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的小禾 妖娆的小禾
关注数: 7 粉丝数: 27 发帖数: 849 关注贴吧数: 17
有些人转身就是一辈子(zt)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有些事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有些人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事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当初是什么原因分开彼此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本来风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也许只是赌气,也许只是因为小小的事。幻想着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时的拥抱,那个时候会是边流泪边捶打对方,还傻笑着。该是多美的画面。没想到的是,一别竟是一辈子了。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的人。曾经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即使在同一城市,也不曾再相逢。某一天某一刻,走在同一条路上,也看不见对方。先是感叹,后来是无奈。也许你很幸福,因为找到另一个适合自己的人。也许你不幸福,因为可能你这一生就只把心用在那一个人的身上了。很久很久,没有对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这个人,也不想再想起这些事了。
“80后”的“三年之痒” 中国人把婚姻上的危机叫做“七年之痒”,大意是7年是道坎,夫妻双方感情趋于平淡而导致另寻感情出路。而职场上也有所谓“三年之痒”,而且,“痒”的人很多事年轻的“80后”们。又到了年终岁末的跳槽高峰期,“80后”雇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喜欢冒险和刺激,因此,当他们出现在跳槽大军中,就格外引人注目。近日的一份调查显示,80后白领跳槽最为频繁,6年内人均跳槽2.4次。目前只有32%的80后在从事第一份工作,68%换过工作。很多“80后”已经不再是当年出入职场的信任了。他们从校门走入职场,已历三载,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客观地说“80后”们的选择也不无道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把职业生涯上的第一份工作作为一次尝试和锻炼,很少有人确定将忠于这份工作,当第三年到来,你已经初步熟悉了社会上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是又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时,困惑随即而来:我是不是该跳槽?我的下一步在哪里?难道我不该到一些更有意思、更新鲜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挑战? 其实,不光是雇员们有困惑,HR经理们对此也十分头痛。面对不安于现状的“80后”员工们,该如何应对? 无可躲避的“三年之痒” 在一家公司工作到3年,是不是开始对工作毫无兴趣,觉得前途模糊不清?你不是唯一的。调查显示,接近9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历过“三年之痒”,只有1%的人说,他们根本就没感觉到困惑,一直很顺利。看来,“三年之痒”并非偶然,而是无可躲避的职场通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特别是“80后”们,在3年这道坎前陷入困惑?通常遭遇三年之痒的人分为两种,一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人的就业哲学是先就业再择业,因此,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这种前提下,不少人的心态是先在目前的岗位上锻炼几年,积累工作经验,再以此为资本跳槽,而3年的时间,恰恰是一个新人锻炼成熟的时间跨度,在此刻心生离意自然再也正常不过;而另一类人虽然正常就业,在职场初期充满干劲,尚无困惑可言,但随着对工作从新鲜、熟悉到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如同左手握右手,理想与现实冲突,枯燥感逐渐涌来,从而生去意。 唯有一跳才解痒? 既然“三年之痒”如此普遍,每个人都会采取什么对策呢?调查显示,打算通过跳槽摆脱困惑者超过了一半,其中打算跳槽,去其他行业的比例接近1/3,有30%;打算跳槽,但还在本行业的有25%;此外,打算考研,回炉学习的有17%;打算当自由职业者的有9%;打算出国,读MBA的有4%;打算出国,学习其他专业的有4%;没有想好的有5%。甚至有极端者打算辞职,回家休息,占6%。 事实上,在曾经遭遇过“三年之痒”的受访者中,真正通过跳槽一解其痒的人也的确是最多的。调查显示,在实际行动中,跳槽去本行业的公司和去其它行业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别是28.6%和28.4%;其次是继续深造,包括考研及回炉学习(14.1%)、出国读MBA(2.1%)和出国读其它专业(1.0%);真的辞职回家的居然也占到了8.3%。此外,选择当自由职业者的人有2.5%,打算创业自己做老板的也有15.1%。 跳槽是不是解决“三年之痒”的正确之道?事实上,尽管选择这么做的人最多,但智联招聘职业发展顾问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困惑时,坚守、考研、出国、跳槽、创业、在家休整待发,要依人、依事、依时而定。如果的确是对眼下的工作性质不感兴趣,和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能力倾向有冲突,可以考虑职业转换;如果是行业不景气,前途黯淡,也可以选择换个环境;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胜业务要求,那么,选择进修充电是明智的方式;如果只是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与同事关系紧张等,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情,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也许就够了。 此外提醒大家,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考研和出国留学之后还是要面临职场的困惑,选择什么专业还是要和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另外,职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痒”并不是能一跳了之的,坚持是最好的止痒剂。 平稳渡过“痒”期 事实上,令“80后”傍徨困惑的最终的症结还是在于职业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这段时期。第一、要特别关注“80后”员工,了解他们的特点,分析其具体情况,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第二、要减小“80后”员工的压力。42%的“80后”认为压力来自于“发展空间狭小,同龄段竞争激烈”;36%的人认为压力来自于“工作任务繁重”;14%的人则是“与公司老员工的代际冲突”;另有8%的认为压力主要来自“无法得到领导的赏识”。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应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制订严密的计划,使这些烦恼的年轻人,尽快地获得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在重重压力下“夭折”。第三、提供职业生涯的发展平台。31%的“80后”认为之所以会遭遇“三年之痒”,是因为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占所有原因中人数最多。职海航行靠舵手,虽然激情不是规划来的,但有目标才有动力,工作3年反而一筹莫展实际是自我迷失,无所适从,是一切重新开始还是得过且过?是向左还是向右?过去的路是否错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清晰,弯路走得少,迷惑茫然而痒的症状就越轻。企业应当为每个年轻人制订一个详细、清洗、明朗的职业发展规划。第四、加强沟通,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因为13.6%的“80后”则是觉得自己那时性格有些过于倔强,对上司意图领会不够;9.2%的“80后”认为是因为那时处理人际关系一塌糊涂,现在很后悔。企业应在加强引导的前提下,增进沟通,减少误解,让“80后”员工冷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身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切莫因一时一事之不忍而发生重大失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