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太费劲儿 jintsra520
关注数: 3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896 关注贴吧数: 2
0011子品牌 AIEO SL 钢条 50/60 轮组到货了,说说轮组选购建议 选这个轮组的原因就是因为便宜,3000 价位的轮组基本都一个样子,特别是自编,cxray 的辐条,国产那几个花鼓场贴片或者就不贴,圈呢看起来基本都一样,同质化非常严重,剩下的就是看看做工细节吧。 抖音 2700入手的,其他自编的轮组比如 ar、max 等这个配置的都是在 3100 ~ 3500 吧,上一对轮组是 max 3500 久裕 411 的 45 框高的,要换个高框的就挑个便宜的换了。昨晚拆开看了下,没惊喜,圈的细节处有点瑕疵,图里的两个地方用手能摸出来的,这个不如 max 的,两个都是免涂装的圈,这个对使用没啥影响。 圈的规格内宽 21 外宽 28,最宽处 30mm,其它自编基本都能选 23 内宽 30 外宽的。对比起来 AIEO 的优势一是价格,前提是要用抖音优惠券,不然价格是 2999,那价格上的优势就不大了。另外就是自编品牌里 0011 算是名头更响一点吧,轮组有质检卡,记录了质检步骤,比如偏摆、辐条长度等等,其它没啥好说的。 贴吧好多人总问怎么选轮组,这个轮组和另外一个轮组有多大差距等类似的问题,说说我这 10 年骑车使用器材的经验。 重量: 同规格圈的不同品牌之前差别很小,重量对轮组的影响也没那么那么的大,别扛拿 2000g 的铝轮和 1300g 的碳轮比。碳布等级基本只会对重量产生影响,保证刚性、强度的同时高等级碳布会轻一些,但还有可能会更脆一些,反倒不如低等级碳布的耐操,不如 50 框高的圈,都不考虑宽度了,一个圈的重量差 100g 已经是很多了,其它地方的重量影响只存在理论上。 花鼓: 影响也不大,别扛拿 200 块钱和 2000 块的比,三四千自编轮组用的花鼓应该都不超过 1000 块,和久裕 411 价位差不多,再向上 dt240、carbonTi 等等,价格翻了几倍,给你骑几乎感觉不出区别,好多的东西都是理论区别,更大的轴间距、更大的法兰、更强的刚性等等,我的结论就是不给我实验数据告诉我能省多少力的、快多少的通通都忽略。 辐条: 型号就那几个,价格也很透明,自编基本都是 cxray,少数用 cx sprint,品牌轮会用中南或者定制的便宜点的辐条,钢辐条这东西基本就是粗的刚性就好,你要不在乎截面气动的影响、重量这点细微的区别,那也区别不大。碳辐条也一样,型号厂家就那几个,其实和钢辐条也没太大区别,也就是刚骑上时明显点,适应两天就忽略了。 编法、辐条张力等: 这东西又没专利,谁都能用,碟刹的 2:1多点,但 1:1和 2:1也没有优劣,咱辐条一样、编法一样,你 130 的张力我也 130 的张力一脚就明显区别了???合格的产品张力差、偏摆值肯定都要在合理范围内,包括重量、圈的规格参数和产品说明那肯定是差值越小越好,这些东西都是一个质量正常的产品必须达到的要求。 售后等: 主要看保修时间、范围、口碑吧,以及限重等,不限重的肯定比限重的强一些。当然你要把一万多的花鼓终身保修这种除外,五万块我能保修到你孙子辈。 那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就不再讨论范围内了,也不讨论耐用性设计、材料区别,比如防水性、咬合结构、碳布等级,棘轮和棘爪也没有高低之分。特殊人群也排除,比如 200 斤或者一脚 1700W 的,主要是我没碰到过,没经验。 重点来了,那轮组要怎么选?对你骑行体验影响最大的是圈的规格,依次是框高、内外宽、圈形、最后是重量(是在差别很大的情况下),这里都是有一定量差别的情况下,比如 框高 40 和 60,内宽 19 和 23,你要拿框高 55 和 60 比那区别基本感觉不出来,现在流行的超胖圈在抗侧风表现上比窄圈确实强很多,内外宽根据自己使用的外胎选就行了,28c 的外胎就别选 21 内宽/28 外宽这个规格以下的啦,我自己不喜欢侧风,前轮就不会用超过 50 框高的。其它按自己喜好来就行了,有多少预算就买多少钱的轮组。 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购经验,好的轮组,你不用骑,从你开箱、拿出实物,你就能看出来它好,这不止对轮组适用,车架、车把,甚至其它电子产品、汽车都这样,非常大概率你一眼就能看出它贵。 轮组三四千的足够用了,再有差距基本就是人有差距,大组车 一万 到 十万 能给你省个 20W 已经很逆天了。但这个钱你是花在器材上,要是投入到自己身体上,我保证大部分普通人提升比器材大得多,这两年骑车的新人很多,去年 3 月来到大连,这边骑行运动还比较初阶,包括车店,发现真是挺小白的,公路车是个比较专业的运动,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比如下把位这个东西我都记不清在多少个帖子里说了,好多人还从没用过,还会认为下把位捏刹车就会翻,骑完车这疼那疼的,然后跑贴吧里问为啥?每次看到这种帖子就很无语,把这当互联网医院吗?你就去医院大概率医生都检查不出什么问题。情况就这几种,一是设定不合适,二是运动强度超出了身体能力范围,比如没强度时你的稳定性没问题,但持续高强度疲劳后你的动作就会变形,但大概率你是感觉不到的,再就是你从没有这种强度运动过,突然就玩命干 200 公里那肯定会难受,所有运动都这样,像篮球这种高自由度、对抗强度的疲劳后动作变形控制力下降,就突然受伤,骑车的表现就是慢性损伤,或者反应变慢摔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身体本身就有问题但你自己不知道,比如我是盘状半月板,天生就不如别人耐操,没做核磁检查前也看不出来,所以有持续疼痛就去医院,不要耽误。 给新人一点建议:如果你预算有限又想提升,可以把升级器材的钱拿出一部分投资自己的身体,比如可以找个私教,如果你买 20 节课 200 多块一节吧,5000 块放在器材上就是升级下轮子呗。一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比如你的各部分肌肉力量,左右两边力量、灵活性是否有很大偏差,一般私教课第一节都是教练对你的身体情况做了解,这里很可能和你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认知非常不一样。然后再针对性的激活你的肌肉,了解肌肉怎么发力,举个例子我身边的车友没几个懂屈髋是啥,不同的姿势用到的肌肉的差别,就是找肌肉发力的感觉,运动都是相通的,光骑车训练提升很慢的,这时你花一半时间在健身房做专项训练非常有效,很多问题当你身体能力达到的时候自然就消失了,这对你自己调整设定、发力姿势等都很有帮助。 再说下对国内轮组厂商的期待吧,国产车架是越来越好啦,举两个我喜欢的 seka spear 和 intropy,从设计理念到实验验证设计,产品细节把控都很到位,车架都去吹风动了,轮组基本都还处于卖图片阶段,弄个宣传海报就敢给你标价格,就会和你比重量,这玩意成本低呀,买个秤就行了。都是工业制造的产品,都能用科学数据解释的东西,非要给你搞得神神叨叨的。这东西也不止自行车这样,小众产品都有这毛病,比如 hifi,那耳机音响可不是用它值多少钱定价的,而是厂商觉得买它产品的用户可以花多少钱决定的,给你弄个大师老头挂在海报上,写几篇优美散文完活,老头越神叨越好听,自行车还不如 hifi,hifi 的那些评测起码文笔更好,我就当读散文了,搞自行车的没几个有文化的。厂商想做高端卖高价非常理解,但你要拿出对得起价格的东西来。
bross vagabond aero 晶蓝到货使用 涂装:比宣传图、直播间的要暗一点点,比预想的效果差一点点 包装:巨大,因为想让你开箱就骑,所以车把、脚踏都是给你装好发货的,所以包装箱非常大,但里面大部分都是空的。其实脚踏可以不装,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配个扳手让用户自己选装就行了,14000的车应该很少人使用这个破脚踏;手变头安装的靠下,按shimano推荐的位置安装不好吗?把带缠的比较松,到手还是要重新调整,那你出场就装好就没意义,还因为这个把包装搞得异常巨大。 配件:相当糟糕,厂家为了给车定价尽量低,坐垫都不如我2000多camp的配的坐垫,300多克那种地板大塑料软了吧唧的,和这个车本身十分不合;把带又薄又烂;水壶架都是毛刺软趴趴的;码表架是塑料的,码表座很差,转码表阻力很大,阻尼很不顺畅;坐杆夹头是很厚很重的金属片,应该很耐用,但质感真的非常一般,夹头螺丝隐藏在缝隙内,对工具有要求;轮组内宽19mm,外宽28.5mm,算胎垫超过1600g,也就是不超过2000价位的样子。不能订直头坐杆,这个很头疼,zenith出厂配的都是直头坐杆,aero咋就弯了呢?搞不懂设计师吧咋想的。建议厂家出个选装配件包,因为这些垃圾的配件用户最终还是要换,最终也没省到钱,别因为想定个看起来有诱惑性、有噱头的价格就搞些垃圾的东西凑活用,我觉得这对用户不是一个负责的态度,还是少搞噱头吧。 所以整车没有价格看起来那么有性价比。另外对直头坐杆有强烈需求的暂时先别买吧,会不会出都不一定,bross不生产的话你都没地方换,因为这个车架的重心的偏后的,reach又比较大,应该标配直头坐杆,后飘选配才对。直播间老说什么舒适,我是看不出说的舒适是指什么,是指stack大一点吗?这也只是让你少留一两个垫圈而已,你骑车落差是固定的。看几何、设计语言就是一台竞技破风车型,只是相对自家zenith的设计上没那么夸张而已,但实际是比zenith更激进的。车架、前叉刚性十足,缺点就是颠,加上较短的后下叉摇车反馈很好,我是把轮组、内胎、外胎、坐垫换掉,牙盘换成迈金pes功率牙盘,坐杆夹头稍微改装下,整车不带脚踏7.6kg,6999这个价位车架组重量没啥问题,很多地方都有冗余,应该是考虑耐操和用户手残,你要是想再花点钱、花些心思降到7kg附近不难。 国产比较不错的品牌seka、incolor、银贝斯、tavelo、bross、快客、lykos、xlab,像bross、快客这种工厂品牌和国内seka、incolor等做产品比有很大不同,和产品的价格可能有一点关系,但我觉得更多是思维上的区别,工厂出货肯定是更喜欢规格少、一刀切,省事嘛,但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细节上多花些心思,详情页有完整的配件表吗?轮组的详细信息有吗?车把的详细信息吗?直播间问问题叫你找客服,找客服再去问工厂,自行车就这点东西不应该提前准备好吗?直播间到店铺给我的感觉都不懂公路车。 我14年开始骑公路车,入坑是tarmac sl5 pro,后来是sworks、tcr、seka speed、bross v one,公路车产品这些年是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的,特别是国产,现在大家吐槽国产那是没看过早期国产的东西,现在20000甚至30000内全新的我都建议你优先考虑国产,因为只从产品本身你获得感受会更好,当然像保值率、服务、店面形象等方面还是有差距。bross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我心中是在国产top位置里的,特别是新款zenith出了之后,还是有自己想法的,产品设计审美也在线,做产品比较扎实,但品牌的整体性、完整度还是差了点。
魅族20 pro使用两天感受 时隔多年,又用回魅族,之前的魅族手机还是MX,后来给家里人买过魅蓝note,这么多年一直用iphone,审美疲劳了,现在的iphone的交互体验是一言难尽呀。有几个问题和大家聊下,看是安卓或魅族的问题,还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有一些建议,欢迎解答讨论。 机器是魅族20 Pro,系统版本是10.2,用了两天。 1、刚开始使用那一天电量管理耗电量最多的是应用商店,30%多,前台运行3个小时+,其实只是激活时安装了些软件,第二天恢复正常了。 2、指纹莫名其妙被删除,开启隐私空间,打开指纹,再关闭,可能还有其它操作,但不记得了,然后指纹解锁就失效了,之前录入四个指纹就剩两个了。 3、B站切到后台锁屏后台播放音源重叠,同一个视频的。比如蓝牙连接耳机,使用B站看视频,软件切到后台锁屏,可以多重复几次,然后会出现两个音源在播放,解锁手机,把屏幕上的视频小窗口关掉,还剩一个音源在播放。 4、B站播放直接锁屏放口袋,有时会自动停止播放,误触了?每天都遇到。 一开始我是把所有软件后台运行都禁止掉了,后来我把B站后台运行改为智能后台,上面两个问题还是会出现。 5、使用B站播放视频,会有切换到后台或切换到小窗等操作,视频播放完毕或手动关闭视频后,切换屏幕分辨率QHD+到FHD+后B站视频重新自动播放。 6、在控制中心点击wifi图标关闭wifi,卡了一下,wifi图标错位,差点显示到移动数据上面去,关闭wifi功能没问题。 7、B站播放视频,切换到后台,桌面的视频小窗口(不是小窗模式)可以隐藏吗?iphone向侧边滑动可以向小窗模式一样隐藏起来,这个还是挺方便的。 8、有时候在软件里右滑或单击mback,动画不是返回上一页的,而是切换app的动画,动画后还是在同一个app里。 9、自动锁屏经常不灵,设置的1分钟锁屏,静止5分钟了还在亮屏。 10、通知管理-数字通知,是没有应用支持吗?选数字通知app列表空白,app右上角也不会显示。 11、双击屏幕底部唤醒无效。 12、耗电有点快,感觉和iphone13差不多,分辨率使用QHD+那掉电更是快,用FHD+好一点但还是比我想的要快,大家用QHD+还是FHD+呢,省点方面有什么技巧。 13、深色模式三方app效果一言难尽呀。 14、前台使用B站,连接蓝牙耳机,点击播放视频没声音,满脸问号?视频有问题?退出重新点击播放,还是没声音,点按耳机暂停播放,本来想测试耳机和手机有没后正常连接,弹出电话通话小窗,原来是有人给我打电话,结束通话后播放视频声音正常,小窗延迟了?还是说我按耳机后才激发的小窗?然后我去控制中心看是开启了免打扰模式,都免打扰了怎么还影响视频声音了? 建议: 15、有些场景下建议增加马达震动,比如通过UI页面上的数字按钮输入数字密码的等等。 再聊点硬件的问题: 16、知道播放音乐后盖会震,没想到如此明显,太掉价了。 17、摄像头用手指头轻轻敲击或者拽沙发上时哗啦啦的响,太明显了,太掉价了。iphone13和iphone12 pro max需要耳朵贴在手机上才能听到一点。 18、这个马达震动弹簧感太重了. 下单手机的同时就去找tws耳机,魅族现在卖的除了魅蓝Blus 2s,其它都是贴牌或联名的吧。魅蓝Blus 2s毕竟是200价位的,还是出个魅族系列的tws耳机吧,旗舰的六七百元,普通的三四百元。 看我还能坚持用多久,奇奇怪怪的问题很多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