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楼主 观星楼主
关注数: 11 粉丝数: 3 发帖数: 1,895 关注贴吧数: 1
火星大冲周期的计算 大家都知道火星大冲的周期是15-17年,这个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下试着推导:首先大冲最理想的情况是地球位于远日点,火星位于近日点,这样二者距离最小,火星看着最亮。只是地球的远日点黄经是283度,火星的近日点黄经是336度,这种最理想的情况不存在。不过如果冲发生于这两点夹角(53度)之间,火地距离比较接近理想最小值,也属于大冲。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64日,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日,二者会合周期是779.9日。一个会合周期内地球转了2.1352圆周,火星转了1.1352圆周,也就是说会合点比上一次前进了0.1352圆周。0.1352这个数字接近1/7和1/8,可以写作1/7-0.007657和1/8+0.0102。可以看出,每7个会合周期,会合点后退0.053599圆周,也就是约19.3度。每8个会合周期,会合点前进0.0816个圆周,也就是约29.4度。前头说了,火星大冲范围是黄经283-336度这个53度夹角内,因此如果在黄经336度处发生大冲,那么7个会合周期也就是约15年后的冲点后退19.3度,在范围内仍是大冲,同理第二个15年的冲也是大冲。虽然再往后的7个会合周期冲点将退出大冲范围,但别着急,大冲又会回来的。8个会合周期也就是约17年冲点前进29.4度,又回到大冲范围。可见不是15年就是17年,冲点总在大冲范围内,也就是说火星大冲周期是15-17年。
“黑洞”的爸爸约翰.惠勒去世,享年96岁 美国当地时间4月13日清晨,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因肺炎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6岁。 惠勒早已成为物理学中的标志性人物,他是美国麦哈顿计划中的“老兵”、量子引力理论研究先驱和人们耳熟能详的“黑洞”概念提出者。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和美国物理开拓时期的科学家,惠勒主要从事原子核结构、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及宇宙学等研究。他27岁就与丹麦科学家玻尔发展出核分裂理论,后与学生理查德•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改写了电磁理论,并提出时光回溯移动的构想。可以说,惠勒的研究为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发展勾勒出了方向。 约翰·惠勒(1902年-2008),美国物理开拓时期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原子核结构、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及宇宙学等研究。他27岁就与丹麦的波耳发展出核分裂理论;后与学生理查·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改写电磁理论,并提出时光回溯移动的构想。惠勒的研究为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发展勾勒出了方向。 约翰·惠勒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传奇性教师,他在探索世界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恢宏气度,曾经协助其他许多物理学家成就伟大事业。 约翰·惠勒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论断:It from bit.(万物源于比特)。万物源于比特象征着这样一种观念,物理世界的所有单元(item),在根本上——在最根本、最基础的意义上——具有非物质的来源和解释;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实在归根结底产生于是-否问题(yes-no questions)的提出及其所激起的仪器反应的记录;简而言之,所有的物质性事物,究其根源都是信息—理论性的(information-theoretic),这是一个参与的宇宙。
skyevent2008(2008年天象) 月份 时间(世界时) 天象 (h:m)1月 3 04 地球过近日点 3 08 月亮过远地点: 405328 km 8 11:38 朔 15 19:47 上弦 19 09 月亮过近地点: 366436 km 20 00 月掩火星,火星在月亮南1.1° 22 05 水星东大距: 18.6°E 22 13:35 望 25 06 土星合月,土星在月北面3.0° 30 05:07 下弦 31 04 月亮过远地点: 404532 km2月 4 06 木星合月,木星在月亮北4.0° 4 12 金星合月,金星在月亮北4.3° 6 18 水星下合日 7 03:45 朔 7 03:56 日环食; 食分mag=0.960 10 20 海王星合日 14 01 月亮过近地点: 370216 km 14 03:36 上弦 16 08 火星 1.6°S 21 03:29 月全食; mag=1.107 21 03:31 望 21 12 土星 2.8°N 24 09 土星 冲日 28 01 月亮过远地点: 404442 km 29 02:21 下弦 3月 3 01 木星 3.6°N 3 11 水星 大距: 27.1°W 5 14 水星 0.2°N of 月掩 5 19 金星 0.2°S of 月掩 7 17:15 朔 9 05 天王星合日 10 22 月亮过近地点: 366302 km 14 10:48 上弦 15 03 火星 1.7°S 19 15 土星 2.6°N 20 05:50 春分 21 12 金星过远日点 21 18:40 望 26 20 月亮过远地点: 405094 km 29 21:47 下弦 30 17 木星合月在月亮北 3.2°4月 5 01 金星合月在月亮南 4.7° 6 03:56 朔 7 19 月亮过近地点: 361083 km 12 06 火星 1.2°S of 月掩 12 18:34 上弦 15 19 土星合月在月亮北 2.6° 16 07 水星上合日 20 10:26 望 23 10 月亮过远地点: 405945 km 27 05 木星合月在月亮北 2.8°N 28 14:10 下弦 5月 5 12:19 朔 6 03 月亮过近地点: 357772 km 10 14 火星 0.2°S of 月掩 12 03:48 上弦 13 00 土星合月在月亮北 2.8°N 13 00 火星 过远日点 14 04 水星东大距: 21.8°E 20 02:12 望 20 14 月亮过远地点: 406404 km 24 11 木星合月在月亮北 2.5° 28 02:53 下弦 6月 3 13 月亮过近地点: 357251 km 3 19:24 朔 7 15 水星 下合日 8 02 月掩火星,火星在月亮北1.1° 9 04 金星上合日 9 09 土星合月在月亮北 3.1° 10 15:03 上弦 16 18 月亮过远地点: 406229 km 18 17:31 望 20 13 木星合月在月亮南 2.4°N 21 00:01 夏至 26 12:07 下弦 7月 1 18 水星西大距: 21.8°W 1 21 月亮过近地点: 359513 km 3 02:20 朔 4 05 地球过远日点 6 18 火星合月在月亮北 2.6° 6 22 土星合月在月亮北 3.5° 9 09 木星 冲日 10 04:33 上弦 11 20 金星 过近日点 14 04 月亮过远地点: 405452 km 17 12 木星 2.6°N 18 08:00 望 25 18:41 下弦 29 20 水星上合日 29 23 月亮过近地点: 363887 km8月 1 10:14 朔 1 10:25 日全食; mag=1.036 2 15 金星合月在月亮北 2.3° 3 13 土星 3.8°N 4 12 火星 4.0°N 8 20:18 上弦 10 20 月亮过远地点: 404558 km 13 14 木星 2.8°N 15 01 海王星冲日 16 21:10 月偏食; mag=0.805 16 21:18 望 23 23:52 下弦 26 04 月亮过近地点: 368693 km 30 19:59 朔 9月 1 21 金星合月在月亮北 5.3°N 1 23 水星合月在月亮南 2.9°N 4 02 土星合日-合日 7 14:03 上弦 7 15 月亮过远地点: 404210 km 9 20 木星合月在月亮 2.8°N 11 04 水星东大距: 26.9°E 13 11 天王星冲日 15 09:15 望 20 03 月亮过近地点: 368890 km 22 05:10 下弦 22 15:46 秋分 27 20 土星合月在月亮北 4.5°N 29 08:13 朔 10月 2 02 金星合月在月亮北 5.1°N 5 11 月亮过远地点: 404716 km 6 21 水星 下合日 7 07 木星合月在月亮北 2.5°N 7 09:04 上弦 14 20:04 望 17 06 月亮过近地点: 363828 km 21 12:02 下弦 22 09 水星西大距: 18.3°W 28 23:15 朔 11月 1 08 金星合月在月亮北 2.6°N 2 05 月亮过远地点: 405723 km 3 22 木星合月在月亮北 1.9°N 6 04:05 上弦 13 06:19 望 14 10 月亮过近地点: 358973 km 19 21:38 下弦 25 17 水星上合日 27 16:56 朔 29 17 月亮过远地点: 406480 km12月 1 15 木星合月在月亮南 1.3°N 1 16 月掩金星,金星在月亮南 0.8°S 5 21:29 上弦 5 22 火星-合日 12 16:39 望 12 22 月亮过近地点: 356568 km 19 10:34 下弦 21 12:05 冬至 26 18 月亮过远地点: 406602 km 27 12:24 朔 29 09 月掩木星,木星在月亮北 0.6°N 31 21 金星合月在月亮 3.4°S
中国二十八宿资料和相关名词解释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太阳系相关介绍 太阳系(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太阳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  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质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余下的质量中包括行星与它们的卫星、行星环,还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外海王星天体、理论中的奥尔特云、行星间的尘埃、气体和粒子等行星际物质。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的总表面面积约为17亿平方千米。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内迄今发现了八颗大行星。有时称它们为“八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远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将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超过1000颗的彗星,以及不计其数的尘埃、冰团、碎块等小天体。  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主要由氢、氦、氖等气体,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铁、硅、镁等元素的岩石构成。类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卫星、小行星主要由岩石组成;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其核可能是岩石或冰。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一般以为行星系统是恒星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两颗恒星差一点撞击而成。最普遍的理论是说太阳系是从星云形成。  恒星形成的基本过程为此:  1. 星云中较密的核心部分变得太重,重心不稳定,开始分裂和崩溃坠落。一部分的重心能量变为放射的红外线,剩下的增加核心的温度。核心部分开始成为圆盘形状。  2. 当密度和温度道足够高, 氘融合燃烧开始发生,辐射的向外压力减慢(但不中止)临近其他核心崩溃。  3. 其他的原料继续下落到这一颗原恒星,它们的角动量的作用可能导致双极流程。  4. 最后,氢开始熔化在星的核心,外面剩余的包围材料被清除。  太阳星云这个假说,是1755年由伊曼努尔·康德提议。他说,太阳星云慢慢地转动,由于重力逐渐凝聚并且铺平,最终形成恒星和行星。一个相似的模型在1796年由拉普拉斯提出。  太阳星云开始直径大约100AU,质量是现在太阳的两三倍。在这个星云中,比较重的物质往中间落,积聚成块,是成为以后的行星。而星云外部越来越冷,因此靠里的行星有很多重的矿物质,而靠外的行星是气体或冰体。原太阳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以后八亿年中各个行星形成。  太阳系的运动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是一个螺旋形星系,直径十万光年,包括两千多亿颗星。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离星系中心大约两万五千到两万八千光年。太阳系移动速度约每秒220公里,两亿两千六百万年在星系转一圈。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  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对太阳系的探索与研究  人类出于对自身生存环境了解的渴望以及日益紧张的地球资源,从1959年开始不断的通过空间探测器等进行空间探测,研究太阳系。目前主要集中在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  据美国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正逐渐脱离银河系,研究人员发现,星际空间的磁场正推动太阳系以与银河系其它部分成60至90度角运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离太阳系最近的部分星际磁场并不像它看上去在银河系其它部分那样,与银河系的旋转臂平行。
银河系常用数据表 银河系常用数据表  质量≈10E11太阳质量  直径≈100千秒差距  银心方向:α=17h42m.5, δ=-28°59′  太阳距银心≈9千秒差距  北银极:α=12h49m, δ=-27°24′  太阳处银河系旋转速度≈250公里/秒  太阳处银河系旋转周期≈220E6年  相对于3K背景的运动速度≈600公里/秒  (朝向α=10h, δ=-20°方向)  太阳常用数据表  太阳质量 = 1.9891×1033克   日地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 (天文单位) = 1.49597870×1011 米(1亿5千万公里)   日地最远距离 =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离 = 1.4710×1011 米   太阳常数 f = 1.97 卡·厘米-2·分-1   太阳半径 R = 696265 公里   太阳表面积 = 6.087×1012 平方公里   太阳体积 = 1.412×1018 立方公里   太阳平均密度 = 1.409 克·厘米-3   太阳表面有效温度 = 5770 K   自转会合周期:   赤道=26.9天   极区=31.1天   光谱型: G2V   目视星等 = -26.74 等   绝对目视星等 = 4.83 等   热星等 =--26.82 等   绝对热星等 = 4.75 等   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 = 2.74×104 厘米/秒2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太阳表面脱离速度 = 618 公里/秒   太阳中心温度:1.5×107 K   太阳中心密度:160 ·厘米-3   地球附近太阳风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阳运动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太阳主要化学成分:氢(71%)、氮(27%),氧、碳、氮、氖;硅、铁等   太阳年龄 ~ 5×109 年   太阳活动周期 = 11.04 年  地球常用数据表  地球质量: M = 5.9742×1027克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标准大气压P0 = 760 毫米汞柱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 5×10-5 忒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积 = 5.11×108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 = 1.49×108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 = 3.62×108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70.8%)    地球体积 = 1.0832×1012 立方公里   地球平均密度 = 5.518 克·厘米-3:    地球年龄 ~ 46 亿年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月球常用数据表  月球质量 M = 7.3506 × 1025克(相对于地球的1/81)   月球直径 = 3476.4 公里   月球体积 = 2.200×1010 立方公里   月球平均密度 = 3.34 克·厘米-3   月地平均距离 = 384401 公里 = 0.00257 天文单位   = 60.2682 地球赤道半径   近地点平均距离 = 363300 公里   远地点平均距离 = 405500 公里   月球表面积 ~ 1/14 的地球表面积   黄道与白道交角 = 5°09’   轨道偏心率 = 0.0549   赤道面与黄道面交角 = 1°32’   赤道面与白道面交角 = 6°41’   平均轨道速度 = 1 公里/秒   在平均距离处满月的亮度 = -12.7 等  月球表面温度:   最高温度 = + 127 摄氏度   最低温度 = -183 摄氏度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 1.62 米/秒2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表面脱离速度 = 2.38 公里/ 秒   月球年龄 ~ 4.6×109 年   八大行星轨道数据表  基本物理数据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