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鹤斋主
双鹤斋主
关注数: 270
粉丝数: 954
发帖数: 60,456
关注贴吧数: 10
故乡的骄傲:清代金石大家陈介祺。
先发几幅旧作,表示支持之情。
书“渠荷的历,园莽抽条”句等。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aeb06a9225cb6edd5747d79cb03a8068e9d9ff47&urlrefer=17e9971ceb612a87f497faf9c55f8abc
“萝月蕉雪”联等习作,请教师友。
“呼猿招鹤”联等练习一组,师友正之。
拙作一首书赠渠丘丑石先生。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aeb06a9225cb6edd5747d79cb03a8068e9d9ff47&urlrefer=17e9971ceb612a87f497faf9c55f8abc
试临《洛神赋》。请教师友。
试书《洛神赋》,请教师友。
再写千字文句,师友正之。
再发练习,师友正之。
废纸练字,求教师友。 夫人作画,常有废品弃之,我不忍纸张浪费,即随手练字,今发出来,博师友一笑。
作画废纸,弃之可惜,且用练字。 夫人作画,常有废品弃之,我不忍纸张浪费,即随手练字,今发出来,博师友一笑。
废纸利用,写千字文句。师友正之。 夫人作画,常有废品弃之,我不忍纸张浪费,即随手练字,今发出来,博师友一笑。
习作求教,师友正之。
学书路漫漫,发习作,师友正之。
进书法吧一周年,再发习作,请教师友。
几幅旧作,以示祝贺,师友正之。
关于征求书协吧更改目录意见的通知。 各位吧友,目前书协吧属于个人贴吧目录,此目录我认为欠妥,它影响了书协吧的影响力。请大家看一下上图目录分类,确定一下我们应该选择哪一项。我将根据大多数吧友的意见进行变更。
网谈唱和,书赠小泰山人。
驽马伏枥,学书求乐。师友正之。
老骥伏枥,学书求乐。师友正之。
王维诗等练习一组。师友正之。
学书不怕难,求教不怕丑。一组练习,师友正之。
米芾书法《方圆庵记》。 《方圆庵记》:行书;拓本;作于1083年。 这件书法作品是米芾的一件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米芾最贴近王羲之书法特点的作品。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是米芾“集古字”时期的优秀作品,很多字都与从王羲之的《圣教序》一致,这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是非常耐人寻味。
米芾书法《方圆庵记》。 (转载)。 《方圆庵记》:行书;拓本;作于1083年。 这件书法作品是米芾的一件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米芾最贴近王羲之书法特点的作品。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是米芾“集古字”时期的优秀作品,很多字都与从王羲之的《圣教序》一致,这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是非常耐人寻味。
通临《勤礼碑》,师友正之。
春节休息,再临《勤礼碑》,师友正之。
通临《胆巴碑》,请老师朋友指正。
“数九”与王之翰《九九消寒歌》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今天是今年“数九”的四九第六天。是冬天最冷的时间。由此想起潍县清朝进士王之翰的《九九消寒歌》。此作颇有情趣,特刊之与吧友分享。
“数九”与王之翰《九九消寒歌》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今天是今年“数九”的四九第六天。是冬天最冷的时间。由此想起潍县清朝进士王之翰的《九九消寒歌》。此作颇有情趣,特刊之与吧友分享。
科考奇趣:时隔28年,一巷俩状元。 自隋唐兴科举到清朝结束,全国有名有姓,有史可考的文状元592人,武状元168人。然至清光绪之前,潍县史无状元,潍人深感遗憾。光绪二年(1876年),潍县西南关的曹鸿勋打破千年沉寂,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潍县为之轰动。但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考,潍县才出了一个状元,将来是否还出状元?过多少年才会再出状元? 不料事过二十八年(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潍县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也是西南关人,此人姓王名寿彭,与曹鸿勋同住一条胡同——新巷子!曹、王二人年龄相差28岁,原无什么交往,曹氏中状元时,王寿彭才3岁。但二人中状元时的年龄相仿:曹氏31岁,而王氏则是30岁。王寿彭为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状元(最后一位是直隶的刘春霖)。倘不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天下共庆所谓“万寿节”,“老佛爷”龙颜大悦,特赐了一个“恩科”,那王寿彭便是中国最末一位状元。虽然甲午海战及庚子赔款之后,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潍县人仍以王氏的高中而兴奋不已一一他为潍县人争了光。新巷子这一小街不知不觉地更换了称呼,叫做“状元胡同”,而且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许多人由乌及屋,对状元胡同也刮目相看,地理先生们更是空前活跃,纷至沓来,对这一小街及曹、王两家宅第,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卜测、论证……。繁华的潍县沙潍大集上,说书艺人更是大加渲染。此事虽己过百年,但在潍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科考奇趣:时隔28年,一巷俩状元。 自隋唐兴科举到清朝结束,全国有名有姓,有史可考的文状元592人,武状元168人。然至清光绪之前,潍县史无状元,潍人深感遗憾。光绪二年(1876年),潍县西南关的曹鸿勋打破千年沉寂,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潍县为之轰动。但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考,潍县才出了一个状元,将来是否还出状元?过多少年才会再出状元? 不料事过二十八年(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潍县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也是西南关人,此人姓王名寿彭,与曹鸿勋同住一条胡同——新巷子!曹、王二人年龄相差28岁,原无什么交往,曹氏中状元时,王寿彭才3岁。但二人中状元时的年龄相仿:曹氏31岁,而王氏则是30岁。王寿彭为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状元(最后一位是直隶的刘春霖)。倘不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天下共庆所谓“万寿节”,“老佛爷”龙颜大悦,特赐了一个“恩科”,那王寿彭便是中国最末一位状元。虽然甲午海战及庚子赔款之后,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潍县人仍以王氏的高中而兴奋不已一一他为潍县人争了光。新巷子这一小街不知不觉地更换了称呼,叫做“状元胡同”,而且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许多人由乌及屋,对状元胡同也刮目相看,地理先生们更是空前活跃,纷至沓来,对这一小街及曹、王两家宅第,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卜测、论证……。繁华的潍县沙潍大集上,说书艺人更是大加渲染。此事虽己过百年,但在潍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高僧大德净空法师书法欣赏 净空老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于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公余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习作《千字文》,师友正之。
试写《千字文》,请老师.吧友指正。
鉴古知今,“淡墨探花”王文治书法欣赏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与姚鼐交谊深厚。中年以后笃信佛教,精研释典,并长年吃斋。当时他和梁同书被视为帖学大师,并称为“梁王”。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钱泳却认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
郑板桥在潍县 郑 板桥 (公元 1693-1765 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 兴化 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 “ 扬州八怪 ” 之一。应科举为清 康熙 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 进士。清乾隆七年(公元 1742 年)春,任 范县 知县。清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 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 7 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 “ 衙斋卧听 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 曹州 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在潍县 郑 板桥 (公元 1693-1765 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 兴化 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 “ 扬州八怪 ” 之一。应科举为清 康熙 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 进士。清乾隆七年(公元 1742 年)春,任 范县 知县。清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 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 7 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 曹州 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在楷书吧签到100天留念。
苏轼沁园春词等一组习作及几幅小画。请老师,吧友指正。
初学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请老师,吧友指导。
初学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请老师,吧友指导。
中秋吧友相聚,无以酬谢,拙作赠各位。 中秋之际,狂喜淡墨,渠丘丑石,峡山义工,愤怒文艺青年齐聚我的故乡古北海,大家饮酒畅谈,铺纸挥毫,其情融融,其乐融融,好把快哉。本人无以酬谢,书拙作以赠各位。
“滞必塞拘泥泥之,变则通非法法也”。一次吧友交流录。请指教。 昨天晚上,狂喜淡墨先生寄语与我,其曰:“ 滞必塞拘泥泥之,变则通非法法也。敬上,书之尔后我予诠释。”遵嘱我将其书之。今晨先生见,遂予以解。读后,颇得教益。先生由社会发展规律论及人们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由此而延及文化与书法,畅谈个性发展在书法学习,创新中的意义,言之凿凿,颇具见地。为求得各位老师,吧友的更多意见与见解,现转载于下,以请教于同好。狂喜淡墨: 个人时运,国家大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无不遵循一个规律,停滞必塞,变革则通,但是变革又谈何容易,正如鲁迅所说【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谭嗣同、陈天华等政治改革家的悲剧,徐青藤、郑板桥等艺术改革家被视为【狂】【怪】的事实,即为明证。 【论语、子张】有言【致远恐泥】泥者难行之意也,大凡拘泥于成法不思变革者,其行不可远,求变通,则必须首先在心态和观念上来一个更新和解放。【法无定法,非法法也】即使必备的精神状态。而【非法法也】还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如武林高手的【无招之招】,艺术大师的【无法之法】。 此处奉献这样一幅著名的楹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狂喜淡墨回复 双鹤斋主 :书法乃非法法耶,窠臼于法,就不会创新,个性的展现,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我观察在吧内,出新的书法艺术不少,谙熟此法的深意,并非不存在法理,因为点画、线条本身就含有书法的元素,当我们只要拿起毛笔落纸,就映现出书之法。形貌的真,在传统,心境和韵致在个性,狂放自 有的,含蓄内蕴的,古朴典雅的,奇崛峻拔的,秀丽文雅的、老辣稳健的,沉稳方正的,洒脱俊逸的,流便神逸的。还有凌厉雄霸的,诸类都体现于个性之精神风貌。千姿百态,展现了时代的价值取向,一种生命体现于笔意中,人文、人性、自然、简洁,描绘出最美的画面,营造出最美的意境,虽然是抽象的线条, 却能透露出艺术气质,遵循自然主义,这就是书法吧给我的印象,书法芳草花园,即是我们的“精神花苑”盎然,蔚然。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园。不知道大家感慨如何,假若大家能够理解彼此之探讨,定会欣欣然,且倍感欣慰,俗话说站得高,望的远。高瞻远瞩,是也。
请吧友同书昆明大观楼长联,相互学习与交流。 经骆银辉先生倡议,邀约吧友同书昆明大观楼长联,现已征集到廖祥文老师,客家研墨人老师,润舟先生的作品,本人也不揣冒昧学书一幅,现一并转载于下。在此希望各位老师,吧友铺纸泼墨,共同书写,以用于相互学习与交流。 廖祥文老师作品:
昆明大观楼长联,请指正。 应骆银辉先生之约,同书昆明大观楼联,作相互学习交流。拙作请指正。
沁园春长沙及几幅小画。请老师,吧友指正。
七律回韶山等习作一组,请指正。
苏轼定风波等习作一组。请老师,吧友指导:
初来乍到,拜师求友。
陋室铭等习作一组。请老师,朋友指正。
周敦颐爱莲说,辛弃疾水龙吟等。请指导。
吧友网名戏串,看看有君否? 告白:进书法吧已逾旬日,感不少吧友网名颇具情趣,试以小文戏串之。如有不妥不恭之处请海涵,趣味娱乐博君一笑而已。你能数出文中多少网名吗? 有雅号黄永锵者,东莱夷人也,自谓龙岗散人。钟情翰墨,学以为耕,世誉之厚起之锈。一日,欲求疏影横斜月,静听山雨敲琴声的意境,寻觅倾城进士般的当代草书王,经眼镜蛇设计,趁明月龙云天,出翰逸陋室,来到兰亭竹下,遇一松风老人似孤云野鹤。其曰:吾本狂草农夫耳,住海畔画廊。爱喝飞天二锅头,醉骑长鲸。我恨我是神,不过哄着自己玩儿。二人结伴走进大草泊,见一破村窑洞一棵讼,上悬野草斋,内坐一周口师爷。询之,自称姜子牙后裔,曾任江山水师尉。又曰吾爱书法风流,守砚平生,亦一乡村习墨叟,丹山村夫,癫狂痴呆之人也。二人求其追求古法,演绎古月墨香。答曰:就这样。研老苏墨,左笔挥毫,用笔如著,书舞墨香,点如天蝎蝴蝶,捺如池边草,挑如皮缝蚂儿,颜墨羲韵,脱尽春风矣。罢,书者留其名曰左右手王闽,号冬阁散人,嵌秋水 半池书画印。叹曰:此书远师矣,仅旧县印像耳。无酬,扛米四袋以飨之。夜暮,二人坐佛泉茶馆,望秋月明祥笑看竹林,论艺海沉沦,听断弦风铃,闻梵音磬香,亦然乐之。遂书静泊轩吟草以记之。
老年书画爱好者感言 感言 光阴荏苒,双鬓点霜。离岗回家,心中茫茫。 责任压力,渐去渐远。新的生活,重开篇章。 放飞风筝,寄情蓝天;碧水畅游,身清气爽; 登山探幽,开阔胸怀;轻歌曼舞,身心安康。 老有所学,各有所爱。老有所乐,乐在其中。 我爱书画,痴情翰墨。黑白之间,寻求理想。 名兮利兮,已为云烟。成乎败乎,莫挂心上。 寄语同龄,健康第一。有益家国,安逸为上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