与天道疏远,步步行归死乡。 是太上玉晨道君,哀末世之人,不知天道玄理,可以反本还元,却归初始未生之前。哀世人甘入轮回生死, 遂敕入室弟子老君,下世传无为之教,自然之道在世。 如彼两曜,焕照人间, 使世之贤明,知有天道,步步可行。 使世人眼见,天道荡荡分明。 是名得一之元,空虚法身之道,通神玄妙之门。 颖阳书曰: 我身本空,我神本通,心既无碍,一切无碍。诚哉至言也。 夫天道无为自然之教,即是空身之法,空神之门若也。 门空神通,与道合同,便能大包天地,细入微尘,坐在立亡,出入无间,舒卷自由,无可无不可也。 此皆得一之元,淑美凝真,天道妙用所致也。 体性刚柔。 此一句说得一之元,淑美凝真。 道成之后分身解脱,便是无形妙法真如法身。 能刚能柔,柔即揽之不盈手,刚则贯串金石。 西升经曰: 天下莫柔弱于气,气莫柔弱于道。 气之所以柔弱者,贯串万物,物无不包,包里天地。 故曰:道象无形,出有入无,神通变化,卷舒自由。 故天地莫柔弱于道。象之体性也。 丹霄若虚,上圣之俦 其丹霄碧虚,并是金阙玉清之分野。 诸天帝道君所居有三清宫阙,自非上圣高真不可寝宴。 丹霄之上,碧虚之中,未闻下界上寿肉身仙人造次得游其间耶。 且虚空宫室,不处鸿毛,岂有下界肉身仙人,得游无色之界? 有得一之元,道成之后,位为三清真人,然后太上下名目,白日宾天,得居丹霄碧虚,与诸天神仙大道君,以为俦侣,不与下界地仙为俦也。
天原发微(番茄小说有) 此章言太極,動靜而陰陽分。太極無象,陰陽有氣,動靜氣也,理乘氣而行也。奇耦變化,牝牡相御。得其陽氣者,乾道成男;得其陰氣者,坤道成女。氣聚成形,形交氣感,陰陽綜錯,所以為《易》。天地問,只有箇動靜循環不已,此外更無餘事。或問:陽動為用,陰靜為體。今周子說太極,動而生陽,卻自動處說起,則用在體先。且道未動以前是如何?愚日:未動以前則是理,所謂無極而太極是也。理不當對動靜言,未動則是靜,未靜則是動,未動則又是靜。然則,理無對,理不可以動靜言,理則因動靜而見也。若夫邵子謂:用起天地先。朱子謂:太極之用所以行。皆指用處說爾。益謂動而生陽,以上更不容說者,其意深矣。 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朱子釋此章,極為精妙。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以資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性命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益太極者,本然之妙。動靜者,所乘之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愚謂: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所乘之機,是動靜乘載。此理在氣上,不覺動了又靜,靜了又動。故曰:太極猶人,動靜猶馬。馬以載人,人以乘馬。馬一出一入,人亦與之出入。所以太極乘此氣之動靜而生陰陽也。動時便是陽之太極,靜時便是陰之太極。從陰陽處看,陰陽只在太極裹。謂之太極在陰陽裹,亦得物則滯於已定之形。或流於動而無靜,或淪於靜而無動,物則不通也。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謂神妙萬物也。由五行二氣而上,則根於太極之一。動而靜,陽而陰,是萬為一性之原也。由二氣五行而下,則散為庶物之萬。靜而動,陰而陽,一實萬分,命之行也。靜則太極混合而歸于一,動則太極開闢而散於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