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吴小镊子 苏吴小镊子
出生地:江苏苏州
关注数: 12 粉丝数: 50 发帖数: 2,999 关注贴吧数: 4
太极三要论 一、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夫身知松者,功夫炖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来辩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即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即是滚转委劲也,委即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屈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换。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劲: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二、阴阳变换, 何为阴阳变换?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是方向,为阴阳变换。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阴阳一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换,以柔化坚之术。遇坚即柔,谓之沾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之力,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变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三、虚实,夫知阴阳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囊裆则虚,屈膝则虚。虚则并非全然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虚实以弹簧为力。其受外力迫其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囊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不同处与相同处 提手上势 所谓“提手上势”之“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如“揽雀尾”一式,可分为“掤手、捋手、挤手、按手”等,所以,提手即为提法,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钩拂拨,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之重要“着法”之一。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状如提物,故名。 “提手上势”的定式外形姿势与“手挥琵琶”近似,而左右方向相反。但就技击劲别实质内容而言,则差异甚大。提手上势用的主要劲别是合劲、提劲和搓劲。而“手挥琵琶”势用的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劲别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技法的不同及中途动作的不同。有的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势”仅看作“虚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劲”。更有把“提手上势”视作“右手挥琵琶”或“右手挥琵琶的组合”。这是不应有的错误。两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是由于两势从动作形式到技击劲别内容都有较大的区别,否则按一名可矣。但从其相似的定式来看,两者都类同于松溪征南派之《内家八桩》之“龙桩”,两手侧掌,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伸一屈,置于身侧左或右的同一侧,前后遥遥相对,互相呼应。两眼透过长手的食指极目凝视,眼与长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为古代拳术中最常用的以静御动的“格斗势”,一名“长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以静伺机”和“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的意义。这里的静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或静象,而不是一种“死静”和“死寂”。即“静中触动动犹静”。要求神志清逸,头脑冷静,善待机势。静中要寓预动之势,守中须寓攻击之意。劲营体内,力奋骸外。前手主守,主掩护;后手主攻,主突击。换言之,短手随时可以乘隙而进击。《沈子拳法》方略篇“急著前去,补手相承;隐着埋伏,出奇制胜”句,可形象地描述其作用和意义。如果要说“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或许就是这一点。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势,顾名思义,拳势系模拟取名,侧身虚步,两膊相系,前后手参差成合抱之势,如怀抱琵琶,后手指斜向上,置前手肘凹处,护中节,恰似挥拨琴弦,故名。 《全体大用诀》(见沈寿点校之《太极拳谱》207页)中说:“手挥琵琶穿化精”。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说“手挥琵琶主采挒 ,穿绕沾化借他力”。都明确的说明,“手挥琵琶”势采用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再从拳势采用的不大不小、前虚后实的虚步之步型来看,来势是蓄势待变,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全体大用诀》又说:“回身提手把着封”,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也说:“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身进身挤。”说明了“提手上势”是以“封”为主,也是蓄势待发,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加上二式具有相似的身法和步型步法,都属于内家八桩中的“龙桩”,稍加变化,即可互变。但互变并不说明可以等同和混淆。这是因为二势之劲别及实质内容有甚大差异。上文“提手上势”中已有说明。可见二势具有对立统一之特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