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浸衣襟又一生
酒浸衣襟又一生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5
发帖数: 900
关注贴吧数: 35
歪出来的里昂 说实话,这次生煎我真的没强求,你看我生煎的时候也没出里昂不是。里昂这船嘛,就一金皮(够大够白),没技能没改造(够直够长),面板也一般(够翘够挺),真的不强求的(一脸逼真) 话说今天忽然发现我的二哈技能没满,想到最近舰队都在2-1低耗捞胖次出的都是小鱼小虾(为什么一定要低耗捞呢?),于是决定一个十连喂二哈好了,结果
求大佬解答一下 如下图所示,图二是我在旧国服的配置设定,图一是这次封测的设定,为什么我封测那里设定还没旧服高,但是我玩旧服的时候还挺流畅的(虽然也偶尔会卡),而一旦上封测服去,只要打两把之后不是卡死就是弹出图三里出现的那个对话框呢?这到底是啥问题,求各位大佬指点一下
请大佬们指点一下 我家二哈就要82改了,想问下大佬们给她上啥导弹好。我战利品那胖次刚好够买萨博08(火力20 突防20),这弹买给二哈可以吗?
兴登堡的装备问题。 最近在纠结一个问题,堡姐的技能既然已经有降低15%装甲和20固伤了,那么她是不是下一个弹换一个普列赛或者别的甲更合适呢(我家堡姐不上弹的话火力194,上了的话200。这火力应该还能用吧·····)?因为就之前的活动情况看,102基础甲还是嫌薄了些,基本挨一炮就中破大破,而堡姐的技能在中大破状态下是不能发动的。而且一式弹的护甲穿透效果不跟同类型效果叠加,也不知道堡姐的降低15%算不算同类型····求各位大佬指点一下
总算出了,尤其是秘书,终于脱离百级无秘书俱乐部了
求国服大佬跟我说说这怎么打? 一场战斗中获得1941经验?多一不行少一不行(刚用大猴试了,一场2000经验都没有用)?这·······
萌新就想问下各位大佬现在国服环境值不值得冲卡。以前主要就在高安种菜刷任务打萨沙,现在高安有啥好玩的东西吗?
关于网上德黑们辱俾斯麦级的一些谣传的看法。 1、俾斯麦级无疑是一艘优越的二战战列舰,在其服役的1940年时,世界确实上没有一艘在役战列舰能将之压制。 2、全面防御与重点防御之争早在铁甲舰时代便开始。其实这两种防御模式有各自擅长的战斗环境,两者之间没有替代演进的关系,故而不能以“先进”、“落后”笼统概之。 3、俾斯麦的穹甲模式并不是一战的穹甲模式,其作用有很大区别。事实上在布置、参数以及作用特点上,更接近一战穹甲的是黎塞留级上的穹甲。 4、俾斯麦的舰体不存在天窗问题。反而同样是单层水平装甲防御的维内托由于其上装只有70毫米,可能会有天窗隐患。 5、俾斯麦标准排水量4.17万吨,相比之下,同为装备15寸炮的高速战列舰维内托和主教,其标排也分别达到4.1和3.8万吨,俾斯麦与之相差并不大。而且俾斯麦相比之下拥有更大的航程,更多的设备和水密舱室,所以俾斯麦级不存在所谓的吨位浪费问题。 6、俾斯麦的主炮虽然穿深和威力上不如意法的同口径嗑药炮,但是在20km内的垂直威力依然充足,结合欧洲尤其是俾斯麦的主要战场北海/北大西洋上的交战模式,俾斯麦的主炮威力虽较少,但依然胜用。而且sk c34有射速、精准和稳定性优势。 7、尽管二战欧洲海战的开火距离也在20km左右,但其实从这时期欧洲海军的装备情况和作战习惯上看,中近距离的战斗才是主要的战斗。所以俾斯麦偏重中近距炮战的设计考虑还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8、俾斯麦尽管主水平装甲厚度不足,但是由于有厚达50毫米的最上甲板装甲,其水平防御的深度还是不错的,也相对更适合防御引信前置的高爆类弹药。而且最上甲板装甲在面对当时流行的被帽穿甲弹时也有几率起到剥被帽的功能,,故而在50+20+80~100毫米的三层甲板共同防御下,俾斯麦的水平防御也有相当强度。 9、俾斯麦弹药舱上药下弹的布置有一定考虑成分是出于防止被北海海域密集的水雷阵殉爆。而且德国海军的发射药在弹药库内均有独立容器装载,这些措施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常规炮战中被敌方炮弹突破弹药库装甲防御之后引发的殉爆几率。 10、俾斯麦的防空火力在同期欧洲战列舰中并不差,37炮虽然有射速不足的命门,但也有弹道好,精度高的优点,而且德国海军为之配套的炮架有三向稳定功能,也减少了火控干扰。在俾斯麦上遇到的对剑鱼鱼雷机防御失效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防空火控调试未完工而造成的射控不匹配问题导致的。
老咸鱼昨天才知道傻恩出复刻了。
十三号到手了 谢谢上几个帖子的各位大佬指点,总算把新老婆娶回来了。这次是我家堡姐斩杀。另外我要(偷偷)吐槽下黎姐,整个130/90消耗组里就你面板最好,结果呢,破的最快是你misss最多的还是你还追着小怪打搁这演我呢不过,拿到船就好。诸位老婆辛苦了
本咸鱼居然卡E4了 没想到E4居然要低速船,大佬们有没有别的办法啊···100级以上的只有会计 星座 黎姐 VV 猫 宅 罗马 花生 兴登堡。80级以上的只有圣乔治 狮 老罗 鸭滑 欧根 z21 z22 ,速度是上不去38也下不来27啊(实在不行只有拉76的大哥74的乔V和47的科罗拉多作炮灰硬打过去了,即使这样估计也悬)最后发点今天捞到和E3给的新老婆
明天开活动了,能打的船就这几艘·······希望能拿船吧(千万别给我禁大船)。最后放一个今天4-1捞出来的小东西。
最近觉得本咸鱼提督港口的航空兵力非常不足,所以决定赌几发航空公式增加以下航空兵的队伍,然后,喜提饺子一枚(话说各位大佬帮忙看看我的航母队是不是有航母可以被埃塞替换下去了?)
破(捞)交(胖)战(次)这种东西,就应该交给专注三十年的船队 G囯双盾真香,低耗环保(只是会秃)
这局我黎姐挺惨的 如题
终于100级了。 水一波纪念下。 这个练度是不是低了点? 还有最近困扰我的一个问题:鸭滑的技能到底开不开好,求大佬解答。
从来没有那么多的船为那么少的船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感谢众老婆为我苦战,终于把b65给收了。完事收工。困难什么的对于一个已经没桶,资源也见底的咸鱼提督来说是不存在的另,这回星座功劳挺大,在E5boss战中会计和华生完全无解打小怪还老miss的情况下,几乎是靠她的锁头技能才最终打过的。但是76的装甲动不动就中破大破也实在是···(欧根亲王也保不住你啊。)也感谢前面E1~E4一路奋勇斩将的“第一侦察大队”舰队成员。(猫姐和VV的盾在节省桶的方面立下大功猫姐的盾确有奇效)最后顺便晒晒路上捞到的小朋友门
资源还有,蓝图没了···········
【转载】关于沙恩霍斯特一些说法的思考 写在转载之前的几句话: 目前网上对德国战舰的歧视、谣传与中伤确实多不胜数,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完全背离了事实的谬论。但世上懂得运用自己的思考去看待问题,热衷于追寻真相的人依然存在。以下此文便是一位名为不沉俾斯麦的网友所撰的关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文章。作者在其中以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对目前关于沙级舰的几个“公认”观点进行质疑,这对帮助我们重新客观认识这些二战中的优秀战舰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故次劣身将此文转载于此。 此文原文链接如下: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360doc.com%2Fshowweb%2F0%2F0%2F892880783.aspx+&urlrefer=dfe94a06d074c7e56ff1751a81f79b98 由于原文中的图片均已丢失,而劣者原本为之新配的图片也因超出尺寸限制导致该贴无法发布,故而劣者最终对原文中原需要借助图片进行陈述的地方进行了删改处理,望诸位读者周知。 ————————————————————————正文线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众所周知的德国海军大型主力舰之一,在其活动生涯中对英国舰队构成了巨大威胁。关于其争论自二战至今一直未休,主要集中在“棍”、“反”、“黑”三者之间,但争论之大,已经影响了其正常历史性能。要正确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正视历史,抛开固有观念,将数据与实际结合,从而得出现象之后的本质。 本摘要仅解释几个基本点,望能做回归历史和事实的引玉。 一、干舷低是否导致适航性很差 沙恩霍斯特级因为干舷低一直被指为“适航性差”,于此先对适航性进行分析。 “适航性”指船舶耐波性及在稳性、结构、设备、燃料、给养等方面能保证安全航行的性能。细则请参看船舶基础知识。 高海况中船只航行主要是克服甲板上浪及埋首状态下恢复,“埋首”是指大浪航行时舰首插入水中、产生的正纵倾状态。状态产生与波长、波高有关,状态严重性与浪级和船只速度成正比。埋首状态严重影响船只航行,恢复时间过长会影响船只稳性,甚至发生改变浮性状态、导致危险情况发生(《海洋航行内容》)。即是说,高海况下船只适航性是否良好,与其埋首恢复时间长短有关,恢复时间越短适航性越佳。而埋首恢复时间与埋首时船首插入海中深度、甲板上浪容积成反比。影响因素还包括甲板排水效率等。 当埋首恢复时间过长时,船只必须降低航行速度,减少舰首插入海中深度,维持船体稳定性。若如此还不能解决,当就地抛锚,依靠锚链运动将船只固定,等待高风浪过去。 罗佛藤岛海战(Lofoten Islands)中声望单舰退敌,却因海况恶劣、埋首严重,部分首楼结构及内置在埋首中被海浪打坏,被迫降低航速,眼看敌舰全速撤离。此间声望与沙恩级分别可达到29节与30节,沙恩可全速撤退声望却被迫减速,微小的舰首上翘没能改善首楼甲板声望级的适航性,而低干舷却未影响沙恩全速航行。 首楼甲板虽然整体高度大于飞剪首/大西洋首,但埋首最深、需要排开水立方最大,恢复时间最长。而飞剪首/大西洋首构造则可非常有效地减少甲板上浪量。另外,遇到埋首时飞剪首/大西洋首能向两侧及后方将水加速排开,而首楼甲板因构造原因却只能向两侧排水,也增加了排水难度和时间。正因如此,1935年后的新式主力舰设计大都采用了飞剪首模式,只是翘起幅度大小的区别。 英国乔治五世级、狮II级因设计要求被迫保留了类似首楼结构的平甲板,舰首高度很低,埋首恢复速度不足,大浪天气下时适航性不佳,据说高海况中出现过海水向炮塔倒灌的恶劣事件。英国人吸取教训,1942年对还在设计中的前卫级重新布置,避免了上述情况再次发生。前卫级完全抛开腐朽要求将舰首抬高,配以其他因素后,其稳定性全面超越同吨级的衣阿华级,同6万吨的大和级相当。 综上所述,沙恩干舷确实低,但以此断言其适航性差、比不上英国战舰并不正确。 二:侧舷低=防护面积小吗? 如何击沉一条战舰?答案必然是“击穿水线、造成进水”。自风帆时代开始就出现用冲角撞击敌舰,对敌水线带附近造成结构创伤、无法修补而导致进水沉没的战斗方法。火炮代入海战后这一战法逐渐成为主流,战舰开始出现铜皮包裹水线、减少敌炮弹对水线伤害的结构,这就是后来主装甲的原型。 现代意义的主装甲布置于水线附近,是用于炮战中防止战舰水线遭到炮击进水、保护动力系统的防御结构。一般而言,主装甲带是仅次于司令塔与主炮圈座/弹药库的战舰最强防御工事,但它的作用——防御水线进水,保护动力系统——常常被人忽略或混淆,更容易与弹药仓防御混为一谈。 沙恩霍斯特级因干舷低常被诟病为“防护面积小”,在此排除歧义语序,与伊丽莎白级、乔治五世级进行对比。 伊丽莎白级主装甲带水面高度与沙恩相当,都为1层半舱室高度上下,沙恩稍微高,但不明显。不过它下延更深,对抗水中弹(注:刺破水面、打击水下水线的炮弹)效果明显优于前者,也可对抗浅定深鱼雷。之所以外观上伊丽莎白级侧舷装甲板很高,是因为其上还有一层内倾152毫米辅装,这是混战时用于防御巡洋舰等次量级舰炮攻击的部分结构,在对抗主力舰大口径炮时作用不佳。 英国二战新锐战列舰乔治五世级与沙恩相比时舰面高度也相差无几,但因为主装上多了一层舱室,看起来雄伟无比,但实际只比后者高出1米多。1米多是什么概念?日常见到的【楼梯扶手】高度就有1.2米。如果以副炮塔为参照,这个差距几乎可忽略不计。 因此,虽然实际中尽管三者舰舷高度各不相同,但主装甲高度相当;因此,“干舷低=防护面积小”放在沙恩身上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沙恩的主装不同情况下分别有多高?轻/标状态下沙恩主装距水面达到2.2米以上,同英国战舰相同。沙恩满载时主装高度仍有1.8米以上,盛传的满排下“主装高度不足1米”其实是以讹传讹,实际为“穹甲高度不足1米”。虽然不知道人云亦云的那群人是否真的知道穹甲是什么,但可以肯定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结构的作用。 三、北角海战的思考 北角海战(North cape)时沙恩被击沉已成定局,现不对此发表感叹性论调,只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约克公爵号在20,000米远距上开火将炮弹打进沙恩锅炉,MKVII20000米距离接触角为24°上下(warship数据)结合中弹点可推测其进入路线刚刚打在主装之上,通过45-20-10-80各舱室时未在发生跳转,以攻击垂直装甲的姿态长驱直入。考虑到该炮18,000米距离上穿垂直深达到285毫米,击穿这种厚度舱室无可厚非;也多少可以说明20,000米正处于沙恩一个尴尬的非免疫区上。虽然存在“沙恩作为袭击舰,不考虑远距与敌主力舰炮战”等说法,但结合其设计时间已是1935年,当时美、英试靶距离都已在18000米以上,日本海军更在酝酿30,000米超远距炮战,因此沙恩的免疫区设定确实有欠考虑。 不过,把沙恩的遭遇嫁接到“防护较好的伊丽莎白”上,效果一样。炮弹将从主装之上通过,击穿152-43-50厚度的舱室,炮弹同样能将被送入锅炉。 而换成约克公爵自己,虽然它只有一层单薄的124毫米水平装甲和12毫米防崩层,但因已处于水平装甲范畴,防御模式发生变化,考虑到MKVII 20,000米对水平装甲侵彻力为95毫米左右,可视为不能击穿;但其此时垂直穿深也只有250毫米,根本无法穿透上述任何一个舰级的主装。亦是说,拉得更近、走得更远公爵都无法击穿沙恩,但这也确实属于沙恩防御布置的问题。 四、换装38CM SK C/34对抗英国战舰 沙恩霍斯特级原考虑在1941-1942年前换装与俾斯麦级相同的38CM SK C34 380毫米主炮,后因战争爆发未实施,而其上28CM SK C34 283毫米主炮因威力较弱倍受争议。究竟换炮后沙恩如何、对敌舰造成多大威胁,现仅将数据列出以供参考,不做分析。 18,200米距离上各炮穿深参考数据 炮型 垂直穿深 水平穿深 14'/45 MKVII (“英王乔治五世”级主炮) 11.2' (285 mm) 2.85' (73 mm) 15'/42 Mark I(“伊丽莎白女王“级主炮) 11.7' (297 mm) 3.10' (72 mm) 14.96'/52 SK C/34(“俾斯麦”级主炮) 16.50' (419 mm) 2.96' (75mm) 11.1' /54.5 SK C/34 (”沙恩霍斯特“级主炮) 11.47' (291 mm) 1.87' (48 mm) 资料来源:《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五、结论 沙恩霍斯特级存在某些不可掩饰的缺点,例如水平装甲的布置模式、关键部位的保护等。但是,德国设计师在被封禁了30年后以近乎白手起家,克服万般艰难将之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以一些浅显的、表面的现象去观察并给出结论,对己对之都并不公平。其完全可以承担起自身设计任务,且在与敌对抗中不处于下风。但德国国情也严重限制着它们,毕竟在对抗优势数量敌人情况下,它们的地位和象征性都太过重要,甚至经不起损伤;这也是为何历任指挥官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不到迫不得已才开打的原因。以此断定其“设计落后、战斗力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同世上任何一艘无畏舰一样,它们都是优秀的、英勇的、奋勇战斗的,不可冒犯的! 参考资料: 《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Never weapons》 《Scharnhorst-klasse》 《Warship Profile 033》
BSM,生日快乐 1939年2月14号下午1时,在奥托·冯·俾斯麦孙女多西娅·范·洛温菲尔德-俾斯麦的主持下,战列舰“F”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9号下水滑道下水,同时被正式命名为KMS Bismarck,宣告了她不凡一生的开始。
爱她,当然就要选在她生日那天婚她啊 今天可是猫18(倒写)岁的生日哦
请教大佬们,给猫姐上个半穿甲可行不? 突发奇想想给猫姐舰长点个半穿甲,盲猜应该能让其副炮洗穿大部分其它8级bb上装或船头船尾吧···········但是会进一步压低德系本来已经掺沙的起火率。纠结中。
舰R我又回来啦 回坑首建果然欧气尚可
聖建第一天。一如既往的非
愛遲到的姐姐終於來了。妹妹都90級了,堡兒都滿技能了。
不知道為什麼越看越有感覺,是不是愛上她了
這兩天應該算歐气不差前兩貨2-1撈的,睡前大建又出了興登堡,果斷氪衣服
大…大和撫子?
日前發了篇求教是先改黎姐還是花生的貼,引來諸大佬不吝指點,小弟先在此謝過了不過,最後這場發生在我港的“黎華之爭”,結局卻是“提子得利”哦(開個玩笑,提子是一早改了的,考慮到我家已經有了能當旗艦的會計老婆,所以最後還是改了黎姐)最後奉上最近p的兩張美(醜)圖,權作答謝(污染一下諸位眼睛)
dalao們,先改誰好?
意外之喜
转一篇某大神为俾斯麦写的文章,借此洗去妄加她身的谬秽(下) 6、火力、火控和指挥系统防护 [转自铁血社区] 俾斯麦前后各有两座双联装的3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装甲钢圈,国外专题网站上的技术介绍文章明确写出等效于390-405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钢圈(原文:In terms of US Class Aarmour,the effective resistance of the 340 mm(KC)barbette armour was 390-405 mm),参考衣阿华战舰防御相同舱室的ClassB厚度比ClassA大43%这个差距,保守估计其防护力也应该高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炮座的439mmCLassB匀质装甲钢圈,这是不了解装甲种类和质量差距的人想不到的。炮座在舰内从80mm上装甲甲板到100mm主装甲甲板之间的部分是厚220mm的KCn/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侧装甲和30mm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395-570mm,防御能力高于炮座露天部分。 俾斯麦主炮塔旋转部分的正面是360mm的KCn/A装甲板,侧面是220mm的KCn/A装甲板,背部是320mm的KCn/A装甲板,顶部由130-180mm的Wh装甲板覆盖。背部厚达320mm的KCn/A装甲是为了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德国和苏联这样海军水面舰艇处于绝对数量劣势的国家都这样布置军舰炮塔装甲,这也是全面防护的一个部分。正面360mmKCn/A装甲的抗弹能力等效于414mm-432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不会低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塔正面的63mmClassA+432mmClassB复合装甲,但前上方有一块厚180mm大约60度倾斜的Wh匀质装甲板,承担着炮塔前立面33%左右高度的防护,在中远交战距离,这里的防御弱于同样防护炮塔前立面的360mmKCn/A装甲板,并且拥有不低于后者的被弹面积,造成了装甲防御的缺陷。由于这一缺陷的存在,俾斯麦主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防御水平大为降低。 但对于主力舰的炮塔防护而言,装甲并不是唯一性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使装甲不被击穿炮塔也会失效,例缥洳睾诺腁炮塔因为前部舰体命中航空鱼雷而不能旋转,俾斯麦号的A、B两座炮塔因一枚炮弹在它们之间爆炸而一度卡死,乔治五世号的A、C炮塔、威尔士亲王号的C炮塔和罗德尼号的炮塔在轰击俾斯麦的过程中发生机械故障,让.巴尔号的炮塔在射击中因操作事故炸膛,华盛顿号的炮塔则在射击中因操作事故停电失效。相较之下德国主力舰的炮塔至少在不被重火力击中的情况下是稳定可靠的,没有发生过其它国家主力舰那样严重的机械故障和操作事故。由于这个原因,主力舰炮塔装甲不被击穿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护内部机械不被彻底破坏,之后可以修理,而并不是一定能保护军舰在战场上的战斗力。一些人习惯把炮塔、炮座防护列为和舰体侧面、舰体水平防护同等重要的防御指标,其实在主力舰上前者远远达不到后者的重要程度。另外,这个问题仅发生在主力舰级别的炮塔上,实战中重巡洋舰以下级别的炮塔可以抵御大量的敌舰同级炮弹直接命中而稳定工作。 俾斯麦的主火力系统防护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其顶部是220-360mm立面装甲的炮塔旋转部分,往下是340mm装甲圈的第一甲板上方露天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395mm的第一至第二甲板中间段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570mm的第二至第三甲板中间段炮座,最下方是侧面装甲总水平厚度达到685mm的弹药库。尽管俾斯麦的火力系统上部相对容易被破坏,但并不会因此影响下部的安全。越往下,敌舰的炮弹越难以击穿俾斯麦火力系统的外围防护,而击穿上部的炮弹,爆破威力受到炮座内部多重水平隔层和炮座下部装甲内圈的阻隔,没有可能引起布置在炮座下部装甲内圈之外的主弹药库发生殉爆。 俾斯麦的副炮塔拥有100mmKCn/A的旋转部分正面装甲和80mmKCn/A的露天炮座装甲,能抵挡轻巡洋舰级别的炮弹。第一甲板下面是145mmKCn/A的上部舷侧装甲带+30mm的Wh装甲座圈,能抵挡重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弹药输送通道通过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弹药库位于穹甲下方独立舱段的中央部分内,受到320mm主舷侧装甲和100-120mm穹甲的保护,能抵挡所有战列舰的炮弹。与主火力系统的防护情况相似,俾斯麦副炮火力系统的防护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麦这样厚重的装甲,这也是德舰全面防护的一个体现。 俾斯麦的指挥塔立面装甲为350mmKCn/A,顶部220mmWh,底部70mmWh。350mmKCn/A装甲等效于403-420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这比439mmClassB匀质装甲的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指挥塔防护要更强。同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塔的防护空间也比美日战列舰大不少,可以容纳更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此外该舰在后部舰桥上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150mmKCn/A的备用指挥塔,在主桅楼顶端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60mmWh的装甲了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所没有的。该舰安置在三个装甲塔上方的三个主要探测和火控系统单元也安装有60-200mm不等的立面装甲,防护极为考究。总体上而言,俾斯麦已经是火控和指挥系统装甲防护最为周全的新式战列舰。 [转自铁血社区] 7、生存力和战斗力保护能力总评 防护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国军舰最显著的性能强项,这与德国海军的设计思想有关,从前无畏时代起,德国军舰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视防御的军舰。德国人不仅在技术上强化了军舰的防御,也在设计取舍上加大了军舰防御的优先性:俾斯麦是二战时代建成战列舰中装甲比重最大的战列舰,不含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总重量就达到了标准排水量的41.85%;也是二战时代防护尺度最大的战列舰,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全部的干舷高度。更可贵的是,德舰的全面防护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防护面积大但要害部位薄弱,而是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下移主水平装甲,以下沉布置主水平装甲的方式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超越一般军舰的强化。除了防护尺度以外,俾斯麦同时还是二战时代舰体侧面装甲最厚的战列舰,重叠在弹道上的装甲水平厚度达658-685mm,绝对厚度达475-485mm,无论在全舰的防护尺度还是重点部位的防护厚度上都同时超过了其它国家的所有军舰。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全面防护+穹甲的布置并不是二战军舰防御的最佳形态,但无疑是最强形态。因为需要很高的装甲比重才能实现,所以仅为对军舰防护要求最高的德国所采用。二战德舰的穹甲是与主水平装甲一体化的穹甲,并不同于大部分旧式战列舰上广泛使用的穹甲。旧式战列舰的穹甲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之间的角度很大,防弹效果更接近于垂直装甲而非水平装甲,这一点与二战德舰的穹甲有质的不同。另外旧式战列舰一般没有主水平装甲这个概念,穹甲很薄,很多不具备独立的防弹作用,只是一层舱壁。而以穹甲作为主要防弹装甲的旧式巡洋舰,存在的问题又是缺乏主舷侧装甲,仅仅依靠穹甲抵挡炮弹,防护效果自然很差。这些关系在此特别说明,防止一些人在词汇上故意混淆,用笼统的"先进"或"落后"来表述。无论其它方面怎样争议,德国军舰拥有过人的防护性能是勿庸置疑的。实战中俾斯麦战舰抵挡住了90发左右英国战列舰主炮炮弹和310发左右巡洋舰主副炮和战列舰副炮炮弹的直接命中,同时承受了6-8枚各型鱼雷的打击,再加上自行开闸放水达1小时才沉没。这是令其它国家任何同级军舰都望尘莫及的性能,难怪英国人在攻击它的过程中发出了种种惊叹。不止对于俾斯麦,二战英国人在每攻击一艘德国主力舰的时候也都发出了相似的言论,例如攻击提尔皮茨号和沙恩霍斯特号的时候。这当然应该不是英国人为了支持德迷与仇德者为难而胡说一气,而是在事实面前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是对敌人的赞叹与折服,是最来之不易且最具说服力的证词。 从技术上看,俾斯麦成为"不沉之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德国冶金材料技术和造船工艺的优势,二是巨大的全面防护尺度,三是主舷侧装甲与主水平装甲同时重叠于弹道上的独特布置结构。从实战上看,它无愧于这个称号。 以上所说的是俾斯麦战舰的生存力,关于该舰防御能力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它的战斗力保护能力。事实上从日德兰海战时代开始,德国军舰就表现出生存力大于战斗力保护能力的现象,这是由于德国人在提高军舰生存力的同时无法随之有效提高战斗力保护能力而造成的。到了二战时代,由于德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德舰的生存力被进一步强调,这个差距进一步加大。可以确定俾斯麦的战斗力保护能力远不如自身的生存力,但比其它国家的同级军舰弱吗? 与大部分其它国家战列舰的情况相似,俾斯麦的主炮塔在不被炮弹击穿的情况下也会失效,这就使得即使把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增加到1米也无济于事。除了适当增厚炮塔前上装甲使之在中远交战距离与360mm前装甲的防护性能相等以外,笔者想象不出如何进一步保护俾斯麦的火力系统,相反是原有的四座主炮塔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俾斯麦的大部分火控系统单元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装甲,其中最厚的达到200mm,而且分散布置在比任何其它国家的战列舰都更长的上层建筑上,指挥系统则设立了三个装甲塔,其中前部指挥塔的350mm装甲拥有很高的防弹性能,种种举措可谓穷尽心智,但是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仍然避免不了被全部摧毁,这就是现实。俾斯麦暴露出战斗力保护能力的问题只是因为它受到了任何其它国家的战列舰都不曾受到的火力打击密度和总量,而不是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是火控和指挥系统防护俾斯麦总体上还要优于其它国家的战列舰,只是仍然无法达到可以无视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炮弹高密度攻击的程度。 [转自铁血社区]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当时的地球人能够制造出生存力极强的不沉之舰,但无法制造出战斗力保护能力也同样强的无敌之舰,德国人唯一能选择的只是要不要建造不沉之舰。以德国二战时代的国情来看,拥有一种能作为战列舰而尽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船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在火炮已经足够摧毁对手的前提下是不是还要在战斗中拥有多一门或者大一寸口径的主炮则显得毫无意义,德国人比谁都更加明白这个显而易见的情况,他们制造一级战列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与大洋彼岸的犹太国战列舰在舞台上去做健美表演。俾斯麦基本上已经是德国的4.2万吨级战列舰所能达到的最佳形态,虽然这不符合一些喜好粗大物体的军迷的感观习惯和简单思维,但却符合德国的国情 五、火力 1、主炮基本性能参数 型号:380mm/L52 SKC/34 军舰炮塔最大仰角:30度 军舰炮塔最大射程:36.5千米(仰角30度) [转自铁血社区] 要塞炮塔最大仰角:55度 要塞炮塔最大射程:42千米(仰角52度) 要塞炮塔次口径弹最大射程:55千米(仰角52度) 最大仰角射速:2.3发/分 最小仰角射速:3发/分 炮膛压力:3200kg/cm2 [转自铁血社区] 炮口初速:820mps 高爆弹(HE):重800kg,装药64.2kg 穿甲弹(APC):重800kg,装药18.8kg 次口径弹(HE):重495kg,装药- 双联军舰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在此说明几点: [转自铁血社区] (1)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速在主要交战距离没有意义,因为通常都是在炮弹飞行数十秒落在目标区后,再根据水柱观测弹着点进行效射。 (2)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对海战没有意义,因为二战最远海战火炮命中记录仅24175米,这个距离以上基本上是无效射程。 (3)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不一定反映火炮性能,因为它可能是受到最大仰角的限制,俾斯麦的主炮正是如此。 (4)在存在弹重和初速数据的情况下,不需要去研究发射药、管长和膛压。 (5)在存在实测或明确实效的情况下,不需要以弹重、初速和穿甲公式去"推测"穿深力。 一些前辈军迷因为种种原因在以上概念上故意混淆,扰乱新人判断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在此首先要澄清,然后才开始研讨真正有意义的以下内容。 [转自铁血社区] 2、主炮炮弹穿甲力 俾斯麦380mm/L52 SKC/34舰炮穿甲弹重800kg 美国人用海军经验公式针对自己的装甲推算的数据 距离(m)垂直穿深(mm)水平穿深(mm) ---0--742--0 --4572--616---19 [转自铁血社区] ---18000--419---75 ---22000--393--104 ---27000--304--126 德国克虏伯公司实测KCn/A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板的数据 距离(m)垂直穿深(mm) ---10000--510 [转自铁血社区] ---20000--364 ---21000--350 ---25000--308 一些人习惯简单的以炮弹动能带入公式来计算穿甲能力,这与看装甲厚度得知防御力的问题同出一辙,都忽略了材料性能的差异。在第三章中可以看出各国在冶金技术领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装甲相比,作为消耗品的炮弹质量差距则更大。无论是美国海军经验公式、克虏伯公式还是德马尔公式,都无法同时考虑装甲和炮弹质量,这些公式的意义仅在于计算他们各自的已知材料性能的装甲和炮弹之间的穿深关系,作为实际测试的一种补充手段使用。而一些军迷把它们套用到全世界未知材料性能的各国装甲和炮弹上的运算结果毫无意义,这种套用导致的误差已经可能使评估对象的结论和关系完全颠倒,例如那个宣称俾斯麦主炮穿甲力位居15寸炮中的倒数第二的结论,就是基于这样的套用公式法得出的。 战场上320mm的KCn/A钢板,抵挡住了盟国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大部分炮弹,而按照克虏伯公司的实际测试,380mmSKC/34舰炮的APC可以在20千米距离击穿364mm的KCn/A钢板,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威力。这种威力意味着它更加可以在相同的距离轻易击穿349mm的P1935CA和307mm19度的ClassA,即使再考虑到其它一些STS辅助防弹薄板的作用和实战中的不利变量,俾斯麦在更近一些的距离把炮弹送入乔治五世、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级战列舰的动力舱和弹药库毫无问题。在击沉胡德号的13.4千米距离,那发炮弹同样可以轻易击穿乔治五世、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弹药库外侧的所有装甲层,如果运气与胡德相同,任何一艘盟国战列舰都是胡德。根据克虏伯数据来看,俾斯麦的火炮穿甲力已经很可观,至于谁要为它搞排名,得有劳把其它火炮对KCn/A装甲的穿深数据提供出来。 3、主炮炮弹爆破力 [转自铁血社区] 各国战列舰APC穿甲弹装药量: 美国406mm Mark7 18.4kg 美国406mm Mark6 18.4kg 美国406mm Mark5 15.2kg 日本460mm Type94 33.85kg 日本410mm---14.89kg [转自铁血社区] 日本356mm---11.1kg 德国380mm SKC/34 18.8kg 法国380mm M1935 21.9kg 英国356mm MarkVII 22.0kg 英国381mm MarkI 27.4kg 英国406mm MarkI 23.2kg [转自铁血社区] 大和Type94舰炮穿甲弹的装药量是最多的,达到33.85kg,几乎是美国战列舰的两倍,而被美国军迷称之为大威力的Mark6、Mark7型舰炮的低速重型穿甲弹装药量只有18.4kg,相反被大家诟病威力弱小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14寸舰炮穿甲弹拥有22kg装药。俾斯麦舰炮穿甲弹的装药量为18.8kg,处于新式舰炮炮弹中的中下水平,但正好比美国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的穿甲弹装药量高一点,这就使得美国战列舰在与俾斯麦的炮战中并不会有一些军迷所想象的额外的便宜可占,如果不能击穿德舰的穹甲,美国Mark6、Mark7型舰炮的低速重弹对德舰的伤害反而小于英国14、16寸舰炮炮弹。 4、主炮命中精度 很多人提到火炮军舰的命中精度会简单认为是火炮精度,这是片面的。其实决定军舰射击精度的是火炮精度+射击过程中的军舰稳性,而火炮精度方面大部分工业强国都能达到要求,这个时候后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尽管配备陀螺仪的射击协调系统会保证战列舰的舰炮在舰体处于水平状态的时候才发射,但舰炮齐射为了避开炮口风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在一个短时间段内进行的分别射击,这就使得射击协调过程存在误差,大致上在进行齐射的时间段内,舰体的纵摇幅度决定炮弹着点的横向散布距离,横摇幅度决定炮弹着点的纵向散布距离。同型号的火炮作为海岸要塞炮比作为舰炮精准得多,因为大地是一个无限稳定的射击平台,而对于火炮军舰,舰体重量和尺度越大,火炮齐射后坐力越小,射击越精准。实战中大舰小炮的俾斯麦、沙恩霍斯特、希佩尔等级军舰都有骄人的命中率记录,其中沙恩霍斯特号更是创下了海战最远主力舰火炮命中记录-24175米(厌战号命中意大利战列舰是24140米,为战列舰火炮最远命中记录),并在随后的24175米-23450米距离间,沙格两舰连续命中目标5次以上,这证明不是靠运气,也证明了一些人说高速轻弹在远距离打不准是胡说。 火炮军舰舰体的首要意义是作为火炮的稳定射击平台,俾斯麦舰体重量比重大,拥有36米舰宽,241.5米水线长和巨大的舰体湿润表面积,具有良好的对抗齐射后坐力的承力体系,是一个优良的射击平台。 5、副炮火力 [转自铁血社区] 150mm/55L SKC/28舰炮是德意志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和兴登堡级的通用副炮。该火炮性能稳定,射速6-8发/分,射程远,能将45.3kg重的炮弹投射到23千米的距离上。基于相同的测距系统和射击平台,它拥有几乎和主炮相等的有效打击距离,这比很多国家巡洋舰舰炮的有效命中射程要远得多,在与重巡洋舰以下舰艇的对抗中作用不容忽视。 105mm/65L SKC/33和SKC/37重型高炮,是德意志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和兴登堡级的通用高炮,也可以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它们拥有极高的弹道稳定性(即精度),射速15-18发/分,射程18.5千米。基于相同的测距系统和射击平台,该炮也拥有主炮大部分的有效射程,远大于大部分驱逐舰的火炮,对轻型舰只的杀伤力很大。 俾斯麦的副炮和可对海射击的重型高炮能在远距离对重巡洋舰以下的目标形成密集而精准的有效打击,阻止轻型舰艇接近释放鱼雷,这对主炮火力系统构成了有效的补充。 6、防空火力 在俾斯麦战舰服役的1941年,世界军舰防空水平普遍低下,不能直接与后来出现的新型和改型战舰相比较,因此以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的状态来评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防空水平。提尔皮茨号的重型和中型高炮数量与俾斯麦号相同,轻型高炮则大量增加,从18门增加到78门,设置成18座四联装和6座单装,布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远程防空火力对于单舰对空自卫的意义不大,但决定着军舰的区域和舰队防空能力。俾斯麦的远程防空火力来源于105mm/65L SKC/37型双联装重型高炮,其45度仰角射程17.7千米,80度仰角射高12.5千米,射速16-18发/分(双炮32-36发/分),俯仰角-10/+80度,拥有比著名的88mm高炮更加优良的弹道性能和相近的射速。该高炮的性能完全超过了美国127mm高炮、日本127mm高炮和英国137mm高炮,是二战时代性能最好的远程高炮之一,非常适合于攻击盟国的高空轰炸机群。在远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超过了所有美国战列舰、英国战列舰和除大和(其39门大炮都能用于远程对空射击)以外的日本战列舰。 [转自铁血社区] 中程防空火力兼顾着军舰的区域和舰队防空以及对空自卫双重功能。俾斯麦的中程防空火力来源于37mm/83L SKC/30型双联装中型防空机炮,其45度仰角射程8.5千米,85度仰角射高6.8千米,理论射速80发/分(双炮160发/分),实际射速40发/分(双炮80发/分),俯仰角-10/+85度,炮口初速1078米/秒。该炮的射程和精度甚至高于当时轴心和盟国同时装备的著名的瑞典"博福斯"40mm/60L防空炮,但缺点是手动单发填装,射速慢,只有采用四发弹匣的博福斯高炮的二分之一,这对于防空机炮来说是很大的缺陷。在设计之初,该炮主要作为用于攻击鱼雷艇的射速炮,这也是德国海军在拥有"博福斯"的情况下仍然选用了37mm/83L的原因。但事实上150mm和105mm火炮的数量和射速已经能够完成这一任务,37mm炮遂成为鸡肋,在此后历次改装中,提尔皮茨号增加了大量的20mm机炮却没有再增加一门37mm机炮。中程防空火力是俾斯麦战舰的一个弱项,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装备大约8千米以上射程、5千米以上射高的防空机炮的军舰,是不存在中程防空火力的。例如英国"砰砰"MKVIII型40.5mm/46L防空机炮,实际上仅仅属于和德国20mm/65L、日本25mm96式防空机炮一个级别的防空火力。有总比没有好,德国战列舰的中程防空火力虽然比不过美国战列舰,但却比大部分没有这个火力系统的军舰要好。 近程防空火力也兼顾着军舰小范围的区域和舰队防空任务,但主要功能是对空自卫。俾斯麦的近程防空火力来源于20mm/65L MGC/30和MGC/38轻型防空机炮。其中20mm/65L MGC/30型单装轻型防空机炮设计在1930年,其45度仰角射程4.9千米,85度仰角射高3.7千米,理论射速280发/分,实际射速120发/分,俯仰角-11/+85度,炮口初速900米/秒。随后MGC/38型四联装轻型防空机炮的诞生,则是因为德国海军于1938年要求开发新型的轻型防空机炮为其舰队所用,由于军方还未满足于30型防空机炮的射速,故集合四门30型防空机炮,同时改进供弹机构,务求于短时间将大量炮弹射到目标所在区域。MGC/38的45度仰角射程4.9千米,85度仰角射高3.7千米,理论射速480发/分(四炮1920发/分),实际射速220发/分(四炮880发/分),俯仰角-10/+90度,炮口初速900米/秒,于1940年起完成战备,成为盟军空军机师的恶梦。由于性能出色,20mm/65L防空炮被大量装在卡车、列车、海军舰艇、固定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其后更装在四号战车车体上成为旋风式自行防空炮,是德国海陆空三军的通用轻型防空机炮。它们的服役,也使德国战列舰获得了很强的近程自卫火力。 以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为例,78门轻型防空机炮的单位时间火力投射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150门25mm96式防空机关炮。加上16门中型高炮和16门重型高炮,其高射炮总数已达到了110门之多,其中大部分性能优良,具备了相当可观的防空火力。具体考虑,德国战列舰的远程防空火力优秀,中程防空火力薄弱,近程防空火力强大,总体性能低于美国新式战列舰,和后期状态的英日新式战列舰基本相当。 但需要强调的是,防空火力实际上并非军舰的性能常量而是变量,它可以根据战场需求的变化而随之增减。在欧洲,对于德国军舰而言,泊位附近完备的岸上防空火力和强大的空军掩护比自身堆叠在甲板上的高炮数量重要得多,所以对军舰本身的防空火力要求并不敏感,只在基本失去空中保护的战争末期,这个要求才一定程度的凸现出来。而在太平洋,对于远离陆地的美日军舰而言,大部分时候唯一依靠的就是自身甲板上的高炮,所以数量要尽可能的增加。而一艘军舰能够增加多少轻型防空炮,基本上只取决于可利用的甲板面积大小,所以德国军舰不大量增加防空火力并不是因为德国人比日本人和美国人低能,而是欧洲的战场需求和太平洋地区不同。离开战场需求去比较各国军舰的防空武器数量,是不合适的。 六、稳定性、航速、航程 1、稳性 俾斯麦占装甲比重最大的舰体主水平装甲布置在了作战常态的吃水线一下,即使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带、上装甲甲板和第一主构造梁,整艘军舰的中心还是较常规布置整体往下移动。另一方面,俾斯麦的油料和用水储备高达7723-8723吨,全部储存在吃水线以下,其中一部分甚至储存在主副炮弹药库底板到舰底之间的水密舱内。第三方面,俾斯麦的武器重量偏低,四座主炮塔的旋转部分只有4208吨。这些因素使俾斯麦的重心位于吃水线下4.4米,是二战时代已建成的战列舰中重心最低。相同倾斜角下重心-稳心距离(GM值)最大的战列舰。而大GM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在36米的舰宽上得到补偿。使该舰在达到高稳性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的适航性。 2、航速 尽管俾斯麦拥有36米的舰宽,但是在10.2米的设计满载吃水下方形系数也只有0.557,这使得该舰拥有优良的抗阻力线形,这一点从纺锤形舰体的俯视包线图上也可以大致看出来。加上德国精密的舰体外壳焊接工艺又保证了它的舰体表面平滑度,使俾斯麦的抗阻性能令人满意。 俾斯麦拥有12个高压锅炉,两两放置在6个水密隔舱内蒸汽输送管道直接穿过同样位于穹甲下方的副炮弹药库舱段通向3个主机舱。每个主机舱内安放着一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每4台锅炉同时向一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提供动力,此外在过度舱内有蒸汽输送转换结构,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交叉提供动力。俾斯麦的动力系统设计功率为138000轴马力,但实际稳定输出功率高达150170轴马力,极速输出功率更是高达163026轴马力,使得俾斯麦拥有31.5节的航行极速,和30.8节的稳定最高航速,远超过设计要求的28节。 3、航程 等速航程 前卫:航程9000海里/20节 燃油7000吨 俾斯麦:航程8150海里/20节 燃油6645吨(设计) 航程9400海里/20节 燃油7645吨(实际) 乔治五世:航程6300海里/20节 燃油3842吨 大和:航程5500海里/20节 燃油6300吨 俾斯麦的等速航程超过大部分的条约战列舰,在超条约战列舰中处于中等水平,最高航速和等速航程共同决定了军舰和舰队的战术机动能力,这一方面俾斯麦拥有令人满意的性能,能够完成海上破袭所需要的大幅度战术机动。 最大航程 如果仅考虑油耗,基本上使军舰的航速越慢航程越大,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限制了军舰的实际最大航程,是军舰的自持力天数。实际最大航程决定了军舰和舰队的战略机动,这方面暂未收集齐各舰的资料,暂不做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航程并不是战列舰的绝对指标,因为燃油和其他物资是可以加装的,能装多少取决于预留的干湿水密舱空间大小。大和这样的战舰干舷非常高,舰体巨大,水线以下也留有大量的干湿水密舱,如果需要应该可以加装大量的燃油,俾斯麦、衣阿华和前卫的可增加幅度次之。条约战列舰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舰体内部预留的干湿水密舱最少,可增加幅度很小,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条约战列舰与超条约战列舰之间的航行潜力差距。 七、总评 针对俾斯麦战舰的防御、火力、机动等性能常量做解析,包括所有已知的优点和缺点,结论如下: 1、俾斯麦的舰体侧面防护在作战常态下无法被任何敌舰火力击穿。其主副炮弹药库、机舱和锅炉舱不会被射入炮弹,在该项性能上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的战列舰。 2、俾斯麦的舰体水平防护能够抵挡所有有效射程内落下的炮弹,同时对常规航空炸弹的防御能力也相当突出。其弹药库舱段的水平防护能力与大和级和黎塞留级战列舰位于同一水平,机动舱段的水平防护能力与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位于同一水平。 3、俾斯麦拥有绝佳的防雷性能和抗沉性能,能够免疫中轻型(300KG以下hexanite装药)鱼雷对内舱的伤害和承受大量重型鱼雷攻击而不沉。 4、俾斯麦的舰体主体部分构造强度极高,即使在军舰毁灭的时候也难以发生断裂和大幅度扭曲。 5、英德舰用冶金材料技术处于世界巅峰地位,两国新式主力舰舷侧装甲垂直布置是各自装甲质量优越的产物,并不是英德设计师比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低能。 6、俾斯麦拥有绝佳的稳性,极强的抗翻覆能力,在损管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依靠击穿主舷侧装甲带的进水而使其翻覆的可行性。 7、俾斯麦使一个稳定的理想射击平台,其火炮很容易发挥其精度优势。 8、俾斯麦的主副炮弹药库除了优异的防护性外还拥有绝对的管理安全性,即使军舰翻覆,沉没也不会发生殉爆,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军舰要好得多。 9、以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为例,俾斯麦的防空能力与后期状态的英日新式战列舰基本相当。 10、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与动力舱之间缺乏过滤舱,射入吸收舱的炮弹虽然能被45mm主防雷装甲抵挡,但在舰艇内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撕裂45mm主防雷装甲接缝处的8mm水密背板,让靠近舷侧的动力舱进水。 11、在中远交战距离上,俾斯麦炮塔前上方的180mm倾斜Wh装甲板比前方的360mm Kcn/A装甲板更容易被击穿,造成炮塔防护的弱点。 12、俾斯麦的炮塔如果被同级炮弹命中不被击穿也可能失效,这是大多数主力舰炮塔的共性,但各国的情况还是有些差别。德国主力舰炮塔这方面比不被命中炮弹也可能因自身齐射震动而出故障的英国4联356mm炮塔和3联406炮塔要好,与日本主力舰炮塔的情况基本相当。做得最好的是法国主力舰的炮塔,如果不出现操作失误,击毁一半另一半也能正常工作。 13、俾斯麦尾部舰体采用的St42造船钢性能比用于中部和舰首的St52造船钢要差些。加上尾部重量结构过于节省,导致容易被破坏。同时期所有的德国大型军舰都有这个问题。 14、俾斯麦的两个船舵并列布置,相距较近,一枚命中这个位置的鱼雷能够导致整艘军舰失控。这个问题在所有采用单主舵或并列双主舵的主力舰上都存在,只有采用单主舵+双副舵的维内托级和采用单主舵+单副舵的大和级战列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 15、尽管俾斯麦的机舱和锅炉舱不会被炮弹直接射入,但整个动力系统有一部分是无法被重甲保护的,例如螺旋桨、部分传动轴、锅炉排气通道,这些部分受损也会导致动力系统受损,这一点任何军舰都无**服。 俾斯麦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最终沉没并不能说明德国军舰强调防御力没有意义,只是单舰的作用没有大到可以压垮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的程度。从技术上讲俾斯麦是一艘性能优良的战舰,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艘性能卓绝的能够压倒或抗衡除大和以外的新式战列舰的战舰。人们赞誉俾斯麦,是因为它的强大在适当的时候得到了展现,而这种展现符合多数人的审美。尽管赞誉中也有盲目,但并不是谁为了与后来出现的仇德者为难而事先指鹿为马,所以尽管不会因为fans最多而成为最强,但也绝不会因为fans最多所以最差。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更需要从技术和实效上来认知而不是赋予爱憎。希望即此文为军迷界各派前辈因情绪和立场冲突而在这条军舰上制造的种种谬说画上句号,让新人不再受到误导。 时间的长河洗净了仇恨,却抹不去勇者的名字。伟岸的战舰沉眠在波涛深处,英雄的故事却像尼伯龙根之歌一样被曾经的敌人和战友传唱,斑驳的舰体凝结着德意志民族的荣耀与悲欢,作为忠诚的军人和战士,亡者的灵魂纯洁而清白。 注解 注1:真正位居二战战列舰性能王座之上的是大和级战列舰,它拥有最强的火炮,最强的炮塔、炮座、指挥塔装甲防护,最强的舰体水平防护最厚的舷侧装甲,最厚的弹药库舰底装甲,双层防雷过滤舱,比俾斯麦还多的水密隔舱,这一切都来源于它高达6.4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日本设计师的不懈努力。遗憾的是它诞生于一个二流的工业国家——日本。工业基础的劣势消耗了大和很多排水量。例如沉重的460mm主炮系统,西方列强国家可以用口径更小重量更轻的主炮达到相近的性能;MNC匀质装甲如果能达到德国Wh的水平,也就不用敷设厚达200-203mm的主水平装甲板;VH装甲如果拥有英国P1935CA的性能,舰体侧面防护能力还将大幅度提升。而缺乏尾部主水平装甲和首位水线装甲带等设计缺陷,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工业基础的劣势造成的,安装9门460mm大炮的日本战列舰即使拥有高达6.4万吨的标排,重量分配依然捉襟见肘。但需要明确的是,种种缺陷也许将它的性能降低到西方列强国家5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却没有降低到4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蒙大拿和兴登堡并没有完成,所以大和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注2: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上海的Sonicbbs论坛二战区,以反主流为荣。经常阅读他们的语言就能发现其特有的逻辑:多数人认为好所以就差;现象直观反映出好所以就差;多数人不知道所以就正确;举证不一定要让辩论对手或者观众中的任何一方看懂。他们把观点的天平压向反主流观点的另一个极端,拥有军迷最多的一二战德国首当其冲,自然成为这个群体的主要攻击目标。与这个群体称德国军迷为哈德、哈德门和德痴相对应,这个群体被外界称为仇德、SC人(Sonicbbs人)或者SC(苏痴),德迷和仇德是目前二战军迷界最大的两个对立群体。 注3:有人说俾斯麦的上层建筑是从希佩尔级重巡直接放大而来,这是因为丹麦海峡英国人误判欧根为俾斯麦一事而产生的想像。其实俾斯麦和希佩尔是差不多同一时间设计的军舰,在此之前的是沙恩霍斯特级,无论从尺度,功能还是外观相似性上来说俾斯麦的上层建筑都更接近沙恩而不是希佩尔。 注4:因为技术限制,各国装甲钢板保持最佳抗弹性能的厚度都有一定限额,超过额度增加装甲厚度并不能等比例的提高抗弹能力。所以除了300mm以上厚度装甲性能明显的英德外,各国都采用了倾斜布置装甲的方式来提高弹道厚度以增加防御力,同时也常采用各具特色的多层装甲重叠布置的方式来力求每层钢板的质量和整体抗弹性能,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单层钢板厚度,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95mm炮塔正面装甲为63mm+432mm构成,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50mm主舷侧装甲带由70+280mm构成。此外,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的厚度限制没有表面渗碳硬化装甲严格,这就是日本人何以能将大和的炮塔正面装甲做到650mm的原因,如果是渗碳装甲,则无法在基本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厚度。 注5:所谓改进自英国VC钢的日本NVNC钢,其实就是把维克斯渗碳装甲改为维克斯非渗碳装甲,用简单的表面热处理硬化工艺代替了英国人复杂的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性能。日本除了大和级战列舰使用VH钢以外,大部分其他的新式军舰,如高雄、妙高、最上级重巡洋舰使用的也是简化了工艺的NVNC钢。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的战后测评结果,与信浓仅相当于同时期ClassA钢抗弹性能83.9%的VH钢不同,日本用于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的VH钢质量和同时期美国的ClassA相当。尽管日本军舰装甲质量整体低下,但倾尽全日本国力建造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的装甲质量并不差,造成日本大部分军舰装甲质量处于劣势的正真原因在经济上而不是技术上。 注6:此处“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并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因为除了提高质量以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厚度也会增加额外的抗弹性能,实际上装甲质量所提高的厚度等效值要小于提高的抗弹性能值一些。以英德装甲和美国装甲之间的关系为例,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的抗弹性能是同时期美国ClassA的125%左右,相当于115%-120%厚度的ClassA。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专业资料外,民用资料上差距不大的厚度百分比通常指的都是厚度等效值,而差距很大的数字有可能是性能等效值,要注意区分。 注7:一般的防雷结构由吞噬舱-吸收舱-过滤舱三部分组成。最外靠近船壳的是单层或多层的干舱,起到阻隔鱼雷冲击波传递力的作用,被称之为吞噬舱;向内为单层或多层的湿舱突破吞噬舱阻隔的部分力传递到这里,由这里的液体承载,并分散传均匀递到后面的主防雷装甲上,被称为吸收舱;主防雷装甲和内舱之间一般还设有单层或多层的干舱如果主防雷装甲被撕裂发生液体泄漏,这些舱室还可以起到阻隔作用,被称之为过滤舱。 注8:1940年7月,西非达尔,“黎塞留”号被击中了一枚剑鱼的机载鱼雷,进水2400吨,龙骨受损,部分传动轴被炸坏(因为中鱼雷的后部舰体没有设置防雷系统,这是防雷系统长度不足导致的问题)。1941年3月,马塔潘角,“维内托”号战列舰被击中一枚剑鱼的机载鱼雷,船体骨架断裂,舰侧大量进水达3000吨,该舰的舰尾干舷一度只有1.7m高,另一舷大量反向注水,才纠正了倾斜,蹒跚回到本土(和黎塞留情况相似,中雷的后部舰体没有布置普列赛防雷系统,所以和普列赛无关,但这也是防雷系统长度不足导致的问题)。1942年12月,南中国海,雄风一时的“威尔士亲王”号在命中7条日本91式1型航空鱼雷和数颗炸弹后,头朝上尾朝下地被马来海吞噬了下去。日本陆航击沉威尔士亲王号用的是91式1型航空鱼雷,战斗部装150Kg97式炸药(2型250Kg 3型240Kg 4型308Kg),威力相当于同质量的TNT炸药;英国剑鱼式鱼雷机在40-41年能够挂载的MarkXII、MarkXIV型两种航空鱼雷,战斗部分别装176Kg、170KgTNT炸药。 注9:美国学者Nathan OKun也是一名与我们一样的二战军舰爱好者,从立场和偏好上说他是一名“爱国”学者,其论文总是在证明美国技术最好。但首先还是应当感谢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国内学者要客观很多,尤其式承认并强调德舰穹甲的作用等于给了捧之为神明的SC人一记重重的耳光。但其论文也存在一些知识缺陷,例如他误认为日本NVNC钢是改进自德国Kc钢,他所说的美国战列舰外板脱落被帽原理,弹道转正效应击穿水平装甲原理都没有足够的基础理论支持或被证明。即使国外学者,也有自己的偏好和立场,在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战列舰这个课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太过庞大,我们不能一看到洋文就捧为圣经,要立足于自己收集、整理、分析第一手的底层资料才能尽可能的弄清真实情况。 注10:很多资料习惯在谈及德日战列舰水平防护的时候只写入纯水平装甲的厚度,而在谈及英美战列舰的时候把所有的水平钢板都算入水平装甲。事实上英美战列舰除了主水平装甲是正规匀质装甲以外,其余都是造船钢,虽然也兼顾着防水和防弹双重作用,不能忽略,但另一方面,德日战列舰厚度可观的水密甲板却常常被忽略掉,这就给人造成英美战列舰水平装甲很厚的错觉。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人说衣阿华拥有222mm的水平装甲(不知道怎么加出来的)比大和的200mm更厚之类的话,可见被误导之深。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续完)
剛過e4,差170到700,各位大佬看下這個船池能拿斯大林嘛?有沒出征攻略呀
第二次1—4出胡德是為了安慰我打光資源都過不了簡單e5的心嘛?
继续久违的水贴 有段日子没上来水了。正好前几天鄙人的港区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温馨的事,又有三姐妹重聚(相认)了,还是在4-4(大概吧,记不太清了)一波(三妹除外,三妹老早出的)重聚(相认)的喔。场面一度使我留下快乐(苦逼)的眼泪。PS:我捞的都是些什么船
我是大非酋,鑑定完畢 終於把自己煎的彈盡糧絕,然而出的貨能看的估計也只有這倆而已
致赫爾穆特·馮·毛奇 雖然妳沒改造,基礎屬性也很低,在一堆一戰後到二戰時才出生的妹妹之中也是年紀最大的。但是妳……帥呀。所以,會計老婆,不好意思,把你的秘書之位讓出來吧
我勒緊褲頭帶生煎你同我出這些?算了還是抱着會計去撈胖次吧
例行水+問下問題 今天手氣不錯,3—4撈到的,dalao們我應該放上船隊去練嗎?要的話換誰下來好呢?
一個25選6的問題 大佬們,過2—4,練圖中哪些船好(另外有一條Lv18的西弗,要她重出嗎?)
剛剛1-4撈到的,手氣可還行?
這兩天出的倆船。好用嗎?
好吧,現在的問題是,第一隊打不過,第二隊養不起這圖怎麼推
這貨啥玩意? 真心沒搞明白這船的作用
入坑第二天,出了艘威斯康星。 本來想弄BMS或者沙恩的,結果出了這貨~也不知道是好彩還是倒霉 另:大佬們去哪裡搞資源呀,家中物資都快見底了,尤其缺油
下週終見蝴蝶君的死亡蝶喇!!! 十年終首見(刀劍那時曇花一現式的帶過不算),感覺蝴蝶用黑蝶可以秒天秒地秒邪神啊
特來小詩一首,慶賀冷飄渺和罌粟複合成功 最近越來越喜歡冷前夫了。真正有能為的男人就該如此。多用實際行動,為解決愛人的實際困境而努力。而不是有分歧就只會凶老婆出氣發洩。這才是真愛。好了不多說,陋墨奉諸君一哂 (額,這次好像冷落了月月家的蝴蝶,應該不會被打死吧~)
月仔將回歸,激動腦洞一逗逼劇,竟把自己編死 旁白:“蝴蝶君看了朋友圈後,倒提蝴蝶斬,往廣州怒馳而去,竟是向馮子倫(劣者本身)逼命而來” 蝴蝶君:“敢覬覦我老婆,纳命来吧!紅蝶·天紋斬!” 旁白:“隨即,蝴蝶斬出,卻是比快更快。剎間,飛濺的血液化作红蝶纷飛,性命與罪惡(醋意)也在刀下消逝。” 馮子倫(劣者本身):(退場詩)濺紅染珠江,滄身遺馮罔。陳墨瞻子性,終觴絕倫傥。”退場(卒) ※※※※※※※※※ 註釋:馮(此時普通話改讀ping。粵語尚未查出相應讀法,暂且一併讀fong)1.馬行疾。引申為激怒,憤懣。 ※※※ 戲作搏諸道友一哂
戲作關於蝶月拙詞二首獻道友 劣者新近入群,偶見有道友曾提關於蝶月逸詞兩首,心佩之餘,頓起詩意。先作一 《訴衷情·阴川蝴蝶君》拙詞附之。後想道友既已蝶月雙詞為對,劣者只單詞附應,似有不妥。遂再妄揮陋筆,添題《訴衷情·丹楓公孫月》,以與前詞成對。今丑獻諸道友雅正之。PS:劣者廣東人士,平日賦詩詞皆多以粤韻為押,今獻二詞亦然。煩請道友注意。以下敬獻陋詞: ※※※※※※※※※※※※※※※※※※※※※※※※※※※※※※ 訴衷情·阴川蝴蝶君(押粤韻) ※※※ 紅裳翩身影風流,憑意江湖游。遒斬灵刃敌手,蝶散性命收。※※※ 夕雲遠,滟鱗秋,穿闕眸。痴人汲履,踏破塵悠,颯月相守。 訴衷情·丹楓公孫月(押粤韻) ※※※ 扇搖清楓英氣盪,半遮嫣颯爽。冰心明眸慧芳,梅傲凛方剛。※※※ 舊寒月,前塵愴,逝隨江。兩情終眷,磨鬢西燭,勉撻蝶郎。 ——酒浸衣襟又一生
行香子·念兰茵 图是网上下的,词为鄙人有感陋作。还请各位指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