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吴小镊子
苏吴小镊子
出生地:江苏苏州
关注数: 12
粉丝数: 50
发帖数: 2,999
关注贴吧数: 4
注意:雷公太极不是传统武术! 雷公太极本来不是传统武术,是雷雷自编的一套健身操吧了。那个雷雷不过是太想出名进行了这场对决。是输是赢,他们二个人都赢了,出名了,请大家嗤之以鼻。
在贴吧里大师极少 说得怎样?
初来85式吧 85式玩多长时间了?
光说不练,都是嘴货。 说得头头是道,练功却怕热、怕累、怕酸、怕疼,怕这怕那。就是张三丰再世,也教不了你多少,你也不会懂什么是太极拳。
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没必要争论不休。 自学太极拳的与口授太极拳的,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自学的学到了什么?经口授的得到了多少?
气——皇帝的新衣 RT
告诉你们练太极拳练的啥?九个字 松肌肉,强肌腱,正骨架。
戒烟后为什么痰中有褐色的东西? 本人烟龄三十三年,每天30支左右。8月22日戒的烟,戒烟后痰多且有褐色的东西(其他没有什么不适),问一下大家:是什么情况?
练太极拳的,除张三丰外哪一个没有师傅? 有好多人称自己练太极拳是自学的,难道你没向书中、蝶片中、视频中的老师学习过,就会盘套路、练基本功?
有谁告诉我:复吸第一口是啥滋味。 没有人?
松、松、松,到头来一场空。 松到你肌肉萎缩,手无缚鸡之力。
打卡是个好办法,能增强毅力,坚定信念, 巩固成果,防范复吸! RT
太极真传要口授,口授啥? 太极真传要口授,口授啥?明天说给大家听。
戒烟第十天 十天前的上午十点钟左右,正好所带的烟抽完了,就想戒烟吧。刚开始几天有时有点头晕、心不在焉、说话声音也有点异样,现在好点了。
问题一个 霍元甲的功夫称为迷踪拳,因为是偷学,所以没师傅身传。他那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十要”--用意不用力 “二要”中用意不用力,有点难。
当本贴吧达万人的时候 按每天增加3人的速度,当本贴吧达万人的时候,常泡在其中的朋友应该有点功夫了。
太极三要论 一、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夫身知松者,功夫炖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来辩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即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即是滚转委劲也,委即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屈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换。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劲: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二、阴阳变换, 何为阴阳变换?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是方向,为阴阳变换。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阴阳一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换,以柔化坚之术。遇坚即柔,谓之沾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之力,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变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三、虚实,夫知阴阳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囊裆则虚,屈膝则虚。虚则并非全然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虚实以弹簧为力。其受外力迫其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囊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盘架子的变化 以前一趟85架子盘下来,浑身有点发热(大冷天也是如此)。可现在没感觉了,风大的时候还感觉有点凉,请朋友们分析下是啥原因。
千人大吧 我们的杨式太极吧吧友将突破千人了,哈,光大光大。
这算太极技击吗? 昨天车停在一条刚够二辆车通过的小路边,办完事刚走到车门口,一辆送快递的厢式车飞快地开过来,不等我让到自己车后已擦身而过,吓得不轻,随口骂了一句----。那开车人听到了停下车来走了过来,说了句:“没碰到你,怎么骂人?”仗着身高年轻上来就出右拳,后左拳,本人一个左朋、一个右朋搭着他的双手,驱身上前右脚随着身体下沉往对方右膝盖下面踩去。随着一声惨叫对方蹲下身来双手捧着右小腿----我想闯祸了,呆呆地立在边上,过一会儿那人慢慢地站了起来,盯着我的车后嘴里说:“你的车牌号我记下了,你以后当心点。”------
为啥来杨吧? 为啥来杨吧?本人作为一名以视频为师的业余太极拳爱好者,来到我们这个吧里得到了好多懂太极拳理、功夫上身的无私之士的帮助,学到了许多视频上学不到的东西,得益匪浅。
练 北风呼呼响,路灯伴孤影;慢悠又静冷,谁知一腔热血沸腾。
立禅与站桩 “禅”好象是佛家的,太极“桩”是道家的。是水与火、阴与阳?求教!
太极小云先生为啥这么长时间没露面? 真的很想你-----
技击还是要讲实力的 公鹿“激战”野牛 被牛角顶抛上天受伤而亡
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后人称已将闫芳逐出山门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不同处与相同处 提手上势 所谓“提手上势”之“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如“揽雀尾”一式,可分为“掤手、捋手、挤手、按手”等,所以,提手即为提法,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钩拂拨,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之重要“着法”之一。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状如提物,故名。 “提手上势”的定式外形姿势与“手挥琵琶”近似,而左右方向相反。但就技击劲别实质内容而言,则差异甚大。提手上势用的主要劲别是合劲、提劲和搓劲。而“手挥琵琶”势用的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劲别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技法的不同及中途动作的不同。有的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势”仅看作“虚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劲”。更有把“提手上势”视作“右手挥琵琶”或“右手挥琵琶的组合”。这是不应有的错误。两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是由于两势从动作形式到技击劲别内容都有较大的区别,否则按一名可矣。但从其相似的定式来看,两者都类同于松溪征南派之《内家八桩》之“龙桩”,两手侧掌,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伸一屈,置于身侧左或右的同一侧,前后遥遥相对,互相呼应。两眼透过长手的食指极目凝视,眼与长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为古代拳术中最常用的以静御动的“格斗势”,一名“长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以静伺机”和“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的意义。这里的静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或静象,而不是一种“死静”和“死寂”。即“静中触动动犹静”。要求神志清逸,头脑冷静,善待机势。静中要寓预动之势,守中须寓攻击之意。劲营体内,力奋骸外。前手主守,主掩护;后手主攻,主突击。换言之,短手随时可以乘隙而进击。《沈子拳法》方略篇“急著前去,补手相承;隐着埋伏,出奇制胜”句,可形象地描述其作用和意义。如果要说“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或许就是这一点。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势,顾名思义,拳势系模拟取名,侧身虚步,两膊相系,前后手参差成合抱之势,如怀抱琵琶,后手指斜向上,置前手肘凹处,护中节,恰似挥拨琴弦,故名。 《全体大用诀》(见沈寿点校之《太极拳谱》207页)中说:“手挥琵琶穿化精”。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说“手挥琵琶主采挒 ,穿绕沾化借他力”。都明确的说明,“手挥琵琶”势采用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再从拳势采用的不大不小、前虚后实的虚步之步型来看,来势是蓄势待变,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全体大用诀》又说:“回身提手把着封”,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也说:“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身进身挤。”说明了“提手上势”是以“封”为主,也是蓄势待发,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加上二式具有相似的身法和步型步法,都属于内家八桩中的“龙桩”,稍加变化,即可互变。但互变并不说明可以等同和混淆。这是因为二势之劲别及实质内容有甚大差异。上文“提手上势”中已有说明。可见二势具有对立统一之特点。
大家看一下
这是太极功夫吗? 早上出门,急冲冲地走到小弄的叉口,有个人慢腾腾地从右边小弄里过来,看来要撞个满怀。当我的右肩碰到他的左肩时,我整个身体象门一样:以左脚为轴,右脚向后面跨出一大步,右半身就象门被打开一样退向右后方,手里拎着的包打到屁股上,那人看到我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当时我就想那人历害啊,我感觉二人相碰时只是刚刚接触。问下懂行的先生们,这是太极功夫吗?
问二个事 一、中指领劲和意不过肘怎么理解? 二、在放松情况下,起立、下蹲、转身骨关节会发出“格、格”的响声是咋会事? 望知道的人告知一下,谢了!
练、炼、敛——太极的真境界 只有嘴皮上的功夫或谈什么拳理,光说不练没用,光听不悟没用,所以要练;瞎练、蛮练没用,要去粗存精,去渣存质,所以要炼;炼成这后要磨,磨成圆,象轴承一样不能有棱有角(太极图实际上是一个轴承图,不过它里面的钢珠可以变化而已),所以要敛———把棱角敛了。注:不是讨好吧主,是自己的一点感受,说的不对请大家拍砖。
肺腑之言,进吧的都看一下 前几天发了个“99,太疼了”的贴子,得到了好多吧友的关心和指导,其中小云师傅、三炼师傅指点很多,本人得益了,近几天疼痛已消失,身体很轻松,盘架子也极为如意,哈。谢谢大家!同时也祝吧坛越来越兴旺,吧友们精神越来越愉快,身体越来越健康,功夫越来越棒!
请“不要练错了”师傅显一下真身 听人介绍:“不要练错了”师傅是苏州的,能否教教我?
吧里有苏州真懂太极的师傅吗? 本人九年前,得了严重的颈椎病,看医吃药二、三年没用,开始玩太极拳已有六、七个年头了。目前仿佛有点痴迷不悟,希望有位高人当面指导一下,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