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rf tearf
关注数: 67 粉丝数: 172 发帖数: 7,512 关注贴吧数: 41
新版《西游记》7月首播 张纪中:特技多创新但仍不完美 新版《西游记》在历经3年策划论证、造型设计、特技制作和拍摄过程后,终于即将在7月底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昨日,制作方公布了部分揭秘新《西游记》制作内幕的片花,从片花看,各种形似《魔戒》、《哈利·波特》的魔幻特技场面比老版多得多,也更天马行空,甚至在国内电视剧中也罕见,而本剧导演张纪中谈到特技效果骄傲地说:“我的目标是因为《西游记》的制作,而使全国电视的CGI(电脑三维动画)的水准有所提高。”不过,和以往一贯大夸海口不同的是,他也承认因为时间和经费不足,《西游记》的特技未算完美,尚未实现的效果希望能在他的电影《美猴王》里实现。      说到新版《西游记》的难度,张纪中称“拍摄过的所有作品的难度累加起来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从2007年开始设计,完成场景概念图800多幅、人物造型图600多张、道具设计图1600多张、故事板分镜图2600多张,参与制作和演出的人员超过1000人”,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人物的塑形。剧中有对白的人物是398个,其中需要塑形的人物就有200多个,在国内乳胶研究所尝试失败之后,张纪中也曾“西天取经”,企图从好莱坞偷师,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能,最后聘请了好莱坞操刀《机器战警》、《X战警》等影片的特效造型师加盟,通过乳胶发泡技术,将蝎子精、白骨精、蜘蛛精、九头狮等怪兽逼真再现。“大到避水金睛兽、小到龙王的胡须,全部采用先进的发泡乳胶,它的质感非常接近人的皮肤的质感,又可以与人物的肌肤有机地结合,演员细微表情都可以再现。”      后期的特技方面,新版《西游记》由11家公司联手打造,特技总长度达到1700分钟,特技镜头超过总镜头数的一半。“毋庸置疑,CGI是这部戏成功与否的重要元素,用于CGI的经费是1500万,新《西游记》为国产电视剧贡献的众多首创技术,比如将微型模型和等比例模型的联动拍摄、多部摄影机拍摄的画面同步合成、Montion Control在电视剧中的运用,原来Montion Control这样的设备都是在电影里用,但我们为了完成孙悟空在无底洞中分身效果还是租用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能使我们国家这样一个类别的电视剧能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不过还是存在非常多遗憾,因为经费、时间都紧张,不可能达到那么完美。像我刚开始设想的天兵天将衣服没有缝隙与身体一体,就没办法解决,如果我要拍摄电影《美猴王》,我希望在这部电影里能解决它。”(记者 马婷) 来源:信息时报
儿歌《西游记》苏州出炉 传承原著精华 中新网苏州5月10日电(黄自刚) “黎山老母不思凡,变作美女戏和尚,八戒脱俗想还俗,风流轶事笑断肠……老猪人高马又大,九齿钉耙武艺强,三个闺女我都娶,免乱家法生祸殃……”看到这样的童谣,您的头脑里是否浮现出《西游记》“八戒摸亲”的经典桥段?这是苏州一退休教授改编成的《儿歌西游记》。  这个儿歌版《西游记》系列出自75岁高龄的沈彦老先生之手,目前收录在《沈彦儿歌》中。沈彦说,《儿歌西游记》这9000多字、1300多行的新诗不是原著的情节缩写、故事梗概,原著的精华不仅没有流失,反而格外集中、强烈。据悉,这部儿歌集或将被苏州图书馆收入馆藏。  沈彦,原是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后移居苏州。他的主要著作有《芳土儿歌》、《爷爷树――沈彦爷爷的儿歌选集》以及《诗艺探求》等民歌童谣作品和研究著述。  沈彦少时才智过人、能说会道,他的第一首诗歌作品就是十几岁时讽刺邻居不孝子女的《衔住奶丵子嫡嫡亲》。从那以后,无论是就读淮安师专,还是执教盐城师范,沈彦的诗歌创作从未间断”。从十几岁开始独立创作,沈彦已写下了2000多首儿歌,在参与编写了十余本儿歌书籍之后,他的作品慢慢从传统儿歌向新式儿歌过渡,作为国内第一个用儿歌表现《西游记》的人,沈彦坦言:“创作儿歌是我的爱好,更是一种责任。”  对于现在的儿歌创作,沈彦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儿歌不仅要在形式等方面追求新颖,还要能够有故事性,有情节性。这就是国内首个儿歌《西游记》的创作缘起。沈彦用18首儿歌表现了《西游记》中“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通天河”等多个故事桥段。他指着《沈彦儿歌(下)儿歌西游记》里的片段说,只有在故事中,人物感情、道德价值才会走入儿童的心灵,才能“润物细无声”。  至于下一步的写作,已经75岁的沈彦仍然抱有“白雪埋肩休叹老,青天纵目颂雏鹰”的信心,他还准备在故事童谣方面进行更多的创作。  江苏作家孙士英曾经专门撰稿评论沈彦的作品,他在《沈彦儿歌的童趣艺术》中说:“(诗人)现在虽年逾花甲,却天性率真,童心灿灿,想象新美,对儿童心理的体察和表现字字传神,惟妙惟肖。”(完)
【招聘+征稿】09西游记吧刊~ 期待张版西游记的各位施主们~ 在苦等无料的日子里,如果有一期吧刊能看,会是一件多么温暖给力的事儿啊! 张版观众的阵地是大家共同建立的!所以,吧刊需要你们~~ 因为本吧管理层对这种东西经验尚浅…… (顺便鄙视一下傲娇的败妹,并且同情一下网速悲剧的小黄豆。) 于是, 我们决定公开招聘! (当然,不给钱…) 一、吧刊团队 1、主编:对西游记原著、影视剧有一定的了解,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最好是个文化人儿… 2、图片小编:图片处理能力,或者美术设计能力,能根据主编要求规划页面处理图片。 3、视频音乐小编:能够处理编辑音视频,并会发布神马的。(这个yuanshir414跑不了吧!) 4、文字编辑:能选稿!能校对!(至少不会在打汉字的时候出来个半角的逗号,像221那种句号党是不考虑的) ———————————————————————————————— 二、投稿 1、文字:原创性文章,比如影视评论啊、随想、原著探讨、或者有关剧中人物、剧组人员的文章都行! 2、图片:绘画、漫画、PS图、裸照神马的都行、如果能像云教主那样图文结合的神贴更好。 3、其他:视频啊、自制flash啊、音乐啊、小游戏啊、DIY啊都行…(我承认我野心大了) ————————————————————————————————— 联系及投稿方式:如有Q的我可以给你Q群,没Q的请给我百度消息,或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实在嫌麻烦的可以直接贴到吧里,不过这样就先被看到了。 其他:原创性内容需要各位作者同意吧刊进行审阅和修改(比如你写错别字了)版权归吧刊和个人共有。未被吧刊采用的(比如某个题目吧刊没涉及到)可在答复之后发到吧里,精品是少不了你的,哇哈哈!    贫僧变态了,失禁失禁!祝大家圣诞快乐!        
【招聘+征稿】09西游记吧刊! 期待张版西游记的各位施主们~ 在苦等无料的日子里,如果有一期吧刊能看,会是一件多么温暖给力的事儿啊! 张版观众的阵地是大家共同建立的!所以,吧刊需要你们~~ 因为本吧管理层对这种东西经验尚浅…… (顺便鄙视一下傲娇的败妹,并且同情一下网速悲剧的小黄豆。) 于是, 我们决定公开招聘! (当然,不给钱…) 一、吧刊团队 1、主编:对西游记原著、影视剧有一定的了解,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最好是个文化人儿… 2、图片小编:图片处理能力,或者美术设计能力,能根据主编要求规划页面处理图片。 3、视频音乐小编:能够处理编辑音视频,并会发布神马的。(这个yuanshir414跑不了吧!) 4、文字编辑:能选稿!能校对!(至少不会在打汉字的时候出来个半角的逗号,像221那种句号党是不考虑的) ———————————————————————————————— 二、投稿 1、文字:原创性文章,比如影视评论啊、随想、原著探讨、或者有关剧中人物、剧组人员的文章都行! 2、图片:绘画、漫画、PS图、裸照神马的都行、如果能像云教主那样图文结合的神贴更好。 3、其他:视频啊、自制flash啊、音乐啊、小游戏啊、DIY啊都行…(我承认我野心大了) ————————————————————————————————— 联系及投稿方式:如有Q的我可以给你Q群,没Q的请给我百度消息,或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实在嫌麻烦的可以直接贴到吧里,不过这样就先被看到了。 其他:原创性内容需要各位作者同意吧刊进行审阅和修改(比如你写错别字了)版权归吧刊和个人共有。未被吧刊采用的(比如某个题目吧刊没涉及到)可在答复之后发到吧里,精品是少不了你的,哇哈哈!    贫僧变态了,失禁失禁!祝大家圣诞快乐!      
2010.12.13 吴樾自认胜过甄子丹 曾拒绝出演《大闹天宫》 【电影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1905.com&urlrefer=77fe7decd6b4219d11613e8bfb64b8fd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电影网讯(图/杨楠 文/张玮) 吴樾在张纪中版《西游记》中扮演齐天大圣孙悟空,谈及与甄子丹版电影《大闹天宫》的对比,他自信绝对能够胜出。出演经典角色,吴樾不仅每天都要化三个小时的妆,而且还主动加了很多具有喜剧色彩的台词,“师徒四人总共走了19年,每天都那么苦,不自娱自乐哪行啊?” 每天花三小时化妆 吴樾版美猴王成“开心果”   由六小龄童等人出演的老版《西游记》早已深入人心,张纪中翻拍之作自筹备之初就备受关注,剧中人物造型曝光后更是惹来不少非议,不过扮演孙悟空的吴樾倒认为这必定是一部佳作,“我不觉得雷人,这个戏应该说是特别牛!能称得上是中国魔幻题材影视剧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部将于2011年7月与观众见面的大戏中,吴樾每次拍摄前都要花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化妆,而且苦不堪言,“都不是疼能形容的了,每次都要用很多的胶水把面具粘在我脸上,这戏拍了9个多月,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只要稍微一动就全身是汗,脸上的汗更多,别提多难受了。”   虽然拍摄艰苦,但吴樾塑造的这个齐天大圣称得上是个“开心果”,“师徒四人总共走了19年,每天都那么苦,不自娱自乐哪行啊?所以我经常会模仿师傅,模仿妖精,戏里有一个妖精是个结巴,我就开始学他,‘我…我…我五百年…年…前’。”吴樾还“剧透”了一下,“戏里还有一句台词,我经常对着妖精喊‘我是为妖精而生的!’” 吴樾自信胜过甄子丹 曾拒绝出演《大闹天宫》   甄子丹在电影《大闹天宫》中同样出演齐天大圣,对比两个版本,吴樾信心满满,“肯定能过超过他!不只是武打,还有演技方面(都能胜过他)!”吴樾透露,自己出演孙悟空从最开始受到片方的质疑,到最后游刃有余,得到了制片人、导演的一致赞赏。不过他也表示,这两个版本的孙悟空各有千秋,观众才是最有眼福的。   吴樾表示,其实电影《大闹天宫》剧组也曾邀请自己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巨灵神,但由于档期等原因婉言谢绝了。对于电影增添了孙悟空与九尾狐的感情戏份,吴樾有着自己的看法,称电影颠覆了原著,还是应该提倡尊重经典。录星播客搞怪不断 吴樾拍戏耍长鞭“殃及无辜”   再次做客电影频道《光影星播客》节目的吴樾,在录制时十分放松,频频搞怪,做出各种表情。录制接近尾声时,一旁的遮光板突然掉了下来,吴樾反应很是迅速,大喊一声:“谁?有刺客!”还做出了一个出招防御的动作,顿时逗乐在场的工作人员。   在**题材大戏《我是传奇》中,吴樾塑造的角色虽然表面上亦正亦邪,但内心充满了正义感。本身就是功夫高手的他在戏里使得一条长鞭,挥舞起来无人能靠近。不过这条鞭子看上去威武,可味道却不怎么样,每次吴樾拍戏时众人都躲得远远的,原来,鞭子曾在墨水中浸泡过,臭味熏天。
成都日报:张纪中版《西游记》制造市场“神话” 继《三国》、《红楼梦》播出之后,四大名著翻拍新版电视剧中的第三部《西游记》,也是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国产电视剧,随着首批片花的曝光也露出庐山真面目。相比较片花中用高科技打造的“魔幻”画面和充满创意的大胆想象力,新版《西游记》售价高达300万元一集的“天价”,更让该剧的投资回报成为充满“魔幻”色彩的传奇。昨日,出品人、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表示,明星制片人张纪中继金庸武侠系列接连创下国内多个“第一”后,再度凭借《西游记》创下投资规模和市场效益双第一的新纪录。 神话剧制造“神话”价 新版《西游记》目前正进行后期制作,从片花的预告中看,大约从明年4月起正式与观众亮相。早在今年3月30日,剧组从福建武夷山转移浙江江山拍摄时,总导演张纪中即自信满满地表示,《西游记》卖价已超过每集200万元。如今,时隔半年,这个数字又有了大幅提升。张纪中近期透露,包括首轮播出以及海外版权、网络版权在内,70集新《西游记》已卖到300多万元一集。按照这一数据,2.6亿元的总价让该剧一跃成为国内电视剧第一高价剧。 然而,张纪中口中的“天价”是否属实?业内人士分析,以《三国》为例,四家卫视的首轮播出就卖到100多万元一集,加上二轮播出、网络版权和海外版权等,自然是售价不俗。尽管新版《西游记》明星阵容可能不如《三国》,但剧中用了大量动画特效和三维技术,光是技术制作成本就是相当可观的投入,达到300万元一集的“神话”价在情理之中。 市场“变化”促成天价 这一价格在新《西游记》出品方、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口中得到证实。此前,《西游记》“身价”达200万元之际,马中骏不见得多么欢欣鼓舞:“虽然卖出了天价,但它也拍出了天价。两相抵消,其实也就是赚了吆喝。”如今,《西游记》身价再上台阶,赚的显然不仅仅是“吆喝”了。马中骏告诉记者:“几年前决定投拍《西游记》时,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以成本200万美元的剧为例,电视播出多半只能回收100万美元。投拍《西游记》确实冒了很大风险,因为它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的。但现在市场空间扩大,除内地电视播出版权外,还可以出售网络版权、海外版权等。马中骏表示,“数字不便透露,但这两块卖得的确不错。 ” 此外,电视台之间竞争的加剧,也让电视剧资源成了香饽饽。此前,《潜伏》包括电视台播放、视频网站收益、DVD收益等在内,每集售价达100万元;之后是冲上150万元“大关”的《三国》;而场面并不费钱的《手机》更是扶摇直上160万元一集。至于“新贵”《西游记》300万元一集的价码,很可能下一秒就会被别的剧刷新。 “金杯”不代表“口碑” 业界关心的投资或回报的“金杯”,在观众看来莫如电视剧播出后的口碑。从目前已曝光的新版《西游记》数分钟片花来看,张纪中一直强调的“特效”初见端倪,包括猪八戒的耳朵忽然变大、火焰山航拍场景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等,均显示出不错的特技效果,其中一场群魔乱战的场面也颇具几分《指环王》的效果。 不过观众在感受《西游记》全新魔幻风格的同时,也对新版《西游记》中诸多人物造型保留意见。新《西游记》孰优孰劣,开播后自有众议。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售价300万元一集的 “金杯”并不能代替几亿观众的“口碑”。专家指出,商业和艺术的双赢,才是电视剧市场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本报记者 赵斌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