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月飞霜 苍月飞霜
关注数: 2 粉丝数: 66 发帖数: 919 关注贴吧数: 17
诗词趣事 之 苏轼 知登州五日 传佳话几许 苏东坡豪爽风趣,才名盖世,一生中流传了许多轶闻趣事。他与山东也有过一段缘分,五十岁时,曾经在山东做了五天官,时间虽短,却也留下了几桩佳话。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由黄州调至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军州事;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又接到进京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十一月初便离登州晋京。   登州沿海一带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灶户以煮盐为生,百姓赖灶户食盐。但照当时的榷盐政策,灶户所产之盐只能卖给官家,百姓只能向官家买盐,而官家收进盐价很低,卖出盐价又太高,结果是灶户纷纷破产逃亡,百姓吃不起盐。苏东坡了解到这种状况,当即向朝廷上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对当时推行的榷盐政策在登州一带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样下去,不但百姓受害无穷,官家也将无一毫之利。建议罢登莱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其税。苏东坡此状竟得到朝廷批准,登州百姓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纷纷立石以志。罢榷盐的政策在登州一带一直沿用至晚清。   苏东坡在任上还向朝廷上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分析了登州在国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百余年来的防卫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陈述了自己关于加强登州武备的建议。   卸任晋京之前,苏东坡偷得几日闲,登山观海,吟诵抒怀,留下了一些诗文,其中《登州海市》诗可谓历代蓬莱诗文的领唱。“海市蜃楼”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蓬莱一带海面经常出现,但出现时间一般在春夏、夏秋之交,雨过天晴,海面风平浪静,有薄雾的时候。苏东坡自然十分想看看这奇异景象;而十月底,正是“岁寒水冷天地闭”之时,是不可能出现海市蜃楼的。但苏东坡却豪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登州海市》。他在序中说:“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难道海神真的特别照顾这位大诗人而显灵了吗?当然不可能,东坡可能是驰聘诗人的想象而已。——这一点,从诗中亦可看出。全诗二十四句,仅有一句正面实写海市,即“重楼翠阜出霜晓”。如此难得的天下奇观,仅用“重楼翠阜”四字轻轻带过,岂不太惜笔墨?但正说明作者避实就虚,意在借物抒怀。《登州海市》诗刻石现存于蓬莱阁卧碑亭,楷书,据考证确系苏东坡手迹。    附:登州海市并叙   〔宋〕苏轼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   敢以耳目烦神功。   岁寒水冷天地闭,   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   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   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   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   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   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   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   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   相与变灭随东风。
《诗词格律》· 概念·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