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斋主 志学斋主
关注数: 24 粉丝数: 35 发帖数: 512 关注贴吧数: 3
【学科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增补为古委会... 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增补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教学单位 2013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本科)通过验收,增补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教学单位。至此,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教学单位共有5家。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于2001年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置,2003年起开始招生(隔年),已毕业4届,目前2011级、2012级在校,2013级新生亦即将报到。且从2011年起,实行每年招生。该专业依托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科研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创办,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和师资基础,建立之初在办学宗旨、课程体系等方面得到著名文献学家黄永年教授的悉心指导,学习和借鉴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历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材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已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较为严格和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现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该专业的建设得到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历史文化学院重视教学工作,连续多年获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单位。专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专业思想较为牢固,精神风貌积极上进。自2006年以来,先后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新办专业评估等校内外多次检查,得到各方很高评价。2009年6月全国古委会杨忠秘书长、刘玉才主任前来检查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及文献学人才培养情况,听取了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建设专题汇报,并与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了座谈,对该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随之我们递交了关于增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教学单位的申请报告。 2011年,历史文献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在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文科组一等奖、最佳课程设计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3年6月20日全国古委会曹亦冰副秘书长、主管本科工作的负责人顾永新老师前来检查和验收本科教学工作,又一次与在校本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们进行了深入交谈。两位领导对本专业的工作非常肯定,曹亦冰老师用“文献专业学风扎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高度评价本专业教学工作。顾永新老师则认为“通过同学们言谈中对专业所表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已充分反映了该专业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成就”。该院的古文献专业因此通过验收,成功增补为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教学单位。
【学科资料】古逸丛书、续古逸丛书、古逸丛书三编 光绪六年,杨守敬受邀任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之随员,随何出使日本,抵日后,杨守敬念及清初以来中国逸书多次由日本回流之故实,即以搜访中国佚书为要务。时值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开国政策之际,传统汉学受到西方新学严重冲击,中国古籍之故家旧藏,几于论斤估值。杨守敬由日本学者森立之之介,结交日本藏书家颇多,这些日本藏书家竞相向杨守敬兜售藏书。同时杨守敬多方设法借阅影抄日本国家藏书,所获颇丰。此后便怂恿何如璋翻刻日藏中国佚书,后于光绪八年,由何如璋继任黎庶昌出资,杨守敬招募日本良工,覆刻日藏中国佚书,共计26种,取名《古逸丛书》。遂开清末覆刻古籍之先河。 民国十一年(1922),主持商务印书馆馆务的张元济在编成《四部丛刊》初编之后,有感于《四部丛刊》遂便于流布,但缩小影印不能保存底本开本尺寸,且部分珍贵古籍或因残缺不合《丛刊》“完整无缺”条例或因商借原因不能辑入《四部丛刊》大量印行,于是仿《古逸丛书》故事,选用宋刻善本原大限量影印,事先不限种数、不限工期、随访随印,定名《续古逸丛书》,至抗战前共出版46种,建国以后出版第47种《杜工部集》,遂完成《续古逸丛书》编辑。 1982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工作以后,组长李一氓主持编纂《古逸丛书三编》以接续黎庶昌、杨守敬、张元济、孙毓修的事业,同年列入1982—199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开列书目五十一种。后又采纳周叔先生等版本目录学专家的意见略加增删,拟定书目五十六种。编选工作由著名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家赵守俨、傅熹年先生主持,编辑工作由中华书局负责,善本的提供和检核由北图和全国各大图书馆善本部配合进行。经检核善本的可印行情况,确定可印行的共四十三种,今已完成。
【学科建设】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名录 国家重点学科 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到目前,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分别为1988年、2002年、2007年。此后五年一周期进行评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为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建立一个全面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教育部在2007年决定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从申报学科中再择优确定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 中国古典文献学 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2002年 四川大学(文学院) 2007年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增设项目,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下的二级学科未必都是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四川大学 历史文献学 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88年、2002年均空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学科资料】《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探求与思考。 这套丛书是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和组#织的。作者队伍的主干力量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25所大学的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教学、科研机构中的学者和若干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社的专家。同时,也吸收全国各相关学科的学者的符合于这套丛书宗旨的学术研究专著。 这套丛书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齐鲁书社联合出版。现已出版3辑24种。 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规划项目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邓绍基 刘烈茂 许嘉璐 孙钦善 李修生 宗福邦 周勋初 袁世硕 章培恒 黄天骥 黄永年 葛兆光 董治安 曾枣庄 裘锡圭 阚延河 主编:安平秋 副主编:杨忠 曹亦冰 编辑委员会(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一新 卢 伟 安平秋 刘玉才 刘晓东 刘绍军 严佐之 李德山 吴景山 *陈广宏 陈大康 张玉春 张希清 *张涌泉 张鹤泉 杨 忠 周国林 *周绚隆 *姜小青 *宫晓卫 *赵生群 赵伯雄 *赵逵夫 骆瑞鹤 *高克勤 贾二强 顾永新 *顾歆艺 黄仕忠 曹亦冰 董洪利 *韩格平 喻遂生 舒大刚 *程章灿 戴建国 (有*号者为常务编委)
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分合、古典文献本科专业及本吧命名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大陆的学科体系中,有两个二级学科和一个本科专业与古代文献原典有直接关系,即隶属于文学类(学科代码05)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隶属于历史学类(学科代码06)历史学一级学科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以及国家布控专业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最初仅北京大学一家,后依次增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大学,2006年后似又增加四家,具体哪四家本人不清楚,今年撤掉一家:中央民族大学,如此则为9家)。 先就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而言,由于这一专业最初是由北京大学在1959年设置并隶属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故其毕业生颁发的是文学学士学位,此后的浙大、南师大等也均设在中文系。但问题还是有的,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包含文学历史两个一级学科倒且罢了,而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则由于学科创建人黄永年先生及其继承者贾二强先生隶属于历史学(贾二强先生更是身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一职),故而造成了陕西师范大学隔年招生的古典文献专业由历史文化学院培养而颁发文学学士学位的奇怪现象。此外,今年传出华北某985重点高校隶属于历史学院的古籍所教授掐架的“儒林外史”,其原因就是由于原先独立设置、中文历史人员各占一般的古籍所在划归历史学院管理之后,学历史的人员仗着学院撑腰排挤孤身入院的中文出身人员(包括该所前任中文出身的所长也是被迫在53岁辞职的)。究其原因也是由于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分属两个学科门类造成的古代文献研究被中文历史瓜分而导致的恶果。 那么,为啥要把古代文献研究给瓜分了呢?我们先追溯一下两个二级学科的起源。中文专业中的古代文献研究暨“中国古典文献学”可追溯到1959年“北京大学设置“古代文献”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一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题为《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讲:‘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至于专业之所以设置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据说仅是由于当初授课教师以中文系为多,既不能独立成系,姑且放在中文系较为方便,不因缘此误解‘古典文献’只指属于中文系的语言文学的文献。”而历史专业的古代文献研究暨“‘历史文献学’这个专业在十年动乱之前从未建立过。据我所知,近年来首先以‘历史文献学’名义招收研究生的,是华中师范学院(今改师范大学)历史系张舜徽教授。张教授所用‘历史文献学’的含义,看他撰写的《中国文献学》便可知道。此书第一章‘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里说:‘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请看,张教授在这里时或用‘历史文献’,时或用‘古典文献’,可见在赵教授心目中‘历史文献’和‘古典文献’是一回事。‘历史文献’者只是指历史上的文献,并非仅指历史学方面的文献。”(以上见黄永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和文史分合问题》)可见,“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两名并行本只是早期学科命名不规范和文献学基础学科性质合力的结果。   但是,就是由于这种很偶然的历史原因,既造成了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学生“士贰其行”的尴尬,更造成了古籍所教授掐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儒林外史”。而且造成了中文、历史乃至哲学人才力量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我不得不放弃“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任何一个名称作为吧名,而另换一个名称以便鸠合中文、历史、哲学人才形成合力。但是我没有使用“古典文献”,一则百度贴吧已经有了一个以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为主力的“古典文献”贴吧,二则“古典文献”之名有点疏远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且有更接近“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感觉(其实古典【classical】和历史【history】在现在的意义基本一致),为了不偏不倚,换了一个名词,其实就是仿黄永年先生之例,把“古典”的“典”去掉,变成“古文献”。“古【ancient】”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古典”。   希望大家在古文献吧能不拘学科,畅所欲言。快乐的交流!!
【学科资料】《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 《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唯一一套古文献学学科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今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及扬忠教授主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统一规划出版。其编写目的既作为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家高古委直接培养基地为首的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又作为古文献学科研究生及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和宗教等学科研究生的参考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种,截止至2006年实际出版11种,为(次序为总序所列次序,书名及作者依据实际出版物统计): 《音韵学概论》 麦耘 《训诂学概论》 方一新 《古籍版本学》 黄永年 《校勘学概论》 张涌泉 傅杰 《文史工具书概述》 赵国璋 王长恭 江庆柏 《古代文化知识》 杨忠等 《中国古文献学文选》 孙钦善 裘锡圭 杨忠 《经部要籍概述》 董治安 《史部要籍概述》 黄永年 《子部要籍概述》 黄永年 《集部要籍概述》 曾枣庄 作者介绍【按1997年组稿时身份,后附现今情况】 麦耘: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山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李新魁弟子。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 方一新: 杭州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黄永年: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 张涌泉: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浙江大学九级教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 傅杰: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 赵国璋: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教授。 杨忠: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孙钦善: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宋诗》主编、著名古文献学家。 裘锡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家。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董治安: 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现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枣庄: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苏学专家。现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另有三种书稿《古文献学概论》《文字学概论》《出土文献选读》(上下册)已经组稿,但未能在此次出版。 根据编委成员,我个人估计这三部书大概是吴金华、林澐、裘锡圭三位先生承担。 吴金华: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以后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负责人、汉语言文字学科汉语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林澐: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之所以未等这三部书稿杀青,窃以为可能和丛书作者中年齿最长的黄永年教授年事已高,2005的时候黄先生已是80高龄,丛书再往后拖,黄先生可能难以见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已经交稿8年的《古籍版本学》出版有关。 总之,这套丛书是学习古文献学必备教材!!
【学科资料】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古籍版本本是明清两代的显学,其时,不讲求版本目录之学几不得跻身通人之列,此风自嘉庆朴学之气大行以后尤甚。近些年来收藏之风大兴,颇有步武明清之际、乾嘉之世、鼎革之期之态。一时间玉器、瓷器、泉币、漆器等各项收藏类书籍刊物如雨后春笋。但独于最为前人重视之古籍版本则付诸阙如。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便是鉴于这一现状而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丛书共14册,实际就是从14个不同角度来展现古籍版本学知识的不同侧面,撰写这14册书的专家学者,均是相关角度的一时之选。这套丛书以普及古籍版本知识为目的,以学术性与前瞻性为追求,力求深入浅出,既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又学科规范、行文严谨。它的问世,既为对古籍版本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机会,又是对古籍版本学的学科创新。很值得关注古籍版本学的人一读。 编委会成员 主 编:任继愈 学术顾问:黄永年 傅熹年 执行主编:薛 冰 徐 雁 编 委:马清江 王余光 王振羽 邢永川 刘玉才 陈子善 郑伟章 胡慧斌 姚伯岳 倪培翔 徐 雁 董宁文 薛 冰 书目 中国书源流 奚椿年 宋本 程有庆 元本 陈红彦 明本 赵前 清刻本 黄裳 少数民族古籍版本 史金波 黄润华 稿本 江庆柏等 佛经版本 李际宁 家刻本 王桂平 坊刻本 黄镇伟 活字本 徐忆农 批校本 韦力 插图本 薛冰 新文学版本 姜德明
俞定中的书房 张国立的编剧真的是越来越猛了。记得第二部引用了宋末词人戴复古小妾的词给赵青使用,此词流传不广,当时看到就惊呼厉害。 还有第三部纪昀和陆琳琅在俞定中的书房对于藏书和文房娓娓道来,当时我读书不多,已经觉得够厉害了。近几年多读版本目录和藏书掌故,才发现无一语无来处。列举一下提到的几部书。 1、《仪礼》 先是看的严州本,后看景德官本。陆琳琅说这是最为珍贵的。 按:《礼仪》宋刻本到乾隆年间仅存两部完整的宋刻:其一就是带有汉代郑玄注释的南宋严州本,其二就是同时带有汉代郑玄注释和唐代孔颖达注疏的号称北宋景德年间国子监刻本(后人怀疑是南宋重刻的,不扯远了)   清代学者邵懿辰认为这两种版本“最佳”,见其所著《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所以陆琳琅说的是对的。 2、唐写本《说文解字》 按:《说文解字》为汉代许慎所著字典,今传本经过唐代李阳冰的改动。清同治时在安徽发现一部唐写本《说文解字》,未经李阳冰改动,但仅存“木部”,后流入日本。剧情里说是一部,也许当时是全的,几十年后丢了一大部分。不过这已经很厉害了 3、相台岳氏本《孝经》 按:乾隆时期国内真正存世的《孝经》宋刻本确实是没有了。这部相台岳氏本乾隆时为皇宫藏品,确实是天下奇珍、仅此一本,不过“用六种宋刻残本校补”就是编剧的需要了。   这里有个时代差错。相台岳氏本确实是元刻,但这是1948年认定的,此前世人一直当作宋刻,并以为这个“岳氏”就是岳飞的孙子。不过这个错误也反过来说明编剧掌握信息还是很新的。呵呵!! 后面的文房不是特别懂,就不说了。 比较比较现在被拍死的新《红》之黛玉漱口、黛玉裸死。实在不好说啥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