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wenpuapu wangwenpuapu
在校学生
关注数: 3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1,322 关注贴吧数: 18
UINO优锘:EMV,让IT告警实现至繁归于至简 伴随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企业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IT已经成为很多业务流程的核心部分甚至是某些业务赖以运行的基础。为了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放弃传统的“一刀切”的单维监控方案,转而投向立体分散的“全栈”监控方法。系统监控、APM、用户行为监测、日志分析等多种监控工具对物理机、虚拟机、IAAS、PASS等各种IT环境监控。而微服务、容器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底层环境又更加有利于分布式部署;同时应用程序愈加快速的频繁更新,让企业IT监控的数据量以几何级的增加。企业IT运维由简至繁。 由简至繁,企业监控陷入告警风暴 然而,多样的IT监控工具相互割裂,运维工程师不断地在各种屏幕和仪表板之间疲于奔命,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1告警风暴频发 不断增加的监测工具与所需要处理的庞大数据相结合后,导致了告警激增。每当发生故障时,IT团队都被来自多个监控工具的警报所淹没。导致不仅难以快速检测和分类问题,而且还容易将严重问题掩盖。 2IT运维的壁垒 运维部门常会碰到以下场景:核心业务系统不能正常访问,然而问题根源难以查找。各环节负责人员只针对当前自己所监控的平台进行排查,同时各环节数据相互割裂,不能从整体出发快速判断业务故障节点,导致系统的恢复时间较长,造成业务受损严重。 3监控数据展示缺失 当前业务对IT运维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精细化的运维必然要求对海量运维数据的实时深入分析。然而传统运维平台当遇到事件高并发量情况时,往往会发生告警延迟甚至丢事件,性能数据查询展现响应慢或无响应等问题。 面对多样的监测工具、海量的告警信息,企业需要一种工具,充分发挥监控数据的价值,从海量告警信息中快速定位问题核心并解决故障。降低IT运维成本,让运维人员脱离救火队员的苦海。 优锘EMV,让告警由繁至简 面对上述问题,Tarsier—EMV给出解决之道。作为集中事件处理平台,能够帮助运维人员更准确的识别故障,更智能的诊断故障,更高效的协作处理故障。帮助运维人员简化海量告警,精准定位对业务造成影响的关键告警信息,实现告警信息的由繁至简。 高效的事件整合各专业监控工具的独立部署带来了大量碎片化的数据和频繁的工具切换,降低了故障分析和处理效率。 EMV 提供了丰富的集成适配器,能够高效汇聚各专业监控工具的告警事件,并将原始告警事件数据转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模型,形成可读性更强的全局监控视图,帮助运维团队快速了解跨专业故障情况。 面向场景的事件归集各专业监控工具的独立部署带来了大量碎片化的数据和频繁的工具切换,降低了故障分析和处理效率。EMV提供了丰富的集成适配器,能够高效汇聚各专业监控工具的告警事件,并将原始告警事件数据转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模型,形成可读性更强的全局监控视图,帮助运维团队快速了解跨专业故障情况。 面向业务的故障管理在当今分布式、高可用IT环境中,设备告警并不一定影响业务,因此传统面向设备的告警管理不再适用。EMV参考业界实践,提供了面向业务故障管理,将告警与业务进行关联,帮助IT团队更准确的识别故障,加速故障处理效率。 自助的事件规则设定将过去事件处理策略的“黑盒”编制方式,改为整个运维团队都可以查看且自定义的“透明盒”。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定义告警策略,使得监控平台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工具走向平台。 可视化的故障分析传统的告警事件以表格形式呈现,运维团队难以直观感知告警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互依赖关系。 EMV 提供可视化的故障诊断能力,既可通过告警时序图,帮助运维团队从告警发生的先后顺序判断故障根因,也可通过拓扑架构图,帮助运维团队从故障组件的相互依赖关系判断故障根因。 至繁归于至简,IT运维效率提速 在经过EMV将告警信息由繁至简的过程之后,企业IT运维人员在处理业务告警时,将实现: 问题诊断效率提升 通过事件归集智能地将警报分组和关联到相关事件中,通过时序图和视图模式,用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更容易地发现关键问题并找出根本原因。 故障修复时间加快 通过告警归集将获得事件的完整关联信息,而不仅仅是单个告警的信息。可以避免宝贵的故障处理时间的浪费,提升故障处理时效。 建立众创化的运维团队 简单易用的事件处理规则设定,降低了规则设定的使用门槛,可以让业务、运维、开发人员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形成众创化运维团队。 互联网的发展仍将继续高速前行,而今后企业面对的IT运维将更加复杂化。面对不断推进的业务变革,EMV将持续在事件集中处理上发力,帮助企业实现受损业务的快速问题查找,更好的实现企业产品及服务价值。 数字孪生: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uino.com&urlrefer=d069f4bfd22427bbc46b06d491b037a3
UINO优锘:用悬疑舞台剧的方式打开3D开发工程师的一天 物联网3D场景开发就如同一场舞台剧,舞台就是虚拟空间中的3D场景,演员就是场景中的各类模型,它们有着各自相应的位置和角色功能,而在舞台中摆放着的道具就是3D场景中各个模型的配饰,当“舞台搭建、演员、道具、API剧本”准备就绪了,这出3D剧目就拉开了序幕…… 而这出舞台剧的“幕后操控者”(导演)其实就是我们“众星捧月”的3D开发工程师!他们不仅负责舞台剧的排练和演出,同时还要负责甄别相应的“演出事故”原因!而在UINO也有一位专注悬疑舞台剧的“大导”,UINO研发中心负责ART-可视引擎的3D开发工程师翔哥,在七夕佳节之际就破解了大型舞台系列悬疑剧之《Proxima模型闪烁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翔哥“破案”的一天! Proxima模型闪烁案 演出事故 Proxima 3.2版本里,场景中的一些模型会不由自主的闪烁,给场景添加了无限的“活力”,给实施人员添加了无限的惆怅,给翔哥添加了无限的幺蛾子!看到这种情况,翔哥不禁有点焦头烂额,隐约觉得这“演出事故”背后的原因可能不是什么善茬。但翔哥的直觉告诉他,这估计是渲染的问题,所以首先就怀疑了instance渲染(模型批量渲染)。于是,翔哥开始了操作,在配置里把模型批量渲染先关掉。果然,奇迹出现了,关闭模型批量渲染后就不闪了。手起刀落,为了坐实是instance的问题,咱得有理有据。于是,翔哥用ThingJS在线开发完美的复现了问题,给ThingJS API 提了个工单。不一会,工单就有了反馈。事故原因 简单说就是场景中的模型缩放(scale)出现了负数,导致instance处理出现了问题。但是问题到这儿就结束了吗?翔哥和这位查看instance问题工单的研发同学有着同样的疑问:为什么物体的scale会有负值呢? 于是,翔哥开始“刨根问底”查找“演出事故”的“幕后黑手”! 破案过程 翔哥在ThingJS在线开发上,通过代码打印出来所有Thing对象的缩放值(scale),确实有一些对象的缩放出现了负数。 然后又打开原始的tjs文件,进行核对,发现原始输出的tjs文件中就记录了负数的缩放值。而tjs的来源是CampusBuilder,真相进一步接近了,肯定是CampusBuilder中的某个操作导致了模型的缩放有负数! CampusBuilder,查他! 翔哥打开了CampusBuilder,拖了个模型,发现这里面有个镜像的功能,直觉告诉翔哥,这个操作很可疑很危险。于是翔哥点击了这个神奇的镜像按钮,然后导出tjs,果然tjs里记录的为负数的scale值。那么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这个为负数的scale值合理吗? 从3D原理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因为模型的镜像就是通过缩放变化实现的,当缩放系数为负时,即发生了镜像变化。var app = new THING.App(); var url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odel.3dmomoda.com%2Fmodels%2F0598C1562DDB48A69C36E58A1DC46E52%2F0%2Fgltf%2F&urlrefer=dde87c3cb3cb9409219ad6884798d552'; // 模型地址 var obj = app.create({ type: 'Thing', id: '模型01', url: url, position: [0, 0, 0], // complete: function (ev) { app.camera.position = [2.5924633695754356, 4.103642737800483, 1.796776548145628]; app.camera.target = [0.5508564735224164, 1.2163745763678693, -0.24483034790739644]; new THING.widget.Button('创建镜像模型', function () { var obj = app.create({ type: 'Thing', id: '模型01-镜像', url: url, position: [1, 0, 0], // complete: function (ev) { // 设置缩放动画 ev.object.scaleTo({ scale: [1,1,-1], // 缩放倍数 time: 2000, // 动画时间 loopType: THING.LoopType.PingPong // 循环类型 设置循环后 无回调函数 }) } }); }) } }); 但这样镜像后的模型,肯定是“反”的啊? 比如:原本在左侧的门,镜像后就是在右侧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数字孪生的世界里,虚拟空间的“舞台剧”可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咱UINO是做DCV数据中心可视化起家的,如果实施工程师以前都这么实施的话,开关机柜门肯定早就发现问题了。 难道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实施工程师不知道?为了“偷懒”,想把模型批量旋转就用了镜像? 取证环节 于是,翔哥又开始调查起了实施人员。由于天色已晚,七夕又要将至,翔哥只能找盼杰(UINO项目经理)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实施人员取证了。从盼杰的信息中,翔哥敏锐的观察到了,“以前”二字。说明,以前实施操作肯定是对的。此时公司已经没人能对证了,只有等第二天再查案了。 第二天,翔哥一早就来到了公司,看到佳琦(UINO项目经理)在,赶紧逮住让他在CampusBuilder操作镜像功能。一番操作后,发现机柜门确实是不太对,并且反复确认佳琦以前的操作和现象确实和今天的不一样了。 于是,翔哥觉得马上就能破案找到“事故真凶”了。应该是CampusBuilder在某次版本升级后,导致“镜像”这个功能发生了变更。于是,翔哥找到ThingJS研发组长张琪,在老版本的CampusBuilder和CampusBuilder2020里确实发现了,“镜像”这个功能有所变更。 老版本的CampusBuilder中的“镜像”功能只是将模型旋转了180度,而非真正的镜像。从导出的tjs来看,确实也记录了旋转值。所以之前实施工程师在用此“镜像”功能时,现象是对的,又能满足“一键”将模型“翻转”180度的能力,实施当然要这么用了。 调查结果 而新版本CampusBuilder2020中其实是将原来“镜像”非正镜像的bug给改正确了,因此在CampusBuilder2020版本中的镜像才是真正的镜像! 总结起来就是“怀旧服”CampusBuilder和“体验服”CampusBuilder2020交替时修复了之前的bug,导致各工具间的“信息感知”不对称。 看完这场“悬疑舞台剧”之后,我们能切实感受到数字孪生的技术栈和工具链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各个组件之间有着大量需要相互配合的技术细节。当“悬疑舞台剧”中的“演出事故”模型闪烁案发生时,也是耗费了翔哥一天多的时间才找出真相! 可见,数字孪生引擎技术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引擎技术栈的提供商,必须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来构建和完善这套复杂的体系。在日常工作中,犹如翔哥一样的数字孪生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能每天都在经历着“无数次的破案”,但也正因为UINO想让数字孪生技术变得简单易用,让大家都能体验到数字孪生可视化跟我们每个人的连接,因此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无数次的bug修复、项目工程实践和积累来把各种复杂性屏蔽在底层。 比如,当你想要开发一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时,虽然只需通过UINO提供的CampusBuilder、CityBuilder等工具链实现3D模型位置的摆放、增加配饰、设置参数、标签等信息,之后通过ThingJS、Proxima等平台进行虚拟空间中相应的孪生体集合的业务数据配置、关联逻辑等,就可实现数字孪生可视化场景的应用了。但这看起来易上手的操作背后是UINO规避了无数数字孪生技术底座的复杂性,从而实现了从建模到实施所有环节的简单应用。 UINO近10年都在致力于数字孪生领域的业务探索和技术积累,而在面对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悬疑案”其实也是激发我们持续改进的源动力。未来UINO将努力打造更加完善的数字孪生工具链和标准化平台,更好地支撑数字孪生可视化业务的普及。 数字孪生: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uino.com&urlrefer=d069f4bfd22427bbc46b06d491b037a3
UINO优锘科技获评2021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DC-Tech创新先锋! 5月13日,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主办,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人民邮电》报、风向Talks联合组织的「2021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大会以“推动技术创新,筑基数字社会”为主题,分论坛聚焦低碳、液冷、存储、网络、投融资、金融等话题,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生态,为探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DC-Tech创新先锋”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历时两个月,旨在评选具有行业革新性的样板,树立中国数据中心产品创新标杆。作为一个汇聚了全国行业标杆的评选奖项,它全面体现了数据中心在创新技术和落地实践方面的成果,是数据中心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风向标。UINO的DCV新一代数据中心可视化管理产品,不仅能实现数字孪生对数据中心的园区建筑管理,更能拓展到风火水电等基础设施上运行的网络系统,以及各种软件的组件形成的复杂的IT架构,乃至企业架构。从顶端到底端,从宏观到微观,从物理到逻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对数据中心和它支撑的IT架构进行有效的可视化管理,如今DCV已在国内上千个数据中心和机房中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说优锘创造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中心的管理能力。UINO优锘科技CEO陈傲寒介绍道:“我们将数字孪生的能力,从数据中心这样一个数字化世界的核心开始,拓展到通过物联网技术所带动的整个数字化中国的生态。这体现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来驱动数据中心的技术和数字中国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台阶,UINO优锘也很荣幸能在其中起到这样的作用。”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重要“数字底座”,是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数字化世界的核心动力引擎,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信通院、工信部和ODCC的全力推动下为整个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协作整合,推动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大会可以促进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整个新基建的高质量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UINO优锘/数字孪生/智慧园区/三维可视化/IOC
UINO优锘 | 关于“数字孪生可视化”,讲点你能听懂的! 1.数字孪生到底是什么?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其实是将物理空间中的人、事、物完全映射到虚拟空间,建立虚拟世界与实体物理世界的连接,并对物理空间的各类设备系统进行实时优化。构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融、同生共存,是可智能操控的映射关系。 这堆概念一出来,想必还是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它所构建的是一个与物理世界完全映射的数字世界,与物理实体有着强交互性。目前数字孪生概念下的技术发展主要应用与航天业和工业领域,此外在城市建设领域,数字孪生也催生着各种物联设备使城市运行治理更加智慧、决策应变更加快捷。 因此,数字孪生其实如同一个“执行者”,从设计、模型和数据入手,构建“数字孪生体”,并感知优化物理实体,同时推动传感器、设计软件、物联网、新技术的更新迭代。 2.实现数字孪生的必备条件? #具备物联网感知技术 若要实现数字李生,必须借助传感器运行、并通过更新的实时数据来反馈到数字系统,进而实现在虚拟空间的仿真过程。也就是说,物联网(loT)的各种感知技术是实现数字孪生的必然条件。 #基于统一的平台数据管理 此外,在数字孪生城市中,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网络传输,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持续动态传输过程中,系统需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以保证数据正确性和及时性,因此统一的平台数据管理极为重要。 #3D可视化更有利于理解和表达 通过3D可视化场景,并提供结构化的模型数据,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互,其实更有利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理解和表达。ThingJS在线PaaS平台可以通过图形引擎,多层次实时渲染呈现数字李生体,在线提供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述,也能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充分理解数字孪生的概念,并应用于各种智慧场景。 3.怎么实现数字孪生可视化? ThingJS在线开发平台,满足以上数字孪生的必备条件,也满足不同业务和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并可实现平台数据的统一融合,使用户信息、权限管理、数据信息实现自由交互。其3D技术引擎支持多层级访问,从地球到园区,从房间到设备等逐级可视,可实现场景全要素数据融合。在线轻松开发3D可视化项目,统一管理项目发布并同时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三维场景可视化:根据道路、地下管线、地形、植被、水体水系、建筑物以及室内等本体属性进行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以数据视图的形式动态呈现数据、指标等变化情况; 业务逻辑可视化:针对工业制造、交通、消防等特定行业,提供业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的可视化渲染,基于行业研究与业务工作类型进行业务流程逻辑拆分。 Demo精彩展示 智慧场景依次为:智慧城市、智慧商超、智慧园区、智慧工厂关于优锘 UINO优锘科技(北京优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目前团队近1000人,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地均设有分支。团队拥有来自IT运维管理和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核心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IT智能可视化运营平台Tarsier 和物联网可视化PaaS平台ThingJS,是智能可视化管理软件领域的开创者。 优锘科技多年来秉承着Digital Twin的理念,以多维空间大数据为基础,致力打通逻辑世界和物理世界。并凭借可视化交互为核心特点的运营管理能力,形成了数据中心、智能建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多种数字孪生运营场景群。迄今为止,优锘已服务了20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并不断为全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孪生可视化解决方案。 2020年3月和10月,优锘分别完成合计2.6亿的B轮和B+轮融资,成为数据可视化管理软件最具潜力的厂商。“数字孪生,看懂新世界”是优锘全新的企业愿景,优锘期待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和管理新世界”为使命,为用户提供更多场景化的技术赋能和方案支持,进一步助力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UINO优锘科技 |数字化,企业的生死抉择!”UINO内部讲话万字实录 2021年1月1日晚上,UINO优锘科技在京郊林栖谷的研讨会上,UINO优锘科技CEO陈傲寒向与会的同学阐述了公司下一步主攻方向,数字化、品牌化、工业化,也解释了为什么数字化事关企业生死,高“品”“质”数字化的内涵是什么,UINO优锘要打造的数字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空间是什么样子。本文是根据傲寒发言整理的文字记录稿。100年前的今天,1921年1月1日,在长沙新民学会的新年座谈会上,一位27岁青年讲了他眼中未来中国的方向,并坚定地走了下去。当时看到那个方向的人可能有不少,但那么坚定地上路并走到阶段性成功的,寥寥无几。今天的我们,也确切地知道了一些未来趋势,但能不能走到成功,取决于我们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能坚定地走下去。 刚过去的2020年很神奇,但其实未来的每一年都会很神奇,世界在加速变化,其中一个确定趋势是数字化,数字化会引发所有行业彻底的转型,我们这个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关乎我们的生死。未来,没有Digital DNA 的企业,不能转变成Digital Design和Digital Drive的企业就必然会死。一个不能写成这样两个D的B,将来一定是个傻B,只有能写成这样两个D的B,才有可能成为牛B。 01数字化 我记得三年前孔峰带一个前同事和我吃饭,他在给一家保险公司做数字化转型咨询,那是我第一次严肃、认真地跟人聊啥是数字化?他说了半天我也没有完全听懂,我说就用一句话讲呢,如果这家保险公司彻底数字化了,就应该是没有人的,保险是AI卖、AI理赔,甚至AI设计,比如AI自动设计100个险种给十万人看,哪种卖的好就成为主打。 二十年多前我在思科,到处去讲互联网会改变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式,那时我讲得很激情,也觉得我很相信,但现在想来,我其实没有真的相信,或者说,我虽然相信这些会发生,但却认为只是会发生在一个遥远到我看不到的未来,比如说,会是我40岁之后才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我以为我是活不到40岁的,但没想到活到了,而且马上都快50了,眼睁睁看着互联网真的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式,参与和贡献却非常有限,没有真正抓住时代的浪潮。 今天的浪潮是什么?未来10年,我们UINO优锘要抓住什么浪潮?数字化!数字化真的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也彻底改变每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完成数字化转型,就只能沦为别人的数字化空间中的奴隶,连一个平等的打工人都做不到。但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危机感都还不够,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绝不能是我们随口说说的营销用语,而是我们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 达成这个认知,也走过了一个历程,最早是从思考为什么要万物互联开始。我们创业伊始,就讲未来的世界一定会万物互联,因此也需要万物可管、万物可视。但为什么要万物互联?直到五年前,我们才开始认识到背后的深层原因:万物互联的数字化世界能实现更快更好的资源配置。物联网,其实是要将所有的现实资源都变成计算机的外设,最终能像云计算一样实现高效动态的资源配置。IT是第一代的IoT,IT资源向云计算模式的演进将在所有资源领域发生。 当时是滴滴给了我们启发。滴滴本质上可以说成是一个物联网应用,用手机做传感器,把人和车的数据都传到滴滴上去,由平台来帮乘客找车,实现了更好更快的人车匹配。 直到去年研讨森友会的过程中,我们才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滴滴是个特别好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案例,而且找到了一个更容易表述和理解的阐发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数字化,本质是在现实空间之外出现了数字空间,人类的行为活动、资源对象都会逐渐搬到数字空间里去,数字空间里有和现实空间不同的物理规律,所以所有的行业都会被重塑。而且,现实空间越来越逼仄,数字空间越来越广阔。 详细解读一下,比如,就打车这个行业来说,滴滴创建了一个数字空间,在这个数字空间里创建了人和车的数字孪生体,手机是传感器,一开始只传递了很简单的数据:车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车在哪里,拉没拉人,人的位置信息和需求信息,人在哪里,要去哪里,然后加了一个人车匹配算法,人和车的资源被搬到数字空间里去了,人车匹配这个行为也被搬到数字空间里去了,结果就是打车行业被彻底改写。 原本现实空间的打车规则是人找车、车找人,双方在大街上互相看,看到对方后,招手,确认眼神,然后上车。但现在呢,不是人在看,也不是司机在看,谁在看?计算机在看!AI在看!我眼神不好,只能看50米,中间还不能有遮挡。计算机能看多远?能看无限远!它给我们找车就能比我们找的快、比我们找的好,缩短了我们的等候时间,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实现了更快更好的资源配置。 而且,数字空间从现实空间获取的数据越全,它对现实的还原度越高,机器就能实现更加快、更加好的资源配置。比如一开始可能只根据直线距离选车,当道路也进入数字空间,它就能算哪辆车行驶距离最近,再后来数字空间孪生了现实空间的交通流量,就能算哪辆车最快到达。随着它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对现实空间的还原度仿真度越来越高,它就能做更细、更快、更好的资源配置。 机器还能低成本地实现更精细的价值度量和价值分配。比如说原来出租车司机的态度和他的所得关系不大,现在呢,你下车前司机都会说“哎,给个五星好评呗”。他为啥要跟你说这个?有加分啊,他想接更多的单啊。你上车时司机也会跟你说“请系好安全带”,他为啥要说呢?因为不说会被罚。谁在听?机器在听啊。 出租车公司就做不到,因为成本太高。在数字空间中,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数字化采集和度量的成本是极低的,过去现实空间中无法做到如此大规模和精细化的度量,不现实。以前这车给你绕路了,你投诉他很麻烦。现在我让司机绕路去取个东西,下车时滴滴就自动提醒我线路有异常,让我确认。机器实时监督实时发现,根本不用麻烦你投诉。数字化手段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缩短了我的等候时间,精细化的监控、度量、控制了出租车的服务水平。这个在现实中原来做不到的,因为成本结构搞不定。但现在数字化的手段搞定了,这个行业就被洗掉了或者转型了。 这里有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你们想想,数字化空间中的车属于谁?属于滴滴了!这个车在现实中属于司机或出租车公司,但在数字空间就属于滴滴了,因为这个空间本身就是滴滴的!你不进入滴滴的数字空间,你就找不到车。 现在已经荒谬到什么地步了,昨天发生的事情,我出来打车,旁边就有一辆出租车,这司机也不看我,我也不看他。我们俩就拿起手机,我在手机上按,他在手机上接。你会发现出租车在现实空间中消失了,只有在数字空间中才存在。现在老头老太太如果不会用滴滴,都打不到车!现实空间中的车不是滴滴的,但数字空间中的车都变成滴滴的了!因为这个数字空间是滴滴的。 我们再说第二个例子,贝壳找房。滴滴是数字化企业把老行业颠覆了转型了,贝壳是传统企业链家主动数字化转型。 贝壳找房反映了数字空间另一个特点。一个二手房交易,从谁找到这个房源并把房源录进去,谁去上面量了房、拍了照,谁找到了一个潜在买家并把买家信息录进去,谁联系这个买家并带着买家上门看房,谁撮合双方谈价钱,谁协调双方签合同,谁带买家去银行办理贷款,谁带双方去房管局过户,谁带双方到现场验房和交接,这中间可能十几个环节,以前一个房产中介从头干到尾,现在贝壳上可能是十几个人协作,而且可能都不是链家的人干(贝壳是链家孵化的),可能是好几个中介公司中不同的人干。一旦交易完成,系统会根据每个中介角色的价值占比自动分成。这就做到了精细化的价值度量和精细化的价值分配。 注意啊,这里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一样了。以前虽然里面也有点儿分工,但基本上还是一个中介从头到尾处理完所有事情,现在贝壳找房可以细分到每一个步骤,由不同的人来协作完成,而且变成了面向全社会、所有中介公司的大协作。 原来在现实空间中,你能不能把协作分那么细呢?原则上可以啊。但问题是,专业化分工每往下分一层,虽然专业效率会提升,但协作成本也上升了,所以不能分的太细,因为分工到一定程度时,效率的提升就抵消不了协作成本的提高,就分不下去了。但在数字空间中,因为沟通、仲裁的成本大幅下降,所以协作成本大幅下降。就像出租车绕路,原来仲裁成本很高的,但现在机器实时、自动仲裁,成本很低。 房源也一样,这个中介说是我录入的,那个说是我录入的,怎么仲裁呢?贝壳提供了一个楼盘字典,Single source of truth,就是楼盘的CMDB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从非结构的人能理解的信息,变成结构化的、机器能理解的数字化对象。现实空间中的资源在数字空间中被对象化了,如果一个房源已经录入了,你就录不进去。你想换个小区名字捣糨糊,行不?没用!系统里没有这个小区。每个小区、每个房源都被数字化、对象化了,都有唯一ID,不再是非结构化信息,我创建了你就创建不了。我只要把房源录入进去,以后不管谁卖这套房,录入这份钱都归我。我甚至可以别的都不干,就到处找房源也能有不错的收入,这就把专业分工又细化了一步,但没有增加额外成本。 原来链家可能也有这个生产线,自己人协作的,到了贝壳做产业互联网平台,就变成全行业协作了,几百万个中介都能使用。为什么这么干呢?数字空间里规模效应特别强啊。现实空间里,你从几千家门店做到几万个门店,成本可能不止翻十倍,但在数字空间,它的扩展成本非常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啊。所以数字空间里就是赢家通吃,很容易出现垄断,必然的垄断。可怕到什么地步,链家的8000家门店,市值快6000亿,另一家中介的门店数接近链家的一半,但市值只有80亿。链家还在涨,另一家还在跌。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因为虽然现实中的房是业主的,但数字空间中的房都是贝壳的,你想找到这套房、买到这套房,就必须进入贝壳的数字空间。 所以我们未来两年也要做数字化,不做不行啊。我们说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我们的业务形态、商业模式、产品研发、项目建设、运维运营都要数字化转型,而且不只是企业内部的,还要是为整个生态链服务的。本质上就是要将现实行为搬到数字空间中去,就能够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配置更优。 各个行业各个维度的数字化空间都一定会出现,而且,弄不好每个行业每个维度最后就那么一两个数字化空间,赢家通吃,就像滴滴的出行空间、贝壳的住房空间、美团的餐厅外卖空间、Zoom的会议空间,而且他们一定还会继续扩展,比如Zoom,别看今天只是个数字会议的空间,往下走,他们肯定还会从会议空间往整个办公空间扩展。 滴滴给司机和乘客发红包,美团帮饭馆免费上系统给顾客发券,为什么啊?人家给你优惠,是让你移民到他们的数字空间,他的数字空间人越多资源越多,发生的经济活动越多,算法就越准,资源配置就越快越好,边际成本都为负了!最后赢家通吃,你离不开人家的数字空间,就要在那个数字空间里打工,给人家交税。好像是哪个互联网巨头说的吧:“最好的生意就是开个国家收税。”我们以前会以为这是开玩笑,等你把数字空间这个事情想明白,就知道这压根儿不是玩笑,人家就是这么干的,只是他们说的这个“国家”,不是在现实空间里的,而是在数字空间里的。 数字空间里的国家可怕啊,边界不断扩展,比现实空间里开疆拓土的速度快多啦!你看那谁谁谁,你想找个他们不碰的领域都不容易,完全成了数字王国啊!而且这个王国你想走都走不掉,比如今天你能不用XX和XX吗?你和社会的联系几乎都在那里啊。你想,假如当年中国移动说电信联通的手机不能跟移动用户通电话,你们想想还会有电信联通吗?大家肯定会说移动垄断啊!今天不就有不允许其它运营商跟它通话的运营商了吗?换了个形态而已。人家的数字空间,说不让你进就不让你进,还不犯法。有人说,你应该去写本数字化是通往奴役之路,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写了也不能属真名,多危险啊,万一他们都给我封号了咋办?我怎么生活啊?你看,我这不几乎已经是人家数字空间里的奴隶了吗?还好中国有人民政府,真要管的时候,数字空间的霸王们还有人能管得了,国外将来可能更难办。 ToC的数字空间已经坐大成这样了。和ToC比,ToB也就是刚起步,ToB节奏慢,落后,但这就是个时间问题次序问题,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先分布在ToC那边了,ToB不能幸免的,未来十年二十年,一定是加速度的数字化进程。我们这一行的数字空间一定会出现,我们不做一定有人做,别人做了我们就会死。所以我们必须全力投入数字化,这不是个多与少的问题,而是个生与死的问题。没能打造自己的数字空间的企业,未来多半要死掉,活着的也只能在别人的数字空间里打工。 数字化我们做,别人也一样会做啊。所以仅仅数字化还不够,我们必须要做能赢的数字化,有“品”“质”的数字化,这里涉及两个关键词:品牌化和工业化。 02品牌化 品牌化听起来很简单,传统经济中就一直很重视品牌。品牌的价值是巨大的,有品牌的和没品牌,你卖的价钱就不一样,你进入客户的门槛也不一样,你的赢率更不一样,因为你的势能不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牌过去在现实空间中也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 举个例子,江南春说的,有一次他去超市买果冻,拿起来一看,这果冻不是喜之郎的,是假果冻吧!这就很搞笑啊,因为果冻不是高科技产品,造果冻也没有什么门槛,果冻不就是塑胶加点糖加点香精加点色素吗?但为什么不是喜之郎果冻你就觉得是假的呢?因为这个品类进入人们的生活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买的起了,出现了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了,喜之郎抓住了这个时机,天天念广告词“果冻就是喜之郎”!念啊念啊念啊,导致今天你看到一个不是喜之郎的果冻,心里上就觉得这一定是假果冻。你现在要是想做一款新果冻,让大家觉得也是真果冻,假如当年喜之郎是花了3个亿做到的,那你今天可能花300亿还不一定行。 还有个例子,“怕上火喝王老吉”,后来合作中断,合作商重新做加多宝品牌,宣传攻势非常猛,广告铺天盖地,上中国好声音,合作商发展的各地渠道商大规模铺货加多宝,有段时间你在街面上几乎看不见王老吉。但没两年王老吉就卷土重来了,又压过加多宝了。为啥?因为“怕上火喝王老吉”已经深入人心了。 所以,在一个新的市场出现的时候,做品牌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一旦被别人做起来了,你想翻都翻不动了。数字孪生这个领域,现在就到了这个关键时刻了!整个市场到了要冲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了,我们起个大早开始干,老觉得人家不要,开拓市场很痛苦,除了IT规模大的大客户,像四大行、华为、招行这样的,其它客户说没这个需求,人家还没到那个阶段啊……那个时间我们很痛苦,因为大规模市场没有出现,还没有跨越鸿沟,需求只集中在大客户、创新客户,我们就只能一个一个去磕,一个一个去啃,而且一开始面对的客户,就是中国最懂最专业的一批人,那肯定也不敢吹牛啊,你跟人家说数字孪生,人家会说你这不是广义扩展型CMDB换层皮吗?叫数字孪生就是为了卖可视化吧?没办法啊,只能老老实实闷头干,闷头耕耘。 话说回来,别说客户不理解,我们自己很多人都不理解啊,前几天大圣不是说实话了吗?他以前也以为我们只是挂靠数字孪生的概念,直到认认真真读了Gartner现在的报告,才发现我们干的真是数字孪生,而且比Gartner看明白的还要早啊。你看,甚至我们自己的产品经理过去都不真的信啊,做市场的拓荒者多难啊,弄不好就死在沙滩上了。 但是我们终于熬到了啊,而且三年前规模化市场就开始出现了啊!我们的开拓起作用了,但更重要的是大趋势到了啊,数字化大潮推动各行各业的IT系统变复杂了,没有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不行了啊,而且物联网也终于起来了,数字孪生这个概念也大家接受了啊,这一年好多人主动来跟我们聊数字孪生了,反而是我们自己,因为过去受打击太多,不太敢讲啊。 其实三年前我们就应该搞品牌!现在什么情况?现在是内行觉得我们很牛逼,外行却不懂我们才是真正的复合数字孪生、组织数字孪生,甚至不知道我们!我们自己也不在外头喊,生怕大家吹牛吹过了。我要严肃的跟大家讲,我们是真正的数字孪生!我们是完全符合Gartner数字孪生理念的!我们是真的对数字化世界做数据建模!我们是对物理对象一对一数字化映射!我们真的有数字孪生的平台!我们真的在数字孪生模型背后有空间计算能力!你们看那些智慧园区项目,搞个3D沙盘上面整几个图表有点儿互动,很多人做,做得酷炫的也有不少啊,但像我们这样真的在一个项目中可视化管理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联网设备的,有复杂的业务和管理逻辑的,正经是个复合数字孪生系统的,除了我们,哪儿有啊?一个也没有! 而且除了我们,在数字孪生可视化这个领域,谁真正有自己的引擎、自己的工具、自己的生产设备啊?别人不都是在老外的引擎和工具上干服务吗?其实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的话,没什么核心价值的,和我们根本不是一回事!可是我们都不说,那现在市场就鱼目混了珠啊,再不搞,咱们反倒变成假果冻了!尤其是数字化时代,就是赢家通吃。以前我们家乡还有很多当地牌子的衣服、肥皂、牙膏什么的,现在全没了,就剩下联合利华和保洁了。这还是生活用品啊,还不是零成本复制的软件啊。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危机,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个领域的第一品牌,我们的真数字孪生反而会成为活的最累的,成为假果冻。所以今年一定要把品牌做起来,也要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渠道来宣传,你不能老让一堆做地产展示做电子沙盘的在那儿瞎搞啊,对不对?我们也要使劲喊,客户的耳朵、市场的耳朵,我们不去占领,鱼目混珠的人就会去占领。 过去我们觉得品牌上花的钱是消费,这个认知要改变,品牌上花的钱其实是投资,你看有的老公司原来很强,到后来产品服务什么都不行了,只剩下块牌子,靠牌子还能撑几年,这就是品牌的底线价值啊!当然,一开始的产品服务是基础,这个不行的话,品牌上花的钱就是打水漂的。像我们这样有产品和服务做基础的,品牌上的投入就是最好的投资,对产品服务的价值有放大效应。 我们产品线广,能力全,要全面覆盖市场,就还要打造子品牌。中低端主打“森”系列:森即视(ThingJS)可视化开发、森可视(ThingX)可视化管理,全面覆盖,也为后续推出森友会打基础。高端就打优锘品牌,UINO就是Unified Intelligent New Operation的平台吗,统一智能新运营,要把我们底层数据建模、数据引擎、数据接口的能力讲出去,在高端客户那里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和伙伴合作打造“智·美”园区,也是要放在高端体系中,发挥伙伴的艺术标杆作用,树立科技艺术的高端品牌,让科技为艺术实现增值,艺术为科技实现增值,让我们跨界整合的创新传统从数字空间延伸到数字+现实的混合空间,从我们企业内部的自我创新延伸到和生态伙伴联合共赢的生态创新。中低端的刀,高端的剑,刀光剑影,都要舞起来。 03工业化 我们再说说工业化。工业化生产,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大规模精益量产,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把性价比提起来,从而推动数字孪生市场的规模化和指数级增长。 你们看《光变》,京东方建一条生产线投多少钱?有300亿的,200亿的,100亿的,这多贵啊!100亿一年能赚回来嘛?赚不回来。那他建厂的时候肯定有投资核算的,比如按八年摊销,扣掉财务成本,一年十五六亿,那你怎么才能赚钱呢?一定要规模化量产。比如一年量产100万块屏,产品率达到97%,我就能赚钱。这就是一个预估,有没有可能失败?有可能。比如良品率没上去、批量化生产达不到100万块屏,或者市场价格波动,液晶屏掉价了,这些都有可能让这个厂达不到预期。但只要建厂,就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核算,否则就不敢投这个钱。 我们有像建工厂这样算吗?我们以前真的很幼稚,大家觉得有市场有技术就开始搞吧,搞出来就卖吧。有没有按工厂这样精算啊?有没有上来就配写文档的专人啊?配做整体质量把控的专人啊?没有没有,太费钱。我们之前是按过日子的方式搞,没按照工业化标准搞。在市场探索,寻找Produc/Market Fit的时候可以省钱,到了市场已经打开,要抢品类王的关键阶段,就不能再用成本优先的思维方式了,速度更重要,质量更重要! 质量特别重要,而且一定是要达到规模化量产的质量,这才****。那天我问钟宏,我说为什么亚马逊都按特别严格的质量标准来,都有PRFAQ,有完善的架构Review、Code Review,测试覆盖所有场景所有代码,为什么我们很多地方并没做到啊?难道你们写代码的水平比人家高吗?他说我们不比人家高。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呢?他说我们时间不够用啊。我说项目上你这么说可以啊,但我们是做产品啊,我问这功能要多久,你说三周,我说别三周了,一个月吧,然后现在你还说是因为时间不够用,那说明我们之前评估就是按低质量标准评估的吗。 为什么按低质量标准评估呢?是他傻吗?当然不是,他是在这个行业做好多年被逼出来的。以前在别的公司都是开发项目啊,没办法。做项目的话,你可以按高质量标准评估啊,但别人不按高质量评估啊,你按高质量评估,招标打分,你价格分最低,拿不到标啊,是人家按低质量评估报低价的能中标。低质量能做好吗?肯定做不好啊,那就做二期、三期、四期,最后钱也没少花,时间拖几年,软件还从来没好用过。可气吧?可气也要服气,这是过去的常态啊,中国的软件行业就被塑造成低质量标准的行业了,都不是产品化的,都是项目定制化开发的,这就做不出高质量。现在咱们做产品,不是项目,可要自觉地意识到和消除掉软件行业做项目带来的坏习惯,难啊,也是要扒层皮的。 我们做产品,就必须高质量,而且是大规模量产的高质量,达到工业化的水平。我之前在晨山的会上说过这段,当时一位华为的高管站起来做了个特别好的点评,他说:“什么是高科技?不是AI、不是芯片!高质量才是高科技!”是啊,我后来越想他这句话越有道理,哪怕就是做双鞋,要做到又防水又透气,还特别耐穿,各种恶劣条件都如履平地,而且每双都高质量,那这鞋一定是高科技!哪怕是我们印象中和高科技不沾边的老物件,你要是能做出唐三彩,你能烧出汝窑、钧窑的瓷器,那也是高科技啊!高质量就是高科技! 我们过去一直说中国的toB软件的企业大多数都很烂,我们不过是在比烂的行列里排名靠后罢了。我们不是有三个十年目标吗?第一个十年做到比烂垫底,能进入比优秀行列。第二个十年能做到比优秀中游,不掉级。第三个十年能成为曼联曼城利物浦,能拿冠军还能始终保持在争冠队伍里。但大家意识到没有,比烂垫底就是比优秀垫底吗?不是啊!比烂和比优秀的区别,在于质量!假如不能守住质量底线,不能消除低劣产品低劣项目,比烂垫底也进入不了比优秀的行列!要进入比优秀,就必须做到高质量! 但高质量还不够,还要高效率,要坚持走产品化的路,还要达到批量量产的工业化水平。你说你高质量,可不是产品化的话,你报2000人月,人家报200人月,我质量是他十倍,价格也是他十倍,按现在评标的方法,你都没活儿干,谈什么高质量啊。我们能不能做到质量是你十倍,价格还是你十分之一?当然有可能做到,那就必须产品化,必须工业化。 我那天说现在是稳定第一、标准化第二、易实施第三、其他效果功能都次要。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效果和功能与市场上其它家比已经非常强非常多了,我跟大卫说过,现阶段必须抑制住不断做新功能的欲望,我们产品现在有的功能,都够开发布会开到2025年了!砍掉一半都比别人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前三条做到极致,才能实现工业化高质量生产,才能把数字孪生普及到更大的市场,更多的用户!不要只盯着1%高端客户的特别需求,实在要做的话,让前端部门设置专门的定制化团队去做,产品团队,重点还是要做工业化生产。 稳定代表质量,稳定代表成本,你稳定了才能批量生产,才能达到高质量、低成本。做软件,建立质量意识很难,比做硬件难。你们看《光变》里面写的,京东方的工程师调错了“0”和“1”,生产出一堆废屏,两个工程师拿锤子砸了一下午,外表看起来好好的液晶屏,砸了几百万,砸得腰酸背痛胳膊抬不起来,砸完了再也不敢调错了,身上疼还是次要的,心疼啊!我们做软件,出个bug,改呗,啥都不用砸,损失不可视化啊,不心疼,其实损失一样很大,但不砸东西感觉不出来。我看今年年会我们也应该像海尔砸冰箱、京东方砸液晶屏一样,砸几块大屏砸几台电脑,否则还是没感觉!当然,靠砸东西只是建立意识,关键还是要靠机制,靠流程,靠建立高水平高标准的生产线。 在中国这个环境里做软件,很容易就习惯了低质量做法,这就不对,必须要逼着自己全面高质量,要反映在方方面面,要反映在生产设备的研发上,反映在生产线的研发上,反映在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不断研发和优化上。 不能规模化量产就是死。以前大家一起去艰辛开拓市场,有过这个阶段经历的同事可能会怀疑是不是有那么大市场,能不能支持建大规模生产线的投入?现在不用怀疑了,现在是个物联网行业IT行业的公司就都在做可视化,接下来都会做数字孪生,市场已经打开了,风已经来了!而且,本质上是华山一条路,你就得认准了说:MB!这市场一定大!就一定要按照规模化、高质量量产的要求,建高质量的数字化工厂,建高效率的数字化生产线,建成这样的生产线,还能开放给我们的渠道和用户使用和协作,那我们就能创造数字孪生领域的数字空间,我们就能成为第一,我们就能赢! 打仗就要不计代价,赢了什么都有,输了,你省了多少弹药都屁用没有。你说要省着点儿炮弹,省着省着就都给人俘虏了,都是替对手省了。我们就是要不计代价的赢。而且现在世界其实条件好了,真的是鼓励创新,对敢于做事、全力做事、能做好事的企业是好的。现在的世界钱多,稀缺的反而是好的供给。好的企业,真的有梦想有长远目标还真正努力干的企业稀缺。你有梦想,又真的在拼命地去实现这个梦想,把钱都用在真正创造价值上,你是第一品牌,你能够达到规模化量产,你能够把成本降下来,还能够批量卖,你能快速地拓展市场,你的销售额能不断的增长,就有人给你钱。给你钱干嘛呢?我原来老觉得那些给滴滴给美团烧钱的人傻,我现在觉得自己是真傻,人家早就看明白了。省什么钱啊Vivian!现在是战争时期!要拼命花!花在什么上?不是乱花!要花在质量上,花在品牌上,花在数字化空间、数字化生产线上, 否则就是死。 我们可以不做品牌,但是别人做起来我们就会活的非常累,我们如果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没有做出数字化生产线,别人做成了,别人能够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量产,能够做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精细化的资源配置,我们还要靠十个斌哥在那儿协调资源,人家都AI了,那我们也是死。 04数字化生产线 今天就是这样,你没有品牌要死,你有品牌但没有数字化生产线也要死,有了数字化生产线但是没有抓住那个更大的数字化空间,别人反手给你挤了,也要死!当年e代驾也建立了自己的数字空间啊,找代驾都到那儿去,可是滴滴上面加了个菜单 - “代驾”,一下把人家的数字化空间挤没了!滴滴的数字化空间更大,人流量更多。 我为什么要做森友会?因为这是更大的数字空间,是物联网最关键的数字空间!万一别人搞个森友会,占住了这个核心空间,将来就有可能把我们数字孪生可视化的数字空间给洗了。森友会是要把碎片化的物联网生态搬到数字化空间中,滴滴是解决人车之间碎片化的资源匹配,贝壳是解决人房之间碎片化的资源匹配,物联网也是碎片化的,成千上万种网关和边缘设备,几万甚至十几万种传感器,数不清的需求场景。碎片化的场景需求怎么找到碎片化的技术和产品资源?也要靠数字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森友会是个基于知识图谱的、更大更丰富的数字空间,而且和我们数字孪生生产线的空间重合度很高,面向同一群目标用户,帮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们现在ThingJS上已经有几十万用户和几万家企业,都是物联网圈子的,我们假如把数字化生产线建设好了,再扩展到森友会,为他们提供知识图谱的服务,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工具,更全更好用的数据,让他们能方便地找到需要的方案和产品,高效地完成他们的物联网项目,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数字空间的作用发挥的更大。我们说别人的数字化空间这问题那问题,说没用,真觉得有问题就自己做一个,做一个自己觉得好的,真正服务于用户的,向善的数字空间出来。 我们现有的数字孪生可视化产品,也要成为数字化生产线。而且要像贝壳在尝试的那样,把一套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数字化生产线开放给全世界来用。我们的数字化生产线要做到什么程度?从眼前说,要把我们整个生产流程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从销售到售前,到项目经理到开发者到售后实施服务,到测试、质检,都会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作。有产品工厂(DMV、DCV、IBV、数字中台...)、原材料厂(空间数据、业务模版、图表、图标、3D模型)、设备工具厂(MMD、MAX/BIM/GIS的导出工具、效果工具)、技术组件厂(公共组件、DIX、空间计算引擎、3D渲染引擎、2D绘图引擎)的,这些工厂输出的零件都会在生产线上组装,而且这条生产线也会逐渐自动化、智能化。一切能数字化的就要数字化,能自动化的就要自动化。 将来,售前和客户交流后就能在上面做出原型,自动生成配置或代码模块,然后自动下单流转到设计、开发、建模、组装、做数据接口和拼装等等,这条线上各个环节可以是我们内部的人做,也可以是外部的人做,比如上面可以有十个来自不同渠道商服务商的人分别做不同的环节。最后,按照精细的价值度量,给每个组织分配收益。 一个数字化生产线只是整合配置我们自己内部的资源,还是整合配置全社会的资源?肯定是整合配置的资源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数字化是打通整合产业化生态链,不是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那只是一个雏形而已。因为数字化最终是拉通生态,拉通产业化上下游。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啊,从ThingJS一直延伸到森友会,延伸到更大的数字空间。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意识不到数字化的可怕之处,不相信数字化的威力。有人说大多数企业服务的公司、软件公司都没这么搞啊,这么搞有必要吗?给甲方做做数字化转型的项目挣挣钱就好了,乙方自己需要这么大投入搞数字化吗?其实可能几年前出租车公司老板们在一起也是这么聊的,也不觉得要搞,今天怎么样?我们也可以不相信,但最终就会被相信了和干了的人把我们干死。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还是认识到了,既然认识到了,就要全力地投入资源搞这个事情,不惜代价的搞。我们几个亿扔掉,如果能搞出来了,这些钱都会回来,还会有十倍百倍的回报,还能为社会创造千倍万倍的价值,如果搞不出来,不管我们现在省了多少钱,挣了多少钱,最后都是个死。Vivian本来说今天不来,但不行啊,她必须得来啊,钱在她手里啊!明白了是生死问题,她才舍得花啊! 真的必须强烈意识到,有“品”“质”的数字化对我们至关重要,做到了,我们接下来三年每年翻倍成长一点儿也不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营销线、数字化物联网生态空间、品牌、工业化、高质量,这些关键词今天翻来覆去重复唠叨,未来几年,我会一直讲一直唠叨,你们的耳朵会听出茧子,你们也一样要跟着唠叨,要跟我们每个小伙伴讲,反复讲,讲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我们必须要建立全员的共识,全力建成UINO优锘的数字化生产线,建成森友会的数字空间。
小米笔记本电池鼓包客服说免费维修,售后要收费270。 小米笔记本13寸电池鼓包了,好像13寸鼓包问题挺多的,2018年2月买的,电池鼓包了,把键盘空格键顶的有点翘起来了,当时购买时是买了两台退了一台(做工/误差太大了),又重新买了一台。这就是退后又重新买了一台,发现就是这个做工。。。(也许是我买的批次早)现在应该已经没这个情况了,起码小米之家样机没这个情况。接下来是电池鼓包相关问题 正常来说笔记本电脑用久了,电池损耗/没电/耗电过快/甚至不能用都能接受,但是电池鼓包就很让人有点无法接受了,因为这个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了。如果电池损耗过于严重导致电池没电,我可以当没电池的笔记本一直充着电用,但这个鼓起来就很恶心了。查了下13寸的笔记本鼓包问题还挺多,说以后要注意不能长时间插电源用。。。(我买个笔记本还要主意这些累不累,难道不注意这些电池就该鼓包吗,电池损耗是正常的,鼓包不该属于正常范围,然后就问客服处理。 客服处理情况 不同的客服不同的回答,有的说电池鼓包免费换,有的说收费换,共同的一点都是最后说要和售后确认,到了售后查了下直接报价270,因为鼓包问题已经和客服沟通过了,实在是不想再说了,一个小时左右维修好了,付款直接走人了。本周7月11日,用了1个多小时到了售后,查询了下需要270。维修类型:电池鼓包这是换下来的电池两边都鼓起来了。其实270块钱也还好,但感觉鼓包问题应该是硬件或者其本身一些缺陷导致,电池损耗的原因属于正常,把鼓包也算到正常原因,并且收取费用就很恶心了,而且很可能换了电池后,后续还会鼓包。 注:线上/线下的客服/售后人员态度都很好,就是事情处理的不好(这和他们本身无关)。
洞察求职者的杀手锏和陷阱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就业市场表现就比较乏力。如果你的所在的区域不好,工作纪念不多,专业又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求职遇到的挑战就更大。如果求职面试失败的次数多了,我们很可能会增加面试的内心恐惧,影响自信,反过来影响求职面试时的表现,以致对形成恶性循环。 在BNET众多的管理文章中,对于求职、面试类的指导文章不在少数。这里,我们将这些文章进行了一些总结,看看求职高手有哪些杀手锏,另外就是导致求职失败的一些陷阱会在哪里。 求职者的杀手锏 1. 关注点击率最高的招聘网站,并利用RSS订阅这些网站的内容。 2. 利用社会化媒体手段,找到应聘单位的招聘经理,争取建立直接联系。 3. 寻找与自己的工作技能相符合的岗位描述,根据招聘需要定制简历。 4. 在简历开头写上职业概要,成就无序列表,最好将取得的成绩换成数字。注重相关关键词,以便网络搜索。简历不要超过两页。教育经历放在最后, 5. 在撰写简历时,遵守对方要求的格式,避免任何错误(比如错别字),强调获得的成就,而非曾经的头衔。 6.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细节上,引导面试谈话,精确地推销自己,并主动提出能够提供服务,体现自己的附加值。 7. 面试时态度积极,对所应聘的职位充满激情。抓住时间,表达自己的愿望,让自己脱颖而出。 8. 在面试回答问题时,给出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描述你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但也需要简明扼要。 9. 面试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说句"谢谢!"。或者手写一封感谢信给招聘经理,并在信中例举几个方面你对企业的了解。 求职者的陷阱 1. 在简历中充斥着大量与应聘岗位不相关的信息。简历非常冗长。 2. 简历中对实际工作描述不清,没有把一些陌生性的头衔翻译成描述性内容。 3. 面试时间迟到。面试时先提出一些特权请求。回答一些老问题没有任何创意。 4. 面试时对前任雇主表达抱怨和不满,对所应聘的企业没有了解。 5. 面试表现出没有野心,或者太有野心,或者表现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 6. 面试时过分吹嘘自己,不实话实说。或者问太多问题,不注意倾听招聘官的问题。 7. 面试着装不得体,如浓妆艳抹,或者涂抹太多刺激的香水。 8. 面试时不敢与招聘人员进行眼神接触。在面试过程中接听私人电话。 9. 当面试官给出一种二选一的问题时,将其中之一作为自己所选答案。其实最佳答案是两者都选。比如,"对你来说到底哪样东西更重要?钱还是工作?" 10. 在社交网络上随意发表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言论,社交网络上的私人信息缺乏严肃、认真。 本文转自:mianyang.myjob. com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