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轮回 六石轮回
我内向所以我很少说话,但说话必经典
关注数: 58 粉丝数: 89 发帖数: 6,945 关注贴吧数: 39
【史鉴古风】寻隐者不遇——我心中的隐士情节【转】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心中的一直有一种隐士情节。在我的意识中,道者和隐士是智慧、淳朴、平淡而又和光同尘的代名词。为了找寻心中的隐士,我也算走过半个中国了。无论是青海湖、玉龙雪山脚、丽江、终南山还是武当山都去过很多次了。终南山的佛道修士很多,但遗憾的是很少真正为我解惑。现在人过不惑之年,已经没有而立之时的动力了。然而人生的起起伏伏,愈发让我受益很多。 一次和老朋友喝茶, 她问我:“你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寻找隐士呢?” 我说:“我也不清楚,大概是心中放不下的情节吧。” 她笑着对我说,“我们一起修行很多年了。这些年我们也算读了些书了。在我们几个一起寻找隐士的旅途,看遍了山河秀美、江南古镇、敦煌大漠、也阅读了人生百态,其实啊,我们虽然算不上隐士,倒是都能算得上隐者了。” 我说:“我们就会折腾,哪能算得上隐者呢?” 她笑了笑,说:“你还不明白么?隐者就是我们的内心所想啊,其实我们找的就是自己啊!” 刹那,我悟了,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假我,这个假我或者是一种目标、或者一种情节。当我们开悟之时,才发现找了大半辈子,原来只是为了找回了内心深处的真我而已。也许,能找回真我,清静无为,平淡自然,这也算修行真人的一种道路吧。
【史鉴古风】上善若水,道法自然 上等做人法是像水一样做人,道的法则是自见全然。 善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掌控地球的人类法器。就因为如此,很多人把善恶的概念植入到道德经里。在我看来上善若水里善是行为的至高境界,行为里当然也应包括思考。 我不反对把善恶加入到道的范畴里,因为我认识的道是全然的道,可以解释万象的,包括所谓的神界鬼界,天堂地狱,人畜当世,唯心唯物。在我看来老子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耶稣。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是大自然环境吗?那么自然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代表了我们现在认为的大自然环境呢?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说的是,道德经里出现天地万物之类的话语,当时自然这个词能代表天地万物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都用自然这个词代替呢?那么好吧,我就当此处自然为我们现在认为的大自然来解释道法自然。道法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规律。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并非谁推动谁创造,要是说谁人创造的话那也是个生灵,逃不过六界,即使逃过六界了也逃不过八界,即使逃过八界了也逃不过N界,也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那创世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个世界就是从这个世界里来的,也就是本来就存在,没法找到起源,宇宙爆炸的起源也是如此。若有人确实真想知道大自然起源的话,好好问问自己吧,或许你就是那个造物主。 自然,道德经里说提的我认为是,自见(观)全然。自观就是悟己,悟心,悟行,悟思,悟法。人不怕看不懂别人,就怕看不懂自己。把自己看懂了,其实就是把世界看懂了。或许此语很可笑,但是就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可笑,所以不会去做,不会去在意。这里还有一个大部分人们所不知道的定律,那就是想把自己悟透需要有足够的慈悲心,爱心,仁心等正能量的心德。 看看那些个宗教人士们天天在讲什么?他们天天讲的最多的就是悟性,修行。悟性是悟心,修行是做人。那么他们为什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得道了呢?因为他们大部分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悟;而不是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这里在啰嗦几句吧。 想悟道,先悟己, 想悟己,先慈悲, 想慈悲,先弃较, 想弃较,先忘过, 想忘过,先惜今, 想惜今,先知欲。。。 顺序随你来定,只供参考便是。 愿中华儿女早明己,早解脱,早成弥勒,越来越多的老子出关济世!!!
【探讨辨析】华夏文明史到底几千年? 长期发掘和研究大地湾遗址的考古专家郎树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大地湾遗址以及近年来国内新发现的十多处上万年遗址表明,华夏文明起源的时间可能更为久远,华夏文明史可能不限于传统所说的“上下五千年”。   郎树德认为,这些遗址的发现与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一起说明,中国农业和彩陶起源的时间与世界上最早的两河流域同步,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最古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而规模大、记录完整、内容丰富的大地湾遗址则为此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实证。   主持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郎树德副研究员指出,大地湾五期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提出了华夏文明史的六个起源性问题:第一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第二是中国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宫殿建筑的起源;第四是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五是中国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国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农业、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近年来逐渐为学术界所关注。1997年,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在“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中华民族史是万年史而非五千年史。他认为,司马迁受所掌握的史料和见闻限制,在《史记》中构建了以黄帝为始祖,以黄河文明为中心的古史框架,并被后人沿袭至今。但司马迁时代距今已2000多年,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不断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在传说中的黄帝之前。史式的这一观点近年来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台湾有学者著文称,中华民族有“30万年的民族根系、1万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国家史”。   甘肃省文物考古界的张学正、徐祖蕃、祝中熹等一批专家认为,仅从大地湾来看,中华民族拥有8000年文化史已毫无疑问,而传统所说的5000年华夏文明史能否上推到8000年甚至上万年,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最近10年间,我国已新发现10多处万年前后、拥有最古老陶器和最古老农业的史前遗址。比如,南方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北方有距今9690年至10815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此外还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距今1万年到8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些遗址都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实证,使得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探索进入了实际的步骤。
【探讨辨析】山东7高校推学分制学费 未听取学生意见遭质疑 “学分制学费”,其推行必须为利益相关方创设权利博弈的程序平台,让学生及家长充分表达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意见。   山东试点高校“学分制学费”引发争议,7所高校将过去固定的按学年收费改为弹性的按学分收费,“学分制学费”不得超过“学年制学费”110%。有学生及家长质疑这无异于变相涨价。   高教改革原本就是社会焦点,一旦涉及钱的问题更容易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究竟是教育改革中的必要一环,还是高校打小算盘寻求合法化的“涨学费”,在缺乏对高教改革准确评估的前提下,或许很难轻易下结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公众的敏感进行探问,并由此反思教育制度改革的得失。   首先应当追问学生及家长的担忧因何而来。恰如教育学者所认为的,学分制改革是高教改革的一个系统性工作,其核心在于选课制改革,即为学生提供适配的个性化课程菜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自主权。因而决定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把课程菜单设计好并加强教学管理。但在最核心的改革环节用力不多的背景下,就急于推出收费制度改革,这样避重就轻的“单兵突破”,当然会引起学生及家长的担忧,尤其是上浮10%的裁量空间,很可能给高校学费涨价提供合法化借口。
《计划生育与思维方式》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许多人举出了“人口太多”、“人均资源少”等原因。但我认为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人均资源比中国少得多,但他们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只要深入到本质,就会发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口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不是就业问题,不是环境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问题。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在市场营销学中常常会讲到一个卖鞋子的故事:有两个推销鞋子的人A和B到了一个岛上,发现岛上的居民都不穿鞋子。A推销员给总部打电报说:“此地没有人穿鞋,没有市场,我白来了,准备返回。”而B推销员也给总部打电报说:“此地没有人穿鞋,市场前景非常大!”后来,A推销员放弃了在这个地方推销鞋子的打算,无功而返;B推销员则通过示范、宣传等手段说明穿鞋子的好处,最终开辟出一个大市场。 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例如,有A、B两个国家,他们的粮食生产都不足以养活本国人口。于是,A国采取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以减少本国人口;B国采取的措施是: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后来,当地球上的石油差不多用完的时候,A国通过一项法律,禁止私人拥有小轿车,以节省汽油;而B国则千方百计研究能代替汽油的新能源,结果研制出使用氢电池作为能源的汽车,并行销全世界。 在真实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面临许多问题、遇到许多困难。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推销员和A国是消极的思维方式;B推销员和B国是积极的思维方式。 计划生育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 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吃了吗? 住房不够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住了吗? 能源不够怎么办?减少人口不就够用了吗? 鞋子太小怎么办?把脚削小一点,不就合穿了吗? 有一个支持计划生育的人说:“坚定不移地反对二胎!”,他举出的理由是:“目前,养一个孩子的成本:1-10岁,年均6000元,10-15岁,年均8000元,15-22岁,年均17000元,22-27岁,年均30000元,如此算下来,一个孩子最低支出37万元,这还不包括生病、事故、上大学、结婚、买楼的费用。也就是你抚养一个孩子直到他结婚,至少要60万元。”这种逻辑是一种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普通家庭养不起2个孩子,那就证明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有问题,应该改革的是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而不是反对生二胎。按照消极的思维方式,如果连养活一个孩子也有困难,那么他不会从社会分配制度上找原因,他会说:“坚定不移地反对一胎!”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如下:消极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企图改造自身来适应外部环境,结果只能走上退化的道路;积极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力图改造外部环境以适应自己,结果越来越进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