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影和芒种85 鬼影和芒种85
关注数: 5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742 关注贴吧数: 18
原生家庭(简短版) 1.在这些年写作和教学经验里,关于难以面对情绪,我总结出两类人。有一类人是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到点上。例如,他会说:“我特别难受。”这类人没有办法用语言命名自己的具体感受。难受有很多种,到底是沮丧、郁闷、痛苦、挫败、伤心,还是无奈呢?如果感受没有办法用语言命名为具体的情绪,没有办法进行细腻的表达,那这些感受就难以被清晰地辨认,疗愈便无从谈起。那难受的程度又如何呢?是沮丧到觉得自己被全世界的人孤立了吗?还是挫败到觉得自己就像是地上的一只蚂蚁,随时都可能被别人踩在脚底?有的人在日常的表达中就可能忽略这些细腻和精准的部分,所以落实到纸面时,也同样会如此。 另一类人的问题是,他们把自己的情绪、感受,甚至创伤写出来之后,反而越写越郁闷,越写越受伤,越写越感觉自己充满了负能量。或者有一些人在某些书写疗愈的课程中被告知,不要触碰那些创伤,不要面对自己的那些感受,而是要多想想生活中的资源、力量。这两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但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疗愈。 其实,书写疗愈属于表达性治疗的一个小类别,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有一些非常有用的科学数据可以呈现疗愈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三版中写道:“在写作练习后的几个月里,那些写下了关于创伤事件的‘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因病去诊所就诊的次数减少了50%。这种写作被称为‘情感披露写作’。为检验生理因素,研究人员设计了另一项研究。在写作开始前一天、最后一次写作结束时和结束六周后,对被试抽血检验,以便评估其免疫功能,结果发现,那些写下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免疫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影响在写作的最后一天达到顶峰,而且往往会持续六周以上。除了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还发现,被试经常称写作多么有用,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事情。”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回到过去”,去探索最核心的情感,这对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我们只是平铺直叙地表达生活中的感受,而不总结在那些痛苦的感受之下深藏的底层的核心情感是什么,我们就无法把那个在生命中反复作梗的核心情感找出来。既然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它,那也就没有办法看到该核心情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自然就难以理解自己一系列的反应和行为是如何让自己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2.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但现实是我得上班赚钱养家,供房买尿布,难道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还能心心念念全职带孩子吗?难道妈妈的24小时陪伴就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如果不能全职陪伴孩子就真的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吗?身为人母,做到什么份上才够呢? 我有一个女朋友在生产后经历了几个月的抑郁期,康复后的某一次,她听完一节育儿课后马上来找我,很紧张地问我她的孩子会不会有问题,因为在她抑郁的那段时间,孩子基本只有在吃奶时才被送到她身边,别的时间都由她婆婆和亲妈带着。我理解她的紧张,也告诉她,如果出生后他就一直在你身边,肌肤相亲,还能闻着彼此的味道,那自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出生后3个月内,他是没有能力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他只知道饿了或者拉了哭就好了,反正会有一个不知道什么人来无限地满足他,他无法区分这个人是妈妈还是谁。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妈妈的“喂奶、换尿布”的功能远远重要于“妈妈”这个人。这段时期,只要他舒服了,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环境是值得信任的。 相反,如果你在精神还没有稳定时就去带孩子,孩子可能在那些“喂奶、换尿布”的程序中得不到及时的回应,那才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妈妈看见他会翻身、会爬、会走路,这之后的每一步其实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人生就是和母亲不断地分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