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尔海特 安迪尔海特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关注数: 12 粉丝数: 4,381 发帖数: 84,377 关注贴吧数: 31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国迁都寿春的第一代王 淮南武王墩的考古发掘牵动着众多考古专家的目光,也引发很多关于此墓的猜想。该墓葬的墓主会不会是楚国迁都寿春后的第一代王——楚考烈王?该墓葬被盗掘三次,遭遇严重破坏,还会不会像楚幽王墓葬那样有数量惊人的文物出土?会不会有诸如楚大鼎这样的国之重器被发现?而且该墓葬会不会像其他已经发掘的高规格战国墓一样,能出土比金银器等珍宝更加珍贵的竹简或木简? 谜题 1 墓主会不会是楚国迁都寿春的第一代王? 从他处的楚墓葬制来看非常符合“王”的规格 “是楚考烈王的可能性非常大!”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该墓葬的前期勘探中,呈“甲”字形的该墓葬长宽皆约47米,封土顶距墓底深约30米,且四周有台阶内收,台阶高1米,宽1米。墓室边发现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2.5米的大型长方形车马坑。从墓葬的规格和陵园的布局,以及其他省份发现的楚墓葬制来看,非常符合“王”的规格。 既然是王,那么会是哪一位王?根据淮南史料记载,春秋中前期,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州来”域名始见记载,是为淮南市境历史上最早的地名。春秋晚期,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国迁入州来,此际市境大部分疆域属蔡国。蔡国消亡后,市境属于楚国。《史记》记载,“……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又载:“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楚自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以来,经历了幽王悍、哀王犹、负刍四世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秦灭楚后,置九江郡寿春县,市境属之。 据参会的考古专家介绍,根据史料,哀王犹即位仅两个月被杀,负刍被秦王俘虏,故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排除哀王及负刍,符合楚王身份和地位墓葬遗存的主人,只有考烈王和幽王二位。武王墩墓葬现存封土规模,就其体量而言和被盗前的李三孤堆墓葬相当,甚至规模更大。而且1933年被军阀盗掘的李三古堆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不仅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而且是迄今安徽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其墓主身份被认为就是楚幽王。武王墩被盗掘后追缴文物的等级,也说明了该墓葬绝非一般的贵族墓葬,所以该墓葬主的身份直指考烈王。 另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追缴的文物中,在一只青铜虎尾的铭文发现“阜平君”几个字,据史料记载,阜平君是考烈王成王之前,在秦国当质子时的随从。这似乎又将墓主的身份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该墓主人到底是不是楚烈王?还要等最后的谜底揭开。 谜题 2 该墓葬会不会出土像楚大鼎一样的“重器”? 主墓室没有被盗,可能会保存下大型青铜器 和目前的武王墩相距仅15公里的李三古堆楚幽王墓葬,不仅出土文物4000多件,而且仅青铜器就有700多件,其中安放于省博物馆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200公斤的楚大鼎,不仅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圆鼎,2014年其还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祭祀大鼎的原型。对于这样一个国之重器,武王墩墓会不会也有?与会专家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现场的专家表示,虽然武王墩被盗掘三次,盗掘了大量的文物,但根据被抓获的盗墓分子交代,虽然他们利用现代的爆破挤压技术,对墓室进行了破坏,但因为塌方等原因,未能进入主墓室,这可能会给一些重要文物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战国时期是青铜文化鼎盛阶段,从已经发掘的高规格楚墓来看,都有大量的青铜器物。目前追缴的77件文物中,青铜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过都是相对较小物件。大的青铜器对于盗墓分子来说,盗取和运输都很麻烦,所以如果该墓主真是考烈王的话,有大型青铜器的可能性很大,被盗走的可能也很小,期盼能有“重器”出土。
今天真是槽心啊,遇到神经病了 简直了。 今天早上我一个人去庙里烧香求财,要下山的时候突然有个人叫住我,问我往xx地怎么走。 我秉着乐于助人的心态为他指了路, 没想到这人就跟上我了。一路上问七问八的, 还自吹自擂。 大谈自己的婚恋观,还问我的。我偶尔回一句,这家伙就顺着我的话往下说。(就是那种很假的“我也这么想”“我们想法很相似”)问我在那工作,我不想回答,随便说了个地点,他很夸张的跳起来,结果是他听岔了。(没想到这货情商低,耳朵也不好) 大谈自己的婚恋观,还问我的。 我心里很烦,不想回答,就说了一句“我还没有去想”。 那人要我马上想, 还问我对另一半什么要求。 不想理他。 这家伙开始查户口,我没应。那家伙还说自己不喜欢花枝招展的人,说我朴实。 听了这句话我拳头都要硬了。 说我土是吧。不骂人都算我涵养好了。 最后那货还一直问我的年龄, 我忍无可忍, 直接说别再问了。 他才停了下来,最后还问我,要不要交个朋友,我直接说不用,然后他指着旁边的公厕说自己还要再继续转一转,就不和我一起了。我心想,*,谁要你一起,还不是你自己粘上来的。 最后我下山总结了一点:不会说话就别硬说,太尬了。尤其今天大阴天,那神经病还说今天出来晒太阳。
偶然发现,可能有一部宪宗朝的唐代背景剧正在改编中 我还没看过这部,先马克一下? 不过毕竟难得的元和年间作品。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 大致内容: 今日流传之《兰亭序》,竟是唐太宗亲手伪造? 《兰亭序》原名《临河序》,在东晋时期史无记载。直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才提到此文,全文共153字。到了唐代,《临河序》改称《兰亭序》,在序文中增加了167字,全文共324字,此版本最终流传后世。1965年,郭沫若曾发文指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学术大辩论。而在唐代,拉开悬案大幕的却是一桩自古未有的刺杀案。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长安街头,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随身卫队的灯笼突然被箭射灭,数十名杀手从黑暗中涌出,带头者手起刀落,砍断武元衡脖子,拎走头颅。 次日,女神探裴玄静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临摹的半部《兰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诗。原来,武元衡对自己的死早有预感,留下一道连环谜题,解谜者必须步步踏对,倘若棋错一着,真相就将永远湮灭。裴玄静接受使命,开始了机关密布、阻力深重的解密之旅。此后,名动天下的女刺客聂隐娘、被后世尊为“八仙”之一的韩愈之侄韩湘子、“鬼才诗人”李贺等纷纷牵扯入局;藩镇势力奇计连连;朝廷权臣各怀心机;甚至皇室深宫中也是人影闪动,鬼胎暗结,试图遥控局势。 但真相终于越来越近,终极答案指向的竟是一个最不可能而且至高无上的人……
【考古新说】秦丞相啟非昌平君說 秦丞相啟非昌平君說 周海鋒[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首發) “丞相啟”見於新近刊佈的《嶽麓書院藏秦簡(陸)》之中,簡文如下: ·十四年四月己丑以來,黔首有私挾縣官戟、刃沒<及>弓、弩者,亟詣吏,吏以平賈(價)買,輒予錢。……臣欣與丞相啟、執灋議曰:縣(1464)官兵多與黔首兵相類者,有或賜於縣官而傳(轉)賣之,買者不智(知)其賜及不能智(知)其縣官(1454)兵殹(也)而挾之即與盜同灋,詣吏有為自告,減辠一等。黔首以其故泰(大)抵削去其久刻,折毀以爲銅若棄之。不便,柀更之。諸挾縣官戟、刃、弓、弩詣吏者,皆除其辠,有(又)以平賈(價)予錢。(0198+2189)[1] 根據簡文信息,只能判定啟在秦王政十四年前後任丞相一職。丞相啟又見於青銅器銘文之上,如“十七年丞相啟狀戈”。狀即隗狀,又見於二十六年始皇詔銅方升、廿六年銅詔版、嶽麓秦簡、《史記·秦本紀》和《史記·秦始皇本紀》。啟之身份,田鳳嶺、秦雍、李開元等學者考證出為楚人昌平君[2]。他們認為昌平君啟自從嫪毐事件之後就接替呂不韋為相,直到秦王政廿一年被罷相。睡虎地秦簡《編年紀》:“廿一年,韓王死。昌平君居其處,有死□屬。”《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王政廿一年“新鄭反,遷徙昌平君於郢”。據李開元先生考證,昌平君被免去丞相之位,是因為在攻楚策略上與秦王不合,同時被免職的還有王翦[3]。 丞相啟接替呂不韋為相是毫無疑問的,“十二年丞相啟顛戈”銘文也能證實這一點。彭適凡先生在解說銘文時也認為啟為昌平君,並推測顛為昌文君[4]。然據里耶秦簡資料來看,丞相啟定非昌平君。昌文君于秦王政二十二年起兵反秦,二年後楚被秦滅,昌文君應亡於此年。而今所見里耶秦簡中兩次出現丞相啟: 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洞庭叚(假)守竈敢言之:洞庭縣食皆少。略地軍節(即)歸,謁令南郡軍大(太)守以洞庭吏卒數、軍吏卒後備敬(警)者數令治粟大府輸食,各足以卒歲便。謁報。敢言之。/二月癸醜,丞相啓移南郡軍叚(假)守主:略地固當輒輸,令足竈歲,唯勿乏。傳書洞庭守。/顯手。/五月癸巳,南郡軍叚(假)守段敢告洞庭主謂:南郡治粟大府前日固已以縣吏卒用食數告大府輸。(7-1)[5]子傅丞相啟上少府府守嘉書言:北宮榦官偕為軍治粟,少府屬、卒史不足攻(功)次,為置守如從軍者。它有等比。□報,追。(9-897+9-939)[6] 從上引里耶秦簡7-1可知啟在廿五年二月時尚在丞相任上,而據李開元先生推斷,昌平君熊啟已死于秦王政廿四年。9-897+9-939雖然殘缺,但依然可以推斷文書發佈的時間為秦王政廿五年左右。里耶秦簡所見行政文書紀年始於秦王政廿五年,又據嶽麓秦簡可知秦始皇廿六年四月時的的丞相為狀和綰。 綜上可知,啟擔任秦丞相的時間大約在秦王政十一年到廿五年。丞相啟並非昌平君。 又據此可知嶽麓秦簡1464組有關縣官兵器管理令文的修訂時間當在秦王政十四年四月至秦始皇廿六年四月之間。此令很可能修訂於秦統一之前,之所以重視收繳民間兵器,固然有維護治安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戰國末年,兵器消耗嚴重,故鼓勵民間上繳,以平價徵收之。此令在秦統一後又一次修訂時,只是將“百姓”修改為“黔首”,將“公”修改為“縣官”,主體內容並未改動,因其仍有適用性,故被抄錄下來。 [1]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48-50頁。 [2] 李開元《“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之“啟”為昌平君熊啟說》,梁安和、徐為民主編《秦漢研究》(第四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17頁。田鳳嶺、秦雍《新發現的“丞相啟狀”戈》,《文物》1986年第3期。 [3] 李開元《“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之“啟”為昌平君熊啟說》,第13-17頁。 [4] 彭適凡《秦始皇十二年銅戈銘文考》,《文物》2008年第5期。 [5] 《首屆中日韓出土簡牘研究國際論壇暨第四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9年8月,第415-416頁。 [6]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武漢大學2019年,第22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5月14日15:58:34。)
1 下一页