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烟雨
秣陵烟雨
关注数: 18
粉丝数: 45
发帖数: 2,384
关注贴吧数: 10
【江水泱泱】冯云山吧水贴大杂烩 刚刚整理了一小点吧务,囧囧有神地发现我以前发了不少毫无意义的水贴,汗。删了一部分自己的废话(貌似个别连累了空言姐的几个水留言也删了,因为不删木有上下文,空言姐别拍我……)。所以小秣决定开个水贴汇集,欢迎大家来玩~
【汇总链接】南王生平研究 小秣把以前的帖子分类整理一下,灰常欢迎大家加入新材料~~
【书评】《冯云山评传》的出版及其特色,作者:魏达志 谢谢花花提供了历史读物《冯云山》的链接,小秣找到了著者的另外著作《冯云山评传》的书评。
{得瑟]总统府的一些图片 这个是总统府外景,大家可以捂住右上角的高楼把它想象成当年的天王府,汗
【闲话】也说《地下地上》与《潜伏》 也说《地下地上》和《潜伏》 近日看了4集《地下地上》,偶的第一反应:暴跳如雷。原因就不必说了。关了电视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终于抚慰了我那颗郁郁不平的心。区区不才,试就两部剧集抒一下个人己见。 1、 原著恩怨渊源 早在07年,天津作家龙一就将作家石钟山告上法庭,理由是石钟山的长篇小说《地下地上》抄袭了前者的短篇小说《潜伏》,最终结果是法庭判定龙一证据不足而驳回上诉。对于《地下地上》是否有抄袭,一些文学评论家仍然持有争议。区区不才,试述一下个人观点:龙一的短篇小说《潜伏》偶仔细看过,《地下地上》只浏览了大概。个人认为:在具体细节上,《地下地上》比《潜伏》多出了很多内容,但两者在叙事框架和人物关系的设置上的确有很大相似之处。龙一说:《潜伏》出版在前,石钟山说:《地下地上》构思在先。偶不再往下说了,这事根本说不清。 2、 电视剧编导功力 电视剧《潜伏》里的经典台词偶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一一细数了,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设置,偶个人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该说的潜艇们都说过,偶在此不多罗嗦了。《地下地上》只看了四集,偶没有资本做过多评价。但就前四集来看,个人认为其编导功力远远比不上姜伟导演。对于《地下地上》的编导,原著<?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石钟山先生说: “我看了一些成片,觉得人物关系、剧情走向还不错,但情节设置上有些节外生枝的东西,导致稍显拖沓和漏洞。总而言之,加戏、换导演还是有影响,剧本设计的亮度不够。”<?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据说,电视剧《潜伏》重在人物刻画,电视剧《地下地上》重在情节安排。偶个人认为,刻画人物形象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环节。若只重剧情,忽视人物性格,恐怕很难产生优秀作品。 3、 演员发挥 《潜伏》里,偶觉得每一个演员都不是一般的非常优秀,那是大好啊。不必多说孙红雷、姚晨、冯恩鹤、祖峰、吴刚、曹炳锟,就连演王占金的、许宝凤的、龙二的、甚至在机要室被余则成训了两句、委屈得要掉泪的女值班员,他们的表演都让人回味再三。 《地下地上》偶只看了四集,不好对演员多做评价。演员这一点还是不要比较了吧,偶认为,剧本是一部剧集的关键和灵魂,剧本如果不是特别高明,哪怕再优秀的演员就是一再跟自己较劲也没法发挥到极致。 4、 配乐 看《潜伏》流泪好多次,非常喜欢里面的背景音乐。左蓝牺牲的一刻,余则成在病房里劝晚秋的一刻,余则成和翠平机场诀别的一刻,背景音乐一起,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而到了有喜剧色彩的细节里,比如老余和翠平吵架时,背景音乐马上换的轻松愉悦。最喜欢则成和翠平婚礼的那一节:前半段则成说:不孝则成,今日大婚。背景音乐和机场诀别那场相同,偶一听就忍不住联想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那种质朴与纯洁的爱,让俺忍不住落泪。还没哭完,后半段配乐马上改成喜剧版,加上翠平的台词:没汇报就睡,算犯错误吗?着实让人喷饭。 《地下地上》的配乐偶还没听到,有网友说,相当失败。 5、 再说“抄袭” 这年头文人打官司是常事。 两部戏几乎同时在横店开拍。《地下地上》的演员巍子说:两部戏是同一场景,他们进棚我们出棚。如此说来,场景相似便很好解释了。 虽然个人非常喜欢电视剧《潜伏》,下面还是冒着被拍砖的危险说一下个人见解: 原著短篇《潜伏》里没有的一部分内容,长篇小说《地下地上》里有,但电视剧《潜伏》里也有。就时间来看,小说《地下地上》出版于07年,恐怕先于《潜伏》的剧本创作。不多说了。(仅是个人观点) 若再说抄袭,《潜伏》里的片尾曲,恐怕和苏联歌曲《神圣的战争》脱不了干系。 6、一家之言 有网友说:如果《地下地上》先于《潜伏》播出,搞不定比潜伏火。偶个人觉得,即使先播出,《地下地上》也远远比不了《潜伏》。具体原因偶在前面四条里比较过。偶觉得,《潜伏》的成功,正在于主创人员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以及令人赞叹的功力,而这些,《地下地上》编导们做的似乎不尽如人意。 新浪网说,虽然此前受到官司困扰,但石钟山并未因此看低《潜伏》,相反他对《潜伏》赞不绝口,称其风格连贯、内容集中,情节吸引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表达得很好。而对《地下地上》的改编,他虽不致反感,但也颇有微词。 生活就是舞台。演员在前台演戏,创作者在幕后也会时常有摩擦。偶只想说:在影视创作里,如果多一些姜伟导演那样的细致执着,认真严肃,多一些石钟山先生的风度与大度,影视圈里会少掉多少笔墨官司,多出多少精品剧作。而我们的生活里,又会减免多少磕碰。 【脑子一热,仓促所作。如有考虑不周之处,万望诸位看官海涵】
【借玉抛砖】晚秋回答“一百个无聊问题” 一楼给度度送礼
【视频】好莱坞明星—格利高里派克 貌似只能弄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o.51tv.com%2F%2C%2C12%2C5868631_1.html%3Fc%3D1&urlrefer=e15c048a3e1260f015a579162864ead8
云山苍苍 总喜欢在黄昏时手握一卷史籍,仰首观天际看残阳如血。总觉得,人事的苍凉与历史的凄美远是泛黄的纸页所承载不了的。品读云山时,总是思绪万千。或许是因为那个风起云涌的乱世夹杂着太多的悲怆与凄苦,涌现了太多的人杰;或许是因为历史总喜欢把光环笼罩在最具代表性的“领袖”头上;亦或许是因为云山的早逝而未及施展大抱负,总之,这位太平天国的第一教父似乎已被一个半世纪所聚集的历史浮尘湮没,知者寥寥。逝者自不可能在意这些身后事,今人追昔,除了作一声含泪的叹息,又能何为?自古揭竿而起者,大多迫于生计。云山家道殷实,自不在此之列。总偏执地认为,惟有出身富庶而心忧天下者方为真正的豪杰。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不似空有幻想而不愿务实的洪秀全,云山孤身一人,深入地势险峻,生活艰苦却又易于发展教众的紫荆山。这个斯文体面的读书人,担泥拾粪,割禾打谷。在一幅“暂借荆山栖彩风,聊将紫水活蛟龙”的对联中自勉,开始了三年艰苦的传教生涯。云山单枪匹马,饱尝酸涩,发展教众近万人,包括后来成为骨干的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秦日纲等人。云山无心居功,一心遥奉洪秀全为太平王,让那位不愿吃苦而中途背离云山的洪教主在原本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云山为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也不禁“喜出望外”。云山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个屡试不第的蒙馆塾师在后来举事时所施展的才具,几乎可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最杰出的人物相媲美。政治、军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历法无不精通。云山为塑真主创《太平天日》,据《周礼》制《太平军目》,身陷囹圄演《太平天历》,云山还亲自指挥大小战役,屡立功勋。连清朝官员谢介鹤在《金陵甲癸纪事略》也不禁感叹:“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又如李秀成自述:“谋立创国者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云山宵衣旰食,几经劳瘁,若无云山,何来太平天国!才高八斗者多狂狷之士,桀骜不驯之人。云山刚毅沉稳,劳苦功高,却又公而忘私,云山一心奉洪秀全为教主,自己甘为教父, “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云山“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寥寥数语,读来令人心酸。然而被云山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真神,却在云山被捕时跑到广东,不知意欲何为,是美其名曰“曲线营救”,还是干脆逃跑?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位教主在1850年派人回广东接取家属,洪冯两家不过数里之遥,为何不顾及云山的亲眷?为了教主的大业,云山不能侍奉高堂老母,照顾孤妻幼子,却最终累得至亲身陷囹圄,惨遭折磨。云山生若有知,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儿想必也要羞愧难过,百感交集,涕泪如雨啊。不论才具抑或人品,云山都太过完美。虽然自身绝无僭越之意,但毕竟大业未举,已有功高震主之嫌。那位性情暴戾而又刚愎自用的洪教主,怕是已经在心里犯嘀咕了。云山入狱时,又发生了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之事,毕竟云山凭着渊博的学识和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在教众中树立了太高的威信,他的突然被捕,让众人不知所措。“天父、”“天兄”传言,虽然最终稳定了浮动的人心,只是这两个云山一手培养的“骨干”,在斗争的酝酿阶段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施展权术了。至于那位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坐稳教主位子的洪先生,并未顾及云山多年的辛劳,而在云山身陷囹圄之时慌忙承认了杨萧二人的地位。云山光明磊落,本无心于权利之争,事成定局,云山无意说什么,不愿说什么,更何况,面对他一手缔造的“天父”“天兄”的神话体系,云山又能说什么呢?云山历尽千辛,却成了为他人做嫁衣,太平天国的“第一人”屈做第四把交椅,云山不以为意,后人凭吊,牢骚满腹。如果说云山的位次让后人怨愤,那么正在太平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时候,云山的仓促离去,则让人肝肠寸断。慨叹在永恒的宇宙中,人命的脆弱,就像一棵芦苇。犹在乱世,生死是如此的猝不及防。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