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老和尚 西藏的老和尚
关注数: 11 粉丝数: 23 发帖数: 34,416 关注贴吧数: 1
【行摄中国】青海,转瞬即逝的五天光影 以前曾经两次走过青海。 一次是越野,北京JEEP2500,规规矩矩行驶在柏油路上,路沿是分界线,里面是所谓的文明,外面是荒野;一次是火车,外面凄凉的风景投射在玻窗上,电影画面一般。 现在回想起来,几年前留下的更多是汽车引擎声和火车压轨的节奏。 这次是跟团去的,匆匆五天时间,一路走来,才明白,我印象里的青海,只是青海的一半。另一半,依然是都市的繁华。 本来做足了准备,好好享受一下久违了的快门脆响。结果一大早和傍晚都在旅行车上,留下的仅仅是一天中光线最差的时段,就连这点时段都是稍纵即逝。这边厢刚刚放好三脚架,那边厢的旅游司机就按喇叭催人离开了。后来统计,一路背着架子,却只使用了三次,因此叫三脚架。冤死了^^ 五天光阴,两天下雨,两天晴,剩下一天,阴天有雾。 记得那个谁说的,什么天气都可以拍照。藉此安慰一下自己。 大美青海,这是真的。只是别跟团。 如果独自上路,我可以远离景区,静静地看日落日升。 抱怨完毕。 那个谁说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心态。 至少我吃了香喷喷的手抓羊排,细细品尝了微微带甜的酸奶。 机身:F90x、F65、D70s(可惜了,带多了) 镜头:18--70/3.5~4.5、28--105/3.5~4.5D、70--300/3.5~5.6、35/2D、50/1.8D(可惜了,严重带多了,长焦根本没用,因为没去鸟岛。主打还是数码镜头18-70以及35/2D) 胶片:Kodak E100VS、Fuji Reala100、Fuji Velvia100F 三脚架一支 以下都为数码相机所拍。
【成都依然美丽·第二季】文殊坊     鬼卜说文殊坊在成都的四大文化步行街中比较靠谱,唐朝的里坊,今日的小街,说唱戏文、品茶打牌、小吃散心,很令闲暇无事之人流连忘返。  惊闻鬼卜是成都的才女,更是美女。漂亮才女的话我总是爱听。遂立马放弃锦里之行。  毅然决然地去文殊坊,还有一个最不起眼的客观原因:锦里有一半封了,估计搞建设。  昨天下午五点多到达目的地,小雨初歇,太阳透着懒散。桑拿天的热。还好,天气热过了头,色心很不容易出轨,激情只顺着汗水淌。  老祖宗留下的老城基本是110年前的清朝时大搞的建设,那时的成都很接近皇城,有街有胡同。我才知道,成都的胡同是旗人蜗居之所。这里就不GOOGLE扮演知识界精英了,有兴趣的凉粉XDJM可以查查相关资料。  于我,只能想象那时的成都:身着鼻涕般滑腻的绸衫,提着朱红漆的鸟笼,哼着110年前的流行歌曲,恰如其分地昂着一颗瓢子头,大步流星直闯红粉青楼。  另:爱靓兄说黑白好,我不太容易拒绝朋友的善意。拿一些照片褪去颜色,虽然这个过程逼迫我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还好我同一场景一般有备片。尽量黑白和彩色混杂着上吧。如有重复,大伙儿高抬贵手。^Q^  另另:鬼卜说拍人的无码正面不好。我能理解这句话。由于拍照是很难离开人文环境的,因此我拍摄时的习惯如右:我会相当自然的把镜头面对每个人,一般不偷偷摸摸,拍前常常会给免费模特露一露坚强温暖的两颗牙笑容。他们的神情是按快门的通行证。大部分照片中的主人公敢于轻松直面镜头,是我尊重被拍者的最好诠释。^Q^  依然扯一嗓子:献给即将到来的火炬传递。
谢谢你们,拯救了我 (看完救灾进展,失眠。到贴吧逛逛。忽然想写点东西!为彻底反省,粘贴一些“恶”在自己身上,如心理学家爱靓兄言,或许是我的潜意识)心里很沉重。人是善与恶的交织体,抗震救灾让我反省,以后可以远离恶,亲近善。想起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逝去的,被埋的,受伤的,妻离子散的,家破人亡的摧垮了人们之间的戒备,摧垮了自私和对人性的忧虑,腾起尘埃,模糊了双眼。地震后我走上街头,那么快,血库就饱和;那么快,志愿者就堵满了团市委的办公楼;那么快,华西医院门前就由学生组织了寻亲队伍,建立了寻亲网站;那么快,自发组织的车队就排成了长龙。真实感化了冷漠的我。朋友曾来电,一向不太正经的他慎重地说:咱们参加自愿者吧。我答:别添乱添堵。对着电视里从四面八方自发组织赶赴灾区救援的人们我一脸的不在乎。只因为他们把救援的路变得更窄,只因为他们有可能成为被救援的群体。我甚至厚颜无耻地认为当摄像机马放南山,当热火朝天的场面烟消云散,还有志愿者的踊跃吗?我所谓的理智存活得太久,我甚至记不清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了。我该检讨,路变窄了,但人心宽了;救援者反被救援,但灵魂超然了。就如争论是不是该拯救大兵瑞恩,有些时候,所谓的口水战实在没有必要。就像朋友责备的:有些现象我们要看它的社会意义,但不适合我。我是被遗忘的个体,我在无数人的面前感到彻彻底底的羞愧。用行动拷问自身,在行动中反省自身。这时,行动比言语伟大!善良是一种单向的表达,是人类个体情感的需求,在表达善意的时候我们要感谢被帮助的群体。当尘埃落定,重建家园时,希望我们还在。很多年过去后,我们老了,地震中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会说:我是在爱心中长大的,我会把这种亘古普世的价值延续下去。我们会说:谢谢你们,拯救了我!祝愿Bmbmbmn,马桶,小米砂锅等赶赴外地的志愿者平安;祝愿欢喜师弟多帮助一些人,也许我们碰面却互不相识。需要相识吗?我们只是融入大海里的一滴水。(仅表示自己的意见:奔赴灾区的志愿者最好通过组织安排,向3吧和马桶等好男儿学习。地震后期随着灾民的转移和安顿,救灾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工作繁琐不起眼,但各类志愿者会派上很大的用处,人数多多益善。同时别忘了捐款是一种很切合实际的表达方式)最后的收笔,沉痛默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