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玩具 递归函子
关注数: 5 粉丝数: 579 发帖数: 3,266 关注贴吧数: 37
对于鳞龙我也来说几句 合弓纲有湿鼻子、外耳和牙齿分化,主龙有高代谢和气囊呼吸,那么鳞龙类凭什么也能和这两个大哥竞争生存了几亿年?我来介绍一些鳞龙独有的“绝活”。首先是蜥形纲普遍拥有的可动方骨,上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喙头目的楔齿蜥、所有鳞龙目、蛇类、蛇蜥的方骨及头骨关节的情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蜥蜴类的头骨上是有很多关节的。比照人类来说,我们的头骨是愈合成的一个整体,而蜥蜴的头骨并非如此。可以说蜥蜴能通过肌肉来调整自己头的形状。大多数蜥蜴都有可以活动的“方骨”,这个方骨在我们人类身上已经演变成了耳朵内的一部分。而蜥蜴的方骨连接到颅骨上,而下颌又连接在方骨上。下颌通过两个关节来运动,所有蜥蜴的嘴能张的很大,而蛇更是这里面的佼佼者,蛇的下颌也是左右分开的,进一步让嘴张大。蛇的头骨,特别是蝰蛇科的蛇,几乎除了容纳脑子的颅骨以外,头上所有骨头都有关节连接,可以活动。甚至连大牙都能活动,平时收起来。这种头骨保证了蛇能吞噬比自己头大的食物。这里是蜥蜴的情况,蜥蜴虽然没有蛇类的头骨活动范围那么大。但是也能调整头骨的关节,让吞进去的食物难以逃脱。如果你有饲养蜥蜴或守宫类宠物,你可以观察一下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吞咽的那一下还会把眼睛闭上,眼球整个收回去。其实这就是调整头骨关节造成的错觉。方骨的演化过程,可以看见方骨最初是固定在头骨上的,后来演化出了关节。让嘴可以张很大。这个结构在恐龙身上也是一样的演化,可能是主龙和鳞龙类的祖征,也可能是趋同演化的。但是在鸟臀目中,方骨就不再可动了。而蜥臀目里是高度可动的,而在鸟类中方骨是极度灵活的,这是鸟类简化头骨、丢失牙齿以后还能摄食的关键。从上到下是蜥蜴、鸟类的张嘴运动时的头骨关节连接情况。很多人可能也是第一次知道,鸟和蜥蜴的上颌是独立于头骨可以运动的。鸟吃东西的时候,上下颌一起相互远离,让它嘴张的更大,张的更快鳞龙类的一些动物的舌头也非常有特色,守宫和石龙子舌头看了让人终生难忘。
鳞龙的起源物种 蜥蜴目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物种最丰富的类群。该类群包括约 12000 种蜥蜴和蛇(鳞龙目)以及一种喙头蜥(喙头目)——新西兰的喙头蜥(Sphenodon punctatus)。鳞龙目动物的成功归因于其通常较小的体型,以及高度灵活的头骨,这使它们能够捕食大型猎物。然而,喙头蜥的头骨不具备这些关键特征,因此了解它们共同祖先的性质至关重要。蜥蜴目起源于 2.52 亿至 2.01 亿年前的三叠纪,但由于化石不完整,其中许多是鳞龙形类的泛化物种,既不是鳞龙目也不是喙头目,这导致了混乱。在此,我们报告了在英国德文郡中三叠世(安尼期)赫尔斯比砂岩地层中发现的一具相对完整的喙头目动物的头骨和骨骼,其年代比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蜥蜴目动物早约 300 万至 700 万年。新物种如预期般具有非活动性头骨,但下颞骨条开放,且没有大的腭骨齿,似乎是一种专门以昆虫为食的动物。这一标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三叠纪革命期间,#蜥蜴总目动物的最初分化,当时现代风格的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出现。 阿格里奥多顿龙·赫尔斯比佩特拉新属新种 词源。Agrio 来自古希腊语狄俄尼索斯的称号 Agrionius,意为“凶猛的”,donto 意为“牙齿”,指的是下颌骨和上颌骨部分显著的大牙齿,而 saurus 意为“蜥蜴”。因此,意为“凶猛齿蜥”。种名“helsbypetrae”指的是赫尔斯比砂岩地层(当地称为奥特砂岩),化石即发现于此;petrae 是 petra 的属格,petra 是古希腊语中“岩石”的拉丁化形式。
照猫画虎可以,照鸟画龙不行! 陆栖恐龙和鸟的区别还是非常非常大的,体态、步态、重心都完全不同。 首先恐龙走路不像鸟一样脖子一伸一伸的,因为鸟类的眼球太大太特化,已经不能在眼眶里转动了,所以走路的时候会先移动身体,然后再把头平移到前面。如果走路的时候头和身子一起移动,鸟类会迷失方向甚至晕过去。而恐龙则和普通的陆地动物一样。 其次鸟类的身体重心靠前,并且股骨(大腿骨)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吃过鸡就知道,鸡的大腿骨是插在骨盆的一个深坑里的,按人的姿势来说,鸟类都是蹲着走路的。膝关节永远是弯的,只靠小腿和脚的摆动来行走。而恐龙则是和其他陆地动物一样,大腿也可以移动并且移动范围相当广,而且恐龙的尾巴也是后肢运动系统的一部分,大量的肌肉在尾巴里连接尾椎和股骨。所以恐龙的尾巴不像是哺乳动物那么灵活。 再然后是鸟类的尾椎只有一节可动,尾巴愈合缩短,重心靠前,荐椎也整个愈合,脊椎虽然没全部愈合,但是肋骨互相勾连,所以鸟类的脊椎也是无法移动的。造成了鸟类的整个体腔都是一个不可活动的整体,而恐龙就可以扭动身子,前后俯仰,摆动尾巴。比鸟类要灵活的多。 最后是鸟类为了飞行,把锁骨愈合成了叉骨,手只能在特定的幅度运动。(你可以摸着自己的锁骨,抬一下自己的胳膊,大幅度的转圈运动,感受一下锁骨的运动),而恐龙的手则相对灵活,很多种类的恐龙可以用手来挖掘、采摘食物,有锋利爪子可以辅助捕食。 所以说陆栖恐龙和鸟类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并不能简单的把恐龙当成走地鸡。
鸟类能重新演化成手盗龙的形态!即有长尾巴,牙齿的形态 鸟类能否重新演化成类似手盗龙(Maniraptora)那样的形态(如长尾巴、有牙齿的恐龙形态)是一个涉及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复杂问题。理论上,演化是可能的,但实际发生需要满足极为特定的条件,并且在自然条件下非常困难。以下是详细分析:1. 理论上的可能性演化是不可逆的(即“多利法则”认为生物不会精确地逆向演化回祖先形态),但鸟类可以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展出类似手盗龙的特征(趋同演化或部分特征复现)。以下是关键点: 遗传潜力: 鸟类是手盗龙类恐龙(特别是近鸟龙类,如 velociraptor 或 Archaeopteryx)的直系后代,保留了一些祖先的遗传信息。 实验(如2010年代的发育生物学研究)表明,鸟类的胚胎中仍存在某些“关闭”的祖先特征基因。例如,鸡胚胎可以通过基因调控短暂表现出类似牙齿的结构或较长的尾椎。 这些实验(如 Jack Horner 等人的“恐龙鸡”研究)显示,鸟类基因组中可能潜伏着重新激活某些手盗龙特征的潜力。 长尾巴: 现代鸟类的尾巴(尾综骨,pygostyle)是高度压缩的尾椎结构,适于飞行。 理论上,通过选择压力(如失去飞行需求),鸟类可能演化出更长的尾部结构。某些原始鸟类(如始祖鸟)已有较长的尾巴,表明这种特征在演化早期存在。 然而,尾巴的重新延长需要特定的选择压力(如地面生活或平衡需求),并且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牙齿: 现代鸟类通常无牙,拥有角质喙,但早期鸟类(如孔子鸟、始祖鸟)有牙齿。 研究表明,鸟类基因组中仍保留牙齿形成的潜在基因(如牙釉质蛋白基因),只是被抑制。通过基因编辑,科学家已在鸡胚胎中诱导了类似牙齿的结构。 在自然条件下,若环境强烈选择咬合力或特定食性(如肉食性),鸟类可能重新演化出类似牙齿的结构,但更可能的是喙的形态变化(如变得更尖锐或锯齿状,类似某些现代鸟类的喙)。 2. 实际上的限制尽管理论上可能,但鸟类重新演化成手盗龙形态面临巨大障碍: 生态竞争: 现代生态系统中,类似手盗龙的掠食者或杂食者生态位已被哺乳动物(如猫科、犬科)、爬行动物(如巨蜥)和其他鸟类(如猛禽)占据。鸟类缺乏演化成大型掠食性恐龙的生态空间。 手盗龙的形态(长尾、牙齿、灵活前肢)适于中生代的生态系统,现代环境可能不利于这些特征的重新出现。 选择压力不足: 演化需要强烈的自然选择压力来驱动形态变化。现代鸟类的大多数种群已高度适应飞行、觅食或特定生态位(如啄木鸟、蜂鸟),没有足够的压力推动它们“回归”手盗龙形态。 例如,长尾巴可能增加重量,降低飞行效率;牙齿可能不如喙在某些食性中高效。 时间尺度: 演化出显著的形态变化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即使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快速诱导某些特征(如牙齿或长尾),自然演化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持续的选择压力。 白垩纪末期(6600万年前)以来,鸟类已演化出多样化的形态,但没有一种趋向于手盗龙的形态,表明这种方向的演化路径不具优势。 发育约束: 鸟类的发育路径(胚胎学和解剖结构)已高度特化。例如,尾综骨的形成涉及复杂的基因调控,逆转这一过程需要多基因协同变化,难度极大。 鸟类的骨骼轻量化(中空骨骼)和飞行适应的肌肉结构也限制了向大型、地面生活的恐龙形态转变。 3. 可能的趋同演化虽然鸟类不太可能精确复现手盗龙的形态,它们可能通过趋同演化发展出类似的功能特征。例如: 长尾巴:某些地面生活的鸟类(如雉类、鸵鸟)已演化出较长的尾羽或尾部,用于平衡或展示,功能上类似手盗龙的尾巴。 牙齿替代:一些鸟类(如齿鹑或某些猛禽)的喙具有锯齿状边缘,功能上类似牙齿,用于撕裂肉食。 掠食行为:猛禽(如鹰、猫头鹰)已演化出类似手盗龙的掠食性行为,依赖爪子和喙而非牙齿。 4. 人为干预的可能性通过基因编辑(如CRISPR技术),人类可以加速鸟类向手盗龙形态的转变。例如: 激活尾椎延长的基因,抑制尾综骨形成。 诱导牙齿相关基因表达,恢复类似牙齿的结构。 修改前肢结构,使其更接近手盗龙的灵活爪子。然而,这种“人造恐龙”只是实验室产物,无法代表自然演化,且涉及伦理和生态问题。 结论 自然条件下:鸟类重新演化成手盗龙形态(长尾巴、有牙齿)的可能性极低,因为缺乏生态空间、选择压力和足够的时间。趋同演化可能导致类似功能的特征(如长尾羽或锯齿喙),但不会精确复现手盗龙的形态。 人为干预:通过基因编辑,理论上可以在鸟类中诱导类似手盗龙的特征,但这不是自然演化,而是人工设计。 时间尺度:即使自然演化可能发生,也需要数百万年,且结果可能只是“类似”而非完全相同。 如果你对基因编辑、鸟类演化路径或手盗龙的具体特征有进一步问题,可以告诉我,我可以深入探讨!
众多程序员被数字小键盘整破防了 我自己也是程序员,我敢说鸡哥根本不懂程序员,或者说鸡哥曾经懂程序员,因为他们之前出的code名号的本子也是没有数字小键盘的。 程序员都不需要数字小键盘?我认为也过于偏激,但99.99%程序员不需要是肯定的。那么你会问了,就算程序员你用不到数字小键盘,人家给你做了,你不用就是了有啥好抱怨的? 其实所有经常打字的人都知道,数字小键盘会把主键区往左挤,导致打字的时候双手放左边,长期的打字会明显的让肩颈感到不适。并且鸡哥这个本子是15寸的,他强行上数字小键盘,导致了主键区被缩放了,打字更难受,更容易误触。 什么样的笔记本适合程序员?程序员也有搞前端的,搞后端的,搞游戏开发的,各种需求都不一样。但是在键盘方面,对我们程序员来说,数字小键盘是大大的扣分项。而独立的home,end,pgup,pudn才是加分项。因为写代码的时候经常需要在一行代码最前面加入制表符,在最后面加上分号。还需要滚动定位,所以程序员四个独立的功能键。 另外就是别再拿AI当噱头了,程序员都是聪明人,不吃这一套。在线的AI工具又灵活,又自由,谁会用局域网的破烂残废? 总结一下就是 1:数字小键盘对程序员没用,反而还有害,但是独立的home,end,pgup,pudn键很有用。 2:15寸的本子强行上数字小键盘,缩放了主键区。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算是要上小键盘也该是16寸及以上的尺寸才合适。 3:AI是噱头,就是个软件而已,程序员不吃这一套。 希望诸王能给坤哥带个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