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方氏 中华方氏
欢迎光临:
关注数: 0 粉丝数: 8 发帖数: 550 关注贴吧数: 17
潮州姓氏谐音趣谈...... 姓氏谐音的奇妙作用在潮州农村,姓氏分布很不平衡,有的一村就有好几个姓。 潮州话的谐音对促进姓氏之间的和睦产生了奇妙的作用。 潮州农村的姓氏,分布很不平衡,有的若干个村,一万左右的人口只有一个姓,有的一村就有好几个姓。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先辈创乡时间的先后以及人口繁衍的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姓氏同处一个村落多数能和睦相处。即使同村不同姓氏人口悬殊,也都能相安无事。 潮州话是潮汕地区的地方方言。潮州话的谐音(同音或近音,不同字),对促进姓氏之间的和睦,有时产生了奇妙的作用。 丁谐音为“灯”,尤谐音为“油”,认为灯离不开油,灯有油才会亮 磷溪镇仙田乡为主姓丁,有少数姓尤。据说丁姓祖先把丁谐音为“灯”,尤谐音为“油”,认为灯离不开油,灯有油才会亮,故丁姓应保护尤姓。卢谐音为“炉”,康谐音为“糠”,意即炉没糠不能生火,糠没炉就发挥不了作用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的西都村,是一个有着2000多人口的村落,村中姓氏以卢居首,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数人姓康。两姓虽然人数悬殊,但能长期共存,和睦相处,从不以强凌弱。据说卢氏祖先把卢谐音为“炉”,康谐音为“糠”,意即炉没糠不能生火,糠没炉就发挥不了作用。 罗谐音为“锣”,陈谐音为“铜”,意即锣乃铜制作,原料与成品相辅相成 意溪镇的锡美村是一个近千人的村庄,全村以罗姓为主,陈姓次之。当年罗姓创乡时,周围早已有曹、吴、马、林、郭、李、陈等姓氏存在,随着罗姓人口的迅速繁衍,其他姓氏受到排斥,先后迁往他处,唯有少数陈姓人家原地不动,与罗姓长期共处,关系甚笃。据说罗姓祖先把罗谐音为“锣”,陈谐音为“铜”,认为锣乃铜制作,原料与成品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故罗与陈必须永远连结在一起。 许谐音为“苦”,何谐音为“河”,意即苦水须经河水稀释,才不会太苦 意溪镇橡埔村以许为主姓,何姓极少。这两姓自古及今关系也非常密切。据说许姓的祖先把许字谐音为“苦”,何谐音为“河”。认为苦水须经河水稀释,才不会太苦。故何、许两姓须密不可分。 钟姓把刘姓谐音为“楼”,认为钟应挂在楼上,才能发生宏亮之声 意溪镇后径以钟姓为主,刘姓为次。据说钟姓把刘谐音为“楼”,认为钟应挂在楼上,才能发生宏亮之声,故两姓能长期友睦。潮州各地因姓氏谐音而和睦相处,长期共存的村庄还很多,不胜枚举。
【复姓介绍】“陈林”“黄方”是复姓 ZT “陈林”“黄方”是复姓 日期:2007-08-01 14:15:00 [大 中 小] 丰顺县潘田镇的“陈林” 10多年来,我经常到潮州城太平路一家叫艳利号理发店理发。那位理发师是丰顺县潘田镇人。我问他潘田镇有无姓陈林?他说:“潘田镇分上乡北溪、下乡南溪两部分。上乡北溪有陈、张、刘、冯、胡五大姓,约5000多人。我姓陈,是上乡北溪人。下乡南溪有陈林复姓,约 1000多人,还有姓辜、廖、吴、简等,但人数不多。潘田镇是客家人住居的,都说客家话。” 我记起60多年前,任教韩师附小时,学校附近的铺尾地方,有个潘田陈姓人开的打铁店。他有个儿子叫陈林渠,当年十五六岁,在附小插班读六年级。第二年,他毕业了,成绩优良,给我的印象颇深。 10多年前,陈林渠来潮州到我家访谈,以后每年或隔二年总是到潮州找我。他60岁时,在省农林部门退休,现居广州,生活过得不错。初时,我以为他姓陈,林渠是名。但他告诉我:“潘田姓陈的多,可我不姓陈,而是姓‘陈林’,单名是渠。我村约有十几代前的祖先,嗣外祖林姓,所以后来的子孙便改为姓‘陈林’。”他又说:“我每次来潮州,常到丰顺潘田的下乡南溪老乡探亲,以表宗谊。” 潮州城墩上黄的“黄方” 潮州城宋厝巷的墩上黄,有座坐北向南的大屋,因为从前住居这里的都是姓黄,人家就称这个地方为“墩上黄”。 当70多年前,我在潮属有德高小读书,有上书法的黄方松老师,他是住在墩上黄处。 黄老师,上课时,执大毛笔板书,字遒劲有力,教学认真。他衣着朴素,态度和蔼,同学很亲近他。 1939年6月,日寇进犯潮州,在城的人,多赴非沦陷区避难,我家大小和黄老师家人都避居归湖、文祠一带,有所接触。他有个儿子叫黄方驹,我感到有点奇怪。我想:他家是有文化的,为何父子两人首字的名竟相同?我询问黄老师,他向我解释,他的祖辈,有位叫黄方楷的,嗣外祖方姓,因此黄方便是‘复姓’。这就是黄方复姓的由来。 出处:《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者:不详
香港溯源堂雷方邝宗亲会成立48周年暨理监事就职礼 香港溯源堂雷方邝宗亲会成立48周年暨理监事就职礼2006-6-10 【大公报讯】香港溯源堂雷方邝宗亲会成立四十八周年暨第十九届理监事就职礼,於日前在尖沙咀龙堡国际宾馆礼堂举行。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旅美侨领、该会第一届理事长邝文炽宗长等出席主礼。该会理事长方展禹、监事长雷为有迎迓嘉宾。方展禹表示新一届宗亲会理监事将同心同德,弘扬宗族前贤的优良传统,继续为国家、为家乡、为香港建设作出贡献。 方展禹续说,该会成立於一九五八年,当时香港经济百废待兴,前辈宗长为团结宗亲,发扬互助精神,经历磨难,努力不懈,四处奔走才建立该会,转眼间已四十八载。该会目前规模壮大,会员遍及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华侨、南洋各地宗亲、港澳同胞,宗亲会为推进宗族福利,为内地家乡建设,尤其是公益慈善事业方面贡献良多。近半个世纪以来,宗亲会同人为家乡捐建学校、医院、修桥筑路、重修宗祠、奖学助学、扶贫济困等工作作出积极贡献,深受各方赞誉。 主礼嘉宾庄世平赞扬雷、方、邝宗亲人才辈出,虽身居海外,但对祖国及家乡建设贡献良多。他希望宗亲会能促进宗亲会会员居住国与祖国的经贸、科技合作,共同为家乡建设及香港的繁荣稳定,谱写新的篇章。 邝文炽表示,雷方邝溯源堂为一世界性的组织,溯源堂创立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堂所遍布世界各地,总堂设在美国三藩市,而每三年一次的全美溯源堂恳亲大会,更是世界雷方邝宗亲的盛会,以弘扬世界雷方邝一家亲之传统精神。 该会第十九届理监事会成员还包括副理事长邝能恩、雷雨根,副监事长邝汗华、方宏杰等。
央视报道“12•10”岩崩事故英雄方玉明事迹 央视报道“12•10”岩崩事故英雄方玉明事迹时间: 2007-12-17 16:02:12 来源:湖北日报 【关闭】 15日晚8时4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专门报道了方玉明的事迹,主持人白岩松称方玉明在荣誉面前淡然自若,将追求内心的安宁当做更高的价值。 短片首先回顾了方玉明在岩崩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救下80人的壮举;当政府部门对其予以奖励时,方玉明却两次婉拒500元奖金,表示只想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节目结尾,白岩松评述,在救人英雄方玉明眼中,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只是她当时的本能反应;如果性情纯朴的方玉明当时没有做出那样的举动,事故如果发生,她的内心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在荣誉和奖励面前,她只想恢复平静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安宁,是她生活更高的价值。(记者崔逾瑜) 又讯:在长阳“12·10”岩崩事故中,农妇方玉明因拦下两辆大客使80人逃过一劫而受到赞誉。15日,省安监局奖励方玉明1万元,方却表示将捐出所有奖金为村民修桥。 方玉明说,政府不仅给了她莫大的荣誉,还给她如此多的现金奖励,让她深感受之有愧。她已经做好打算:村里有一座二三十年的老吊桥,走在上面晃悠悠的,让人害怕,她准备捐出这笔1万元奖金和前一天恩施有关部门送来的1500元慰问金,对这座老吊桥翻修、加固。 有人劝方玉明用奖金还债,方玉明说:“我和丈夫都还年轻,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来还,用政府的奖金可以多为乡亲办实事。” 此前,宜昌市长阳榔坪镇党委、政府将方玉明开办的加水站命名为“见义勇为加水站”。(记者崔逾瑜)
慈溪观海卫的‘团前方’   做啥行业取啥地名  “知道观海卫的‘团前方’吗?”团前方是观海卫的一个村,该村在旧鸣鹤盐场杜家团南,居民多姓方,称“团前方”。一位从事慈溪地名志研究20余年的专家说,其实,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当时的产业经营密不可分。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产盐区,是方姓盐民集中的地方,而“团”又是盐业生产的单位,故名“团前方”。此外,“管”、“舍”、“灶”、“甲”也都是盐业生产的一个单位,与此相关联,桥头镇的“三管”、新浦镇的“上舍”、坎墩的“沈家甲”、胜山的“一灶”等地名的由来都与当地人们从事盐业经营有密切关系。古时慈溪制瓷业发达,不少地名还与这个行业有关,鸣鹤的“瓦窑头”、观城的“古窑浦”因此而得名。  从地名还能看出当时该地的居民形成情况。“周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史料记载,宋末元初,就有人搬到这个地域居住,因为最初这一带定居的大多是周姓人士,故该地得名“周巷”。据传,曾有文人想把地名取得文雅一点,以“周行”之名代替“周巷”,但最终仍因该地名历史渊源流长而放弃。在慈溪,因当地居民之姓而得名的地名还有很多,范市的“方家河头”、龙山的“田央陈”、三北的“田央黄”、横河的“孙家境”、掌起的“戎家”和“柴家”等都是以最初定居居民的姓而得名。
【方氏聚居地】山西忻州老安梁天主堂 山西忻州老安梁天主堂 老安梁位于市城西南约35华里处,属兰村乡管理,由武家庄往东沿着一段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走约五华里便至。此村与武家庄比较,相差无几,村民较为贫困,人均年收入不到 300 元,唯一较武家庄优越的是告别了旱井水,前几年由政府拨款,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此村不大,村民大多居住在崖窑或圈窑中,全村仅 110 人,信教的占多数,约 90 余人,村内仅有刘、方、李三姓。刘、李两姓为不信教者,据说刘姓最早。李姓为后来由兰村乡南沟搬迁而至。方姓为大户,全部都是教友。据老人们传说,阳曲县大孟镇辛庄村方姓第十六世时有一名叫方金贵者官至都头,大概是因触犯法律,逃难至此,并与武家结亲而入教的。(老安梁原名“落架梁”,大概与此事有关)方金贵之第三世孙时有去磨盘山居住的,这样就形成了磨盘山今日之方姓。 老安梁建堂较晚,约在 1931 年左右建成,原有六间,长 18 米,宽 6 米,钟楼高十多米,座北向南,堂名“圣家堂”,同时建有正房三间,为神父下会期间的住所,大门一座。“四清”末,教堂关闭,钟楼被拆, 1980 年宗教政策落实后由教会管理, 94 年进行过简单的维修,因教友人数的增长,原有的教堂显得狭窄,遂于 95 年 4 月再次动工,由西柳林匠人修建,将原有的六间增加一间,并带有高达 21 米的钟楼,历时仅半月。 95 年 5 月 7 号由忻州地区三位神父:曹、武、侯举行了隆重的竖十字架礼仪。 老安梁历来与武家庄同一会口,现由武岩斌神父管辖。现任会长为:方林根
【哈尔滨民间传说】抓错了    [转帖]抓错了  那是一个小镇,镇上大约有上千户人家,人烟稠密。在这个镇上,方家是个大户,因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这里的方姓人几乎占了镇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却说有一户姓方的人家里,有一位老人,年纪都快七十岁了,身体却一直十分硬朗,一直都没有什么病,为人谦和,忽然有一天,早晨儿子媳妇叫他吃饭,却叫了半天老人也没出来,后来进屋一看,原来老人已不知道什么时候断了气,身体尚有余温。  家人悲痛且不说,老人去世了,家人就为老人办丧事。把寿衣花圈什么的都买好,通知左邻右舍远亲近亲什么的,操办老人的丧事,老人被穿上了寿衣之后,就放在了屋里的一块木板上,然后旁边有人放好盆,一边烧纸一边有人来哭灵  因为事情来的仓促,所以许多事情都要临时准备,那时候通信还没现在发达,有些离的远的亲戚接到电报以后才赶过来,耗时长了一些,按道理停灵三天该火化了,可是因为有些重要的亲人还没到场,所以第三天头上,还没火化,就等第二天亲人都到齐了,见老人最后一面再火化却说第三天半夜,亲人们忙了几天,都很多都睡过去了,只留了几个人守灵,看着灯,不时添油保持油灯不灭,已经到了半夜,守灵的几个人也浑浑欲睡,其中有一个人,半睡半醒之间,觉得好象有个黑影一闪,就睁开眼睛,这一看可把他吓坏了,原来死去的老人竟然挺身座起来了。  估计当时这人三魂七魄得吓得只剩一魂一魄了,大叫一声起身冲了出去,直喊闹鬼,把其他几个人也惊动起来,这几个一看确实是死去的方老头在木板上座着,这几个人也吓坏了,仗着都是方老的子侄,料想老人家生前为人谦和也不能加害自己的子孙,于是有个胆子大点的侄子问:“你是人是鬼啊?你是不是我大爷(北方人对伯父的称呼)?方老开口说话了:“你们别怕,我是人,我又回来了。”  后来据老人家的亲戚说,这死而复生的方老和他们讲,那天他正睡到半夜,迷迷糊糊的,觉得身边不知道怎么有一黑一白两个影子架着他就从家门里出去了,后来也不记得怎么就来到一个象古代升堂断案一样的大堂前,黑白影子带着他进去,见前面是个宽大的方桌,桌后座着一个人,红色官服,也看不出来什么朝代的官服,头戴红冠,想来那个样子,应该和宋代的官员的装束差不多。两边各有一排人侍立。那官员,可是他们的样子统统都很模糊,似乎影子一样,根本看不清晰,官员摸样的人便问他,你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呢?他也不知道为何,就如实答了。说自己是某某镇的,姓方。那官员翻了翻案上的本子,就对他旁边黑白两个影子说,这人阳寿未尽,怎么给抓回来了?方老旁边的黑白影子也查了一下什么东西,对官员道,哎呀,确实是抓错了,这个方某某,是A镇的,确实还有三年阳寿,我们要抓的那个方某某,是B镇的。官员听了道:“那赶紧把他送回去吧,再还给他三年阳寿。”于是,那黑白影子又带着他出来了,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最后,他再醒来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躺在灵床上,家人已经给他办丧事,原来已经是死了三天。    后来这老人又活了三年多,体格健郎,最后疾病而终。但是他曾被鬼抓错了的故事,却从此在这个小地方广为传扬。    听后不禁莞尔,人有做错事的时候,原来鬼也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虽是奇闻一则,真假不可考,但是却也足够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耐人寻味的《太白泷湫图》 耐人寻味的《太白泷湫图》  时间:2007-9-21 17:31:47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江西贵溪人,元至正初曾漫游南北各地,接交不少文人与画家,博得了一定声誉,精草书,亦工山水。山水学董源、米芾、高克恭画法,在元代末年独树一帜,对明清画坛有一定影响。传世作品主要有《山阴云雪图》、《高高亭图》、《武夷放棹图》等。 方从义用的是一种文人水墨画的格调,属放逸一路,一反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风格。每每放笔如急风骤雨,或对客谈笑,游戏而作。皆略不经意,似乎主要用于个人消遣解烦,或和朋友同玩。《图绘宝鉴》说他:“画山水极潇洒,无尘俗气”,清人恽南田赞他:“空灵淡荡,绝去笔墨蹊径”。今观《太白泷湫图》,的确如此。自题:至正廿年庚子岁(1360年)二月望后三日,为彦嘉老友写太白泷湫图。上清羽客方壶墨戏。 细看《太白泷湫图》(纸本,水墨,纵105.6厘米,横46.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的确是率意天真。画中一突兀山峰,一反常态,并不干笔大面积浓淡皴擦,淡墨没骨写出后施加勾勒,一条幽溪缓缓而下。近处山树几丛,树石勾线刚劲而有盘曲之感,已是不同于一般的技巧处理。而画上部奇峰山形怪异,布满画幅,山势陡峭、险峻。或信笔如写,或勾勾点点,或浓或淡,十分放荡,全无拘谨之意。画风与他的传世名作《武夷放棹图》相近。 元末诗人危素《危太朴文集》中有论方从义:“学道于龙虎(山),心迹超迈,不污尘垢,时写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庐、恒岱、华不注诸山,数为余图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卧其间也。”方从义饱览天下胜景,胸中蓄有丘壑万千。画起名山胜景,也的确“有奇趣”。《太白泷湫图》也是如此。 应该说,方从义上承董源、米芾,近学高克恭,当属儒雅格调一系,但《太白泷湫图》一反惯例,更显老辣苍茫。一个儒雅的上清宫道士,画出这样一幅空灵却奇特险峻的画来,的确让人捉摸不透。(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万新华)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求画三年方得一纸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求画三年方得一纸 --------------------------------------------------------------------------------2007年4月7日13:10 来源:新民晚报 选稿:包晶晶   方从义(约1302-1393年)元代画家。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今属江西)人。方壶原为岛名,与蓬莱、瀛州同位国之东,乃道教谓神仙之居所。方从义是上清宫的道士,云游天下,与同是全真教信徒的黄公望及吴镇等画家交善。也许是自幼就当道士,“早弃尘事”,时人谓他“心迹超迈,不污尘垢”,一生唯沉湎于书画,旷达不拘,兴之所至,纵情放笔,边与人笑谈,边挥洒而就,也不问旁人名 姓即“漫与之”。从其传世的画看,虽说自谓师巨然,仿高克恭,却颇得米氏父子之神韵,笔墨放纵,纯似游戏。可以说,他是元画中笔墨最为放纵恣肆的。后人评为“品之逸者”,而相比倪瓒,他的“逸笔草草”似乎更为彻底。黄公望称其“高旷清远,深入荆、关堂奥”。吴镇则作诗赞云:“方壶终日痼烟霞,写得湖山事事佳。湖上烟笼梵王宅,山深云覆羽人家。”在世时画名就甚高,有人不远百里,求画三年,方得一纸。而且多只是一小纸。   《神岳琼林图》是他传世作品中较大的一幅。纸本浅设色。纵12..3厘米,横55.7厘米。图的上方群峰高耸,山下则溪流委婉,小桥连岸,杂树茂密,村舍隐现。层叠而上的山峰,皴以长披麻皴,圆厚流畅,犹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点及丛树的密密点叶,则透现米氏遗韵,但已见干笔,点中带擦,更现苍莽。与同时代的王蒙晚年的连勾带皴、带点、带擦,异曲而同工。图中山石用淡墨层层积染,墨气厚重而质感极强。元画的纸本“干笔皴擦”的笔墨特色,在图中得以酣畅淋漓的展现。而方从义用笔之畅快,点厾之洒脱,如其善于章草,画面充满了跌宕的动感,明显地区别于“元四家”之从容静穆。我谓之如“少林拳”之于“太极拳”。方从义善书法,工古篆、隶书,图中有他以章草题款:“岁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壶为南溟真人作神岳琼林图”。知乃1366年作。存世的方从义的作品,常见他分别以隶书题画名于画幅的右边,而以章草或隶书题款识于画幅的左边,遥相对应,如其《山阴云雪图》、《武夷放棹图》及《高高亭图》均如此,这在中国绘画史中也可谓独树一帜。   上海人美曾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图谱———山水》,收入方从义的《翠厂茅堂图》。以图视之,则似乎应与方从义神会贯通。《神岳琼林图》作于方从义中年,而此图则更见老辣。图绘风雨山居,烟云渺茫,大片空白,山石勾少而连皴带点带擦,莽莽苍苍,而又意蕴万象,于此可以观察元代绘画写意甚至抽象的趋向。可惜也似乎至此止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