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的灵魂头 小鬼的灵魂头
关注数: 7 粉丝数: 6 发帖数: 644 关注贴吧数: 4
新浪博客倡议:尊重逝者 亲爱的网友:  汶川地震造成重大伤亡,举国关注。作为新浪博客的编辑,我们和你们一道密切关注着救援行动的进展,诚愿天佑中华,早度艰危。  每一条发自前线的最新消息,都紧紧牵动着我们大家的心。我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灾区的同胞,感受同胞所遭受的切肤之痛。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为逝者默哀,愿他们在天堂一路走好;我们为伤者祈福,愿他们能早日获救;我们也怀着感恩的心,愿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  看到那一组组来自灾区的照片,每一颗善良的心都禁不住流血——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不仅仅是救助、关怀、捐款,更需要的是:尊重。  很多网友上传了灾区的图片,这些图片是如此真实如此残忍,比如那成排的冰冷的遗体,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真实地传达了灾区的景象,但也被批评这是对逝者的不敬。  发布信息,展现真实,但是无需展览残酷。这是为了避免生者的痛苦,更是为了让逝者能够安息……  让我们尊重伤者,缅怀逝者,追悼英雄;每一个中国人携手同心,帮助灾区同胞,让他们能早日抹去心中惨痛的记忆,走出阴影,重新勇敢地生活。  我们众志成城、共抗灾难,我们坚信,人定胜天!  希望废墟中存活的生命早些获救!希望那些无辜的亡灵早日安息!   新浪博客   2008年5月14日
《论语 · 雍也第六》菁华选粹 《论语 · 雍也第六》菁华选粹白话解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白话解: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偶然生气发怒,但绝不牵连别人,并且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白话解: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两半用来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白话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实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顶多在中途休息一些时候再前进,至于你现在则是划地自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白话解:孔子说:「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参与他,乐在其中。」 ※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白话解: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难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能谈浅近的道理。」※ 中人以下,需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白话解: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按钱穆先生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白话解: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广阔,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让“邻里和谐”成为城市美景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同楼就是亲人。如今,不少城里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不缺吃,不缺穿,就缺少邻里好感情。出门一把锁,进家关起门,相互很少往来,邻里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一份情趣。 其实,邻里和谐是社区居民们共同关心、企盼的一件事。邻里和谐不仅会影响到居家生活环境,也是社会和谐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邻里和睦,见面客客气气,有事相互帮忙,就能融洽相处、亲如一家,给人带来方便和快乐。相反,邻里感情冷淡、关系紧张,就会影响到您的好心情,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而邻里之间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导致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不仅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更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和谐的邻里关系。睦邻友好、以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都是人们长期实践的一种结论与愿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越多的人都向城市集聚,人们都习惯于“不和陌生人讲话”,这种代价当然是每个人都在人海茫茫的城市中品尝孤独的煎熬。城市的居民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彼此之间缺乏了解,有的邻居好几年还相互不认识。如果大家能够多见见面、常走动,相互帮帮手,邻里之间就会越走越亲,友情越来越深。邻里和谐就是人生的“开心果”,没事串串门,聊聊天,比什么都快乐。 “和谐邻里”是城市文明的一道美景,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素质。而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打造团结、互助、平安、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邻里关系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左邻右舍都成为快乐的一家人。
古人的美德和丑行 休 妻 《汗书》人物评传中,多有休妻的记载,如王吉,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他家的院子里,其妻顺势而摘,来个借枣献夫。王吉据此认为,老婆手脚不干净,将她休了。东邻不忍,欲锯掉那棵惹事的枣树。众邻闻之,劝了东家劝西家。最后,枣树没砍,王吉也把妻子重新迎了回来。再如鲍永,他因妻子在母亲面前骂狗的嗓门大了点,谓妻不稳重,将妻休了。 现在看来,古人的休妻,也实在太过分。但在当时,休妻却是一种美德的展现。谁休了妻,就说明谁孝;谁孝,谁就被尊重。春秋时的老莱子,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穿着童装,摇着拨浪鼓,在地上打滚。他干吗?他在行孝,逗双亲开心呢。孝无公平可言,所以才弄得肉麻兮兮,害人不浅。 卖 妻 南北朝时期的徐孝克,“遍诵五经,博鉴史籍”,出仕太学博士。适逢战乱,饥荒肆虐。这位官僚出身、学富五车的人想出一个主意:卖妻求食,以孝老母。妻誓死患难与共,徐孝克却偷偷将妻子卖给了孔景行将军。妻子出门时肝肠寸断,一步一回头。徐孝克卖妻孝母,以其缺德助美德,也就是把自己的美德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何德之有? 徐孝克的妻子臧氏,乃臧盾将军的女儿,不仅出身名门,也是当时公认的美女。就是这样的人,仍不免遭到“以孝治国”理论的蹂躏。古人的最大道德就是孝,在孝的名义下,一切都不足挂齿。 臧氏不认为丈夫卖自己有什么不对,所以,在她被卖给孔景行后,常常偷些食物给丈夫送去,使其不致断顿。后来,徐孝克出家为僧,一边化缘乞讨,一边养活母亲。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找到前夫。徐孝克还俗,夫妻破镜重圆。这是一个 畸形的爱情故事,却为徐孝克赢得孝名。他后来官至散骑常侍,不能说与此无关。 分 家 东汉人许武,有两个弟弟许宴和许普,他仗着长兄为父、说一不二的优势,提出分家,把肥田、大宅、壮奴、美婢,一律归在自己名下。两个弟弟分到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众人皆愤愤不平,鄙视许武贪婪的同时,也都赞赏两个弟弟的容让精神。舆论使然,许武的两个弟弟被政府推举为孝廉。这时,许武出来为自己辩解,说:“我当初分家,是为了给两个弟弟创造争取先进个人的条件,如今心愿已遂,我决定把原来多分的家财产业,全部分给两个弟弟,以明世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许武的前后行为都是欺诈性的。仗势欺弟,把肥田大宅据为己有,用心之不良,行为之放肆,到了毫无顾忌的地步。此其一。看到两个弟弟的政治声誉冉冉升起,他又谎称自己前面的不义是刻意所为,是为了两个弟弟好。此其二。这样的人,已失信在先,倘再说什么,都大可怀疑。 然而,众邻和政府却相信了许武的花言巧语,也将他选为政府认可的先进个人。许武后来官至长乐少府,就得益于他被选上孝廉。说谎不仅可以当选先进个人,还可以升官发财,难怪彼时政坛上充满了伪君子。
人鉴(六):廉(好消息与坏消息) 忠廉自守者,一丝不苟,那本有的财,必会从他途正路中得到。 六、廉 自古圣贤教人,无甚高远,只是要人不坏心术。人心都有个所安:安的是义理,不安的是私欲。古人千言万语,无非要我们在这自心欺瞒不得处提醒作主。如果自私自利,便要以不安为安,一到这个地步,廉耻顾不得,人禽的界限就分不清了。这一百年来,世风剧变,其始大家还知道辨别是非,晓得点“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道理。后来因为欧风东渐的结果,不知不觉地以新旧作标准,世人虽厌旧喜新,对于是非之间,似乎心中还觉得有个痛痒。最近连新旧的界限也模糊起来,是非索性不要讲了,人心麻木到极点,于是廉耻扫地以尽!刘戢山说,“世人无日不在禽兽中生活,但以市井人观市井人,彼此不觉耳。”这就是眼前的活写照!曾国藩说,“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斯其可为浩叹者也!”当时情事,大类今日。世人不依本分,只道营求有益;不知非但无益,倒把本分上该有的消损了。忠廉自守者,一丝不苟,那本有的财,必会从他途正路中得到。一正一邪,在那安危之间,却大有分别。何况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当下便是个天堂地狱呢! 故事一:教子廉分明好消息 崔元暐,唐朝人,补员外郎职时,母亲卢氏对他说,“我听见人讲,凡儿子出外做官的,有人来说他贫乏不能存,这是个好消息;如果说他财货很充足,这是个恶消息。近见亲表中做官的,多将钱物寄给父母,老人家只知道欢喜,竟不问这耶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倘系非理所得,却与盗贼何别!就使无大过错,难道内心不觉得惭愧么?咄!你今坐食俸禄,如果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元暐奉母训,即以清廉自励。卢氏所谓消息的好恶,岂非就是吉凶的分途?这话真似暮鼓晨钟,足以发人深省了! 故事二:陷友命恰是恶因缘 明朝万历年间,在孝感县地方,有刘尚贤和张明时二人,结为好友,对天立誓,说要同生共死。偶同行,见地有光,掘看,有银枝如笋,相约祭祷然后取。祷毕共饮,刘在酒中放毒,令张饮了。张在腰中藏斧,乘刘醉砍杀。刘死之后,张亦随死。二家妻子知道缘故,赶着掘地,一无所得。大庄严论上说:佛与阿难在田野中行,佛说大毒蛇,阿难答是。有农人闻说往看,竟是真金,因此大阔。国王疑他暴富,拘捕入狱;存金用完,还要受刑。看了刘张的事,就要知道不止外面的黄金可变毒蛇来杀人,心内的毒蛇也可变做黄金来杀人的呢!
不要希望明星成为道德模范 “艳照门”事件中一个热议的话题是明星的行为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名人应该为此有所担当,应该在道德上做模范。 明星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的确很大,非常人可比。在这个意义上,明星的确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自律要求。但是我宁愿这是“应该”而不是“必须”,因为只要没有触犯法律,这个要求就不是强制性的。当然,现在的青少年的确喜欢模仿明星,因此我同意明星应该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青少年的这种模仿行为是社会文化病态的表征,也是我们的教育无能的表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媒体不是一直在教育学生么?为什么在明星的示范力量面前不堪一击?合乎逻辑的推理是这样的:虚假空洞的、不得人心的教育和太多的社会丑恶现实使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陷入了道德真空和价值真空,然后才有他们对明星的盲目模仿,而不是对明星的盲目模仿导致了社会道德的败坏。这个顺序应该搞清楚。 平心静气地看,明星在道德上不比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优越,但也不比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更糜烂。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值得警惕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明星们为什么竟然会这样(因为明星本来就这样),而是大众,特别是少年粉丝们为什么要如此这般非理性地崇拜这些个道德和技艺都高不到哪里去的所谓“明星”,并把他们作为偶像?为什么追星追得如痴如狂?这才是有病的表现。 还有一点要强调,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的确不理想,甚至很糟糕,但是我以为主要责任不在明星,而在我们的制度和教育,在于这个社会整体上是一个没有正义而且居然把正不压邪视作正常的社会!我从来就怀疑青少年追星是因为这些明星的高尚道德使他们折服,我也根本不相信“艳照门”的曝光会使陈冠希等的粉丝们警醒。消费社会的本质不变,追星依旧,类似事件也一定会依旧。来源:华夏时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