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弈水月 月之真蓝幽青
南苑紫竹动丝樱,宫檐三更霜落凝;水寒飘渺淩烟镜,月墨中天摰剑影
关注数: 30 粉丝数: 2,172 发帖数: 12,284 关注贴吧数: 39
为什么说名师难遇 世人皆言明师难遇。其不知,可堪传承的载道之器同样难求。故古来明师教人,无不千磨百折,明察暗试,以验真假。若非真诚志士,即便堆金积玉,亦冷笑不应。 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尚且如此,何况于成道。大道修养,绝非玄虚不实之事,必须有慎终如始的精神,发大愿力,行大脚力,一步一步,坚忍不拔地前行方可。 首先,须立三志: 一、要看破世事。世事既来,我皆自然应对,拿得起,放得下,“为道日损”。从眼界上,不为世间乱象所惑。从心胸上,不为尘缘私欲牵缠。从自性上,不为流俗功利习染。若要看得破,还须有大智慧,这种智慧,人本足俱,就在自性之中,在虚静之中,无须他求。即以真性之光观照世事、去伪存真,以真常之道应对时物、返本还元; 二、要穷究至理。修真之路,惟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穷至理,必陷入盲修瞎炼,白白浪费宝贵光阴。玄微妙理,不离河洛之数、大易之义、黄老之道,此等基理不通,绝难读懂真经、悟透真机。反之,若能坚持习经参悟,辅以寻师访友,进而感悟天地,终会发现,原来万物竟是一理,天人果然合一。此时,境界的提升,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三、要立志长久。大道恒常,万劫如一。大道修炼,亦须始终如是,以经久不已之功,成经久不易之事,任凭九九八十一难,我亦无怨无悔,无嗔无恨,恒常抱道,日久必会静气升而关窍开,机缘至而神明通。《太乙金华宗旨》有云:“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其次,要守三不: 一曰、不怕劳苦。身心修炼,无论筋骨气脉之形,还是精神魂魄之意,皆须千磨百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可见精进。境界修养,亦复如是。前人有告戒,怕苦不入真; 二曰、不迷酒色。近酒色者多乱性,贪美味者神气腥。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养口不养心。此间尚须耐得寂寞,淡漠浮华,不傲不盈,谦虚谨慎,不为外物所累,恪守精气神三宝。要之,凡浮华傲满,贪恋外物者,绝非载道之器; 三曰、不言是非。《西游记》有言:修行之人,“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不但不言是非,还要懂得不张扬、不显能。大道修行,贵在一个“隐”字。道无言,亦无形。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中自有奥义,须谨记。 再次,要含三德: 一、是忍辱受垢。道生于清静,德生于卑退。能忍辱,虽卑而不可踰,能受垢,虽柔而能胜强。懂得饶人让人,屈己尊人,常能平心下气,广行方便,即是上善若水,积功累德; 二、是热爱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所谓黄老之道,即是长生久视之道。此道贵生,不但要珍重自身难得的生命机缘,重要珍重天下万物皆一、生命相通的本元。物我同源,本无贵贱,相互转化而已。善待生命,是修真第一要妙; 三、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皆自然而然。修真之事,亦来不得半点伪善。自然者,自性使然也。自性即真性,人为即伪。故顺应自然,即是生命修行中顺应真性、去除习染的过程。 以上三件,皆修真者紧要之事,如不能身体力行,即便明师就在眼前,亦是虚张,毕竟生命的升华,是别人替代不得的。
道服有哪几种 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 斋丑仪式中所穿的服饰就是 服,道服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 礼仪,又受到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时代潮流演变的影响。根据道 教服饰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大体 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服, 法衣 道士平时穿蓝色、青色的道服, 法事活动时,担任不同角色的道士 穿着各类法衣・髙功法师拜经 时所穿的法衣,以金银丝线刺绣龙 虎、仙鹤、神仙等各种图案. 用于坛场醮仪一类是常服,是道士日常穿 戴的。法服与常服(冠裳)的来源不同,常 服来源于古***常服饰,而法服则来源于 古代祭祀时的专用服饰。现行的道教服饰, 属法服系列的有戒衣、法衣、花衣等,属常 服系列的主要有衬与袍两种,衬分为大村、 中衬、小衬。这两种服饰大多采用青色。 道教服饰对样式有专门规定。道装有大 褂、道袍(或称得罗)、戒衣、法衣、花衣(或 称做班衣)。大褂、道袍为日常服,戒服在受 戒时穿,法衣是作法或宗教大典时高工和方 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 衣。道服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 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因为满清入主关内 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但道士却不需要 改换服装,在这样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道服 得以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 (簪、冠、巾、衣、裳、履).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是中华大地上的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 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礼 记•王制》上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 川,五岳视三公”,可见在中国历史 上,五岳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地 位,而道教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与 五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教从成立那时起,就把中国远 古时代对山岳的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 而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不仅 是各路神仙集中修炼求真的场所,而 且也是神仙们参悟各种玄妙道理的地 泰山 五岳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五岳 不仅是各路神仙修炼的场所,也是他们参悟 玄妙道义的地方。泰山是五岳之中的东岳, 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 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方。另外,道教赋予了五岳--层神秘色彩,道 家认为这五座山中各有尊神,他们分别掌管 着自然、人类的养育和生衍,古书上就有“五 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的说法。 从深层次上讲,道教对五岳的推崇源自道家 “洞天福地”的学说。作为一贯提倡重人贵生 的道教,在追寻人间仙境的过程中认识到,琼 岛仙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但毕竟是 要在通过修炼得道后,才能登临。为了把理想 的追求和现实的营造合为一体,道教开始了 洞天福地的建立,并在五岳之上把建造人间 仙境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与道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五岳是中华大地上的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 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礼 记•王制》上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 川,五岳视三公”,可见在中国历史 上,五岳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崇高的地 位,而道教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与 五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教从成立那时起,就把中国远 古时代对山岳的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 而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不仅 是各路神仙集中修炼求真的场所,而 且也是神仙们参悟各种玄妙道理的地 泰山 五岳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五岳 不仅是各路神仙修炼的场所,也是他们参悟 玄妙道义的地方。泰山是五岳之中的东岳, 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 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另外,道教赋予了五岳--层神秘色彩,道 家认为这五座山中各有尊神,他们分别掌管 着自然、人类的养育和生衍,古书上就有“五 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的说法。 从深层次上讲,道教对五岳的推崇源自道家 “洞天福地”的学说。作为一贯提倡重人贵生 的道教,在追寻人间仙境的过程中认识到,琼 岛仙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但毕竟是 要在通过修炼得道后,才能登临。为了把理想 的追求和现实的营造合为一体,道教开始了 洞天福地的建立,并在五岳之上把建造人间 仙境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关于符箓绘制与与过程注意事项 书符看似乎简单,实则复杂。不仅有多种符字、图案依一定程序组合而成,还包括一些符面上看不到的科仪程序。 在实际的操作时,可把一道道符细分为许多部分,以便学习和书写,这种分解的过程叫做“散形”。 宋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卷中记载:“丹阳符一气混成,本无散形,应干符篆,古无聚形,本从一气所生,故曰元始符命。董君丹阳符,有十三段散形咒语,始聚为一符。” 汉唐的道符并没有聚散,自宋以来,才将道符分解,以便操作。每一道符的散形在书写时,都配有相关的咒、诀,有的还需存想、请神,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准确、连续的书写。 由散形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道符时,叫做“聚形”,或“合形”。这个书符的过程,叫做“笔法”。 《辰州符咒大全》记载:“书符亦如作摘篆钟鼎之文,笔次之先后起落,皆有一定,不可草率从事,否则必失灵应。盖所谓符者,非任意为之者也,其间亦有文字在。特此等系上古秘文,吾人不之识。” 《辰州符咒大全》还记载:“故学书符者,以研究其笔法之先后为要着。然符篆之笔次,复杂异常。非道中人,一时颇不易得其端倪。” 了解书符的“笔法”,是学习和研究道符的重要内容。 为此,李远国先生在《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里以三光正气符为例,分析了相关道教书符的“笔法”。 三光正气符里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北斗的光气与灵能。天心派认为,三光正气如果灌注到身心,能驱邪除病,长生在世。凡修持三光符法有成就者, “能请三光气,日久不怠,千日功成,滋悦颜色,壮体轻身,免诸百病。若终身不倦,渐人仙真,功力难以尽言。” 书符之前,书符者先要遵守七戒、五忌,避开禁日,选择吉日,并准备好各种祭神的供品、笔墨纸帛等,然后沐浴净身,入坛依以下程序,施法画符: 1、先静心调息,布气存神,意念法坛威严,满天遍地燃起雷霆大火,烧遍自己全身,身体内外皆一片光明。 随后,“变神”——想象自己化变成为天师,头戴朱雀,足踏灵龟,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名青衣童子捧执法印、令旗,贴身侍卫,直符神吏按剑持戟在前,虎贲的军伍列陈扬威于后。 再存想度师在前,祖师在后,带领天蓬元帅及三十六员神将,持杖兵器侍卫法坛。然后法师默奏上帝,恭请符中神真降临,手结印诀,准备引神入坛。 2、聚精凝神,念集神咒: “六甲阳神,来侍吾左,侍卫书符。六丁阴神,来侍吾右,侍卫书符。四直功曹,来侍吾前,侍卫书符。急急如律令。” 咒毕,存想各路神真应召纷纷降临,聚集法坛。 3、 法师圆瞪双目,怒视装着朱砂的盏子。念诵咒语: “阳精朗耀,阴鬼当衰,神朱赫赫,元露太微。七气成灰,五气成台,百邪皆灭,万鬼皆摧。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呈光气,吹入朱砂盏中。再取朱砂,于香上度过。 4、 法师手持毛笔,于香上度过,想象毛笔化为神剑,锋芒赫奕,发出剑气神光。即念敕笔咒: “太阳俱照,阴鬼当衰,神朱耀目,九霞太微。我令所使,万鬼俱摧。七气成火,三气成台。二星俱照。符到速迢。笔为神剑,墨为弋戟。笔法治病,万鬼伏匿。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罡光气,吹人笔中。 5、 执墨于香上度过,念诵咒语: “神墨灵灵,月中真精,书符禁鬼,邪魔灭形。病人带吞,永保安宁。急急如律令。” 咒毕,取天气吹布墨上。 6、 再执笔,于香上度过。念咒: “笔为利刀,墨为百药。邪精断却,百魅摧落。神笔灵灵,书符遣精。召官官到,召吏吏行,指人人生,指鬼鬼灭。付吾魁呈之下,人地万丈,无动无作。急急如律令。” 7、以左手结“斗诀”——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固成拳,以大指压掐定,伸直食指,即成。右手擎砚水于香上度过。念咒: “四明开朗,天地为常。三光神水,辟除不祥。双星守镇,七灵通光。书符煞鬼,伏吾魁是。邪鬼宾伏,万气混康。太上老君,教我煞鬼,与吾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仙契道,佩带印章。急急如上帝敕。” 8、左手变诀,结“紫微印”——小指横过四指背,与大指相勾,掐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即成。右手执墨,存想自已变神为天师。先左转磨墨四十二转,象征集聚十二辰、二十八宿及日月之灵能;再右转磨墨七转,表示汇合北斗七星的光气。以上左右磨墨,各二遍。再吹天罡光气,吹布砚墨之中。 9、执笔香上度过,念诵天帝释章咒: “天帝释章,佩带天呈。五方凶恶之鬼,何不消亡。飞光一吹,万鬼伏藏。天是大圣,杀人鬼心。急急如律令。” 咒毕,吸天罡气,吹入笔中。 10、左手复结斗诀,右手执笔蘸墨,聚神凝气,神注纸上,疾切书符,一气呵成。先书符头图片,再书符尾图片,于符尾中涂圈,先左七转,次右七转,再左七转,涂抹为图片,最后于符中虚书“敕”字,作为符窍。并存想天罡大圣随光气降入符中。 11、符聚成形,再念咒: “仰告天呈大圣,北斗尊星,太阳日君,太阴月君。诛灭凶恶,灭迹除形。魔王惧畏,胆碎心倾。救民疾苦,大赐威灵。治病去祸,回死作生。天符到处,永断妖精。降临真气,圣威奉行。急急如上帝律令敕。” 咒毕,吸三光正气,吹布符上,存想符图神光耀目,神真布卫威严,等待遣令。 12、左手仍为斗诀,右手执符,面向东方,念咒: “日出东方,赤阿堂堂。某人服符,符卫四方。神符人腹,搜胃荡肠。百病除愈,骨体康强。千鬼万神,无有敢当。知符为神,知道为真。急急如律令摄。” 13、把画好的符交给求符者,交付时念发符咒: “乾元亨利贞,万邪不干正。风伯雨师,四直功曹,五雷使者,托符奉行。功曹三人,使者三人,随吾神符,与吾治事,卓剑相待。急急如律令。” 14、符交送毕,法师还需遣将,意念诸神随符令同去,为人解厄治病,驱魔降鬼。法师双手结“雷局”——左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子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握固,此为雷印(阳雷);右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亥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此为霆印(阴雷)。吸东方正气,散手发出。并念遣将咒: “天雷隐隐,龙虎交横。日月罗列,照我分明。今日功曹主将吏兵,执符而行。急急如律令。” 一道形似简单的三光正气符,整个书符的过程非常繁复、劳神,而这十几道工序还仅是书符之际的程序,除此之外,法师必须熟习各种印诀、咒语、禹步的功用,了解各路神真的名讳、形象、职司,不得错乱。否则诸真不降,反受其殃,符亦徒有其表,毫无功验。 所以书符要靠平时长期积累的功夫,才能在画符时一笔挥就、非常灵验。
幽冥七十二司(下) 第四十七司 掌飞禽司 古诗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小鸟在巢望母归。树上飞禽乃灵性之动物,它既能捉害虫又能保护生态平衡,劝人莫持枪打鸟若有人强行打鸟,死后要归此司受罪。 第四十八司 掌宿孽疾病司 宿孽就是宿世冤孽。劝君在世莫害人,害人如同害自己。人生在世以慈善为本方便为门,人若存心不善伤天害理,坏事做绝或奸人妇女或杀人放火或卖国求荣等,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外,死后来生还要得到恶的报应。 第四十九司 掌水府司 中岳大帝是地府之尊神,掌管人间善恶报应,就龙宫水府岳神亦有管理之权限。因此水中珍贵动物,如娃娃鱼等不但人类保护,岳神也要管理,若世人明知故犯任意捕杀,一但阳寿尽绝归到此司也要受无穷之罪。 第五十司 掌十五种善生司 一生者,生逢善处;二生者,常生善国;三生者,常值好时;四生者,常逢善友;五生者,常得具足;六生者,道心纯熟;七生者,不犯国律;八生者,家和子顺;九生者,财食丰足;十生者,人人恭仰;十一生者,不贪不色;十二生者,研求皆遂;十三生者,善神拥护;十四生者,怜贫恤孤;十五生者,甘为吃苦。 第五十一司 掌无主孤魂司 孤魂者,无后者死,战场流血死,荒野冻饿死等。所谓孤魂无依无靠难得超度,这些孤魂归此司由此司统一安排,按功过安排享乐受罪。 图片 第五十二司 掌风伯司 风有四季风,春为和风,催动每种植物生芽开花结果。夏天为季风,调和酷暑催动雨河。秋季为杀风,催动植物落了后果实饱满。冬季为密风,催动雪花飘舞迎接来春再生,风有风伯受此司管辖。 第五十三司 掌阴谋司 阴谋暗算害人家,天眼分明目不花。事到头来方懊悔,始知前日念头差。这首诗单说度量狭窄谋计害人之人,劝人莫存此心若有者速改之,不然百年后定入此司受无数酷刑之苦。 第五十四司 掌欺昧司 所谓欺昧就是以强欺弱,以智欺愚,明瞒暗骗,欺孤逼寡等小人行为。劝人广存善心德行莫存小人欺昧之心,若不死后归入此司受尽挖心之苦。 第五十五司 掌城隍司 城隍为一方之神,他保佑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制服恶贯满盈之小人。此司专管督促城隍做好此事,如若城隍不忠于职守事物疏漏者将受到此司惩罚。 第五十六司 掌山神司 山神为一方之神,其职责是专管本山事物,保佑本山黎民百姓,保护本山狼虫虎豹,飞禽花草不受其害。若有人无故伤害,此司将督促山神予以严厉之惩罚。 第五十七司 掌精怪司 古书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凤鸣崚山有周八百年江山,河马驮图始有易经刘邦斩蛇开基汉业,这是兴国祥瑞。也有纣王遇妲己,吴王遇西施,京户山崩,这是败国象征,所有这些是此司根据国之气数差祥瑞或精怪来对付国家的。 第五十八司 掌门神司 门神为各家各户护门之神,职责是保佑该户消灾免难,家庭和睦,财源旺盛,抵制邪怪妖妄侵入。此司专管督促门神做好以上事情,如若不然将受到此司惩罚。 第五十九司 掌索命司 此司专查被害屈死之冤鬼。若人受屈死后可到此司挂号登记报道后,此司可根据冤魂受害的浅深指定到阳世间找自己的仇人报仇。用小计可使作恶之人吊死,车轧死,摔死,拿刀自刎等多种死法。 第六十司 掌行悔司 行悔即淫悔。世云:万恶淫为首,世上有些人贪色好淫逞霸欺弱,有些得到现实报应。如在外奸淫人家之妻女,自己的妻女也被奸悔,有些得到后报应,今生奸淫人家妻女来生转为人之妻女***悔。 第六十一司 掌杀生司 此司专管任意滥杀无辜之事,奉劝世人以不杀生为根本。家之六畜山之野生动物都是一条生命,有世人图一时口福或贪财取利,而任意宰杀无辜涂炭生灵,死后将入此司遭受无形之苦。 第六十二司 掌善报司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此司专管善报,世人做了好事不论多少,此司都为君记账入册,待死后通过福寿司判定。做好事者要得到好的报应或转生富家或转生官家或上天堂,享福享乐。 图片 第六十三司 掌忠孝司 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此司掌管忠孝,使忠孝者得到善报,不忠不孝者得到恶报。忠孝程度有深浅,所得报应有高低。 第六十四司 掌贵贱司 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此司专管出生贵贱。所谓出生贵贱,当看前生如何,若前生常行善事,今世将生到富贵人家,若前生作恶多端,今世将会眼瞎、腿瘸、痴呆,衣食无着而为贱者。 第六十五司 掌胎生司 所谓胎生是指父精母血而孕生的哺乳动物,人类是其中之一。此司专管胎生动物之胎生若能和善相处,互为护爱者当投胎为人,否则投胎为兽,生受其苦。 第六十六司 掌湿生司 所谓湿生它既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它是根据气候变化由土中生出,如蠓虫、土元、跳骚等,它们自生至死由此司掌管。 第六十七司 掌水族司 所谓水族乃水中生物之总称,如虾、鱼、蟹、鳖等,它们都是灵性之物尽归此司所管,若不加爱惜任意捕杀,此司可视情节给以应有的惩罚。 第六十八司 掌促寿司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箕,十二年为一纪,一百日为一箕。做了坏事瞒的了人瞒不了神,所以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奉劝世人不可穷奢极欲,暴殄天物,仗势欺人造孽越大死期越近。 第六十九司 掌黄病司 黄病为天降之灾,又称大家病,原因是恶人多善人少,浪费多节俭少等等。人若不自量,此司会怪罪降灾的。 第七十司 掌积财司 常留盈余以备不足,积财不是叫你缺斤少两贱买贵卖,更不是叫你敲诈勒索抢劫偷盗的,而是应该通过正当渠道用自己的血汗换取财务的。积财者省吃俭用积存备用也,此司就是专管取财积财之道的。 第七十一司 掌真官土地司 土地掌管一方之土地,保佑一方之民。此司专管千家万户之土地神,督促检查后其历行职责管好一方。 第七十二司 掌引路司 人在阳世所做了善事,死后东岳大帝差派金童玉女手持幡幢,将善家亡者灵魂引到此司按其功绩给以优待,到福满后送到转生司转生富家善家得善发福。
科普贴关于济度孤魂时法师对阴灵说的引导咒语 关于济度孤魂时法师对阴灵说的引导咒 在祭炼度孤类科仪里,法师们在“施食”科仪之后,都会对幽魂们细心地解说人的生老病死、业力轮回、忧悲喜乐等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超越这样的业力流转,如何返回自身的本来面目,等等。在“正荐”和“普度”环节里,法师们都会以慈悯之心开示幽魂,以齐同慈爱之情感应万类,以普度群生之志践行教义,使有情了彻生死、洞明造化、返本合真。在这样的过程里,生者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亡灵得到开示,获得解脱。 图片 “正荐”的教化 正荐的“教化”是在三皈依、授戒之前举行的。首先,为众生说明的是宇宙是如何创造的,以及人的生活状态:积累阳炁成为天,积累阴炁成为地,阴阳之炁变合、禀受冲和成为人,人是禀受了天地的力量之后诞生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长。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及夫元精既判,道体斯漓,清炁高澄,积阳成天,浊气混凝,积阴成地。阳变阴合,而人物于是生矣。禀冲和而为人,孕繁炁而为物。号物为万,人处一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以为万物最灵也”。 但是人诞生后,追逐虚幻的境界,迷惑自己的情识,不断制造罪业,智谋巧诈互相鼓动,贪欲连续滋生。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奈何人伪日滋,天和风靡,智巧相胜,贪欲自将”。 追求感官的快乐、迷乱的情绪刺激,常常违背常规、逾越法度,身体成为罪的源泉,冤仇充满心中。这些都是众生的业障招来的,自己作的孽,自己受到恶果。这并非地府故意下的圈套。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遂至逐境迷情,背常越法,身为罪府,心作冤都……展转报对,循环终天,皆众生妄业所召,自作自受。非北都泉曲故张宪网,巧设冤机,使生民坐罹痛恼也”。 图片 以上是人类的化生到业力流转的过程,随后将开示众生得以超脱轮回、自作主宰的根据——真常之性。 这正常之“性”是昭然存在在天地之间的,这个“性”是人人都具备的,本来圆满的。智者不多余,愚者不缺乏,既不是生者才有,也不是人死了就消失了。只是因它会如影随形的被业力所牵累,所以不能解脱,要是觉悟这些真理,轮回立即就停止了。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所以虚灵不昧,昭昭然在天地之间者,惟性而已。是性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不以智而赢,不以愚而乏,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特患为业所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胶固缠缚,不能解脱”。 人们之所以会有业力流转,是因为真常之性堕落之后成为轮回的基础,成为一个虚妄不真实的“我”,以各种感官和欲望综合、拼凑出来的“我”为基础,造作各种各样的惑乱。 虽然如此,“而吾一性之真,自然与天地同存,亘浩劫不坏矣”,在这样的过程里,人们天然具有的超越欲望和不实的本来“一真之性”,仍然是与天地自然同在的,亘古以来丝毫不会损坏。 图片 所以,在为众生开示的过程里,也会援引《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指出众生放弃本来圆满的“真实”迷惑地追逐“妄幻”,沉溺感官的快乐下,堕落业力的轮回里。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众生耽着幻尘,沦浃肌骨,弃真就伪,舍实趋华。如蛾赴灯,如蚁旋磨,置身荆棘丛中,自谓乐意,罔念回头,业力所牵,终归沦坠”。 随后,又开示众生如何去妄归真。圣贤们也会依据戒律,防止这样的倾向,不能堕落邪道,要走正道,洗涤气质之情,返回天地之性。虽然这些戒律的条目多得像星星一样,但是最先要授九真妙戒。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蕊笈琅函,金科玉律,具严戒法,条目星罗。今者坛列虚皇,斋崇灵宝,按科宣演,惟当以九真妙戒为先”。 图片 普度里的教化 在炼度结束后,授戒、传符之前也会举行普度的教化。念智慧颂后,接着开始说教。首先,向众生开示宇宙的产生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道产生一,一分为三,三就是天、人、地。人是“合三而成一”的,这里的三就是精、炁、神。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道生一而分三,曰天曰人曰地,人合三而成一,惟精惟炁惟神。” 神能控制炁,所以,神存在,炁就存在。炁能保持形体,要是炁消失,形体也灭亡。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神以御炁,神存而炁亦存。炁以留形,炁散则形亦散”。 人活着的时候,神能主宰炁和形体。人死亡的时候,形体随着炁的灭散而亡,神退出形炁,退散虚空。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生也炁与形会,神入而主宰。其死也形逐炁亡,神出而退虚空”。 图片 神在人中的时候,接受物质的诱惑而作业因,一点也不受损害。但是因为受到业因的影响,轮回六道,神本来是明显的,只是暂时在昏昧的状态。 要超越善与恶。人需要超越善、恶的二边对待,觉悟元神本来清净、光明,各种尘染本来也不存在,所以业报的主体是虚妄堕落的主体,本性自然虚空,业报的本性也自然虚空,所以六道也只是业力流转的结果,六道本性也是自然虚空的,以此,轮回自然停止。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寂照含虚空,惟觉我之元神,本来清静,若定水之无波,本来光明,若秋空之无医,灵明莹彻,朗觉妙圆……诸尘无有,业报自空,业报既空,六道亦无,六道既无,轮回自息”。 到来这里的亡魂们要是理解这些道理,觉悟到宇宙运行的真实情况,人生的本来面目,就可以被授经教戒律,上升至天堂。
科普帖道教雷祖与王灵官由来 道教雷祖与亡灵关由来 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又称神霄玉清天王,是雷部最高神,也是道教最重要的神尊之一。 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地位尊贵,统领雷部。白玉蟾祖师称“九天者,乃统三十六天总司也,盖以九天之名者,取其阳刚而不泯者之谓也。应元者,仰惟元始祖劫一炁分真,玉清真王应元之体。雷者,阴阳二炁结而成雷,既有雷霆,遂分部隶九天雷祖。因之以剖析为五属,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声者,天地之仁声也。普化天尊者,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天尊以历劫应化,随时示号。本元始祖劫一炁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 在这里,雷祖被描述为元始天尊之子,玉清天王化身,九霄主宰,三界之主。雷祖神号也蕴藏着无穷意蕴,统领九天,实为阳刚,应于一元妙气,掌握阴阳相激之雷,发天地之仁声,普化众生。 雷祖信仰的兴起,与雷法的产生密切相关。 王文卿真人、林灵素真人、张继先天师,三位真人雅善雷法,开启神霄一脉。神霄雷法不单单是外在符咒,而是与个人修行密切相关。在信仰的修行实践中,掌握雷法之力。张继先天师就曾说,符咒是以内丹修行为基础的。随着神霄大师们的成长,雷法在道教内的话语权逐步增强,也引起了宋王朝的注意,并延请神霄祖师前来为宫廷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神霄大师们通过自己的修为,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获得了君王的信任,并进一步增强了神霄雷法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相信自己是神霄玉清天王转世,统领天界人间。借助朝堂的力量,以及神霄大师们自己的能力,雷法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王灵官祖师本为萨守坚真人点化神仙,萨真人乃是宋代得道,曾师法神霄派三位祖师,并学得雷法,而萨真人也与王灵官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萨真人是联系雷祖与王灵官二位神尊的重要线索。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萨真人原为医生,后来弃医学道。萨真人听闻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及王文卿真人道法高深,想要拜师学道,于是出蜀入陕,前往信州。一日行囊用尽,忽见三位道人走来,教授萨真人咒枣术、雷法,并赐法扇一柄,可以募资食饭、精修道法、治病救人,又赐书信一封,领持往天师府求师。萨真人秉持三位道人教诲,不贪利,不多求,扶危济贫,不一日来到信州天师府,方知所遇道人乃已故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 萨真人学得道法后,曾经寓居在某城隍庙中,但却被城隍驱走,萨真人遂赠与去城隍庙还愿之人香火。其人焚香,遂有雷火下降,焚烧城隍庙,而不祸及隔壁。这位城隍便是王灵官,而这也是萨真人与王灵官的初次相遇。但是根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二的记载,事情的起因则是因为当地以活人祭祀城隍,因而令萨真人引动雷火。但这个记载或许并不真确,因为后来王灵官上诉玉帝,说其无罪而遭灾,因此玉帝赐予灵官玉斧,相随萨真人,若有干犯天条,可以便宜行事。若王灵官真有吃人之事,又怎有可能上诉玉帝呢?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被驱逐便火烧城隍,萨真人行事似乎也并不符合今日观念,但结合后来萨真人与王灵官的结交来看,则真人行事实在难以捉摸,或在若有若无之间。 王灵官暗中跟随萨真人三年(白玉蟾祖师记为一十二年),未见违反天庭律令之事,心内感慨,愿为部将,奉行法旨。萨真人于是奏请上帝,奏封为先天御前雷霆猛吏三五火车紏罚铁面无私豁落雷公职任,并传授道法。因此,王灵官的事迹是与萨真人密切相关,也可以视为神霄雷法传人。传说邱祖在玉帝面前,诉说修道之难,王灵官表示若有人修行,人只要有三分修持便有七分感应,有十分修持便随时照临,祖师大喜而谢。因此王灵官也是护法佑道之神。 至于明代,萨真人便与王灵官合祀。明代周思德真人受五雷火法,以灵官法闻名,又有成祖时诸多显圣事迹,王灵官信仰便大行于世,成为纠察过错之神。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中又宣示了王灵官的职责:在众人“不敬三光,欺负神理,十恶忤逆,不忠不仁,不慈不善,不义不孝,毁伤物命,杀害众生”之时,元始天尊诏令王灵官“剪除凶恶,专治不忠不孝,违背君亲师友诸事”,王灵官也挺身担责,与萨真人一同济世。 通过以上的记载来看,雷祖与王灵官并非是同一尊神,但是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雷电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大自然的力量之一,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中也常用雷电巫术作为例证。可以说,在宗教巫术体系中,雷电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威力巨大的力量。也因此,雷祖在道教中的地位极为尊崇,雷法成为道教重要法术。道教独特的天人观,又赋予雷电以神圣道德意蕴,至刚至阳,破邪破妄。因此在道教中,雷便代表着正义与道德。也因此,受雷法于萨真人的王灵官,作为雷部神将,便先天具有了对作奸犯科的纠察职责,也因此号称太乙雷神应化天尊,太乙表明王灵官已得大道,雷神彰明灵官身份,应化明灵官随机应化、感应群生,天尊宣告灵官尊位。 因此雷祖与王灵官,皆通雷法,但非一神。雷祖更接近先天得道、无始无终的先天创世神,而王灵官则是在后天修行返本还原的神灵。联系了雷祖与王灵官的关键人物是萨守坚真人。萨真人修行雷法,道行高深,德行兼备,誓愿收摄群魔、断除邪鬼、判分人道、冤业消散,具大功德,后来也被尊奉为天师。
科普帖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点击图片查看天师府中元节法讯 图片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属纯阴。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 以五行言之,方位中之北、时令中之冬、十二地支中的亥子、五气中的寒,都属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 至阴的北方就是祭祀人鬼的“宗庙祭祀之象”,而对于人们祭祀的孝顺行为,鬼也以水德来报应。 北方至阴,宗庙祭祀之象。冬,阳之所始,阴之所终。终始者,纲纪时也。死者魂气上天为神,魄气下降为鬼。精气散在于外而不反。故为之宗庙,以收散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饭,敬之至也。敬之至,则鬼神报之,以介福。此顺水气。水气顺,则如其性。如其性,则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废祭祀、漫鬼神,逆天时,则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没溺,坏城邑,为人之害。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体性》 七月为申,申也说明鬼气与水气相一致。《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马书田在《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指出,“此处阴气指鬼,七月为鬼节。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时候,鬼会显现形貌动态,吏臣们在餔时(傍晚)持臼,听命神令政事”,而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天师府中元节法讯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木生于亥,壮于子,死于未;三辰皆木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木也。”这就是三合说。《淮南子》的三合说,在后世又发展为五行寄生十二宫,即将五行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分为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王、衰、病、死、葬十二阶段,与十二个月一一对应,以水为例,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二《论生死》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辰,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这是《淮南子·天文训》的生、壮、死三阶段说的发展与细化,重要转折阶段还是在申生、子王(旺)、辰葬。 兹将《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水在一年之中生、壮(旺)、死(墓)的过程画为图。 图片 申是七月,子是十一月,辰是三月。《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而在五行之气的三合说中,申是水气生之时。水气,也就是阴气在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三月消亡。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 图片 前文提到民间俗信七月鬼门开,有些地方整个七月成了鬼节,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观察,也就不难理解。到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最好希望野鬼远走他乡;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造成“鬼乱窜”的局面。 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三个月活动受到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科普贴关于中元阴灵种类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鬼似乎是邪恶的代名词,好象专门在害人、吓人的样子。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般。那饿鬼道之鬼,是在接受饥饿之苦刑。那地狱道中的鬼,是在地狱中接受刑罚之苦。如何能跑到人道中来害人、吓人呢?不过,真会吓人的鬼,必然是属于孤魂野鬼。真会害人的鬼,必然是含冤、含怨、含恨而死的鬼。换言之,所谓的鬼能区分成以下四类: 1、 饿鬼道中的鬼,为人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做人,却要活得像饿鬼一般,故其死后生魂消失,灵魂则入饿鬼道去受饥饿之苦。至于觉魂则归家中神位,受其子子孙孙的祭拜,但无法享受供品,因其正在饿鬼道受饥饿之苦。也就是说,饿鬼道中的鬼,只有一个灵魂,此灵魂正在受饥饿之苦。因此,绝不可能去害人或吓人。 2、 地狱道中的鬼,为人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做人,却犯下了大罪大恶。故当其死了以后,其生魂自然消失,灵魂则须下地狱,去接受地狱的审判和刑罚,当然得关在地狱中。至于觉魂潜入家中神位,接受其后代子孙的祭拜。也就是说,地狱道中的鬼,只有一条灵魂,此灵魂正在受地狱之苦。因此,地狱中的鬼,绝不可能出来害人或吓人。 3、 冤死、怨恨死的鬼,指的是不该死、不愿死、不得不死的鬼。如:车祸意外之死,被人陷害,仇杀之死,活得痛苦而自杀之死,皆不是正常、自然的死亡。通常人在自然状况下死亡,其生魂必自然消失。但死亡纯属不甘、不愿、不得已下产生,人的生魂必然执着不散,甚至会特别膨胀、强烈。由于生魂本质为恶,于是会更加倍地恶劣、恶化,此即所谓的恶鬼,而且恶鬼多半是冤死之鬼。因其生魂执着不放不散,必待其报了怨、报了仇后方会消失。或可借着种种的法事来超度它。当然其灵魂仍会随其业因六道轮回,其觉魂仍归家中神位,受后代子孙祭拜。也就是说,冤死之鬼只有一条生魂,并无灵魂的智慧,故会为恶害人。 4、 孤魂野鬼,指的是没人祭拜的鬼,通常人死了以后,觉魂会归入家中神位,受其后代子孙的祭拜和供养。若由于种种的变故或因素,此条觉魂没人供奉时,即变成了孤魂野鬼,四处游荡讨生活。觉魂乃半善半恶的,所以为了讨吃讨喝,就有可能去吓人、捉弄人。最常见的是人受惊、冲煞之类,只要祭拜一下,就可以平安无事。换言之,孤魂野鬼只有一条觉魂,故即是会吓人的鬼。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相信对所谓的鬼,必能有番更深入、更明确的认识。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鬼,通常都属于孤魂野鬼,其仅是一条半善半恶的觉魂罢了。除非与人有过深仇大恨,方有可能碰上恶鬼。至于饿鬼道中的鬼,或许在时空交错中会碰撞到,据说此鬼遇人便倒霉。至于地狱道中的鬼,每年农历七月,会放出地狱享受人的普渡,但有神兵神将领队,自不会吓人或害人的。
科普贴关于道教修行五苦 关于道教修行五苦 无论古今,只要有了钱、有了比较,意志脆弱的人们就会迷失容易失去自我。不要以为只有死后才会进入地狱,人或者被钱、爱、欲望、攀比牵绕,比上刀山下油锅更为苦恼。道教以为,人间有五种苦厄,称作“五苦五道门”: 第一门:色累苦心门 就是如今的世界上的潜规则、婚外情、乱性、一夜情等等,色,常常令人心智浑浊,分神离志,于是内心浮躁。色欲犹如泰山狠压在人身上,让人身心憔悴,此乃人间炼狱,谓之“泰山地狱苦道”。 第二门:爱累苦神门 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爱,是人间最温暖的东西,但是这里的爱是指过分的爱而生出的执着,和超出自己能力的追逐。所谓“执著之者,不名道德”,反对一门心思太过执著,因为万事万物有其运动规律,执著其中想要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却无法达到,通常会有很大的落差。 落差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们看到很多人选择跳楼、割腕也是多源自这些执著以及落差。他们犹如狂风一样的刀片,切割我们的精神。这种苦了我们自己神气的执著。这就是道教所谓的“风刀苦道”。 第三门:贪累苦形门 贪婪是人类的一大恶习。人们往往禁不住诱惑,贪财、贪色、贪恋虚名,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成了纯粹追求财、色、虚名,人生成了一场满足和不满足、占有以及不占有的追逐。 占有了满足了就开心,不满足不占有就痛苦,患得患失,活着的时候放不下,临死的时候舍不得,好像一匹马背着沉重的石头在走路,所以道教叫把这种劳累自己身体的贪欲叫做“騑山负石苦道”。 第四门:不副实华竞苦精门 这个的意思就是攀比的苦恼。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到,月薪只有3千的人却要追逐一个3万的皮包;家长们不甘示弱的互相攀比孩子们的成绩;竞赛和攀比都只为拔得头筹的胜利感,一种将别人踩在脚下的胜利感。而攀比会令人精力殚竭,犹如漂泊在江河里一样,一个浪花就能把人淹没,所以道教谓之“江河苦道”。 第五门:名身累苦魂门 这个门的意思是说人太在乎于自己,将自己太当作一回事。人的自尊自爱是必须的,自尊才能受人尊重;但是过度的自信自大自恋狂,就越过了雷池。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是领导,别人都要对他低头哈腰主动问候。 而换了一个新环境,没有人将他当领导对待,就内心暴跳如雷,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火炭一样,恨不得时刻喷火以泄愤怒,所以道教将此名之“吞火食炭镬汤苦道”。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中讲: “此五苦五道之门,常居于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为学之本,而不解形于五道之上,灭迹于五苦之下,众累不断,沉沦罪门,何由得脱?腾身遁变,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学,当先断诸累,绝灭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克得变形,游宴诸天。” 以上五种痛苦,令人心、神、形、精、身受苦,受人间炼狱之刑罚,而道教就是救人于地狱之中,让人脱离现世的苦道,然后再教以养生之法保障生命质量。试想,人如果不脱离这些地狱苦道,求长生等于加刑,你又何苦修行?! 我们平日的很多嗜好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的,多数都已经成为习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改变需要时间意志和勇气。圣人所行都是不言之教,愿众生能生警觉之心!
鬼节科普 鬼节为什么叫鬼节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属纯阴。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 以五行言之,方位中之北、时令中之冬、十二地支中的亥子、五气中的寒,都属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 至阴的北方就是祭祀人鬼的“宗庙祭祀之象”,而对于人们祭祀的孝顺行为,鬼也以水德来报应。 北方至阴,宗庙祭祀之象。冬,阳之所始,阴之所终。终始者,纲纪时也。死者魂气上天为神,魄气下降为鬼。精气散在于外而不反。故为之宗庙,以收散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饭,敬之至也。敬之至,则鬼神报之,以介福。此顺水气。水气顺,则如其性。如其性,则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废祭祀、漫鬼神,逆天时,则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没溺,坏城邑,为人之害。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体性》 七月为申,申也说明鬼气与水气相一致。《说文解字》: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马书田在《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指出,“此处阴气指鬼,七月为鬼节。申,就是神,在七月的时候,鬼会显现形貌动态,吏臣们在餔时(傍晚)持臼,听命神令政事”,而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木生于亥,壮于子,死于未;三辰皆木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木也。”这就是三合说。《淮南子》的三合说,在后世又发展为五行寄生十二宫,即将五行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分为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王、衰、病、死、葬十二阶段,与十二个月一一对应,以水为例,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二《论生死》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辰,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这是《淮南子·天文训》的生、壮、死三阶段说的发展与细化,重要转折阶段还是在申生、子王(旺)、辰葬。 兹将《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水在一年之中生、壮(旺)、死(墓)的过程画为图。 申是七月,子是十一月,辰是三月。《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而在五行之气的三合说中,申是水气生之时。水气,也就是阴气在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三月消亡。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 前文提到民间俗信七月鬼门开,有些地方整个七月成了鬼节,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观察,也就不难理解。到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最好希望野鬼远走他乡;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造成“鬼乱窜”的局面。 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三个月活动受到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