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鹤斋主 双鹤斋主
关注数: 270 粉丝数: 954 发帖数: 60,456 关注贴吧数: 10
科考奇趣:时隔28年,一巷俩状元。 自隋唐兴科举到清朝结束,全国有名有姓,有史可考的文状元592人,武状元168人。然至清光绪之前,潍县史无状元,潍人深感遗憾。光绪二年(1876年),潍县西南关的曹鸿勋打破千年沉寂,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潍县为之轰动。但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考,潍县才出了一个状元,将来是否还出状元?过多少年才会再出状元? 不料事过二十八年(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潍县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也是西南关人,此人姓王名寿彭,与曹鸿勋同住一条胡同——新巷子!曹、王二人年龄相差28岁,原无什么交往,曹氏中状元时,王寿彭才3岁。但二人中状元时的年龄相仿:曹氏31岁,而王氏则是30岁。王寿彭为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状元(最后一位是直隶的刘春霖)。倘不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天下共庆所谓“万寿节”,“老佛爷”龙颜大悦,特赐了一个“恩科”,那王寿彭便是中国最末一位状元。虽然甲午海战及庚子赔款之后,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潍县人仍以王氏的高中而兴奋不已一一他为潍县人争了光。新巷子这一小街不知不觉地更换了称呼,叫做“状元胡同”,而且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许多人由乌及屋,对状元胡同也刮目相看,地理先生们更是空前活跃,纷至沓来,对这一小街及曹、王两家宅第,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卜测、论证……。繁华的潍县沙潍大集上,说书艺人更是大加渲染。此事虽己过百年,但在潍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科考奇趣:时隔28年,一巷俩状元。 自隋唐兴科举到清朝结束,全国有名有姓,有史可考的文状元592人,武状元168人。然至清光绪之前,潍县史无状元,潍人深感遗憾。光绪二年(1876年),潍县西南关的曹鸿勋打破千年沉寂,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潍县为之轰动。但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考,潍县才出了一个状元,将来是否还出状元?过多少年才会再出状元? 不料事过二十八年(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潍县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也是西南关人,此人姓王名寿彭,与曹鸿勋同住一条胡同——新巷子!曹、王二人年龄相差28岁,原无什么交往,曹氏中状元时,王寿彭才3岁。但二人中状元时的年龄相仿:曹氏31岁,而王氏则是30岁。王寿彭为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状元(最后一位是直隶的刘春霖)。倘不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天下共庆所谓“万寿节”,“老佛爷”龙颜大悦,特赐了一个“恩科”,那王寿彭便是中国最末一位状元。虽然甲午海战及庚子赔款之后,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潍县人仍以王氏的高中而兴奋不已一一他为潍县人争了光。新巷子这一小街不知不觉地更换了称呼,叫做“状元胡同”,而且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许多人由乌及屋,对状元胡同也刮目相看,地理先生们更是空前活跃,纷至沓来,对这一小街及曹、王两家宅第,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卜测、论证……。繁华的潍县沙潍大集上,说书艺人更是大加渲染。此事虽己过百年,但在潍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滞必塞拘泥泥之,变则通非法法也”。一次吧友交流录。请指教。 昨天晚上,狂喜淡墨先生寄语与我,其曰:“ 滞必塞拘泥泥之,变则通非法法也。敬上,书之尔后我予诠释。”遵嘱我将其书之。今晨先生见,遂予以解。读后,颇得教益。先生由社会发展规律论及人们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由此而延及文化与书法,畅谈个性发展在书法学习,创新中的意义,言之凿凿,颇具见地。为求得各位老师,吧友的更多意见与见解,现转载于下,以请教于同好。狂喜淡墨: 个人时运,国家大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无不遵循一个规律,停滞必塞,变革则通,但是变革又谈何容易,正如鲁迅所说【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谭嗣同、陈天华等政治改革家的悲剧,徐青藤、郑板桥等艺术改革家被视为【狂】【怪】的事实,即为明证。 【论语、子张】有言【致远恐泥】泥者难行之意也,大凡拘泥于成法不思变革者,其行不可远,求变通,则必须首先在心态和观念上来一个更新和解放。【法无定法,非法法也】即使必备的精神状态。而【非法法也】还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如武林高手的【无招之招】,艺术大师的【无法之法】。 此处奉献这样一幅著名的楹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狂喜淡墨回复 双鹤斋主 :书法乃非法法耶,窠臼于法,就不会创新,个性的展现,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我观察在吧内,出新的书法艺术不少,谙熟此法的深意,并非不存在法理,因为点画、线条本身就含有书法的元素,当我们只要拿起毛笔落纸,就映现出书之法。形貌的真,在传统,心境和韵致在个性,狂放自 有的,含蓄内蕴的,古朴典雅的,奇崛峻拔的,秀丽文雅的、老辣稳健的,沉稳方正的,洒脱俊逸的,流便神逸的。还有凌厉雄霸的,诸类都体现于个性之精神风貌。千姿百态,展现了时代的价值取向,一种生命体现于笔意中,人文、人性、自然、简洁,描绘出最美的画面,营造出最美的意境,虽然是抽象的线条, 却能透露出艺术气质,遵循自然主义,这就是书法吧给我的印象,书法芳草花园,即是我们的“精神花苑”盎然,蔚然。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园。不知道大家感慨如何,假若大家能够理解彼此之探讨,定会欣欣然,且倍感欣慰,俗话说站得高,望的远。高瞻远瞩,是也。
吧友网名戏串,看看有君否? 告白:进书法吧已逾旬日,感不少吧友网名颇具情趣,试以小文戏串之。如有不妥不恭之处请海涵,趣味娱乐博君一笑而已。你能数出文中多少网名吗? 有雅号黄永锵者,东莱夷人也,自谓龙岗散人。钟情翰墨,学以为耕,世誉之厚起之锈。一日,欲求疏影横斜月,静听山雨敲琴声的意境,寻觅倾城进士般的当代草书王,经眼镜蛇设计,趁明月龙云天,出翰逸陋室,来到兰亭竹下,遇一松风老人似孤云野鹤。其曰:吾本狂草农夫耳,住海畔画廊。爱喝飞天二锅头,醉骑长鲸。我恨我是神,不过哄着自己玩儿。二人结伴走进大草泊,见一破村窑洞一棵讼,上悬野草斋,内坐一周口师爷。询之,自称姜子牙后裔,曾任江山水师尉。又曰吾爱书法风流,守砚平生,亦一乡村习墨叟,丹山村夫,癫狂痴呆之人也。二人求其追求古法,演绎古月墨香。答曰:就这样。研老苏墨,左笔挥毫,用笔如著,书舞墨香,点如天蝎蝴蝶,捺如池边草,挑如皮缝蚂儿,颜墨羲韵,脱尽春风矣。罢,书者留其名曰左右手王闽,号冬阁散人,嵌秋水 半池书画印。叹曰:此书远师矣,仅旧县印像耳。无酬,扛米四袋以飨之。夜暮,二人坐佛泉茶馆,望秋月明祥笑看竹林,论艺海沉沦,听断弦风铃,闻梵音磬香,亦然乐之。遂书静泊轩吟草以记之。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