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弈水月
月之真蓝幽青
南苑紫竹动丝樱,宫檐三更霜落凝;水寒飘渺淩烟镜,月墨中天摰剑影
关注数: 30
粉丝数: 2,172
发帖数: 12,284
关注贴吧数: 39
为什么说方仙道是神仙道教的前身? 在战国时期,燕齐一带方士将其神仙学 说及方术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形成 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 所谓“方”是指不死的药方,“仙”是指长生 不老的神仙,方仙就是以长生不死为目的的 神仙思想,春秋战国时逐渐形成以追求长生不死的一批方士,他们迎合统治者心理,大 力鼓吹神仙长生。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 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中国历史 上有名的入海求仙事件,齐威王、齐宣王、燕 昭王及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 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寻求神仙及不死之 药,其规模越来越大,但都毫无结果。方仙 道的兴盛期为战国后期至汉武帝时.其代表 人物有宋毋忌、正伯侨、徐福、卢生、李少 君、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仙道信奉 的神仙长生说成为后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 其神仙方术也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展,也为 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道经的文化渊源 道经的文化渊源主要有四个主流,即道 学思想、原始宗教的神学思想和神仙信仰、 方士的各种方技和数术以及儒、佛两家的思 想。道教学者在吸收了这些思想之后,对其 进行了科学的嫁接,以“道”的理念,用道 教的神学观念创作了它自己的各种经典。 道学思想中的自然宇宙起源说,贵阴 守柔、以柔克刚的思想,无为之治的方针, 人体修炼的思路都成了道教经典的主要论 点。 原始宗教神学思想和神仙信仰是指先民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为了寻求安慰和寄托, 只能把命运交给神灵, 于是产生了许多神仙 和一套祭祀制度。 道教经修改、增添、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神学思 想。方士的各种方技和数术在道经中的符 箓、方技、祭典、内外丹等内容都有所反映, 是对古代方技和数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儒、佛两家思想对道教影响很大,儒家治国 的行政体制,形成了有关道教内部组织体 系制度的道经,佛教的教会式组织形式和 各种科仪,形成道教这一方面的道经:后 来,道教提岀了 “三教圆通”的论点。
为什么说名师难遇 世人皆言明师难遇。其不知,可堪传承的载道之器同样难求。故古来明师教人,无不千磨百折,明察暗试,以验真假。若非真诚志士,即便堆金积玉,亦冷笑不应。 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尚且如此,何况于成道。大道修养,绝非玄虚不实之事,必须有慎终如始的精神,发大愿力,行大脚力,一步一步,坚忍不拔地前行方可。 首先,须立三志: 一、要看破世事。世事既来,我皆自然应对,拿得起,放得下,“为道日损”。从眼界上,不为世间乱象所惑。从心胸上,不为尘缘私欲牵缠。从自性上,不为流俗功利习染。若要看得破,还须有大智慧,这种智慧,人本足俱,就在自性之中,在虚静之中,无须他求。即以真性之光观照世事、去伪存真,以真常之道应对时物、返本还元; 二、要穷究至理。修真之路,惟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穷至理,必陷入盲修瞎炼,白白浪费宝贵光阴。玄微妙理,不离河洛之数、大易之义、黄老之道,此等基理不通,绝难读懂真经、悟透真机。反之,若能坚持习经参悟,辅以寻师访友,进而感悟天地,终会发现,原来万物竟是一理,天人果然合一。此时,境界的提升,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三、要立志长久。大道恒常,万劫如一。大道修炼,亦须始终如是,以经久不已之功,成经久不易之事,任凭九九八十一难,我亦无怨无悔,无嗔无恨,恒常抱道,日久必会静气升而关窍开,机缘至而神明通。《太乙金华宗旨》有云:“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其次,要守三不: 一曰、不怕劳苦。身心修炼,无论筋骨气脉之形,还是精神魂魄之意,皆须千磨百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可见精进。境界修养,亦复如是。前人有告戒,怕苦不入真; 二曰、不迷酒色。近酒色者多乱性,贪美味者神气腥。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养口不养心。此间尚须耐得寂寞,淡漠浮华,不傲不盈,谦虚谨慎,不为外物所累,恪守精气神三宝。要之,凡浮华傲满,贪恋外物者,绝非载道之器; 三曰、不言是非。《西游记》有言:修行之人,“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不但不言是非,还要懂得不张扬、不显能。大道修行,贵在一个“隐”字。道无言,亦无形。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中自有奥义,须谨记。 再次,要含三德: 一、是忍辱受垢。道生于清静,德生于卑退。能忍辱,虽卑而不可踰,能受垢,虽柔而能胜强。懂得饶人让人,屈己尊人,常能平心下气,广行方便,即是上善若水,积功累德; 二、是热爱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所谓黄老之道,即是长生久视之道。此道贵生,不但要珍重自身难得的生命机缘,重要珍重天下万物皆一、生命相通的本元。物我同源,本无贵贱,相互转化而已。善待生命,是修真第一要妙; 三、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皆自然而然。修真之事,亦来不得半点伪善。自然者,自性使然也。自性即真性,人为即伪。故顺应自然,即是生命修行中顺应真性、去除习染的过程。 以上三件,皆修真者紧要之事,如不能身体力行,即便明师就在眼前,亦是虚张,毕竟生命的升华,是别人替代不得的。
道服有哪几种 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 斋丑仪式中所穿的服饰就是 服,道服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 礼仪,又受到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时代潮流演变的影响。根据道 教服饰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大体 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服, 法衣 道士平时穿蓝色、青色的道服, 法事活动时,担任不同角色的道士 穿着各类法衣・髙功法师拜经 时所穿的法衣,以金银丝线刺绣龙 虎、仙鹤、神仙等各种图案. 用于坛场醮仪一类是常服,是道士日常穿 戴的。法服与常服(冠裳)的来源不同,常 服来源于古***常服饰,而法服则来源于 古代祭祀时的专用服饰。现行的道教服饰, 属法服系列的有戒衣、法衣、花衣等,属常 服系列的主要有衬与袍两种,衬分为大村、 中衬、小衬。这两种服饰大多采用青色。 道教服饰对样式有专门规定。道装有大 褂、道袍(或称得罗)、戒衣、法衣、花衣(或 称做班衣)。大褂、道袍为日常服,戒服在受 戒时穿,法衣是作法或宗教大典时高工和方 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 衣。道服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 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因为满清入主关内 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但道士却不需要 改换服装,在这样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道服 得以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 (簪、冠、巾、衣、裳、履).
.什么是"三部五主十八头” ? 道教宫观中有“三都五主十八头”的称 谓。这种称谓缘自道教中的十方丛林制度, 因此,首先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道教的十方 丛林制度。十方丛林是陶冶品性,学习道教 规法威仪的场所,因而在十方丛林中,日常 作务,及举止行动都需要有节制规律。十方 丛林这一由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开创的建观机 制是…整套系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它是 建立在民主和大公无私基础上,这一制度保 证了十方丛林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具体来说,在十方从林制度中,监院以 下有三都、五主、十八头及客、寮、库、张、 经、典、堂、号等八大执事。其中“三都”是 指都管、都讲、都橱,“五主”是指堂主、殿 主、经主、化主、静主8 “十八头”则包括库 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 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 头、园头、团头、檀头、净头等,以上具体 根据丛林(宫观)的大小而配置。 值得 提的是,三都为名誉职务,五主 和十八头则各司一职,地位低于八大执事。
道士有哪些普通称谓? 道士有哪些普通称谓?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对道士的普通称 谓有道士、道姑、道爷等,其中“道士”是 男女的通称,可以称呼女道士为“道姑”、“女 道”等。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应的女道 士则称为“坤道二当“黄冠”专门用来称呼 男性道士时,女道士就被称为“女冠二道士 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万万不可异 想天开地炮制出“道奶奶”这样的称谓。 此外俗人经常以“牛鼻子”来贬称道士。 据说这是因为道士头上的发髻形状像牛鼻子 的缘故。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骑着青牛过函 谷关而去,在他成神以后,青牛也伴其左右 成为仙牛,但是青牛成仙之后还是经常要被 老子牵着鼻子走,因此一心想成仙的道士也 便有了 “牛鼻子”的绰号。
青城山有哪些仙逑? 青城山有众多仙迹,按时间顺序,首先 是唐末五代时的修炼入杜光庭,他在青城山 白云溪修炼多年,写出了《神仙感遇传》五 卷,《墉城集仙录》六卷,为后世留下了有关 中国古代神仙及其修炼故事的珍贵资料.宋 朝时比较著名的修道者有皇甫士安、古藏 用、张随、徐无极等,他们也都留下了仙迹,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 离,直到后来才又有武当山的道士陈清觉等 来此修炼。 青城山的众多道观也留存有很多仙迹。 上清宫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关羽,殿的左 下方就是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 据说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祖师殿供奉的 是真武大帝和张三丰,殿内有浴丹井、读书 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 人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另外还有常道观 和天师洞,据说当年张道陵就在这里“结茅 传道”的。常道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 是张道陵当年修道的地方,俗称天师洞。天 师洞东面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 隙,相传这是张天师降魔时,遇到这块巨石 挡路,拔剑劈出来的,至今石上还刻有“降 魔”二字。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个六十 多米深的幽谷,据说这是张天师降魔时,作 符掷笔留下的仙迹
茅山有哪些仙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以西60公里处, 面积50多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 传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 阳茅氏三兄弟在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 后人就称他们为茅山道教的祖师,后来又有 隐士陶弘景融会儒、佛、道三教创立了道教 茅山派。由于茅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如此 重要的地位,它被列为天下“第一福地,第 八洞天气 茅山有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老子 神像、华阳洞、仙人洞、德观遗址等仙迹。其 中九胃万福宫是道教著名宫观,坐落于茅山 主峰大茅峰顶,创建于西汉时期。三茅真君 得道飞升之后,这里被专门用来供奉大茅真 君茅盈。元符万宁宫座落在茅山积金峰上, 与大茅峰遥遥相望,有“顶宫一炷香,印宫一 颗印”的说法。这座道观原来是摆放茅山镇 山之宝“玉印”的地方。在茅山老虎岗西北 坡林间的山岩之下有茅山著名的华阳洞。 《洞夭福地•天地宫府图》称他为中国道教十 大洞天之中的“第八洞天”,名为“金坛华阳 洞天”,相传西汉时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 弟以及东晋时的许明,都曾经在洞内隐居修 炼过,人称“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学者、医 药学家、炼丹家陶弘景也曾險于洞中,著书 立说,收徒传教。
茅山有哪些仙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以西60公里处, 面积50多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 传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 阳茅氏三兄弟在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 后人就称他们为茅山道教的祖师,后来又有 隐士陶弘景融会儒、佛、道三教创立了道教 茅山派。由于茅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如此 重要的地位,它被列为天下“第一福地,第 八洞天气 茅山有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老子 神像、华阳洞、仙人洞、德观遗址等仙迹。其 中九胃万福宫是道教著名宫观,坐落于茅山 主峰大茅峰顶,创建于西汉时期。三茅真君 得道飞升之后,这里被专门用来供奉大茅真 君茅盈。元符万宁宫座落在茅山积金峰上, 与大茅峰遥遥相望,有“顶宫一炷香,印宫一 颗印”的说法。这座道观原来是摆放茅山镇 山之宝“玉印”的地方。在茅山老虎岗西北 坡林间的山岩之下有茅山著名的华阳洞。 《洞夭福地•天地宫府图》称他为中国道教十 大洞天之中的“第八洞天”,名为“金坛华阳 洞天”,相传西汉时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 弟以及东晋时的许明,都曾经在洞内隐居修 炼过,人称“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学者、医 药学家、炼丹家陶弘景也曾險于洞中,著书 立说,收徒传教。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是中华大地上的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 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礼 记•王制》上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 川,五岳视三公”,可见在中国历史 上,五岳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地 位,而道教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与 五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教从成立那时起,就把中国远 古时代对山岳的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 而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不仅 是各路神仙集中修炼求真的场所,而 且也是神仙们参悟各种玄妙道理的地 泰山 五岳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五岳 不仅是各路神仙修炼的场所,也是他们参悟 玄妙道义的地方。泰山是五岳之中的东岳, 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 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方。另外,道教赋予了五岳--层神秘色彩,道 家认为这五座山中各有尊神,他们分别掌管 着自然、人类的养育和生衍,古书上就有“五 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的说法。 从深层次上讲,道教对五岳的推崇源自道家 “洞天福地”的学说。作为一贯提倡重人贵生 的道教,在追寻人间仙境的过程中认识到,琼 岛仙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但毕竟是 要在通过修炼得道后,才能登临。为了把理想 的追求和现实的营造合为一体,道教开始了 洞天福地的建立,并在五岳之上把建造人间 仙境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是中华大地上的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 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礼 记•王制》上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 川,五岳视三公”,可见在中国历史 上,五岳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地 位,而道教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与 五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教从成立那时起,就把中国远 古时代对山岳的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 而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不仅 是各路神仙集中修炼求真的场所,而 且也是神仙们参悟各种玄妙道理的地 泰山 五岳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五岳 不仅是各路神仙修炼的场所,也是他们参悟 玄妙道义的地方。泰山是五岳之中的东岳, 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 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另外,道教赋予了五岳--层神秘色彩,道 家认为这五座山中各有尊神,他们分别掌管 着自然、人类的养育和生衍,古书上就有“五 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的说法。 从深层次上讲,道教对五岳的推崇源自道家 “洞天福地”的学说。作为一贯提倡重人贵生 的道教,在追寻人间仙境的过程中认识到,琼 岛仙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但毕竟是 要在通过修炼得道后,才能登临。为了把理想 的追求和现实的营造合为一体,道教开始了 洞天福地的建立,并在五岳之上把建造人间 仙境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道教四大名山在哪里? 道教四大名山在哪里? “道教四大名山”是指江西龙虎山、湖北 武当山、安徽齐云山以及四川青城山。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道教正一 派“祖庭二传说曾经有九十九条龙在山中集 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 相让。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 美其中”,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位居道教名 山之首。武当山又叫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 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两个字 就是“非真武不足以当之”的意思。现存的 36处宫观大多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完 整、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青 城山有这样的传说,公元143年,“天师”张 道陵来到青城山,看到这里深幽涵碧,就选 择在这里结茅传道,并开创了天师道。此后 青城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 下幽”的美誉。齐云山因其山势“一石插天, 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被称做白 岳。乾隆称赞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 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畿客更是在 三年之内两次游览齐云山。此外还有不少人 认为终南山应该被列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原因是王重阳曾经在这里修道。
道教四大名山在哪里 “道教四大名山”是指江西龙虎山、湖北 武当山、安徽齐云山以及四川青城山。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道教正一 派“祖庭二传说曾经有九十九条龙在山中集 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 相让。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 美其中”,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位居道教名 山之首。武当山又叫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 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两个字 就是“非真武不足以当之”的意思。现存的 36处宫观大多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完 整、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青 城山有这样的传说,公元143年,“天师”张 道陵来到青城山,看到这里深幽涵碧,就选 择在这里结茅传道,并开创了天师道。此后 青城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 下幽”的美誉。齐云山因其山势“一石插天, 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被称做白 岳。乾隆称赞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 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畿客更是在 三年之内两次游览齐云山。此外还有不少人 认为终南山应该被列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原因是王重阳曾经在这里修道。
关于符箓绘制与与过程注意事项 书符看似乎简单,实则复杂。不仅有多种符字、图案依一定程序组合而成,还包括一些符面上看不到的科仪程序。 在实际的操作时,可把一道道符细分为许多部分,以便学习和书写,这种分解的过程叫做“散形”。 宋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卷中记载:“丹阳符一气混成,本无散形,应干符篆,古无聚形,本从一气所生,故曰元始符命。董君丹阳符,有十三段散形咒语,始聚为一符。” 汉唐的道符并没有聚散,自宋以来,才将道符分解,以便操作。每一道符的散形在书写时,都配有相关的咒、诀,有的还需存想、请神,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准确、连续的书写。 由散形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道符时,叫做“聚形”,或“合形”。这个书符的过程,叫做“笔法”。 《辰州符咒大全》记载:“书符亦如作摘篆钟鼎之文,笔次之先后起落,皆有一定,不可草率从事,否则必失灵应。盖所谓符者,非任意为之者也,其间亦有文字在。特此等系上古秘文,吾人不之识。” 《辰州符咒大全》还记载:“故学书符者,以研究其笔法之先后为要着。然符篆之笔次,复杂异常。非道中人,一时颇不易得其端倪。” 了解书符的“笔法”,是学习和研究道符的重要内容。 为此,李远国先生在《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里以三光正气符为例,分析了相关道教书符的“笔法”。 三光正气符里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北斗的光气与灵能。天心派认为,三光正气如果灌注到身心,能驱邪除病,长生在世。凡修持三光符法有成就者, “能请三光气,日久不怠,千日功成,滋悦颜色,壮体轻身,免诸百病。若终身不倦,渐人仙真,功力难以尽言。” 书符之前,书符者先要遵守七戒、五忌,避开禁日,选择吉日,并准备好各种祭神的供品、笔墨纸帛等,然后沐浴净身,入坛依以下程序,施法画符: 1、先静心调息,布气存神,意念法坛威严,满天遍地燃起雷霆大火,烧遍自己全身,身体内外皆一片光明。 随后,“变神”——想象自己化变成为天师,头戴朱雀,足踏灵龟,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名青衣童子捧执法印、令旗,贴身侍卫,直符神吏按剑持戟在前,虎贲的军伍列陈扬威于后。 再存想度师在前,祖师在后,带领天蓬元帅及三十六员神将,持杖兵器侍卫法坛。然后法师默奏上帝,恭请符中神真降临,手结印诀,准备引神入坛。 2、聚精凝神,念集神咒: “六甲阳神,来侍吾左,侍卫书符。六丁阴神,来侍吾右,侍卫书符。四直功曹,来侍吾前,侍卫书符。急急如律令。” 咒毕,存想各路神真应召纷纷降临,聚集法坛。 3、 法师圆瞪双目,怒视装着朱砂的盏子。念诵咒语: “阳精朗耀,阴鬼当衰,神朱赫赫,元露太微。七气成灰,五气成台,百邪皆灭,万鬼皆摧。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呈光气,吹入朱砂盏中。再取朱砂,于香上度过。 4、 法师手持毛笔,于香上度过,想象毛笔化为神剑,锋芒赫奕,发出剑气神光。即念敕笔咒: “太阳俱照,阴鬼当衰,神朱耀目,九霞太微。我令所使,万鬼俱摧。七气成火,三气成台。二星俱照。符到速迢。笔为神剑,墨为弋戟。笔法治病,万鬼伏匿。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罡光气,吹人笔中。 5、 执墨于香上度过,念诵咒语: “神墨灵灵,月中真精,书符禁鬼,邪魔灭形。病人带吞,永保安宁。急急如律令。” 咒毕,取天气吹布墨上。 6、 再执笔,于香上度过。念咒: “笔为利刀,墨为百药。邪精断却,百魅摧落。神笔灵灵,书符遣精。召官官到,召吏吏行,指人人生,指鬼鬼灭。付吾魁呈之下,人地万丈,无动无作。急急如律令。” 7、以左手结“斗诀”——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固成拳,以大指压掐定,伸直食指,即成。右手擎砚水于香上度过。念咒: “四明开朗,天地为常。三光神水,辟除不祥。双星守镇,七灵通光。书符煞鬼,伏吾魁是。邪鬼宾伏,万气混康。太上老君,教我煞鬼,与吾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仙契道,佩带印章。急急如上帝敕。” 8、左手变诀,结“紫微印”——小指横过四指背,与大指相勾,掐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即成。右手执墨,存想自已变神为天师。先左转磨墨四十二转,象征集聚十二辰、二十八宿及日月之灵能;再右转磨墨七转,表示汇合北斗七星的光气。以上左右磨墨,各二遍。再吹天罡光气,吹布砚墨之中。 9、执笔香上度过,念诵天帝释章咒: “天帝释章,佩带天呈。五方凶恶之鬼,何不消亡。飞光一吹,万鬼伏藏。天是大圣,杀人鬼心。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罡气,吹入笔中。 10、左手复结斗诀,右手执笔蘸墨,聚神凝气,神注纸上,疾切书符,一气呵成。先书符头图片,再书符尾图片,于符尾中涂圈,先左七转,次右七转,再左七转,涂抹为图片,最后于符中虚书“敕”字,作为符窍。并存想天罡大圣随光气降入符中。 11、符聚成形,再念咒: “仰告天呈大圣,北斗尊星,太阳日君,太阴月君。诛灭凶恶,灭迹除形。魔王惧畏,胆碎心倾。救民疾苦,大赐威灵。治病去祸,回死作生。天符到处,永断妖精。降临真气,圣威奉行。急急如上帝律令敕。” 咒毕,吸三光正气,吹布符上,存想符图神光耀目,神真布卫威严,等待遣令。 12、左手仍为斗诀,右手执符,面向东方,念咒: “日出东方,赤阿堂堂。某人服符,符卫四方。神符人腹,搜胃荡肠。百病除愈,骨体康强。千鬼万神,无有敢当。知符为神,知道为真。急急如律令摄。” 13、把画好的符交给求符者,交付时念发符咒: “乾元亨利贞,万邪不干正。风伯雨师,四直功曹,五雷使者,托符奉行。功曹三人,使者三人,随吾神符,与吾治事,卓剑相待。急急如律令。” 14、符交送毕,法师还需遣将,意念诸神随符令同去,为人解厄治病,驱魔降鬼。法师双手结“雷局”——左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子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握固,此为雷印(阳雷);右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亥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此为霆印(阴雷)。吸东方正气,散手发出。并念遣将咒: “天雷隐隐,龙虎交横。日月罗列,照我分明。今日功曹主将吏兵,执符而行。急急如律令。” 一道形似简单的三光正气符,整个书符的过程非常繁复、劳神,而这十几道工序还仅是书符之际的程序,除此之外,法师必须熟习各种印诀、咒语、禹步的功用,了解各路神真的名讳、形象、职司,不得错乱。否则诸真不降,反受其殃,符亦徒有其表,毫无功验。 所以书符要靠平时长期积累的功夫,才能在画符时一笔挥就、非常灵验。
幽冥七十二司(下) 第四十七司 掌飞禽司 古诗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小鸟在巢望母归。树上飞禽乃灵性之动物,它既能捉害虫又能保护生态平衡,劝人莫持枪打鸟若有人强行打鸟,死后要归此司受罪。 第四十八司 掌宿孽疾病司 宿孽就是宿世冤孽。劝君在世莫害人,害人如同害自己。人生在世以慈善为本方便为门,人若存心不善伤天害理,坏事做绝或奸人妇女或杀人放火或卖国求荣等,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外,死后来生还要得到恶的报应。 第四十九司 掌水府司 中岳大帝是地府之尊神,掌管人间善恶报应,就龙宫水府岳神亦有管理之权限。因此水中珍贵动物,如娃娃鱼等不但人类保护,岳神也要管理,若世人明知故犯任意捕杀,一但阳寿尽绝归到此司也要受无穷之罪。 第五十司 掌十五种善生司 一生者,生逢善处;二生者,常生善国;三生者,常值好时;四生者,常逢善友;五生者,常得具足;六生者,道心纯熟;七生者,不犯国律;八生者,家和子顺;九生者,财食丰足;十生者,人人恭仰;十一生者,不贪不色;十二生者,研求皆遂;十三生者,善神拥护;十四生者,怜贫恤孤;十五生者,甘为吃苦。 第五十一司 掌无主孤魂司 孤魂者,无后者死,战场流血死,荒野冻饿死等。所谓孤魂无依无靠难得超度,这些孤魂归此司由此司统一安排,按功过安排享乐受罪。 图片 第五十二司 掌风伯司 风有四季风,春为和风,催动每种植物生芽开花结果。夏天为季风,调和酷暑催动雨河。秋季为杀风,催动植物落了后果实饱满。冬季为密风,催动雪花飘舞迎接来春再生,风有风伯受此司管辖。 第五十三司 掌阴谋司 阴谋暗算害人家,天眼分明目不花。事到头来方懊悔,始知前日念头差。这首诗单说度量狭窄谋计害人之人,劝人莫存此心若有者速改之,不然百年后定入此司受无数酷刑之苦。 第五十四司 掌欺昧司 所谓欺昧就是以强欺弱,以智欺愚,明瞒暗骗,欺孤逼寡等小人行为。劝人广存善心德行莫存小人欺昧之心,若不死后归入此司受尽挖心之苦。 第五十五司 掌城隍司 城隍为一方之神,他保佑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制服恶贯满盈之小人。此司专管督促城隍做好此事,如若城隍不忠于职守事物疏漏者将受到此司惩罚。 第五十六司 掌山神司 山神为一方之神,其职责是专管本山事物,保佑本山黎民百姓,保护本山狼虫虎豹,飞禽花草不受其害。若有人无故伤害,此司将督促山神予以严厉之惩罚。 第五十七司 掌精怪司 古书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凤鸣崚山有周八百年江山,河马驮图始有易经刘邦斩蛇开基汉业,这是兴国祥瑞。也有纣王遇妲己,吴王遇西施,京户山崩,这是败国象征,所有这些是此司根据国之气数差祥瑞或精怪来对付国家的。 第五十八司 掌门神司 门神为各家各户护门之神,职责是保佑该户消灾免难,家庭和睦,财源旺盛,抵制邪怪妖妄侵入。此司专管督促门神做好以上事情,如若不然将受到此司惩罚。 第五十九司 掌索命司 此司专查被害屈死之冤鬼。若人受屈死后可到此司挂号登记报道后,此司可根据冤魂受害的浅深指定到阳世间找自己的仇人报仇。用小计可使作恶之人吊死,车轧死,摔死,拿刀自刎等多种死法。 第六十司 掌行悔司 行悔即淫悔。世云:万恶淫为首,世上有些人贪色好淫逞霸欺弱,有些得到现实报应。如在外奸淫人家之妻女,自己的妻女也被奸悔,有些得到后报应,今生奸淫人家妻女来生转为人之妻女***悔。 第六十一司 掌杀生司 此司专管任意滥杀无辜之事,奉劝世人以不杀生为根本。家之六畜山之野生动物都是一条生命,有世人图一时口福或贪财取利,而任意宰杀无辜涂炭生灵,死后将入此司遭受无形之苦。 第六十二司 掌善报司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此司专管善报,世人做了好事不论多少,此司都为君记账入册,待死后通过福寿司判定。做好事者要得到好的报应或转生富家或转生官家或上天堂,享福享乐。 图片 第六十三司 掌忠孝司 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此司掌管忠孝,使忠孝者得到善报,不忠不孝者得到恶报。忠孝程度有深浅,所得报应有高低。 第六十四司 掌贵贱司 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此司专管出生贵贱。所谓出生贵贱,当看前生如何,若前生常行善事,今世将生到富贵人家,若前生作恶多端,今世将会眼瞎、腿瘸、痴呆,衣食无着而为贱者。 第六十五司 掌胎生司 所谓胎生是指父精母血而孕生的哺乳动物,人类是其中之一。此司专管胎生动物之胎生若能和善相处,互为护爱者当投胎为人,否则投胎为兽,生受其苦。 第六十六司 掌湿生司 所谓湿生它既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它是根据气候变化由土中生出,如蠓虫、土元、跳骚等,它们自生至死由此司掌管。 第六十七司 掌水族司 所谓水族乃水中生物之总称,如虾、鱼、蟹、鳖等,它们都是灵性之物尽归此司所管,若不加爱惜任意捕杀,此司可视情节给以应有的惩罚。 第六十八司 掌促寿司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箕,十二年为一纪,一百日为一箕。做了坏事瞒的了人瞒不了神,所以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奉劝世人不可穷奢极欲,暴殄天物,仗势欺人造孽越大死期越近。 第六十九司 掌黄病司 黄病为天降之灾,又称大家病,原因是恶人多善人少,浪费多节俭少等等。人若不自量,此司会怪罪降灾的。 第七十司 掌积财司 常留盈余以备不足,积财不是叫你缺斤少两贱买贵卖,更不是叫你敲诈勒索抢劫偷盗的,而是应该通过正当渠道用自己的血汗换取财务的。积财者省吃俭用积存备用也,此司就是专管取财积财之道的。 第七十一司 掌真官土地司 土地掌管一方之土地,保佑一方之民。此司专管千家万户之土地神,督促检查后其历行职责管好一方。 第七十二司 掌引路司 人在阳世所做了善事,死后东岳大帝差派金童玉女手持幡幢,将善家亡者灵魂引到此司按其功绩给以优待,到福满后送到转生司转生富家善家得善发福。
科普贴关于济度孤魂时法师对阴灵说的引导咒语 关于济度孤魂时法师对阴灵说的引导咒 在祭炼度孤类科仪里,法师们在“施食”科仪之后,都会对幽魂们细心地解说人的生老病死、业力轮回、忧悲喜乐等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超越这样的业力流转,如何返回自身的本来面目,等等。在“正荐”和“普度”环节里,法师们都会以慈悯之心开示幽魂,以齐同慈爱之情感应万类,以普度群生之志践行教义,使有情了彻生死、洞明造化、返本合真。在这样的过程里,生者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亡灵得到开示,获得解脱。 图片 “正荐”的教化 正荐的“教化”是在三皈依、授戒之前举行的。首先,为众生说明的是宇宙是如何创造的,以及人的生活状态:积累阳炁成为天,积累阴炁成为地,阴阳之炁变合、禀受冲和成为人,人是禀受了天地的力量之后诞生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长。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及夫元精既判,道体斯漓,清炁高澄,积阳成天,浊气混凝,积阴成地。阳变阴合,而人物于是生矣。禀冲和而为人,孕繁炁而为物。号物为万,人处一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以为万物最灵也”。 但是人诞生后,追逐虚幻的境界,迷惑自己的情识,不断制造罪业,智谋巧诈互相鼓动,贪欲连续滋生。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奈何人伪日滋,天和风靡,智巧相胜,贪欲自将”。 追求感官的快乐、迷乱的情绪刺激,常常违背常规、逾越法度,身体成为罪的源泉,冤仇充满心中。这些都是众生的业障招来的,自己作的孽,自己受到恶果。这并非地府故意下的圈套。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遂至逐境迷情,背常越法,身为罪府,心作冤都……展转报对,循环终天,皆众生妄业所召,自作自受。非北都泉曲故张宪网,巧设冤机,使生民坐罹痛恼也”。 图片 以上是人类的化生到业力流转的过程,随后将开示众生得以超脱轮回、自作主宰的根据——真常之性。 这正常之“性”是昭然存在在天地之间的,这个“性”是人人都具备的,本来圆满的。智者不多余,愚者不缺乏,既不是生者才有,也不是人死了就消失了。只是因它会如影随形的被业力所牵累,所以不能解脱,要是觉悟这些真理,轮回立即就停止了。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所以虚灵不昧,昭昭然在天地之间者,惟性而已。是性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不以智而赢,不以愚而乏,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特患为业所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胶固缠缚,不能解脱”。 人们之所以会有业力流转,是因为真常之性堕落之后成为轮回的基础,成为一个虚妄不真实的“我”,以各种感官和欲望综合、拼凑出来的“我”为基础,造作各种各样的惑乱。 虽然如此,“而吾一性之真,自然与天地同存,亘浩劫不坏矣”,在这样的过程里,人们天然具有的超越欲望和不实的本来“一真之性”,仍然是与天地自然同在的,亘古以来丝毫不会损坏。 图片 所以,在为众生开示的过程里,也会援引《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指出众生放弃本来圆满的“真实”迷惑地追逐“妄幻”,沉溺感官的快乐下,堕落业力的轮回里。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众生耽着幻尘,沦浃肌骨,弃真就伪,舍实趋华。如蛾赴灯,如蚁旋磨,置身荆棘丛中,自谓乐意,罔念回头,业力所牵,终归沦坠”。 随后,又开示众生如何去妄归真。圣贤们也会依据戒律,防止这样的倾向,不能堕落邪道,要走正道,洗涤气质之情,返回天地之性。虽然这些戒律的条目多得像星星一样,但是最先要授九真妙戒。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蕊笈琅函,金科玉律,具严戒法,条目星罗。今者坛列虚皇,斋崇灵宝,按科宣演,惟当以九真妙戒为先”。 图片 普度里的教化 在炼度结束后,授戒、传符之前也会举行普度的教化。念智慧颂后,接着开始说教。首先,向众生开示宇宙的产生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道产生一,一分为三,三就是天、人、地。人是“合三而成一”的,这里的三就是精、炁、神。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道生一而分三,曰天曰人曰地,人合三而成一,惟精惟炁惟神。” 神能控制炁,所以,神存在,炁就存在。炁能保持形体,要是炁消失,形体也灭亡。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神以御炁,神存而炁亦存。炁以留形,炁散则形亦散”。 人活着的时候,神能主宰炁和形体。人死亡的时候,形体随着炁的灭散而亡,神退出形炁,退散虚空。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生也炁与形会,神入而主宰。其死也形逐炁亡,神出而退虚空”。 图片 神在人中的时候,接受物质的诱惑而作业因,一点也不受损害。但是因为受到业因的影响,轮回六道,神本来是明显的,只是暂时在昏昧的状态。 要超越善与恶。人需要超越善、恶的二边对待,觉悟元神本来清净、光明,各种尘染本来也不存在,所以业报的主体是虚妄堕落的主体,本性自然虚空,业报的本性也自然虚空,所以六道也只是业力流转的结果,六道本性也是自然虚空的,以此,轮回自然停止。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寂照含虚空,惟觉我之元神,本来清静,若定水之无波,本来光明,若秋空之无医,灵明莹彻,朗觉妙圆……诸尘无有,业报自空,业报既空,六道亦无,六道既无,轮回自息”。 到来这里的亡魂们要是理解这些道理,觉悟到宇宙运行的真实情况,人生的本来面目,就可以被授经教戒律,上升至天堂。
关于糯米驱邪的来由与玄理 有看过殭尸电影的人,应该都对电影内用糯米驱邪的片段印象深刻。其中还有桥段是,片中的道士让徒弟到米店买糯米要防止殭尸,可是米店老板偷动手脚,混入了一半大米,导致殭尸还是入侵了家中。这让许多观众都很好奇,难道真的只有糯米有驱邪功用吗?一般的白米、糙米就没有驱邪效用吗? 古时候,中国南方流传一习俗,若是村子里有人过世,为避免尸气扩散,会在灵床四周洒上糯米,且村子每户人家也会在家门口洒糯米以避邪,可见糯米避邪的特性并不是电影随便捏造的。 不只是糯米,浸泡过糯米的水也具有驱邪功用,电影里的桥段也会以糯米水泼在殭尸身上,导致其元气大伤。根据文献记载,在古代墓葬中,叠砖时会在砖的缝隙填入石灰与糯米水,用来加固砖体,但除了使砖体更稳固、不致坍塌外,糯米水还能避免尸气蔓延、诈尸。 虽然我们看到的都是糯米可驱魔避邪的例子,但其实不管是糯米还是白米、糙米,都是米,所以不管是哪种米其实都具有驱邪避凶的效用。
科普贴关于糯米驱邪的来由与玄理 有看过殭尸电影的人,应该都对电影内用糯米驱邪的片段印象深刻。其中还有桥段是,片中的道士让徒弟到米店买糯米要防止殭尸,可是米店老板偷动手脚,混入了一半大米,导致殭尸还是入侵了家中。这让许多观众都很好奇,难道真的只有糯米有驱邪功用吗?一般的白米、糙米就没有驱邪效用吗? 古时候,中国南方流传一习俗,若是村子里有人过世,为避免尸气扩散,会在灵床四周洒上糯米,且村子每户人家也会在家门口洒糯米以避邪,可见糯米避邪的特性并不是电影随便捏造的。 不只是糯米,浸泡过糯米的水也具有驱邪功用,电影里的桥段也会以糯米水泼在殭尸身上,导致其元气大伤。根据文献记载,在古代墓葬中,叠砖时会在砖的缝隙填入石灰与糯米水,用来加固砖体,但除了使砖体更稳固、不致坍塌外,糯米水还能避免尸气蔓延、诈尸。 虽然我们看到的都是糯米可驱魔避邪的例子,但其实不管是糯米还是白米、糙米,都是米,所以不管是哪种米其实都具有驱邪避凶的效用。
科普帖道教雷祖与王灵官由来 道教雷祖与亡灵关由来 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又称神霄玉清天王,是雷部最高神,也是道教最重要的神尊之一。 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地位尊贵,统领雷部。白玉蟾祖师称“九天者,乃统三十六天总司也,盖以九天之名者,取其阳刚而不泯者之谓也。应元者,仰惟元始祖劫一炁分真,玉清真王应元之体。雷者,阴阳二炁结而成雷,既有雷霆,遂分部隶九天雷祖。因之以剖析为五属,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声者,天地之仁声也。普化天尊者,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天尊以历劫应化,随时示号。本元始祖劫一炁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 在这里,雷祖被描述为元始天尊之子,玉清天王化身,九霄主宰,三界之主。雷祖神号也蕴藏着无穷意蕴,统领九天,实为阳刚,应于一元妙气,掌握阴阳相激之雷,发天地之仁声,普化众生。 雷祖信仰的兴起,与雷法的产生密切相关。 王文卿真人、林灵素真人、张继先天师,三位真人雅善雷法,开启神霄一脉。神霄雷法不单单是外在符咒,而是与个人修行密切相关。在信仰的修行实践中,掌握雷法之力。张继先天师就曾说,符咒是以内丹修行为基础的。随着神霄大师们的成长,雷法在道教内的话语权逐步增强,也引起了宋王朝的注意,并延请神霄祖师前来为宫廷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神霄大师们通过自己的修为,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获得了君王的信任,并进一步增强了神霄雷法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相信自己是神霄玉清天王转世,统领天界人间。借助朝堂的力量,以及神霄大师们自己的能力,雷法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王灵官祖师本为萨守坚真人点化神仙,萨真人乃是宋代得道,曾师法神霄派三位祖师,并学得雷法,而萨真人也与王灵官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萨真人是联系雷祖与王灵官二位神尊的重要线索。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萨真人原为医生,后来弃医学道。萨真人听闻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及王文卿真人道法高深,想要拜师学道,于是出蜀入陕,前往信州。一日行囊用尽,忽见三位道人走来,教授萨真人咒枣术、雷法,并赐法扇一柄,可以募资食饭、精修道法、治病救人,又赐书信一封,领持往天师府求师。萨真人秉持三位道人教诲,不贪利,不多求,扶危济贫,不一日来到信州天师府,方知所遇道人乃已故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 萨真人学得道法后,曾经寓居在某城隍庙中,但却被城隍驱走,萨真人遂赠与去城隍庙还愿之人香火。其人焚香,遂有雷火下降,焚烧城隍庙,而不祸及隔壁。这位城隍便是王灵官,而这也是萨真人与王灵官的初次相遇。但是根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二的记载,事情的起因则是因为当地以活人祭祀城隍,因而令萨真人引动雷火。但这个记载或许并不真确,因为后来王灵官上诉玉帝,说其无罪而遭灾,因此玉帝赐予灵官玉斧,相随萨真人,若有干犯天条,可以便宜行事。若王灵官真有吃人之事,又怎有可能上诉玉帝呢?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被驱逐便火烧城隍,萨真人行事似乎也并不符合今日观念,但结合后来萨真人与王灵官的结交来看,则真人行事实在难以捉摸,或在若有若无之间。 王灵官暗中跟随萨真人三年(白玉蟾祖师记为一十二年),未见违反天庭律令之事,心内感慨,愿为部将,奉行法旨。萨真人于是奏请上帝,奏封为先天御前雷霆猛吏三五火车紏罚铁面无私豁落雷公职任,并传授道法。因此,王灵官的事迹是与萨真人密切相关,也可以视为神霄雷法传人。传说邱祖在玉帝面前,诉说修道之难,王灵官表示若有人修行,人只要有三分修持便有七分感应,有十分修持便随时照临,祖师大喜而谢。因此王灵官也是护法佑道之神。 至于明代,萨真人便与王灵官合祀。明代周思德真人受五雷火法,以灵官法闻名,又有成祖时诸多显圣事迹,王灵官信仰便大行于世,成为纠察过错之神。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中又宣示了王灵官的职责:在众人“不敬三光,欺负神理,十恶忤逆,不忠不仁,不慈不善,不义不孝,毁伤物命,杀害众生”之时,元始天尊诏令王灵官“剪除凶恶,专治不忠不孝,违背君亲师友诸事”,王灵官也挺身担责,与萨真人一同济世。 通过以上的记载来看,雷祖与王灵官并非是同一尊神,但是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雷电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大自然的力量之一,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中也常用雷电巫术作为例证。可以说,在宗教巫术体系中,雷电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威力巨大的力量。也因此,雷祖在道教中的地位极为尊崇,雷法成为道教重要法术。道教独特的天人观,又赋予雷电以神圣道德意蕴,至刚至阳,破邪破妄。因此在道教中,雷便代表着正义与道德。也因此,受雷法于萨真人的王灵官,作为雷部神将,便先天具有了对作奸犯科的纠察职责,也因此号称太乙雷神应化天尊,太乙表明王灵官已得大道,雷神彰明灵官身份,应化明灵官随机应化、感应群生,天尊宣告灵官尊位。 因此雷祖与王灵官,皆通雷法,但非一神。雷祖更接近先天得道、无始无终的先天创世神,而王灵官则是在后天修行返本还原的神灵。联系了雷祖与王灵官的关键人物是萨守坚真人。萨真人修行雷法,道行高深,德行兼备,誓愿收摄群魔、断除邪鬼、判分人道、冤业消散,具大功德,后来也被尊奉为天师。
科普帖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点击图片查看天师府中元节法讯 图片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属纯阴。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 以五行言之,方位中之北、时令中之冬、十二地支中的亥子、五气中的寒,都属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 至阴的北方就是祭祀人鬼的“宗庙祭祀之象”,而对于人们祭祀的孝顺行为,鬼也以水德来报应。 北方至阴,宗庙祭祀之象。冬,阳之所始,阴之所终。终始者,纲纪时也。死者魂气上天为神,魄气下降为鬼。精气散在于外而不反。故为之宗庙,以收散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饭,敬之至也。敬之至,则鬼神报之,以介福。此顺水气。水气顺,则如其性。如其性,则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废祭祀、漫鬼神,逆天时,则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没溺,坏城邑,为人之害。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体性》 七月为申,申也说明鬼气与水气相一致。《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马书田在《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指出,“此处阴气指鬼,七月为鬼节。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时候,鬼会显现形貌动态,吏臣们在餔时(傍晚)持臼,听命神令政事”,而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天师府中元节法讯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木生于亥,壮于子,死于未;三辰皆木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木也。”这就是三合说。《淮南子》的三合说,在后世又发展为五行寄生十二宫,即将五行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分为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王、衰、病、死、葬十二阶段,与十二个月一一对应,以水为例,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二《论生死》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辰,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这是《淮南子·天文训》的生、壮、死三阶段说的发展与细化,重要转折阶段还是在申生、子王(旺)、辰葬。 兹将《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水在一年之中生、壮(旺)、死(墓)的过程画为图。 图片 申是七月,子是十一月,辰是三月。《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而在五行之气的三合说中,申是水气生之时。水气,也就是阴气在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三月消亡。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 图片 前文提到民间俗信七月鬼门开,有些地方整个七月成了鬼节,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观察,也就不难理解。到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最好希望野鬼远走他乡;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造成“鬼乱窜”的局面。 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三个月活动受到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科普贴关于中元阴灵种类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鬼似乎是邪恶的代名词,好象专门在害人、吓人的样子。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般。那饿鬼道之鬼,是在接受饥饿之苦刑。那地狱道中的鬼,是在地狱中接受刑罚之苦。如何能跑到人道中来害人、吓人呢?不过,真会吓人的鬼,必然是属于孤魂野鬼。真会害人的鬼,必然是含冤、含怨、含恨而死的鬼。换言之,所谓的鬼能区分成以下四类: 1、 饿鬼道中的鬼,为人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做人,却要活得像饿鬼一般,故其死后生魂消失,灵魂则入饿鬼道去受饥饿之苦。至于觉魂则归家中神位,受其子子孙孙的祭拜,但无法享受供品,因其正在饿鬼道受饥饿之苦。也就是说,饿鬼道中的鬼,只有一个灵魂,此灵魂正在受饥饿之苦。因此,绝不可能去害人或吓人。 2、 地狱道中的鬼,为人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做人,却犯下了大罪大恶。故当其死了以后,其生魂自然消失,灵魂则须下地狱,去接受地狱的审判和刑罚,当然得关在地狱中。至于觉魂潜入家中神位,接受其后代子孙的祭拜。也就是说,地狱道中的鬼,只有一条灵魂,此灵魂正在受地狱之苦。因此,地狱中的鬼,绝不可能出来害人或吓人。 3、 冤死、怨恨死的鬼,指的是不该死、不愿死、不得不死的鬼。如:车祸意外之死,被人陷害,仇杀之死,活得痛苦而自杀之死,皆不是正常、自然的死亡。通常人在自然状况下死亡,其生魂必自然消失。但死亡纯属不甘、不愿、不得已下产生,人的生魂必然执着不散,甚至会特别膨胀、强烈。由于生魂本质为恶,于是会更加倍地恶劣、恶化,此即所谓的恶鬼,而且恶鬼多半是冤死之鬼。因其生魂执着不放不散,必待其报了怨、报了仇后方会消失。或可借着种种的法事来超度它。当然其灵魂仍会随其业因六道轮回,其觉魂仍归家中神位,受后代子孙祭拜。也就是说,冤死之鬼只有一条生魂,并无灵魂的智慧,故会为恶害人。 4、 孤魂野鬼,指的是没人祭拜的鬼,通常人死了以后,觉魂会归入家中神位,受其后代子孙的祭拜和供养。若由于种种的变故或因素,此条觉魂没人供奉时,即变成了孤魂野鬼,四处游荡讨生活。觉魂乃半善半恶的,所以为了讨吃讨喝,就有可能去吓人、捉弄人。最常见的是人受惊、冲煞之类,只要祭拜一下,就可以平安无事。换言之,孤魂野鬼只有一条觉魂,故即是会吓人的鬼。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相信对所谓的鬼,必能有番更深入、更明确的认识。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鬼,通常都属于孤魂野鬼,其仅是一条半善半恶的觉魂罢了。除非与人有过深仇大恨,方有可能碰上恶鬼。至于饿鬼道中的鬼,或许在时空交错中会碰撞到,据说此鬼遇人便倒霉。至于地狱道中的鬼,每年农历七月,会放出地狱享受人的普渡,但有神兵神将领队,自不会吓人或害人的。
科普贴关于道教修行五苦 关于道教修行五苦 无论古今,只要有了钱、有了比较,意志脆弱的人们就会迷失容易失去自我。不要以为只有死后才会进入地狱,人或者被钱、爱、欲望、攀比牵绕,比上刀山下油锅更为苦恼。道教以为,人间有五种苦厄,称作“五苦五道门”: 第一门:色累苦心门 就是如今的世界上的潜规则、婚外情、乱性、一夜情等等,色,常常令人心智浑浊,分神离志,于是内心浮躁。色欲犹如泰山狠压在人身上,让人身心憔悴,此乃人间炼狱,谓之“泰山地狱苦道”。 第二门:爱累苦神门 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爱,是人间最温暖的东西,但是这里的爱是指过分的爱而生出的执着,和超出自己能力的追逐。所谓“执著之者,不名道德”,反对一门心思太过执著,因为万事万物有其运动规律,执著其中想要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却无法达到,通常会有很大的落差。 落差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们看到很多人选择跳楼、割腕也是多源自这些执著以及落差。他们犹如狂风一样的刀片,切割我们的精神。这种苦了我们自己神气的执著。这就是道教所谓的“风刀苦道”。 第三门:贪累苦形门 贪婪是人类的一大恶习。人们往往禁不住诱惑,贪财、贪色、贪恋虚名,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成了纯粹追求财、色、虚名,人生成了一场满足和不满足、占有以及不占有的追逐。 占有了满足了就开心,不满足不占有就痛苦,患得患失,活着的时候放不下,临死的时候舍不得,好像一匹马背着沉重的石头在走路,所以道教叫把这种劳累自己身体的贪欲叫做“騑山负石苦道”。 第四门:不副实华竞苦精门 这个的意思就是攀比的苦恼。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到,月薪只有3千的人却要追逐一个3万的皮包;家长们不甘示弱的互相攀比孩子们的成绩;竞赛和攀比都只为拔得头筹的胜利感,一种将别人踩在脚下的胜利感。而攀比会令人精力殚竭,犹如漂泊在江河里一样,一个浪花就能把人淹没,所以道教谓之“江河苦道”。 第五门:名身累苦魂门 这个门的意思是说人太在乎于自己,将自己太当作一回事。人的自尊自爱是必须的,自尊才能受人尊重;但是过度的自信自大自恋狂,就越过了雷池。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是领导,别人都要对他低头哈腰主动问候。 而换了一个新环境,没有人将他当领导对待,就内心暴跳如雷,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火炭一样,恨不得时刻喷火以泄愤怒,所以道教将此名之“吞火食炭镬汤苦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中讲: “此五苦五道之门,常居于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为学之本,而不解形于五道之上,灭迹于五苦之下,众累不断,沉沦罪门,何由得脱?腾身遁变,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学,当先断诸累,绝灭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克得变形,游宴诸天。” 以上五种痛苦,令人心、神、形、精、身受苦,受人间炼狱之刑罚,而道教就是救人于地狱之中,让人脱离现世的苦道,然后再教以养生之法保障生命质量。试想,人如果不脱离这些地狱苦道,求长生等于加刑,你又何苦修行?! 我们平日的很多嗜好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的,多数都已经成为习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改变需要时间意志和勇气。圣人所行都是不言之教,愿众生能生警觉之心!
鬼节科普 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属纯阴。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 以五行言之,方位中之北、时令中之冬、十二地支中的亥子、五气中的寒,都属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 至阴的北方就是祭祀人鬼的“宗庙祭祀之象”,而对于人们祭祀的孝顺行为,鬼也以水德来报应。 北方至阴,宗庙祭祀之象。冬,阳之所始,阴之所终。终始者,纲纪时也。死者魂气上天为神,魄气下降为鬼。精气散在于外而不反。故为之宗庙,以收散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饭,敬之至也。敬之至,则鬼神报之,以介福。此顺水气。水气顺,则如其性。如其性,则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废祭祀、漫鬼神,逆天时,则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没溺,坏城邑,为人之害。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体性》 七月为申,申也说明鬼气与水气相一致。《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马书田在《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指出,“此处阴气指鬼,七月为鬼节。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时候,鬼会显现形貌动态,吏臣们在餔时(傍晚)持臼,听命神令政事”,而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木生于亥,壮于子,死于未;三辰皆木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木也。”这就是三合说。《淮南子》的三合说,在后世又发展为五行寄生十二宫,即将五行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分为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王、衰、病、死、葬十二阶段,与十二个月一一对应,以水为例,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二《论生死》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辰,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这是《淮南子·天文训》的生、壮、死三阶段说的发展与细化,重要转折阶段还是在申生、子王(旺)、辰葬。 兹将《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水在一年之中生、壮(旺)、死(墓)的过程画为图。 申是七月,子是十一月,辰是三月。《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而在五行之气的三合说中,申是水气生之时。水气,也就是阴气在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三月消亡。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 前文提到民间俗信七月鬼门开,有些地方整个七月成了鬼节,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观察,也就不难理解。到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最好希望野鬼远走他乡;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造成“鬼乱窜”的局面。 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三个月活动受到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带师门进山等春分百花开修身结本年新生灵蝶,闭关一月半期间不接任何询道、理事、求学之类闲杂事务,谢谢。
悄悄给你们讲个故事 就是一个故事别当真了 阴间的官阳间的官都一样,衙门朝南开,有钱你就来,有恨有冤,只因查的不严 鬼也想投胎,每年名额就那么多,想过去行啊找人气命数来抵平衡 怎么办判官的生死簿是法宝不会坏,磨墨的碟子勾人的笔可是会坏的,都丢库房了 行走阴阳鬼差们没事摸点走,收了厉鬼冤魂们的钱把它们的契印弄到笔和墨碟上回阳间放一些笔和碟子上 然后传出话去想要问事~请碟仙笔仙 特好玩,小年轻们都来玩啊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阴阳术】遁甲天书地遁引蝶篇--苗家巫毒有蛊法、汉家阴阳可御蝶 蝶者,初为虫豸,貌丑而羸弱,为鸟兽人所逐食;沐雷雨款风山火飞尘,千般劫难而一朝感悟蛹化成蝶。 其羽化之艰辛及历途与吾玄门精修之大道相合,故私以蝶可为灵兽。虽蝶灵动腾云、羁野难训,然吾得阴阳术遁甲天书三卷之地遁引蝶篇,习之一载而有小成,今与诸君示之,其不逊苗疆灵蛊,亦可化蝶逍遥游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